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4 个结果
  • 简介:唐代天皇道与龙潭崇信这两代禅师,在天皇禅系中属于开创丛林基业的一辈。虽然这两代禅师可供研究的文献流传下来的不多,但我们仍然可以透过有限的文献资料,窥见这两代禅师艰苦创业的境况来,也仍然可以品味到这两代禅师的禅法与禅教作风来。

  • 标签: 佛教 天皇道悟禅师 唐代 禅法 天皇法嗣 《龙潭考》
  • 简介:卷中之一校者附言:本书上卷律诗十二首,为丹功之总论,以七言之律句,概括内金丹之全程。虽限于诗的体裁及篇幅,奥义较深,但已将小成中成至大成功法,作了系统的启示,读者若加以细心钻研,自可撮其大要。中卷共收绝句六十四首,探讨作者之意,系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论到实践,所以在每一首里都有作者意图的重点,所以言关窍,言运神,言物质基础,言药物根源,言火候,言阴阳配合等,均较

  • 标签: 悟真篇 真铅 阴阳派 丹法 道藏辑要 丹经
  • 简介:真篇》作者及其时代《真篇》是道教内丹丹法主要经典,著录于《文献通考》、《宋史艺文志》及《四库全书》之中,著者为北宋张伯端,是继《周易参同契》之后的丹经。书中以诗词形式总结了宋代以前内丹的正

  • 标签: 悟真篇 丹法 参同契 内丹派 张伯端 阴符经
  • 简介:其四十八休施巧伪为功力,认取他家不死方,壶内旋添延命酒,鼎中收取返魂浆。校:(一)延命酒《十书》《注解》《注疏》《讲义》均作“留命酒”。(二)收取《三注》作采取。(三)次序排列《注解》《注疏》均在诗后补充五首之内,《阐幽》排列在五十五首。注:(一)巧伪巧、偷巧而不实际;伪、旁门而图异端,此皆针对“须向家园下种栽”而加以告诫,恐读者误会为阴阳一派。

  • 标签: 悟真篇 阴符经 阴阳派 炼气化神 药自外来 金丹四百字
  • 简介:克勤对于禅宗的机用教学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他认为禅宗的机锋棒喝这些各种不同的机用都是“千差万别,会归一源”地指向本来现成、脱体现成的自心、自性本源或终极本体的。圆批判了禅宗机用教学法所导致公案禅知解和无事禅的种种知见执著,他认为要超越和克服各种知见的知见执著才能真正实证本体,因而他提唱对禅宗的机用公案要“聊闻举著,便知落处”“聊闻举著,剔起便行”地直下承当,也就是说圆是主张大根大智之人要对禅宗的机用公案“击石火闪电光”式地“向举起处承当”或直下承当的。圆还以剔除知见的“击石火闪电光”的精神诠释禅宗的各种机用公案,从而达到了宋代公案文字禅的一个高峰,并对当时的禅宗学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宗果继承了圆禅学的内在批判精神,并将这种破除知见执著的内在批判精神从逻辑上更进一步贯彻到底。宗杲认为。“击石火闪电光”式的禅机对于没有真正实证本体的人来说,也会成为一种潜在而顽固的知见执著的。况且并不是所有的普通一般人都是禅宗所谓的上根利智,所以宗杲在继承圆批判公案禅知解和静默无事禅末流所导致各种知见执著的同时,他还要克服圆“击石火闪电光”禅学所产生知见执著的流弊,因而宗杲明确主张,普通一般人应该是对从禅宗的机用公案中提炼出“无滋味”即不能产生知解而无义味的问题或话头发起深切的疑情来参,以图真正实证禅宗机用公案本来所蕴指、指向的自心、自性本源或终极本体。如果说,圆的公案文字禅或“击石火闪电光”禅学还是禅宗机用教学法的某种诠释发挥和自然延伸,那么,宗杲起疑情参话头的看话禅则是试图将禅宗的机用公案向其本源、向其自性本源的复归,我们可以说,宗果看话�

