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3 个结果
  • 简介:<正>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的修养》中说过:“共产应该具有人类最伟大、最高尚的一切美德”(《刘少奇选集》上卷,第133页)。共产主义道德就是这种最高尚的美德。这次整党对广大党员来说,最根本的任务是要努力提高共产主义觉悟,增强党性,做合格的党员,进而争取成为优秀党员。要达到这个要求,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认真进行道德的修养和锻炼,做遵守共产主义道德的模范。这对于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战斗力,是非常重要的。

  • 标签: 共产主义道德 共产党员 政治道德 党的利益 起模 剥削阶级
  • 简介:执政伦理是执政主体的执政行为的规范体系,主要包括执政伦理理念、执政制度伦理、执政主体的道德品质三个方面。执政伦理理念是对如何规范执政主体的执政行为的理性认识,是指导执政伦理建构和实践的思想价值基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作为中国共产执政伦理理念的核心。

  • 标签: 执政 执政伦理 执政伦理理念 中国共产党
  • 简介:伟大的民族精神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巨大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是民族精神理论创新和与时俱进的历史承担者和开拓者.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民族精神 与时俱进
  • 简介:文章探讨了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共产执政道德建设";分析了中国共产执政道德建设的内在规定性;梳理了中国共产执政道德建设的研究基础,指出了中国共产执政道德建设的研究路向与视角;构想了中国共产执政道德建设的研究框架;阐述了中国共产执政道德建设的研究方法;这对于加强中国共产执政道德建设的研究,提升中国共产执政道德水平,进而提高中国共产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 标签: 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
  • 简介:研究当前我国普通民众对于中国共产的看法和评价,考察普通民众对于中国共产的基本认知和价值期待,这对于完善党的理论和政策、协调党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改善党的作风和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回收和分析针对不同民众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普通民众对于我国执政党的观念认知和评价态度之间的差异和共识,反映出我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报告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 标签: 普通民众 中国共产党 观念认知 价值期待
  • 简介:<正>胡汝泉著的《共产主义基本知识》一书于1985年4月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紧扣时代脉膊,密切结合当前改革和人们的思想实际,针对十年内乱中搞乱了的理论问题,从根本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共书共分五章,重点论述了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共产主义是科学的革

  • 标签: 共产主义理想 理论问题 时代脉膊 基本知识 出版社 思想实际
  • 简介:<正>胡耀邦同志说:“思想建设决定着我们的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性质。它的主要内容,是工人阶级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理论,是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和道德……”(《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第27页)。所以,树立共产主义的坚强信念,是思想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信念是人们进行道德活动的理性基础。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活动的必要和合理性

  • 标签: 共产主义信念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主要任务 新局面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 简介:<正>由林建初、王伟和戴扬毅三同志合写的《简明共产主义道德原理》一书(由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简明原理》),在建设精神文明的不息热潮中与广大读者见面了。这对于向群众普及共产主义道德知识,促进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和道德教育,将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俗化、大众化,是《简明原理》的一个重要特点。要使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共产主义道德理论在广大人民和青少年中普及,就需要有大众化、通俗化的读物。而《简明原理》一书正是与现实生活紧

  • 标签: 共产主义道德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道德教育 精神文明 道德理论 现实生活
  • 简介: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反映出一个政党思想信念和精神境界是否先进,决定了党在文化建设上的吸引力、凝聚力.本文着力探讨了中国共产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事实及其必然,并论述了当今应如何发展以'三个面向'为时代特征、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为标志的社会主义文化.

  • 标签: 文化 先进文化 文化建设
  • 简介:<正>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简直可以说,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就是中华民族优良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人们说,“中国传统哲学是伦理型的”。这应当被看作是中国哲学的一个优点,而不应看作是一种缺点。有一种看法认为,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伦理道德都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的,因而是保守的,是不能继承的糟粕。这种观点,既不符合事实,也是极端有害的。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华民族

  • 标签: 优良道德传统 中华民族 继承和发扬 儒家伦理思想 精神文明 中国哲学
  • 简介: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思想可以说是西方乌托邦传统发展到巅峰阶段的产物,作为现实对立面的存在,通过对现实进行批判,进而成为改造现实、推动现实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理论表达和论证,他本人早期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两本著作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处于“断裂”前后的共产主义思想是否有本质差异?能否进行统一理解?若着眼“一切人的自由发展”这一崇高目的和归宿来加以理解,用之筹划未来社会的蓝图并在现实的社会实践中真正践行,就可以得出根本不存在所谓断裂,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现实极具启发意义。

  • 标签: 共产主义 “断裂” 自由发展
  • 简介:人类男女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绵延不绝的必经途径,也影响着良好的婚姻、家庭、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从构词法上看,""本身就是"心"和"生"的会意,"心"是指道德能力,而"生"是指自然本能,这就在人的自然情欲和道德意志的张力之间形成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冲突.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两性关系涉及双方的意志自由和权益责任,需要用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加以调节.因此,人类两性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关系,成为具有伦理意义的社会关系.对人类伦理关系如何从原始社会的简约严酷,经过封建社会的神秘愚昧、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不羁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美好的研究,是社会主义伦理学的历史使命.

