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正>贺年作为祝贺新年的节日礼品,已在世界风行。到底谁最早使用贺年,据《世界之最》一书上说,贺年为英国人柯尔爵士于1843年,委托艺术家霍利斯设计一张印墨线填色的贺年,是世界上最早的贺年。其实,我国早在明朝天顺年间就出现了用梅花笺书写的贺年,当时叫“叶子”,距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了。我国

  • 标签: 贺年片 填色 印墨 日本政府 世界之最 圣诞节
  • 简介:马克思的法伦理思想具有丰厚的理论内涵。在法的伦理根据上,马克思开显了现实本质与理想本质的双重视野;在法的伦理精神上,马克思论证了限制自由与保障自由的双向功能;在法的伦理原则上,马克思阐述了积极自由与消极自由的双层结构;在法的伦理评价上,马克思坚持了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维标准。

  • 标签: 马克思 伦理
  • 简介:佛教伦理的佛性论为中国人的伦理自觉,即成就人格完善的人、平等与泛爱万物、利他与舍己等奠定了基础。善恶与因果报应,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个人造业,个人受报,保证了中国人在伦理道德上将自觉、自重和自愿相结合。成佛的伦理修持则成就了中国人在道德上的自觉、觉他与觉行圆满,它将佛教引向主体,完善人格,并成就了中国人的佛性。这是佛教伦理同中华传统的儒家、道家伦理所共同构成的中华民族伦理道德基础的根本方面。

  • 标签: 佛教伦理 因果报应 伦理修持
  • 简介:<正>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设研究会1992年年会暨“共建文明区与强化街居职能”专题研讨会于9月6日至9日在永安市召开。与会代表认真总结了福建省文明区建设的经验和方法,深入探讨了在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文明区建设的发展趋势、基本途径以及与街道居委会工作、社会工作的关系等理论和实践问题。

  • 标签: 街道居委会 共建活动 专题研讨会 社会工作 片区建设 社区服务
  • 简介:传统美德教育谈任洁当前,传统美德教育正在一些中小学、幼儿园乃至一些大专学校中开展起来。让广大青少年一代从中华五千年美德中,得到如何做人,如何处书,如何完善自我、报效国家的启示,无疑是宣传教育工作中一件带有根本性的任务。广而言之,在全社会将传统美德教...

  • 标签: 传统美德教育 道德传统 传统道德 旧道德 青少年犯罪 民族优秀文化
  • 简介:<正>不以私害公皇甫文备和徐有功在一起处理案件,诬告徐有功偏袒坏人,进奏而构成他的罪名。后来皇甫文备被人控告,徐有功以宽大态度审理了这个案子。有人对徐有功说:“过去他陷害您,要置您于死地,现在您反而要开脱他,为什么呢?”徐有功说:“你说的是个人的怨忿,我遵循的是国家的法令。怎么能用个人的事妨碍国家的事呢?

  • 标签: 有功 文备 处理案件 皇甫 罪名 个人
  • 简介:<正>甘居旧庐王文正作丞相时,宋太宗对他说:“听说你住的房子太简陋,我已经下令为你出资派人建房,建成什么样子都行,你看着办吧!”王文正跪拜后道:“我住的房子,乃先父的旧居,当时修建只考虑能躲避风雨就行了,我现在用茅草盖屋已比先父住的房子强多了,每当

  • 标签: 北宋 王文正 宋太宗 丞相 官职 草盖
  • 简介:国外医学伦理学题李尧一、手术刀别切掉病人权利二次大战后,医学界仍然存留着重视群体甚于个人的倾向,即医师处理病情、病理之余,常忽略个人。世界医师协会总会于1964年宣布,施于人类的一切临床实验必须获得当事人“自发性的同意”。此理念后来延伸到一般医疗行...

  • 标签: 医学伦理学 安乐死 绝症病人 医生与病人关系 隐瞒实情 人工呼吸器
  • 简介:道德自信是人们在其社会行为中表现出的一种价值肯定、价值抉断并准备身体力行的行为状态,是信仰层面的坚定、判断层面的坚持、行为层面的坚守。道德自信是文化自信之根,决定着文化的发展走向,是一种文化的根本性标志,是文化的内核。道德自信的心理障碍、认识障碍、制度性障碍是当前提高道德自信必须扫除的关键因素。

  • 标签: 文化自信 道德自信 困境
  • 简介:个倡导”具有丰富的伦理意蕴。它从国家伦理、制度伦理、公民伦理个层面建构了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为基本价值目标的国家伦理树立了一种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蕴藏着共同理想的凝聚力。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为基本价值原则的制度伦理建构了一种公平正义、海晏河清的社会理想,蕴藏着制度正义的驱动力。以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本行为规范的公民伦理塑造了一种顶天立地、正道直行的现代公民理想人格,蕴藏着公民品格的亲和力。实现中国梦不能没有伦理的支持。“个倡导”为实现中国梦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 标签: 三个倡导 中国梦 伦理
  • 简介: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孔子把孝作为其伦理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了出来,本文试图从以下个向度来阐述孔子的孝道观,即,仁、生、礼。

  • 标签: 孔子 孝道观
  • 简介:哲学被公认为"爱智慧"的学问,也被认为是每个时代思想的精华。这些精华表现为经过论证的理论内化为世界观,具体化为方法论。但这都只是哲学的一般特征,哲学的实质是批判。众所周知,康德作为批判哲学的集大成者,他之后的哲学大都具有强烈的批判性。

  • 标签: 古希腊哲学 批判维度 集大成者 批判哲学 爱智慧 世界观
  • 简介:"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丰富内容包含了新世纪中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系统观念和基本方略,其先进文化观科学地确立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发展目标,其人民利益观深刻地诠释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价值归宿,其创新实践观具体地设定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实施程序,从而为新世纪社会主义新型道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科学指南.

