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9 个结果
  • 简介:王符、仲长统开创的东汉儒学批判思潮,是经学向玄学相持与过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环节.东汉末年的这场经学思想改造运动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一方面它为魏晋时期玄学的产生在理论上做着准备;一方面这种探索还处在原始状态,还存在着很多缺陷.但是它毕竟开启了一个新的理论时代,所以说东汉末年的这场经学变革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一个创新,值得认真注意.

  • 标签: 东汉末叶 经学 思想改造
  • 简介:本文系统地论述了我国重农抑这一传统经济观点的起源、发展及其演变的历史。自先秦将“本末”与农、工、商结合使用,秦汉时的“重本抑”观点,成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对工商业所持的基本态度。魏晋南北朝时“贵本贱”思想强化。至唐代,传统的本末思想基本趋于教条化。新的工商观点应运而生。南宋叶适的“抑厚本,非正论也”,揭开了本末问题上反传统斗争的序幕。明清时一批进步思想家将这一斗争推向了新阶段,黄宗义提出“工商皆本”、颜李学派将商业活动视为“经世致用”之学等,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繁荣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的出现。最后,在近代资产阶级重商、重工思潮冲击下,农本工商封建传统思想趋于衰灭。

  • 标签: 农本工商末 重本抑末 工商业者 商品经济 传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 简介:<正>东汉末年出现的批判思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次规模较大的批判思潮,它既是一次现实的政治批判,又是一次文化思想运动。关于前者,人们说了很多,主要是对政治腐败以及由此引起的社会弊端和衰败所作的揭露和批判。这种批判表现了知识份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忧患意识,代表了当时的社会良心。当时出现的一批思想家,敢于面对现实,指陈时政,无所顾忌。他们对各种

  • 标签: 人文主义 中国哲学 宗教化 先秦哲学 心性之学 心灵哲学
  • 简介:《缁衣》、《中庸》、《表记》、《坊记》、《五行》这五篇作品出自子思学派,是目前学术界分歧最小的看法,而频繁引《》、解《》、论《》,又是这几篇文献的共同特点。本文发现大毛公《故训传》已经称引子思学派的作品,由此进一步可以证明几篇备受争议的子思学派的作品均出自先秦。本文也申述了子思学派之《》学可以成立的理由,认为子思学派是七十子之后儒家《》学的集中代表。本文同时梳理了子思学派引《》之范围和原诗的主题,并初步归纳了子思学派引《》的体例,以便深入讨论子思学派之《》学。

  • 标签: 子思学派 《诗》学 引《诗》体例
  • 简介:和中有'哲'观念,旧释或为'智慧',或为'智慧之人'.仔细考察则会发现,'哲'在上述文献的不同篇章中分别表示神圣意志、帝王的聪明才智、社会人群的聪明才智.其内涵的扩大,可能意味着上述不同篇章文献完成于不同时代;其内涵的变迁,则反映了'哲'观念在西周早期、中晚期、春秋时期的变化.

  • 标签: 《尚书》《诗经》 “哲” 古代思想
  • 简介:<正>《论语·阳货篇》记载孔子谈(指《诗经》,下同)的一段话说:“小子何莫学夫?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泰伯篇》云:“兴于,立于礼,成于乐。”其中关于“可以兴”“兴于”的“兴”义,古今学者多有分歧。“可以兴”的“兴”,何晏《论语集解》引孔安国曰:“兴,引譬连类。”朱熹《四书集注》曰:“感发志气。”“兴于”一句的“兴”,《集解》引包咸注:“兴,起也,言修身当先学。”现代学者对“兴”的解释也不尽一致。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对“可以兴”的“兴”义,采取朱熹的解

  • 标签: 孔子 朱熹 论语 社会作用 道德修养 政教
  • 简介:《韩》学派的学者大多《》、《易》兼修,这对于完善《韩》的学术体系,提高其学术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考载籍,得两汉、魏晋时期兼习《》、《易》的《韩》学者共计26人,其中习《韩氏易》者3人,《梁丘易》者2人,《孟氏易》者7人,《京氏易》者8人,兼习《盂氏易》、《京氏易》者1人.习《易》家数不明者5人。

  • 标签: 《韩诗》学派 《易》 《诗》《易》兼习
  • 简介:《易》是中国文明史的智慧之源,亦是最古老的卜筮之书。除意广涵深的哲理外,《易》卦爻辞也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分析卦爻辞的描写内容、艺术特征、运用意象可知,其与《》具有一迈相承的文学意蕴。进而可见,《易》亦为古代文学之源,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可忽视。

  • 标签: 《易》 《诗》 文本内容 艺术手法 意象
  • 简介:在中国《诗经》学史上,郑玄的《毛诗传笺》久负盛名。尤其是他利用由古代礼义与礼例对《》作了制度化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孔子以来说《》的重要发展。然而,作为郑玄《》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的“以易笺”,却常为世人所忽略。本文通过对《郑笺》与《易注》的梳理与论证,指出郑玄以《周易》卦爻象与《易传》笺《》,虽然大多是片断的,不连贯的,有的甚至是随文引申有感而发,但是他借助《周易》话语,运用当时的社会观念和理论表述自己对《》的理解,丰富和深化了《》学的“比兴”手法、“天命”观念与讽喻功能,为我们展示了汉代《》学研究的新思路和新动向。

