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4 个结果
  • 简介:性善是一种存在,而不是一种伦理学的规定。这里的所谓"存在"乃慧眼窥破"天机"之事实,这种事实成为人之为人的形上根基。性善作为一种存在,须在具体境域中方能发用,故儒家重视家庭人伦关系,倡导差等之爱。这是要在具体境域中让这种存在切实震动起来,以便培育壮大,然最终亦必然走向兼爱。明了人作为一种形上存在,则标举性善乃是必然的,荀子斩断了人与天的关系,只实在地看人,其标举性恶亦是必然的。尽管荀子讲性恶,但并非为恶张目,而是希望通过"化性起伪"而引人向善。但这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故荀子隆礼重法。故性恶只能成就政治人与社会人,绝不能成就宗教人,而要成就宗教人必自性善始。作为存在的性善,可通宗教,亦必通宗教。

  • 标签: 性善 存在 境域 宗教
  • 简介:费希特伦理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从费希特哲学的内部看,他的伦理学说是以知识学为原则从"自我"推演出来的,因而属于知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对知识学基本原理的验证和重要补充;其次,从伦理学的发展史看,费希特伦理学是对康德道德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凭借"职责"学说赋予道德法则以实质的内容,克服了康德道德学的形式主义缺陷,而且提出了共同体主义思想以克服康德道德学的个体主义立场,从而标志着近代义务伦理学向德性伦理学的范式转变;最后,从现代性批判的角度看,费希特的德性伦理学转向意味着他对现代社会中自我封闭的原子式个体的解构和对疏离冷漠的人际关系的批判,并在正义与德性何者优先的争论上主张德性的绝对优先性。

  • 标签: 伦理学 道德学 知识学 现代性批判
  • 简介:作为晚明劝善思潮中的一部分,袁黄的劝善虽然借鉴了佛道思想,但归根结底源于儒学。儒学“亲民”的社会责任感、重视家庭伦理的传统在袁黄劝善思想中都有表现,而其对“善”的界定以及“随缘行善”等提法也体现了阳明心学强调内心而不著于外物的特点。策略化的表达使袁黄的劝善思想更为流行,而功过格的引入使劝善由例证式的、说教式的转变为个人的、私密的、可以量化的,从而使劝善由简单的对外宣讲变成了每个人改过向善的工具。

  • 标签: 袁黄 劝善 功过格
  • 简介:作为哲学家,康德并非没有故事或没有历史,其生活的真正精彩之处在于为自己量身打造了一套符合自己道德哲学思想的理想人格,尼采称之为"中国人格"。这种人格的核心是康德道德哲学中的"善良意志"。对应康德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其"善良意志"并非纯粹理性思辨的结果,而是具有丰富的情感性现实基础。同时,"善良意志"与中国儒家陆王心学中的"良知"概念具有深刻的内在契合性,二者都是心之本体,是最高善。在认知层面上,最高善对所有经验知识具有统摄作用;在实践层面上,对最高善的遵从形成了具有人生指导意义的道德准则。

  • 标签: 善良意志 良知 经验知识 理性法则
  • 简介: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晚期的重要神学家和伦理学家。阿奎那将亚里士多德的伦理思想与神学思想相结合,提出了有特色的德性伦理思想。阿奎那的德性伦理对于习惯十分重视,强调习惯就是德性。同时,阿奎那对于德性的本质,以及理智德性、道德德性和神性德性都有独到的分析。尤其是阿奎那对于神性德性之间的秩序分析,体现了其世俗精神的倾向。

  • 标签: 阿奎那 德性 理智德性 道德德性 神性德性
  • 简介:儒家生态哲学有一个由“气”“通”“和”“生生”“时”“道”构成的范畴体系。“气”是构成宇宙万物也包括人的最基本的元素或质料。“通”是气在不同物质实体之间、人与物质实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流通、循环,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是阴阳二气的运行能够产生生命的状态和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应然状态。“生生”是天地万物的生命、生长,是对宇宙万物的存在状态、机能和发展趋势的说明,是一种包含死亡在内的辩证统一性。“时”是宇宙运行,万物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节奏、节律和阶段性,天道和人道的结合点,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表现在对“时”的把握。“道”是对宇宙起源及运动规律的总体概括,它综合地含有宇宙的整体性、有机性、有序性、联系性、舍目的性等。有序和谐、生生不息的道是自然界的事实,也是自然界成员应该遵守的规则和价值。“气”“通”“和”“生”“时”“道”是人在与自然互动中形成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同时也是人类行为的规范,其中包含着自然对于人的行为的制约,这是其生态意义所在。

