学科分类
/ 11
210 个结果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其《尼各马可伦理学》的开篇表述了个“目的链”分析,他论证说:我们所有的实践与探究都旨在获得某个好,而每种好之所以好,又是因为有助于获得下个好;这样,这些“好”就会排成个“为了为了为了”的手段目的链条,其尽头指向“终极好”。终极好的价值源于自身,而不再是因为服务于下个好而好。接下来,亚里士多德说这样的终极好就是“幸福”这个至善——幸福概念是整个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核心。在现代,对自由主义主流政治思想不满的社群主义和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在重启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论智慧时经常诉诸它。事实上,不仅政治哲学家们日益钟情古典幸福论,而且各国政府今天也正在现实政策规划中直接写入“幸福指数”。

  • 标签: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 柏拉图 《尼各马可伦理学》 政治哲学家 朋友 主流政治思想
  • 简介:哲学存在论的政治性和政治本身具有的存在论意义这两个方面的内在统,使得政治哲学成为哲学存在论的当代形态。政治哲学成为第一哲学不仅是哲学形态变迁的结果,而且是政治作为社会历史维度的当代转型在思想上的种体现和要求。哲学在政治权力的运作中形成,政治权力应该在哲学理念的引导下运行,政治与哲学相互规定并相互构成。

  • 标签: 政治哲学 第一哲学 当代形态 政治权力 存在论 内在统一
  • 简介:公元5世纪初,儒学经由朝鲜半岛南部的百济从中国传入日本,6世纪初,佛教经由同样的路线传入日本。至公元7世纪,圣德太子主持推古朝的政治外交,开始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直接从中国隋唐帝国输入先进的文物制度,儒学和佛教在政治宗教等意识形态层面,开始对日本文化发挥影响。本稿拟以推古朝圣德太子摄政改革期间颁布的“冠位十二阶”、《宪法十七条》,以及“三经义疏”等为主要依据,考察圣德太子对儒学和佛教的兼收并蓄,了解儒佛同样作为外来文化是如何得以互无冲突地适用于彼邦,藉以探讨儒佛思想之于多元文化中得以会通的共同价值基础所在。

  • 标签: 圣德太子 儒佛会通 冠位十二阶 宪法十七条 三经义疏
  • 简介:作为落实2014年7月3日中韩两国首脑会谈时达成的两国应加强人文学术交流的共识的年度项目,以中韩两国的人文交流与文化认同性为主题的第一届中韩人文论坛于2015年10月30-31日,在韩国汉阳大学首尔校区的汉阳综合技术研究院举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和韩国教育部、韩国研究财团共同主办。参加本次论坛的两国学者有二百多人,其中中国学者有90多位,韩国学者有100多位。

  • 标签: 人文论坛 中韩两国 首尔 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会 中国学者
  • 简介:<正>苏州市儒学研究会,在原老年大学儒学研究会的基础上,经过年多的筹备,于1987年2月25日至27日召开正式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年会。与会者大多是已离休的老同志,也有部分中青年知识分子和社会各届人士。在会上交流的论文有十二篇,涉及的课题较为广泛,而且带有苏州地方特色,学术讨论气氛极

  • 标签: 儒学研究 学术讨论 苏州市 社会 中青年知识分子 地方特色
  • 简介:<正>1987年12月5日至9日,在济南举行了由山东大学主办的“国际用易学术讨论会”。会议期间,国内代表认为,根据目前周易学术活动的需要,应将筹备组扩大为筹备委员会,方能代替中国周易研究会的部分职能。经过充分酝酿协商,推选出十多位代表组成中国周易研究会筹备委员会。名单如下:委员:刘蔚华、陈俊民、方克立,余敦康、唐明邦、刘大钧、潘雨廷、徐志锐、王兴国、陈金

  • 标签: 筹备委员会 学术讨论会 周易研究 山东大学 学术活动 文化研究
  • 简介:“儒家精神”,是中国文化中件不可能忘却的“遗嘱”。无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释读为某种“哲学”或某种“宗教”,也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诠释为种抽象的“理论”或种行为的“实践”。因此提出个“儒家精神”的问题以讨论之。

  • 标签: “儒家精神” “性” 民族文化 “践形”
  • 简介:从道德视角来审视,慈善包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人文诉求,体现了对生命和人的价值的敬畏。慈善之爱表现了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的人道精神;展现了切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关爱所有人的博爱情怀;体现了超越切功利考量的无私奉献精神;折射了从动物到人的伟大历史进步。

  • 标签: 慈善 人道精神 道德精神 价值理念 无私奉献精神 社会保障
  • 简介:世界第一部三国题材文学史——读李福清《中国的历史演义与民间传统》王长友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李福清先生,是俄罗斯当代杰出的汉学家。他的学术成就是多方面的,对三国题材文学的研究造诣尤深,他的博士论文《中国的历史演义与民间传...

