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7 个结果
  • 简介:在职业协会惩戒中,一方面,惩戒决定人不得对裁决结果享有个人利益,尤其是金钱利益,同时,也不得对被惩戒人存在着个人偏见;另一方面,惩戒决定人应当保持独立性,通过内部职能分离制度可确保惩戒决定人独立性,这兼顾了公正和效率双重价值。另外,可采合理怀疑标准作为撤销职业协会惩戒决定或主张该惩戒决定无效判断标准。

  • 标签: 无偏私 职业协会惩戒 适用
  • 简介:儒家思想因其能够为传统社会提供稳定精神基础而成为被“显性宣扬”官方意识形态。但权力私产化诱发残酷争夺及儒家专制政治某些理论冲突,使后者需要通过法家思想“匿名运用”为其提供非德性方法论。“家天下”作为政治运行基轴,使维系专制政权稳固才是唯一“里”,儒法两道只是作为手段而分别予以“显性宣扬”“匿名运用“表”,它们之间虽存在运用方式差异,却都被“买椟还珠”。

  • 标签: 儒表法里 家天下 显性宣扬 匿名运用
  • 简介:梁启超是清末民初著名学者,一身兼有旧学和新学影响,在《管子》研究上也有所建树。他《管子》研究,正处于变法维新时期,他以今文经学宗旨为指导思想,通过对中西方制度等方面的对比,试图找到改变中国命运一剂良方。《管子》是礼法并重、制度以刚柔相济为要,故而十分符合梁启超初衷。他结合自己学术研究,通过《管子》书来评价管仲,并突显了《管子》经济法治思想,这是其《管子》研究特色,并在《管子》真伪讨论、义理研究和管子形象提升上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 标签: 梁启超 管子 特色 影响
  • 简介:企业所有权控制权协调问题是当前公司治理研究前沿课题。转型期市场经济中许多企业由于所有权控制权缺乏有效平衡机制,难以实现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本文主要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分析了企业所有权控制权协调关系,探讨了构建企业所有权控制权协调机制对策,这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企业所有权控制权协调机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所有权 控制权 协调机制 利益相关者
  • 简介:“无为而治”是老子治国思想核心主张。这一政治主张不仅有其特定哲学内涵历史成因,还与先秦其它各家无为思想也有着根本区别:一方面,在同属道家体系内部,老子认为君臣俱可休息于无为;庄子则认为,君主固然可以“无为”,但臣下则必须“有为”。庄子这一思想还同时影响了法家韩非一派“元为”观。另一方面,老子儒家孔子“无为”差别,则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治国理念上“道治”“德治”截然分殊。

  • 标签: 无为 有为
  • 简介:《孝经》之学,经文有古今文之分,郑注主今文,孔传主古文,经文互有出入,注解大相违异。唐代天下一统,经学随之统一,故有《九经正义》之写定。而《孝经》仍今古别行。至唐玄宗之世,乃诏令群儒质定《孝经》之义,刘知几主古文,立十二验以驳郑注,司马贞主今文,言古文鄙俚,事俱载《唐会要》。

  • 标签: 《孝经》 《唐会要》 今文 古文 唐玄宗 刘知几
  • 简介:《周易》有“大道之原”美称,虽非诠释造物之道,却包含“造物之道”。楚国制器工艺是对《周易》哲学思想具体阐释和应用,是《周易》“道器说”组成部分,它们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衍生、规范了传统制器工艺文化基本范畴和美学思想。发掘《周易》楚国制器工艺内在联系,对于继承和发展中华独具特色“道器”文脉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标签: 周易 工艺设计 制器尚象 天人合一 阴阳和合 道器一体
  • 简介:南宋中期政治家周必大理学关系是一个变动过程:在思想上,他最初理学亲切认同,后来随着张拭讨论、辩论、争论进行,他逐渐转向北宋儒学注重实务立场,最后提出“守道不如守官”之论,明确反对理学所崇尚道;在政治上,他最初理学派相互合作,共同反对近幸势力,但后来他逐渐妥协于近幸,并接近、融入官僚集团。从这一意义上讲,余英时先生《朱熹历史世界》认定周必大为理学士大夫观点值得商榷。

