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自上世纪20年代前后诞生以来,已经有了一百年的历史。虽经过胡适、冯友兰、张岱年、任继愈、冯契、萧莲父、汤一介、李泽厚、陈来等数代专家学者的耕耘,这一学科仍处在成长与发展之中。百年来,凡讨论中国哲学史,必先涉及关于哲学的定义。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方法论 特质 专家学者 冯友兰 张岱年
  • 简介:朱熹易学造诣深厚,其易学逻辑思想主要是围绕“类”而展开的。首先,他将“类族辨物”看作是一种逻辑方法,通过“稽类”来获得关于事物类同与类异的认识;其次,他将易看作是“假借虚设”之辞,认为易之道理是“悬空”、“假托”之说,把类思维同事物之义理相结合,重视对“道理”的考察;在推理的过程中,朱熹还强调“理不走作”,运用辩证的思维,权正取舍,以确保推理的有效进行;最后,他将“依类而推”的易学逻辑推理原则发展成为“稽实待虚”的逻辑推理理论,丰富了易学推理理论。总之,朱熹一生著述丰硕,他的易学推类思想在易学逻辑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 标签: 朱熹 易学推类 假借虚设 稽实待虚
  • 简介:文章认为焦循通过"旁通"、"当位失道"、"时行"、"八卦相错"、"比例"五图,编织了一套表现为象数形式的逻辑类比推理的思想构架,并将自己的道德理想尽数纳入构架之中.这样,焦循一方面确立了研究易学的方法,另一方面也具有以"旁通"为主体的哲学意义.焦循易学的方法,标志着清代中期易学的重要转向,它已迈出象数与义理诠释易学的旧轨.然而将易学的探求严格限定在各种法则的框架之内,因而也就混淆了易学的象数系统与义理系统的各自独立性.因此,易学的哲学意义也就被逻辑推理的工具价值所取代.

  • 标签: 焦循 易学 易图略 方法论
  • 简介:《管子》宗教人文化色彩浓厚,“神道设教”动机鲜明。《管子》追求人与天凋,形成“生态医学”与“生态政治学”良性互动的治国范式。《管子》“精气”推动了中医医理的科学化进程,同时“精气”也成为管子“内圣外王”理论的根基。《管子》“和乃生”的养生理念与《管子》治国追求“和谐”理念高度契合,其和谐治国涵盖了天、地、人三个层面,从而实现了从“人文”到“仁术”的转化,播下了传统政治中饱含中华人文精神的历史文化基因。

  • 标签: 《管子》 管仲 人文 治国 仁术
  • 简介:以文化范式批判为切入口所建构起来的社会批判理论,尽管因认识到只有经过文化范式中介过的客观现实才可能对现实的个人起作用,因而表现出了一定的深刻性,但由于其没有追问具体的文化范式的来源等问题,因而在学理逻辑上依然具有明显的局限性。而经验主义的学术思路由于只看到了经济事实的物质存在形式而没有看到其社会存在形式,因而始终无法跟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高度相比肩。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自觉,不仅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学术思路以及马克思主义理论三大组成部分之间的有机联系的前提条件,也是我们建构自己的社会批判理论的前提条件。

  • 标签: 历史唯物主义 方法论自觉 学术意义 社会批判理论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 马克思主义理论
  • 简介:中国本无“哲学”一词。“哲学”一词源自日本学者西周对西文“philosophy”的翻译,黄遵宪最先把其介绍到中国,此后蔡元培、梁启超、章炳麟等人都纷纷以“中国哲学”一词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1919年,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出版,标志着中国哲学史这一学科开始建立,但胡适的这部书并没有写完。

  • 标签: 中国哲学研究 《中国哲学史大纲》 方法论 维度 经验 中国传统文化
  • 简介:7月6—7日在辽宁大连召开,由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大连理工大学国学研究所主办。来自台湾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南开大学、台湾中山医科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等院校的近20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探讨。台湾中山医科大学萧宏恩教授、山东大学刘陆鹏教授分别就“当代墨与医学”、“中国哲学走向世界是原因抑或结果”作了报告。南开大学张晓芒教授、天津商业大学关兴丽副教授作了题为“先秦推类模式及其规则意识”的报告,南开大学卢兴副教授则探讨了牟宗三和劳思光所代表的港台地区的“人乎其内”与“出乎其外”的中国哲学史的书写方式。