  • 标签: 机用教学法公案文字禅静默无事禅知见 实证本体看话禅
  • 简介:在大巴山北坡,岚河源头,莽莽的丛山峻岭中,常年云雾缭绕,紫烟升腾,彩翠成岚,曲径蜿蜒通向幽深的僻洞。神奇的故事千百年来流传在民间,说这里是八位仙人修道的地方!不知何年何月仙人们在这深山里各居一洞,修道炼丹,降妖除魔,修成正果,仙赴蓬莱,横渡东海,各显神通。人们说,仙人的法术是在这巴山深处修炼的。

  • 标签: 大巴山 修道 炼丹 神通 法术 韩仙洞
  • 简介:高峰原妙禅师在杭州天目山驻锡期间,开道场,建寺院,弘传禅法,接引当机,善巧导,陶贤铸圣,门下人才济济,龙象辈出,僧俗受学者达数万人,甚至还有许多越海通山而来参拜、请益、求法的他方异域之僧伽,致使天目山成为当时全国乃至周边地区弘扬临济禅法的一大中心。他开创的“狮子正宗禅寺”,至今仍被日本临济宗永源寺派奉为祖庭,寻根访祖者,络绎不绝。本文对高峰禅师邃丰裕且富创造性的禅学思想作了提纲契领的阐释,不当之处,祈请十方大德棒喝。

  • 标签: 参禅学道 无心三昧 大信根 大愤志 大疑情
  • 简介: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仙"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 标签: 道教 “物化”思想 审美性
  • 简介:“文学是人学,佛学也是入学。文学探究人的心灵,佛学让心灵有所皈依,皆是以心传心。文学的归宿应当是宗教,宗教的温度应当是文学。我用文学的热血供奉宗教,又用宗教的虔诚追随文学。我的兰花指属于文学,我的拈花指属于宗教。”

  • 标签: 文学是人学 菩提 文字 法师 作家 载道
  • 简介:道教延续先秦道家,尤其是庄子以来的中国古典美学对于时间、空间的思考,并与其长生久视、飞升成仙的宗教目标联系起来,将对生命价值的追寻落实到对道的永恒探求之中。无论是“白日升天”还是“山林隐”,无论是缩地装天的道术还是文学瑰丽的想象,都共同讲述着一个打破或者超越时空有限性的梦想。在审美的时空里,修道者逍遥遨游,实现并完成了自我。在改变时间与空间的努力中,在实现从“人”到“仙”的跨越中,呈现出神圣的超越的无与伦比的审美境界。

  • 标签: 道家 道教 审美时空
  • 简介:本文从陈景元美学思想中析出其自然审美观照理念,并以此为依据推演出陈景元以自然适度为美的审美原则,通过对陈景元自然审美思想的探究和解读,对其彰显的古老生态智慧和对当代的现实意义予以阐释。

  • 标签: 陈景元 道教 美学 自然审美 生态智慧
  • 简介:道教山水悟道诗是道教诗歌的一个重大题材,亦是中国古代山水诗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形成的一千八百多年历史中,道教山水悟道诗层出不穷。迨至唐代,道教山水悟道诗更臻繁荣,其字里行间或隐或显地绽露出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本文从分析道教徒的诗歌着手,初步探讨了道教徒在特定的道教时空中宗教体验与审美快乐,追踪和探求了这类诗歌的逍遥快乐的审美心态和独特的道教文化意蕴。

  • 标签: 逍遥 唐代 道教山水悟道诗
  • 简介:<正>道教书名。6卷。分道,术、德、仁、食、俭六,共110篇。五代时道士和道教学者谭峭作。见《谭峭》。

  • 标签: 道教学 谭峭 书名 代时 道士
  • 简介:在宏观上用佛学来净化自己的心灵,而在微观上用科学来工作、学习,是我们处于当今复杂的世界上,将佛学和科学辨证统一的方便之说,以此可达到扬长补短,增进思维能力,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笔者幼年时代生活在全家信佛的家庭氛围中,因此早岁即受佛教熏陶。青年时代在大学学习理工,建国初进入科研生产第一线工作,也算是术有专攻,一直做到高级工程师。回顾平生,可谓典型的科学和佛学的结合者。80年代改革开放,宗教政策明确落实,自己学佛愈深,

