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文章研究梳理了道德认知研究中的测量方法的理论脉络及其演进。道德认知的测量始于皮亚杰和科尔伯格的临床访谈法。后来者从中汲取精髓,采用量表的形式进行道德认知测评,比如莱斯特的确定问题测验以及林德的道德判断测验。随着内隐社会认知理论的发展,研究者将实验测量方法(比如IAT)用于道德认知测评。文章研究分析了各种测量方法的优势和劣势,并对未来的道德认知测量作出展望。

  • 标签: 道德认知 测量 内隐联想测验
  • 简介:是一部"牢笼天地,博极古今"[1]的巨著.本文将散见于各篇的关于道德认知理论的零星闪光置于现代道德心理学的视野之内,从道德认知的双重建构、人性前提、反应模式和认知途径四个方面,初步探讨了赖以建构其道德认知图式的内在理路,并阐明了其现实意义.

  • 标签: | 道德认知 | 学以致知
  • 简介:本文希望从认知伦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伦理学的发展,以及人类对道德问题认知的过程与人类一般认知的逻辑之间的一致.人类认知的逻辑是由概念到判断再到推论的过程,伦理学史由德性伦理学到规范伦理学再到话语伦理学、元伦理学和新德性伦理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类在道德认知上从概念伦理学到判断伦理学再到推论伦理学最后回归到概念伦理学的过程.

  • 标签: 认知逻辑 伦理学发展 概念伦理学 判断伦理学 推论伦理学
  • 简介:企业伦理从日常伦理衍生而来,但也具有自身的场域逻辑;企业伦理主要涵括企业之于社会系统的责任伦理和企业中"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职业伦理;企业伦理的功能渐次演绎为"约束效用"、"工具效用"以及"价值效用";在一定情境下,企业伦理与其组织功效、经济绩效其实还存在着一种"兼容".

  • 标签: 责任伦理 职业伦理“约束效用” “工具效用” “价值效用”
  • 简介:政治自由是政治哲学的重要范畴。作为自由在政治生活领域的现实表现,政治自由是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许可的范围内,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的政治权利。政治自由对现实政治生活具有强烈的批判功能和价值引导功能,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实现人的解放。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政治自由的实现既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综合工程。

  • 标签: 政治自由 本质 功能 民主 法治
  • 简介:研究当前我国普通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看法和评价,考察普通民众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认知和价值期待,这对于完善党的理论和政策、协调党和民众之间的关系、改善党的作风和建设,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通过回收和分析针对不同民众的问卷调查,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普通民众对于我国执政党的观念认知和评价态度之间的差异和共识,反映出我党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工作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报告针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

  • 标签: 普通民众 中国共产党 观念认知 价值期待
  • 简介:对精神障碍患者进行非自愿收治是一个富有争议的问题,它体现了公共利益和个体权利、医学模式和公民自由、家长主义和个体自主等不同价值间的矛盾和冲突。本文从伦理学的角度,结合我国精神卫生立法的历史和现状,对非自愿收治的合理性、非自愿收治的标准与程序等问题进行了论证。惟有建立以患者权利为导向的精神卫生体系,才能真正保障患者和社会公众的根本利益,避免精神病学非自愿收治的滥用。

  • 标签: 非自愿收治 反精神病学运动 标准 程序 患者权利
  • 简介:在汉语谚语中,存在着具有道德教化功能的伦理型谚语,在言语教化中,谚语的教化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谚语教化的独特性在网络时代具有双重,这种双重对我们今天的道德教化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标签: 谚语 伦理 道德教化 现代价值
  • 简介:当前一些民族自治县在县域范围内展开了利用建筑载体表达民族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实践,一方面凸显了民族文化特色,另一方面这种实践赋予建筑艺术特性,传达出了某种伦理价值观,因此是一种伦理叙事。本文借助建筑伦理叙事理论对裕固族传统文化的建筑表达实践活动进行解读,发现裕固族利用传统文化服饰、民间故事形象、宗教信仰、传统游牧生活场景等文化符号对公共建筑进行了民族化表达的实践中,呈现了裕固族人的传统英雄观、德性观、生活观、爱情观,具有伦理传达、行为导向和传统伦理现代建构的功能

  • 标签: 民族传统文化 建筑表达 伦理叙事 教化
  • 简介:人类男女两性关系是人类社会绵延不绝的必经途径,也影响着良好的婚姻、家庭、社会伦理秩序的形成.从构词法上看,""本身就是"心"和"生"的会意,"心"是指道德能力,而"生"是指自然本能,这就在人的自然情欲和道德意志的张力之间形成了人之为人的内在冲突.从更为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两性关系涉及双方的意志自由和权益责任,需要用道德、法律等社会规范加以调节.因此,人类两性关系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自然关系,成为具有伦理意义的社会关系.对人类伦理关系如何从原始社会的简约严酷,经过封建社会的神秘愚昧、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不羁而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健康美好的研究,是社会主义伦理学的历史使命.