  • 标签: 中国哲学史 哲学走向 学术研讨会 世界 大连理工大学 方法论
  • 简介:<正>收到《管子学刊》1989年第4期,拜读了胡家聪同志的《〈国蓄〉篇的“平籴”思想发微——兼〈国蓄〉作于田齐时代》,有些想法,即草成此文,以就正于胡家聪同志。胡家聪同志对《管子·轻重》的著作年代素持战国说,有多篇论文发表。上文第一部分继续就《国蓄》作于战国提出了六条“内证”。这六条是:(1)“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2)“王霸之君,去其所以强求,废其所虑而请”。(3)“是故万乘之国有万金之贾,千乘之国有千金之贾。”(4)“天子籍于币,诸侯籍于食。”(5)“前有万乘之国而后

  • 标签: 著作年代 方法论问题 战国 西汉说 管子 内证
  • 简介:“儒家精神”,是中国文化中一件不可能忘却的“遗嘱”。无论在任何意义上,都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释读为某种“哲学”或某种“宗教”,也不可以把“儒家之学”简单地诠释为一种抽象的“理论”或一种行为的“实践”。因此提出一个“儒家精神”的问题以讨论之。

  • 标签: “儒家精神” “性” 民族文化 “践形”
  • 简介:本文通过对比冯友兰和陈荣捷研究中国哲学的不同路子,凸显在二十世纪研究中国哲学的两种方法:一种用西方哲学来解释中国哲学,求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同,另一种强调中国哲学的独特性,求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之异.冯是前一种方法的代表,而陈是后一种方法的代表.本文还讨论了这两种方法对新世纪中国哲学研究的意义.

  • 标签: 中国哲学研究 二十世纪 方法论 陈荣捷 冯友兰 西方哲学
  • 简介:近30年来,我国考古发掘工作,取得了令人振奋的辉煌业绩.尤引人注目的是,出土了一批批具有很高文献价值的竹简和帛书,其中主要有: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出土的竹简兵书;1973年河北定县40号汉墓出土的和、等竹简古籍;1973年冬,湖南长沙马王堆第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甲、乙本和、、、、等重要古文献;1993年冬,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出土的竹简、和、、、、、、、、等十余篇道家和儒家故籍.这些简帛文献的出土,使今人大开眼界,得以读到汉以后历代学者未能读到的许多古佚书以及与传世本有所不同的一些古文献.它不仅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可信史料,而且也为世界各国人民进一步认识中华民族的古代文明,提供了新的实证材料.可以预见,这些简帛文献的出土,必将对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产生无比深远的影响.

  • 标签: 简帛文献 考古工作 方法论 文献价值 竹简 帛书
  • 简介:,是由北宋理学家张载(1020—1077年,字子厚,学者称横渠先生)创建、于明清发生学派分化并向近代转型的关中地域理学形态。作为地域理学的关,尤其是张载之学,其影响又是跨越地域的。从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所设专章①算起,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学术界在张载关学学说和关史研究领域积累了丰硕的成果。但该领域仍存在着不少有待澄清的疑难问题,其中也包括“关”概念的意涵问题。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尤其是基本概念或核心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在学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工具或方法意义。本文提出,“关”是一个具有内在结构的学术史概念,其结构特征表现为“时间”、“空间”、“传”三重维度。由这三重维度构成的“关”概念,将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诠释模式。

  • 标签: 结构特征 概念 关学 意义 《中国思想通史》 三重维度
  • 简介:<正>进入本世纪,西方科学越来越摆脱机械的泥淖,大步地向以往的分析科学不能涉足的临界行为、突变行为、远离平衡态的系统行为以及从混沌到有序的自组织行为等复杂领域迈进,相继产生了以突变,耗散结构、协同学为代表的旨在探索复杂组织系统的新兴科学。随之而来的是受到极大震动的自然哲学界直觉地将关注的重心轮回到与机械对立的古代中国有机自然哲学。这种现实的逼迫虽然无形中抬高了古代中国自然哲学的价值,但却少有切中要害的方法省视,中国古代自然哲学的要籍(譬如《周易》、《内经》、《淮南子》、《抱朴子》等)之间仍处于分立状态,并多少蒙着神秘的面纱。