  • 标签: 学佛 辨证统一 宗教政策 思维能力 家庭氛围 第一线工作
  • 简介:汉魏之际,佛教在中国的流布主要有禅学和般若学两大体系.当时缁素对般若学的理解、注释,都脱不了魏晋盛行的、玄学思想.而名僧与名士颇相投缘,与又相互发挥,故史称晋代之玄学、之合流,为学术界之大宗.也借玄风得以广为流行.禅宗历代大匠与佛陀核心思想--拈花不二宗旨是一脉相承的,所谓中国禅宗老庄、玄学,是不能分辩玄佛同异之混淆之论,是不能成立的.

  • 标签: 佛学 禅宗 《老》《庄》 玄学化
  • 简介:本文从教育学、心理学和神学上对中国神学教育现状进行分析、反省与应对,探求中国神学教育的处境、规范和现代,以推动当代中国基督教神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教会健全成长,提高教牧人员的素质,办好教会。

  • 标签: 中国神学教育 处境化 规范化 现状 反省与应对
  • 简介: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滞后性与非系统性的结果最终只能指向“中国”向度。在这一制度中国的过程中,东晋的道安、庐山慧远及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禅宗的百丈怀海、天台宗知礼和遵式等等,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佛教仍然能够保持其主流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之时,佛教制度的中国革新仍然能够遵循在“契理契机”前提下的“与时俱进”。而在元代之后,随着中国佛教逐渐“边缘”与“民间”,中国佛教制度便同时背离了“契理契机”与“与时俱进”的原则,佛教无论在教义方面,还是在各种制度方面,都停滞不前了。

  • 标签: 中国化 佛教制度 佛学思想 宗教信仰
  • 简介:儒教是儒学与华夏传统宗教相结合的产物。儒学作为轴心时代哲学理性突破传统宗教禁锢的新思潮中的温和一支,内部存在着哲学和宗教两极间的张力。儒教形成以后,其教义便成为儒学的一部分,但儒学并不完全等于儒教教义。儒学中有各种派别。对“神道设教”这一儒学宗教观的基本概念,各派理解各不相同。趋向哲学一极的,强调“设教”,其中走得最远的成为无神论。趋向宗教一极的,强调神道,其远端则已陷入粗俗的鬼神迷信。

  • 标签: 谶纬 儒教 教义 宗教观念 宗教运动
  • 简介:学界关于观音女性化成因的探讨文章很多,成果也非常丰富,然亦有所不足。佛陀"相好"之女性这一关键因素为学界所普遍不曾提及。它不仅较早地直接影响了佛教造像的女性,而且通过佛教造像又间接影响了人们的视觉器官。这使得菩萨形象在人们观念中越来越显现出女性特征。随着观音菩萨在中国的广受信奉和深受膜拜,以及女性信众的增加,人们便很自然地产生了女性观音的联想。于是,人们便把佛陀"相好"及其实物化的佛教造像的女性特征集中到观音身上并不断强化,最终导致了女观音的诞生。

  • 标签: 佛陀相好 佛教造像 视觉冲击 观音 女性化
  • 简介:一、何谓"本色"?本色(Inculturation):又称本地、本上或本位。广义而言,指某一种文化将另一文的某些元素吸收为己有,而又不失却该文化本身之形式特点。钟鸣旦先生(NicolasStandaert)谓:本色在神学上的意思则是:福音生活和它的信息,在某一特定文化中的具体呈现,而该文化的成员,不仅只以该文化表达基督经验(如此做只是单纯的适应),且能使之变成灵感、方向和统一的源头,以转变、再造该文化;带来一新的创造,不仅是以充实此特定的文化,同时也充实普世教会。福音文化本色,指福音的信息必需进入各地文化。因基督的福音是普世性的,是为所有文化而讲的;因此,它应该也能够进入各地文化,与各地文化交流、溶汇。它在各地文化中以丰富的形式具体呈现,是可能

  • 标签: 本色化 文化本色 马文化 非基督教 信息 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