  • 标签: 周必大 理学 思想 政治
  • 简介:先民信奉术数有天启与人为之别。天启是消极被动地等待“天垂象,示吉凶”,人为则是以卜筮“决嫌疑,定犹豫”。龟卜繁难,筮占简易。殷人尚卜周人用筮,实为不同民族稽疑习惯。周人受封于商,殷周始有文化往来,而周人迁岐之后,殷人之龟卜乃行于周邦,但周人仍以筮占为主。周朝开国立基,依其传统稽疑之法编纂筮书,称之为《易》,其命名之朔,正是着眼于龟卜繁难筮占简易。而《周易》卦爻辞乃旧有之象占、星占及筮占甚至龟卜之辞鸠合改编,具有相当程度加工润色。六十四卦卦画符号原初功能就是“纪数”“检索”。内“贞”外“悔”爻辞顺序,也是针对六十四卦卦画绝大多数皆可“表里视之,遂成两卦”所作规定。因此,《易》之所以名“易”,一是相对龟卜而言,筮占简单容易;二是筮书编成之后,卦画符号具有方便检索功能。而各种不同筮法,皆可视为筮书不同检索方式。

  • 标签: 《周易》 卦画 卜辞 筮法
  • 简介:孔孟儒学,是中国族群优良文化传统,需要辨明道理,剔除糟粕,让孔孟儒学推崇爱民、养民、育民德政传统,广大于中国,构建安民和谐社会。玄学产生于君主无为,大臣(世袭职位门阀士族)专权。任继愈指出,“玄学”“先秦两汉孔子大不相同”。孔子把“仁”解释为“爱人”,这是继承德政传统,不是独辟蹊径新说。宋代理学宣扬“天理”被确认为官学后,抑制人服从君主,因此不能把熏染着封建糟粕宋代理学,硬拉进孔孟儒学混谈。继承儒学传统,发展中国,是不能推辞责任。

  • 标签: 儒学 玄学 理学
  • 简介:《韩诗外传》融合了多家思想,其中,《周易》更是密切相关,在强调行有所止、卑己虚怀、简朴平夷、迁善改过、推己及人、损盈益谦、困用贤人、穷变通达、恒守其德、慎始有终、反求诸己、颐养安命思想上表现出惊人一致性。

  • 标签: 《韩诗外传》 《周易》 《礼记》 《诗经》
  • 简介:本文以朱熹《中庸章句》对“慎独”诠释作为立论依据,结合朱熹《大学章句》对“慎独”诠释,汉郑玄、唐孔颖达《礼记正义·中庸》注疏“慎独”进行比较,特别强调朱熹把慎独之“独”诠释为“人所不知而己所独知之地”,而与郑玄、孔颖达注疏之不同;同时还认为朱熹“慎独”专就“已发”上说,要求谨慎于人内心活动,马王堆帛书《五行》篇“慎独”意在“内心专一”、郭店楚简《五行》篇“慎独”即指“慎心”,有许多相似之处。

  • 标签: 朱熹 慎独 已发 未发
  • 简介:韦伯理性官僚制作为一种理想组织模型,其应用对资本主义兴起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作用。但伴随着工业文明向后工业文明转向,现实中官僚制呈现出许多不足缺憾。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兴起新公共管理运动摒弃官僚制呼声高涨,使韦伯理性官僚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但对我国现实官僚体系考察可以得出这样结论:理性官僚制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因此,理性官僚制应成为现代中国官僚组织转型目标导向。

  • 标签: 韦伯 理性官僚制 理想类型 理性 官僚体系
  • 简介:本文首先运用预期效应和供给正向冲击两种作用机制理论诠释了财政政策非凯恩斯效应,然后利用三种财政调整时期定义对1979-21309年间中国财政政策非凯恩斯效应潜在时期进行划分,并通过建立个体固定效应动态面板数据模型以及采用GMM估计方法实证考察了财政政策对产出增长影响。结果发现,财政收入和支出对产出增长在紧缩时期产生了显著非凯恩斯效应,而且由于非凯恩斯效应此时处于支配地位,财政政策对产出增长总效应也表现为非凯恩斯影响;但是在正常时期和扩张时期,财政收入和支出均表现为凯恩斯效应,而且凯恩斯效应在扩张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 标签: 财政政策 产出增长 非凯恩斯效应 作用机制
  • 简介:《论语》中曾子认为,孔子“一以贯之”之道“忠恕而已矣”,而《中庸》引孔子之言说“忠恕违道不远”,虽然肯定“忠恕”近“道”,但实际上却点出“忠恕”还不是“道”。如何消弥《论语》《中庸》两部经典之间思想在语言表述上不一致,于是成为具有创造性儒学经典诠释者所必须加以解决问题。这一问题一直到明道伊川,通过“体用”贯“忠恕”和区分“仁恕”之不同,才有了初步解决。而朱子则在二程思想基础上,通过完善“忠恕”和“一贯”之解释,构造了一个逻辑层次分明“忠恕”体系,使此问题获得完满之解决。朱子注解诠释《论语》《中庸》中“忠恕”“一贯”思想思路,为我们在当下创造性地诠释儒学思想,发展出合乎时代要求儒学理论,提供了极具启发性思路。