  • 标签: 自然哲学 营卫 协同学方法 原理 中医学 古代中国
  • 简介:“从抽象到具体”是马克思在一百五十年前所提出来的用于研究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方法。在马克思的经典语境中,它是指一种总体性再现现代社会历史发展过程的科学的社会历史认识逻辑方法。但在西方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中它则被片面地突显为批判资本主义异化现实的人学辩证法;而在苏联马克思主义解读模式中则被泛化为适用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一切领域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方法。文章认为,要科学地理解“从抽象到具体”方法的真义,就必须把它放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批判的原初语境之中。

  • 标签: 从抽象到具体 马克思 西方马克思主义 苏联马克思主义
  • 简介:从道德视角来审视,慈善包含着丰富的价值理念和人文诉求,体现了对生命和人的价值的敬畏。慈善之爱表现了关注人的生命和价值的人道精神;展现了一切从人的现实需要出发,关爱所有人的博爱情怀;体现了超越一切功利考量的无私奉献精神;折射了从动物到人的伟大历史进步。

  • 标签: 慈善 人道精神 道德精神 价值理念 无私奉献精神 社会保障
  • 简介:“境遇”是如何应对境遇的“学问”,其着眼点在于提升个体生命的“境界”。《周易》是集中体现中国古代“境遇”的一部代表性著作。《周易·大象传》所预设的境遇是方方面面的,其应对之方也是随宜变化的,其中体现着非凡的道德智慧。但它属于“不占之易”,可操作性不强。当代西方的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四个方面作企业战略研究与个人生涯规划分析,与《周易》境遇有很强的互补性。本文尝试将中国古老的“《周易》境遇”与当代西方“SWOT分析法”相结合,提出“《周易》境遇SWOT分析法”。

  • 标签: 《周易》 境遇学 SWOT分析法
  • 简介:有史肇端于明代冯从吾的《关编》;嗣后关学学者王心敬、李元春和贺瑞麟皆起而续之,遂有《关续编》;民国间,为宦陕西的川籍学人张骥又编有《关宗传》,这些都是有关关学学术史的重要文献。但或因其“牵合附会之习”而滥入,或因“拘于门户之见”而摈弃,这些文献对于关史的认识都存在不少缺陷。现代学人撰写的与关思想史相关的论著,较早见于侯外庐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

  • 标签: 《关学编》 思想史 科学内涵 思想历程 《中国思想通史》
  • 简介:两千多年的儒家思想凝炼出历代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三种精神,即修身精神、仁义精神和批判精神。在新时期继承和发扬儒家知识分子的精神对于当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和思想重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 标签: 儒家思想 知识分子 精神
  • 简介:十八世纪到十九世纪初,西欧各国普遍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这个制度使社会生产力象魔法似地增长,但也撕毁了资产阶级在革命时期所许下的种种诺言。代替“自由、平等、博爱”这一格言的是“步兵、骑兵和炮兵!”阶级斗争一步步地把无产阶级推上政治舞台。1871年3月至5月,巴黎无产者创造的公社便是无产阶级直接掌握国家政权的伟大尝试。

  • 标签: 巴黎公社 民主精神 资本主义制度 无产阶级 社会生产力 十九世纪
  • 简介:4月13—14日在山东济南举行,由山东大学古希腊思想研究中心、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主办。开幕式上,“山东大学古希腊思想研究中心”宣布成立。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院长刘杰、北京大学希腊研究中心副主任靳希平、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谢文郁先后在开幕式上发言。研讨会期间,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者针对近年来国内出现的具有代表性的三部古希腊研究著作——《真假之辨:柏拉图(智者)研究》、《存在与实体: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Z卷研究(Z1—9)》、《道路与真理:解读(约翰福音)的思想史密码》所体现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读者一作者”相互回应式的深入交流,并对这三部著作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 标签: 山东大学 希腊思想 问题研讨 文本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方法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