  • 标签: 《性伦理学新论》 安云凤 社会主义 传统文化 封建文化
  • 简介:从其精神分析伦理学的立场出发,拉康对边沁功用主义伦理学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解读,拉康认为在伦理学的现代转向中,边沁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并非"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而是这一原则的语言学基础:"虚构理论"。按此理论的理解,幸福与善好是人类基于语言所进行的一种必要的虚构,它已完全丧失其在传统伦理学中的实在论基础。由此,边沁的功用主义既实现了同传统伦理学的形上学基础的决裂,同时又开创了从语言学维度对伦理学进行反思和建构的方向。

  • 标签: 断裂 虚构 幸福 快乐 善好
  • 简介:就人的本质而言,人同时具有个体性和位格。个体性是从人的肉体以及与肉体密切相关的物质欲望方面来说的,位格是从人的精神以及与精神密切相关的信仰、道德方面来说的。当代社会错误地将个体性当作人的本质,而完全忽视了同样作为人的本质的位格。尽管从质料的角度来说,人往往被当作追逐物欲的个体,但是从形式的角度来说,人更应当被当作具有神圣信仰的位格。

  • 标签: 雅克·马里坦 个体性 位格性 人的本质
  • 简介:道德情感长期被作为道德哲学的伦理学所疏远是不应当的。事实上,道德不能没有情感作为基础。道德情感对于道德的重要集中体现在道德情感的超越上。道德情感的超越表现在:超越一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超越一种普遍必然的假定,超越一种客观有限性的局限。其中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是最核心的,超越普遍必然和客观有限性是超越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的必然延伸和逻辑结果。只有努力去揭示道德情感的超越,我们才可以体验到道德情感展现出来的人生特有的融通性、自由和无限性。

  • 标签: 伦理学 道德情感 超越性
  • 简介:众所周知,理学对的讨论,通常从天命之与气质之这两个角度展开,而此论之功常常归于张载与二程。而实际上,周敦颐作为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师,其论之说已然触及天命之与气质之的分别,而其善恶之说并非伦理上的判定,而是气质上的多寡,其论以中之为至善,其论修养工夫的最终目的也是使人归于之中。而后世理学家,如闽学的朱熹和湖湘学派的张栻等人,在理解周敦颐论说上产生了分歧,这也从侧面说明其说影响之深远与广泛。

  • 标签: 周敦颐 性之善恶 朱熹 湖湘学派
  • 简介:道德的可能植根于对“虚无”的克服和对人自身存在意义的理解。萨特以“存在先于本质”为理论指引,在人自身自由选择的基础上为道德的可能确定根据,但却留下了陷入相对主义的可能。海德格尔将道德的可能与人自身的生存相联系,试图将思想的道路引向人自身的存在意义,并在语言的本质中展现人的存在意义,并进而为道德的可能确定基础,但却没有指出道德可能的具体实现路径。“自身解释学”为理解道德可能提供了第三条路径,在“生活叙事统一体”中人赋予“善的生活”以伦理目标意义,在伦理目标的指引下道德的可能以道德规范的形式展现自身的形态。

  • 标签: 虚无 存在 道德 自身
  • 简介:"道治"理论的政治正当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体虚无、"道""无为"所昭示的"虚己无为"、"以不治为至治"的治理理念;二是针对世俗"有为"政治所彰显出来的"柔弱"之治、"无知"之治、"少私寡欲"之治、素朴纯真之治和好静无事之治;三是治理目标上的"无不为"境界,核心是百姓"自为"。但"道治"也隐涵着三个基本的悖论:"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道而无以论术"、"蔽于君(无为)而少论民(自为)"。

  • 标签: “道治” “无为” 正当性 悖论
  • 简介:改造自然界不能缺失道德考量,但道德考量又不能仅仅以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为基本准则,必须另辟蹊径。改造自然界是人的存在方式,其本质是不断超越现有而指向未来,直面人的理想价值追求,因而其道德属性不在于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实然,而在于其本身内在蕴含的超越现实的人之为人的应然。承认改造自然界实践活动的道德本质是人存在本质和价值理想追求的呈现及证明,才能真正担保改造自然界的道德合理性与生态正当,既避免人们对自然环境的不负责任,又防止人们对自然界的滥用。

  • 标签: 改造自然界 实践 道德
  • 简介:生态稳定与生物多样是人类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动物权利论、生物平等论等生物多样保护的伦理观,设计了美好的生物权利平等原则,却忽略生物生存规则及其进化的必然,最终陷入"施韦泽困境"而无法实践。建立在生态系统论和大地金字塔理论基础上的现代生态伦理,从权利与义务对等、生物多样与进化性相统一的实践规则中,揭示了生物多样保护的伦理价值,为生物多样保护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 标签: 生态伦理 生物多样性保护 施韦泽困境
  • 简介:乡村精英作为村庄中的先进分子,在村庄生产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乡村精英在具体的村庄治理实践中究竟具备怎样的角色定位、产生了哪些作用,这一问题可以从乡村治理的个案中寻找答案。本文以湖北省枝江市Z村为例,在梳理乡村精英角色发展的基础上,试图将乡村精英对村庄治理的作用归纳为"三位一体":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三种功能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为村庄治理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 标签: 乡村精英 角色定位 村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