  • 标签: 一以贯之 忠恕
  • 简介:基于对陆淳《春秋》学撰著和相关文献分析,从《春秋》宗旨解读、《春秋》辞义显隐、对“三传”评价和“无经之传”取舍等几个方面考察啖助、赵匡差异,在此基础上探讨陆淳对二者学说取舍、继承和发展,可知陆淳较好地结合了啖助和赵匡思想并有所发展,理顺了唐中后期新《春秋》学思想体系,确立了该学派启发后学两个重要发展方向,即走向义理和经世经学研究,对新《春秋》学派形成和发展有重要贡献。

  • 标签: 新《春秋》学 陆淳 发展
  • 简介:清初三大儒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哲学思想是对明末道德人心危机坚强回应。他们不约而同地批评程、朱、陆、王,是因为理学作为当时主流意识形态,已无力承担儒家道德担当社会教化功能。他们认为,理学中杂糅释老,导致士人或耽空无用或放荡无耻,从而带来严重社会问题。他们共同主张理气、道器、心性一元论,其目的在于将释老空无思想驱逐出儒门,从而净化儒学,应对变化了社会现实。在社会道德人心坍塌之际,他们全部哲学努力,既不是什么“启蒙”,也不是对理学接着讲,而是扬弃或终结理学,以呼唤儒家基本价值观念重新回归。他们通过对儒家哲学重建,开启了一个新学术路向,消解了后世学者研讨本体热情,致使清代理学渐趋衰歇,中国学术史由此进入一个考证学大兴新时代。

  • 标签: 道德人心 问题 三大儒 哲学 重建
  • 简介:“艰”有“难治”“治难”两个基本意义范畴。“治难”意义范畴,后造“垦”字分担,造“垦”之前,“艰”字兼之。“垦”字分担了“艰”字“治难”之义后,“艰”字便只有“难治”之义,沿用至今。《周易》本经六个“艰”字皆可训“垦”,耕垦,开辟,拓荒之义,意即不畏艰难,知难而进,多用其力,掘进不辍。“艰”“垦”,字为古今,语同一源。训“艰”为“垦”,乃“艰”字本有之义,无须假借为说。《噬嗑》、《大畜》、《明夷》卦爻辞“利艰贞”体现了圣人“开拓进取,因时而变”的人生智慧;《泰》九三之“艰贞,无咎”、《大有》初九之“艰则无咎”、《大壮》上六之“艰则吉”诠释了圣人“自强不息,知难而进”的人生追求。

  • 标签: 辞系于象 观象玩辞 开拓进取 因时而变 知难而进
  • 简介:兼爱或博爱自先秦、汉唐到宋明,一直为儒家自身所主张并为儒家经学主流性见解,并不专属于墨家。孟子激愤斥责,并不妨碍他也有容忍兼爱一面,普遍之爱差等社会可以相容。自古忠孝不两全,无父无君反映是社会成员真实选择。儒家仁爱不仅有差等之爱,更有大仁大爱,即博爱或兼爱。从张载兼爱到程朱理一分殊,不论从一气还是一理出发,全天下只有一家人,血缘鸿沟已经被跨越,儒家仁爱也因此有了更广博蕴涵。

  • 标签: 无父无君 兼爱 博爱 一气 理一分殊
  • 简介:本文经过考证认为,汉魏学者将《说卦传》八卦方位汉易卦气六日七分术四正卦说混为一谈是错误;康有为、顾颉刚以"《说卦传》汉易卦气图相合"为理由指《说卦传》为汉人所作是不能成立;古今一些学者用汉易卦气说对《周易》经传所作种种解释,皆无切实根据而错乱悖谬。

  • 标签: 周易 说卦传 汉易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