  • 标签: 《性伦理学新论》 安云凤 社会主义 传统文化 封建文化
  • 简介:就人的本质而言,人同时具有个体性和位格。个体性是从人的肉体以及与肉体密切相关的物质欲望方面来说的,位格是从人的精神以及与精神密切相关的信仰、道德方面来说的。当代社会错误地将个体性当作人的本质,而完全忽视了同样作为人的本质的位格。尽管从质料的角度来说,人往往被当作追逐物欲的个体,但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说,人更应当被当作具有神圣信仰的位格。

  • 标签: 雅克·马里坦 个体性 位格性 人的本质
  • 简介:道德情感长期被作为道德哲学的伦理学所疏远是不应当的。事实上,道德不能没有情感作为基础。道德情感对于道德的重要集中体现在道德情感的超越上。道德情感的超越表现在:超越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超越一种普遍必然的假定,超越一种客观有限性的局限。其中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是最核心的,超越普遍必然和客观有限性是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的必然延伸和逻辑结果。只有努力去揭示道德情感的超越,我们才可以体验到道德情感展现出来的人生特有的融通性、自由和无限性。

  • 标签: 伦理学 道德情感 超越性
  • 简介:众所周知,理学对的讨论,通常从天命之与气质之这两个角度展开,而此论之功常常归于张载与二程。而实际上,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师,其论之说已然触及天命之与气质之的分别,而其善恶之说并非伦理上的判定,而是气质上的多寡,其论以中之为至善,其论修养工夫的最终目的也是使人归于之中。而后世理学家,如闽学的朱熹和湖湘学派的张栻等人,在理解周敦颐论说上产生了分歧,这也从侧面说明其说影响之深远与广泛。

  • 标签: 周敦颐 性之善恶 朱熹 湖湘学派
  • 简介:道德的可能植根于对“虚无”的克服和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理解。萨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理论指引,在人自身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为道德的可能确定根据,但却留下了陷入相对主义的可能。海德格尔将道德的可能与人自身的生存相联系,试图将思想的道路引向人自身的存在意义,并在语言的本质中展现人的存在意义,并进而为道德的可能确定基础,但却没有指出道德可能的具体实现路径。“自身解释学”为理解道德可能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在“生活叙事统一体”中人赋予“善的生活”以伦理目标意义,在伦理目标的指引下道德的可能以道德规范的形式展现自身的形态。

  • 标签: 虚无 存在 道德 自身
  • 简介:"道治"理论的政治正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体虚无、"道""无为"所昭示的"虚己无为"、"以不治为至治"的治理理念;二是针对世俗"有为"政治所彰显出来的"柔弱"之治、"无知"之治、"少私寡欲"之治、素朴纯真之治和好静无事之治;三是治理目标上的"无不为"境界,核心是百姓"自为"。但"道治"也隐涵着三个基本的悖论:"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道而无以论术"、"蔽于君(无为)而少论民(自为)"。

  • 标签: “道治” “无为” 正当性 悖论
  • 简介:改造自然界不能缺失道德考量,但道德考量又不能仅仅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基本准则,必须另辟蹊径。改造自然界是人的存在方式,其本质是不断超越现有而指向未来,直面人的理想价值追求,因而其道德属性不在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实然,而在于其本身内在蕴含的超越现实的人之为人的应然。承认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道德本质是人存在本质和价值理想追求的呈现及证明,才能真正担保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与生态正当,既避免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负责任,又防止人们对自然界的滥用。

  • 标签: 改造自然界 实践 道德
  • 简介:生态稳定与生物多样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动物权利论、生物平等论等生物多样保护的伦理观,设计了美好的生物权利平等原则,却忽略生物生存规则及其进化的必然,最终陷入"施韦泽困境"而无法实践。建立在生态系统论和大地金字塔理论基础上的现代生态伦理,从权利与义务对等、生物多样与进化性相统一的实践规则中,揭示了生物多样保护的伦理价值,为生物多样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标签: 生态伦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 施韦泽困境
  • 简介:政治的正当,意味着某种政治秩序被认可的价值.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关于政治正当的解释范式,主要经历了从政治正当的伦理学解释范式、政治正当的社会学解释范式,到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正当解释范式的演化历程.价值与制度安排相统一的政治正当解释范式,是现代人类社会安排政治生活秩序的文明趋势与方向,其真正确立的根本标志是宪政制度的建立.因此,所谓现代政治文明,在一定的意义上,就是在现代宪政制度基础上的一整套政治哲学、政治理念、政治文化和制度安排的集成.究政是现代政治正当的制度创制.

  • 标签: 政治 正当性 解释范式 价值与制度相统一 宪政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