  • 标签: 三个代表 文化观 价值观 实践观 道德建设
  • 简介:在大同构想中,康有为尤为注重对于智和仁的奖励与申彰,奖智和奖仁在康有为的大同构想中具有基础性地位。“智仁彰”既是大同世政治运转之依凭,同时亦是在竞争消弭之境况下,防止大同世退化变质之重保障。然而,深入检视可以发现,康有为之“智仁彰”本质上是一种“智一元论”的价值取向。这一价值取向与其意欲达成的大同世之间存在一种自反性的矛盾。“智仁彰”的施行非但不能达成康有为“人皆平等”的大同愿景,适相导致“阶层分立”之严重后果。康有为思想中强烈的“智识主义”倾向,既与有清以来儒家智识主义不断孳衍的思想进路相顺承,又是康有为现实关切的思想表征。

  • 标签: 康有为 大同 智仁双彰 伦理悖论
  • 简介:<正>“第者”插足已成为我国目前婚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并引起人们极大的关注。但是人们——包括理论界和文艺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和评价很不相同,电影《谁是第者》的拍摄及其放映后所引起的不同反应就是一个证明。根据社会学工作者的调查,人们对“第者”插足问题大体上有这样种看法。

  • 标签: “第三者”插足 爱情 婚姻家庭 婚姻关系 第二者 自然型
  • 简介:在西方伦理思想中,"勇"存在个层面的意蕴:一是作为自然德性的勇;二是作为道德德性的勇;是作为诸美德的一般核心要素的勇。作为自然德性的勇述说的是个体心理学意义上的性格特质以及行为方式;作为道德德性的勇,还具有理性与正义的内涵;勇不仅是一种特定的道德德性或德目,而且是道德心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人们由之成就各种道德德性的道德勇气,是弥合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之间的断裂的一个桥梁。

  • 标签: 自然德性 道德德性 道德勇气
  • 简介:进化伦理学把道德看作是进化的产物。进化思维在解释道德现象时有个不同程度的涉入,这个区分是依据自然选择在塑造道德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而言的。根据一种最弱级别的进化涉入,道德像艺术和科学一样,只是自然选择的间接产物,不受制于机体的生物性;而根据一种最强级别的进化涉入,道德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直接产物,根植于机体的生物性中。这两个级别的进化涉入不能提供对道德的理想解释,一个恰当级别的进化涉入应该在这两个极端之间。

  • 标签: 进化 道德 伦理学 社会生物学
  • 简介:<正>中日实践伦理学第3次讨论会于1989年10月17日至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汝信出席了17日上午的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刘启林、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魏英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陈筠泉、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许启贤、中国伦理学会副秘书长陈瑛、北京师范大

  • 标签: 实践伦理学 讨论会 中国伦理学 伦理研究 不轨行为 夫妻伦理
  • 简介:亚里士多德在《论灵魂》中提出了一个多层次的欲望概念,并在其道德哲学研究中对这个概念作出了进一步的发展。他区分了一般而论的欲望和具体的欲望形式,前者通常被认为是灵魂中与理性相对的部分,后者则根据其目标以及追求方式的不同而区分为欲求、冲动和想望。其中,想望作为一种特殊的欲望,本身便包含了对价值的敏感并且自然地与理性判断一致。本文试图指出,一般而论的欲望概念难以为人类行为的多重动机及其相互间的竞争关系给出恰当的说明,而一种经过区分的欲望概念则突破了理性与欲望对立的传统思路,不仅使我们对人性的复杂具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同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观察人类行为并对其作出恰当的道德评价。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欲望 理性 灵魂 不自制
  • 简介: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卷中,亚里士多德对“不自愿”行动的两个条件受强迫和无知一重新加以了界定,由此推进了古代哲学对于道德责任问题的认识与探讨。一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少数极端情况才构成严格意义上的“受强迫”而做出的不自愿行动,多数混合性的行动尽管也受到外部压力,但是仍然可以归于自愿行动的范畴,行动者需要为此类行动负责。另一方面,通过进一步区分不自愿的行动与非自愿的行动、出于无知的行动和处于无知的行动,亚里士多德将自愿性的焦点从柏拉图所强调的“真知识”转向行动者对于具体环境的把握与判断,并进一步转向行动者的品格。亚里士多德的讨论成功地避免了柏拉图理论中存在的不对称问题,在继续捍卫知识对于行动具有根本重要性的前提下,也要求行动者同样为自己的美德与恶行以及品格的形成负责。这一观点不仅更加符合日常道德直观,同时也为道德哲学和道德心理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

  • 标签: 亚里士多德 道德责任 自愿 无知 决定 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