  • 标签: 儒家生态哲学
  • 简介:娱乐是人以娱悦心身为主要或唯一目的的生命活动,简单地说是一种乐生活动。娱乐活动的价值在于:首先,娱乐活动从消遣的角度看,是人类游戏本能的自然宣泄,是人的存在价值与人生意义的重要体现。其次,它具有内涵和形式上的审美性。最后,娱乐作为人的类活动方式和集体活动,自然也具有伦理价值及其相应规范。娱乐伦理是指人们在娱乐活动中形成并应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伦理规范和良风美俗的总和。它的研究和实践价值体现为:(1)道德人格的培养;(2)人际交往的和谐;(3)社会风气的提高。

  • 标签: 娱乐 娱乐伦理 娱乐价值
  • 简介:自由主义强调私人的自主权利,主张通过公民选举精英的民主模式来治理国家。在对个人自由的看护上,它寄希望于精英们的德性。相反,共和主义把民主视为一种整合社会的政治性组织,这种组织以全体公民的道德和伦理自觉为基础。哈贝马斯指出,自由主义赋予民主的规范性意义太弱,而共和主义赋予民主的规范性意义则太强,不具有事实上的生命力。据此,他提出了商谈民主概念。商谈民主是一种中立性的民主,它既对自由主义的私人自主权利保持开放,同时也积极吸纳共和主义的公民道德和伦理主张。这种中立的德性姿态,使商谈民主有效地调和了存在于自由主义、共和主义民主中的事实性与规范性之间的张力。

  • 标签: 自由主义 共和主义 商谈民主
  • 简介:本文将关于良知坎陷的批评归纳为以下几种:泛道德主义;化约主义;内圣外王不可通;良知坎陷无力;良知只可呈现而不可坎陷。得出结论认为,前四者基本上都有层次错置的问题,导致其批评无效;当然,这些批评也指出了良知坎陷在现实操作层面的致思不足,为后者提供了一个发展方向。而对于第五种批评,笔者除了根据牟宗三哲学的文本外,同时也基于牟宗三后期的圆教思想,进行了辨析,认为牟宗三的良知坎陷属于别教,通过进一步向圆教而趋,则可以较好地回应该批评。

  • 标签: 牟宗三 良知坎陷论 圆教
  • 简介:托伦斯神学的目标在于重新建立神学的客观性和实在性。托伦斯的"神学之科学性"的思想源自于他对科学本质的重新认识。在托伦斯看来,神学的客观性就如同科学的客观性一样,不但表现在其研究方法具有客观性,而且表现在其研究对象——上帝——也具有客观性。托伦斯认为,神学研究不但要注重理性的作用,还要强调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在这其中,"信心"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托伦斯 神学 科学性 客观性
  • 简介:周秦时期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当时频繁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使当时统治者在生态治理上形成了特有的治理文化和方式,并对中国古代及后世生态伦理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面对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生存危机,周秦优秀传统生态伦理文化为我们提供了具有实践意义的现代价值:优秀的学术传承、独具特色的生存智慧、普适的文化价值取向、处理生态关系的合理维度、超越与整合西方主客二分的哲学认识思路及新的治理理念和制度参考。

  • 标签: 周秦时期 生态伦理文化 生态治理 生态文明
  • 简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五大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党和全国人民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阶段的伟大胜利,不断开拓发展新境界的重要的思想武器。对我

  • 标签: 绿色发展 社会发展规律 经济发展空间 主体功能区 人类社会 人与自然
  • 简介:“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发了一场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同时,在大数据背景下的个人隐私伦理失范的问题也面临着挑战,主要表现在个人身份信息、个人行为信息以及个人偏好信息的泄露等三个方面。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大数据应用主体自身的道德素质的缺失、大数据技术自身的不完善与不成熟,以及大数据使用者的道德原则与立法方面的缺失。大数据应用主体只有通过树立与时俱进的隐私观、大力开展有关大数据隐私伦理的道德教育、完善大数据技术、创建有关大数据隐私伦理的共有的道德标准以及完善有关大数据隐私伦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才是防止隐私伦理失范现象的发生的解决之道。

