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道教"清静"既承续道家的"清静"观念,又赋予新的义涵。道教清静思想就是基于"道"的信仰,以"清静"作为体道证道的法则,依循"清静"蕴示的寡欲节制、谦退处下、因循而为、止恶扬善、去染得净的精神,在追求与道合真、生命完善中形成的有关人生修养、社会治理的思想体系,体现突出修养特质和强烈入世关怀的理论特征,具体呈现为"至静为宗"的修养主张与"清静为基"的治道方针,其对今人生命修行和当下社会治理仍有独特的启示与价值。

  • 标签: 道教 清静思想 生命修养
  • 简介:朱熹道统对汉唐儒学和儒士进行了大胆的切割,学界多从儒学内部分析此举,佛教的影响未被充分提及。事实上,佛教特别是宗密对汉唐儒学的批判,对朱熹此举影响很大。这主要表现在宗密对汉唐“道”非本原的批判,使朱熹转向了对道统之“道”的本体化建构;对“六经”的批判,使朱熹将道统经典由“六经”转向“四书”,并以“道”为核心重新诠释“四书”;对汉唐儒士的批判,使朱熹以“道”为标准彻底割断了汉唐。这三方面暗含了两大主线,一朱熹切割汉唐以“回应”宗密的批判;一朱熹道统、的建立吸收了宗密的相关思想。此外,朱熹道统切割汉唐虽造成了诸多流弊,但对抗击佛教的强势冲击仍发挥了重大作用,对此应给予客观评价。

  • 标签: 宗密 朱熹 割断汉唐 道统论
  • 简介:道教认为人、人类社会、自然都是由"道"产生的,因而"物化"在道教思想中被看成是宇宙普遍存在的一种转化现象。随着道教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道教围绕"道化"、"仙化"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物化"思想体系,其本质在于人与"道"的对立统一,体现的是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的统一。从审美主体的角度看,道教"物化"思想的审美性在于:"道"的审美需要、"虚静"的审美态度、"与道为一"的审美体验、"无我"的审美人生。

  • 标签: 道教 “物化”思想 审美性
  • 简介:明代僧官制度是朱元璋加强中央集权的产物。僧官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系统。僧官在管理佛教事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僧司衙门配合礼部做好全国的佛教管理工作。明代僧官制度与世俗官僚制度相适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 标签: 明代 僧官制度 佛教
  • 简介:通过'体''相''用'三大,华严宗对其核心范畴——'法界'('一心')作了独到地理论探讨。'体'即缘起性空基础上的物我万法的实际本质与究竟体性,依'体'之'用'即众生转净还灭和诸佛功德教化及其宇宙万法与究竟体性的二而不二,'相'是'自体相'即宇宙物我万法所构成与展示出的无尽缘起样态的旨趣追求。'法界'('一心')之'体''相''用'的'三维一体'构成了华严宗思想的基本体系。

  • 标签: 《大乘起信论》 三大 华严宗 法界 体相用
  • 简介:《教典诠释》是马图里迪教义学流传最广的名著,也是中国经堂教育中的主要课本之一。《教典诠释》蕴涵的宽容中道理性的思想理论,是今天抵制极端主义的重要思想资源,该名著应是我国宗教人士不可或缺的学习典籍。

  • 标签: 教典诠释 抵制极端 教义学
  • 简介:李通玄华严思想研究近年来颇受重视,但对其华严思想的传播影响则较少探讨。通过对宋代材料的梳理,从李《》入藏、义天来华、禅僧与文人以及民间信众对其思想的充分肯定等角度力图证明,宋代华严学发展中,李通玄华严思想无论在上层文人、还是世俗民众中都是最具影响力的。

  • 标签: 李通玄 华严合论 义天来华 《周易》
  • 简介:并云:此等向天下世尊圣化行,亦无几多时,所以分明自尔已来,弥师诃向天下见也1。并说:就这样往普天下按照基督的教导去行,要不了多少时候,因而显明从此以后,救主的(福音)要传遍天下。向五荫身,六百四十一年不过已,(基督)道成肉身至今,已有六百四十一年,于一切处,谁有智慧者,此变见并化术,若为向天下少时闻,亦不是人处傍能处2。