  • 标签: 周易 诗经 郑笺
  • 简介:<正>仲是战国时期的著名人物之一,与他同时代的孟子等都很佩服他,称他为“巨擘”。但由于其对封建统治者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故历代统治阶级对他都很反感,以致正史之中无专门记载,其著述也大多流失。他隐居的地方也成为古代谈论争议较多的问题,至今有许多疑点搞不清楚,成为一桩历史悬案,笔者在有关老师帮助下,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多方搜

  • 标签: 战国时期 孟子 长白山 白云山 春秋时期 封建统治者
  • 简介:<正>一、抟其人及其著述抟,字图南,生于五代。史载其年轻时有奇才经纶,曾以著名于后唐,后举进士不第,逐无意于仕禄,但以山水为乐。其间曾就学于隐士孙君仿、獐皮处士,隐居湖北省武当山二十余年。后返归四川,又从蜀中高道何昌一学道。何昌一生平事迹不详,学术思想亦无从查考,但据《玉溪子丹经指要》卷首《混元仙派传授图》所载,五代著名道教思想家、六卷《化书》的作者谭峭为其弟子,则其道德学问大致可以想见。赵匡胤废周立宋后,抟移居华山,最后终老于华山张超谷石室中。

  • 标签: 太极图 陈抟 心法 生平事迹 道德学问 武当山
  • 简介:春秋前存在两种指意截然不同的“兴”,一种属于音乐内容及演唱形式,即瞽礞乐师“六”之“兴”;另一种是国子教育“乐语”之“兴”,属于正式场合富含道德性的言说。孔子继承二者,《论语·阳货》中的“《》可以兴,可以观”,即指乐语系统之“赋诗言志”与“观知志”。孔子发挥此意以为教,并进一步赋予“兴于《》”以道德意涵,即借《》中对自然万物的感发,兴起对天地之道、内在仁性、礼乐政教之体认。此思维方式亦推广应用于《》之外,如伯夷叔齐之事迹。这种道德认知、体悟上的启发,适合士君子的自我道德修养;而对一般人民百姓,孔子则提出了“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更加强调道德情感之联结、感染与共鸣。

  • 标签: 孔子 诗教 教学法
  • 简介:司马迁所述孔子"删"说很可能出自《鲁》。《史记》多采《鲁》说;《孔子世家》先述孔子"删"说,紧接着述《鲁》"四始"之义;《孔子世家》述孔子"删"说前后矛盾,都显示出孔子"删"说与《鲁》间的关联。据魏源的说法,也有学者认为孔子"删"说源于《鲁》。司马迁不仅认为孔子"删",而且认为《诗经》的篇次也是孔子安排的,《毛诗》则认为是国史安排的,但《鲁》、《毛诗》的篇第绝大多数相同。由《仪礼》、《左传》、《国语》记载的典礼用乐看,《诗经》的篇次不是孔子排定的。汉儒说孔子安排了《诗经》的篇次,是为了便于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方面阐释。同样,说孔子"删",也是为了增加《诗经》的神圣性。在《》的经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加强其与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联系,另一方面是把其与圣人联系起来。所以,到了汉代,儒生就认为《诗经》是孔子编选的,诗篇、次都包含着孔子关于治国理家的微言大义。

  • 标签: 《诗经》 删订 来源 产生背景
  • 简介:朱熹的《诗集传》是《诗经》学史上的重要著作,其中对三家《》的征引,表明了朱子的三家《》学思想。朱熹对三家《》的运用,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学术环境、《诗经》研究的状况和朱熹本人的学术追求等各方面紧密相关。它传达了很具有影响力的讯息,吹响了对三家《》关注的号角,引起了后学的广泛关注,与王应麟的《考》一道,影响了有清一代三家《》学的发展。

  • 标签: 朱熹 《诗集传》 三家《诗》 《毛诗序》
  • 简介:《庄子》一书,注者众多,总其成者有鼓应先生之《今注今译》;虽称精审,微瑕存焉.本文指出其《内篇》注译之可商者十余条,并归纳其所以致误者,约有三端:日未解謰语,日未明词义,日未通文法.

  • 标签: 《庄子·内篇》 词义 文法 指瑕 连绵字 训诂
  • 简介:<正>在春秋诸国争势的时代,齐国在较短时间内力挫群雄,最早成为东方强国,这不仅有其社会经济方面的原因,而且因它所处的地理环境和统治阶级的尚武精神密不可分。不少学者也注意到了齐俗尚武的问题,我们结合对有关文献的考察,研读《诗经》,愿为续貂。

  • 标签: 狩猎诗 地理环境 尚武精神 统治阶级 齐风 社会经济
  • 简介:试论宣帝太建北伐张连生南北朝时期,宣帝太建年间曾进行过两次北伐:第一次是太建五年至七年(公元573—57.5年),陈军攻打北齐所占领的淮南地区;第M次是大建九年至十年(577一578年),陈军进攻北周所占领的徐州地区。、两次北伐的主持者都是宣帝...

  • 标签: 陈宣帝 第二次北伐 北齐 陈军 齐后主 骄傲轻敌
  • 简介:高青庄西周城址是齐文化考古和西周考古的重大发现,其具有高规格的祭祀遗迹,可能为诸侯之社,其葬有齐之宗室、执掌军权之卿,应为齐国近畿军事重镇。综合庄西周城址具有浓厚的政治和军事色彩,可能是西周时期齐国的别都或辅都。

  • 标签: 陈庄城址 社祭 城址性质 别都辅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