  • 标签: 大数据 隐私 伦理
  • 简介:信任问题是学术界研究的理论热点之一。不同学科从不同维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不同层面的探讨,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但依然有深化和提升的空间。从哲学视角研究信任问题,除了当前的伦理学维度之外,还可以从人学的维度出发围绕利益、自由和责任等范畴进行探讨;从价值维度研究信任本身蕴含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原则。其核心问题是社会生活中值得信任的行为和品性,即交往实践中的自由和责任问题

  • 标签: 信任 哲学视角 自由与责任
  • 简介:在马克思看来,作为一种存在,人在历史和现实中面临着双重误解:在哲学史中,存在被加以普遍化、神性化、意识化的抽象而与人的存在相去甚远;在现实社会中,人的存在又被宗教、资本和理论异化而与人自身背道而驰。故此,在马克思看来,真正的存在是关心人自身的具体存在的学问。而回到具体存在的途径,也许就是回到实践的存在、个体的存在和关系的存在,从而最终达致自由的存在。在科学信仰缺失、资本逻辑大行其道的今天,马克思的存在思想,对实现人的解放、自由和发展,实现人与他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共在,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 标签: 马克思 存在论 抽象存在 异化存在 具体存在
  • 简介:德勒兹思考的伦理学不同于西方近代意义上的伦理学。西方近代伦理学(如康德)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道德价值判断或者道德律令——我们应该如何行动,我们应该如何使自己的行动遵守于规范。而德勒兹反复坚称他的伦理学是基于"生存"/"实存"的,这种伦理学不是规范伦理学,也不是描述伦理学,因为,后二者都关系到伦理规范,而德勒兹的伦理学朝向的是一种"内在性生存模式"的伦理,德勒兹对伦理学与道德的区分也是奠基于这一"内在性生存模式"。同时,也正是因为"内在性生存模式",德勒兹的伦理学是"内在性生存模式的表型学",它代替了总是将存在归于先验的诸价值的道德,据此,这种关切到"内在性生存模式"的伦理学,它根植的论域不再是意识层面上的先验的神圣的道德律,相反,它关注的是个体身体被影响的能力、力量,等等。

  • 标签: 德勒兹 伦理 道德 内在性 身体
  • 简介:当前,企业伦理建设已经成为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其中,企业的义利价值权重问题是企业伦理中最基本的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为当代企业求利打下了基础,但企业求利善的目的要通过善的手段来实现。

  • 标签: 企业伦理 价值排序 社会责任
  • 简介:腐败防治事关国家存亡。在我国“小官巨贪”现象严重的背景下,从法伦理学的角度探讨基层腐败防治问题,不仅具有法律上的意义,更具有伦理上的价值。本文从法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基层公务人员腐败现状和腐败原因,研究并参考了国外基层反腐成功经验。对“家庭财产申报”“特别风险岗位评估”以及“独立监督机构”等制度的构建或完善,进一步使我国反腐败立法更加完善,科学构建我国“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反腐机制和廉明公正的道德风尚。

  • 标签: “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 公务人员 腐败
  • 简介:西方民主核心价值观生长于欧美资本主义文化,其实质是以"私"为核心的个人主义民主核心价值观。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核心价值观正在将个人引向精致的利己主义和理直气壮的个人主义,将国家引向碎片化、极端化、民粹化,将人类引向战争。然而,由于欧美资本主义文化在当今世界的强势地位,西方民主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和培育造成了语境之困。

  • 标签: 民主 资本主义民主 核心价值观
  • 简介:"努斯"(Nous)是西方哲学中重要的范畴,它作为一个哲学概念首先由阿那克萨哥拉提出,随后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将努斯理解为为人类所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在这一转化中努斯构成了人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也即人的"知"和"行"统一的基础。在这个层面上,人通过"知"和"行"进一步导向人类的价值追求对象——德性和幸福,从而构成了亚里士多德整个伦理学的体系。

  • 标签: 努斯 理论 实践 德性 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