  • 标签: 民间叙事诗 《三国志平话》 三国题材 历史演义 文学史 《三国志演义》
  • 简介:朱熹易学造诣深厚,其易学逻辑思想主要是围绕“”而展开的。首先,他将“族辨物”看作是种逻辑方法,通过“稽”来获得关于事物类同与异的认识;其次,他将易看作是“假借虚设”之辞,认为易之道理是“悬空”、“假托”之说,把思维同事物之义理相结合,重视对“道理”的考察;在推理的过程中,朱熹还强调“理不走作”,运用辩证的思维,权正取舍,以确保推理的有效进行;最后,他将“依而推”的易学逻辑推理原则发展成为“稽实待虚”的逻辑推理理论,丰富了易学推理理论。总之,朱熹生著述丰硕,他的易学推思想在易学逻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朱熹 易学推类 假借虚设 稽实待虚
  • 简介:<正>《易经》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历史和人生经历表达“易道”。所谓“易道”,就是这四千九百多字及六十四卦排列所表达的中心哲理,这个哲理由三个因素组合而成:、波浪起伏原理;二、事物发展的连贯性或叫做因果性;三、世界总是不停地演化的,或叫做变易。要证实这就是原著的中心哲理并不太困难,作者已很有心地将它们同时安放在三个重要的地方:()卦画的排列,(二)卦爻辞中不同程度,不同吉凶方向的判断辞,(三)卦爻辞中频繁出现的哲理警句。

  • 标签: 易经 原著精神 六十四卦 哲理 周文王 作者
  • 简介:作为中国“轴心时代”的重要思想家,孟子希望以道德化政治,实现天下有道。他提出士人修养的“浩然之气”,在士人与君主的关系上主张“道高于君”,而对于广大普通民众则倡导“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在此基础上,孟子推出了四种士人典范。而在孟子这些思想中,以贯之的乃是对德性的张扬,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他明显偏重于前者,这是孟子关于士人精神的特色所在。在孟子的精神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的更多的是种道德信仰和勇气。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孟子是位信仰道德的“宗教家”,而不是位代表智性的“学问家”。

  • 标签: 孟子 士人精神 政统 道统 学统 德性
  • 简介:<正>李泽厚先生曾说过:“《老子》是由兵家的现实经验加上历史的观察、领悟概括而为政治——哲学理论的.其后更直接衍化为政治统治的权谋策略(韩非).……贯串在这条线索中对待人生世事的那种极端‘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给中国民族留有不可磨灭的痕迹,是中国文化心理结构中的种重要的组成因素.”(《中国古代思想史论》,第78页)这个认识无疑是合理的.不过,对于三者的精神特质和承传异变的逻辑脉络尚未进行具体阐述.本文拟就此方面谈点体会,浅陋之处敬请指正.

  • 标签: 实践理性 《孙子兵法》 《老子》 《韩非子》 理性精神 “术”
  • 简介:中华民族是个富于创新精神的民族,而这种创新精神又与易学有着深深的不解之缘,二者形成了广泛的互动关系。易学中的忧患意识、自强不息精神、包容态度、科学思想及和谐理念等等,都对中华民族创新精神产生了巨大影响,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动力之源,成为我们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历史资鉴。

  • 标签: 易学 中华民族 创新精神
  • 简介: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凝炼出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三种精神,即修身精神、仁义精神和批判精神。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对于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思想重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儒家思想 知识分子 精神
  • 简介: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西欧各国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制度使社会生产力象魔法似地增长,但也撕毁了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所许下的种种诺言。代替“自由、平等、博爱”这格言的是“步兵、骑兵和炮兵!”阶级斗争步步地把无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1871年3月至5月,巴黎无产者创造的公社便是无产阶级直接掌握国家政权的伟大尝试。

  • 标签: 巴黎公社 民主精神 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 社会生产力 十九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