  • 标签: 《一神论》 释义 基督 福音 肉身 智慧
  • 简介:《旧唐书·哀帝本纪》称'少帝行事,不合称宗',以此来解释哀帝没有庙号的原因。经笔者考察,唐代以前历代末帝均没有庙号,且'无帝不尊庙号'的现象正是从唐代开始的,体现了君主权力和地位的提升。考察后梁和后唐的相关讨论发现,哀帝的庙号经历了一个反复讨论最终低调奏去的过程,并非一句'少帝行事,不合称宗'就可以解释。这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政治博弈,反映了五代时期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君主对中国传统正统统序的追求和军士哗变拥立皇帝的时局特点之间产生的矛盾,及其引发的血统和礼法的混乱。最终,后唐明宗因为朝中和时人舆论的强烈反弹,不得不放弃追尊哀帝庙号。整个过程一方面反映了中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进程中文化的认同与融合,另一个方面反映了儒家礼法和正统统序在中国古代王朝更迭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容随意扭曲附会。

  • 标签: 唐哀帝 庙号 后唐明宗 后唐庄宗
  • 简介:2018年5月18日至19日,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在北京召开。这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首次召开全国性的、以生态环境保护为主题的大会,意义重大。首先,从国家层面,说明国家已经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成为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其次,从社会层面,生态环境已经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全社会要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 标签: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思想 实践 道教 国家战略 环境保护问题
  • 简介:本文浅述了自晚清陕甘回民起义失败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对西北这一地区所贯彻的民本思想及其实践措施。从民族迁移、民族同化、整顿吏治和经济开化四个角度来实践安置工作,加大了对西北经济和人文社会的推动作用。本文进一步得出结论:左宗棠的民本思想对当前我国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的民族关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左宗棠 陕甘安抚措施 民本思想
  • 简介:一些学者曾提出东巴教的“派别”概念,本文认为东巴教没有如其他人为宗教那样的教派和派别,没有东巴自我认同的教派。学者们所说的东巴教的“派系”,仅仅是根据其不同特点、民族支系、语言习俗、仪式和各种宗教行为的差异而做的一种分类,不能和基于对教义的不同解释理解、教规的差异等而形成的“教派”等同。东巴教还没有形成教派与它尚未形成系统的教义相关,但东巴教有不同区域和支系的差异和特点,对经典的解读也存在各地的差异,正在产生形成教派的一些因素。通过对这些差异性的探究,可以探寻各民族民间信仰发展到人为宗教过程中逐渐产生教派的轨迹。

  • 标签: 东巴教 教派
  • 简介:北宋末成书、南宋初刊行的《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像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但通行的《大正藏》本《图赞》第11、14两参的插图发生了颠倒。参核图像特征和《华严经》可知,《图赞》的另外11幅插图也发生了错位。以《图赞》为底本绘制的明初太原崇善寺壁画的作者意识到了插图存在问题,但并未意识到问题不在插图本身,而在插图顺序错位,因而仅做了有限的修订。插图错位是由于编印过程中编辑者对各善知识的形象认识不够深入而造成的。元至明初《图赞》曾十分流行,但到明末清初时仅有文字部分流传,插图可能于此时在国内失传。

  • 标签: 《佛国禅师文殊指南图赞》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 太原崇善寺
  • 简介:本文考察了印度佛教议的名义及其生成背景,认为印度佛教议是一种判决经典真伪、以种种异文句义解释佛说的学术辩论活动,它肇始于古印度爱好神学辩论的文化传统,它的产生与佛陀说法的广略有直接关系,也与佛陀时代百家竞进、善论者为世所重的社会风尚密切相关。在小乘向大乘转型的过程中,议的成败成为各宗教团体争取信徒、地盘以及供养权的关键所在。由此,佛教议作为佛门对他宗斗争的现实之需而被强调,成为彰显自宗正理的重要手段。

  • 标签: 佛教论议 解释佛说 六师外道
  • 简介:自韦伯以来,宗教与经济的关系一直广受讨论。在彝族的信仰体系中,自然神、鬼魂和祖先信仰表现出三类不同特点的经济理性。随着时代的变迁,在现实生活中,自然神和鬼魂的影响力逐渐弱化,但祖先信仰的重要性则得到提升。综合而言,彝族宗教与世俗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断转化,先后经历了共生、分离和复兴三个时期。前述变化反映出当下彝族宗教与世俗经济的双向关联,以及与这种关联有关的发展困境。

  • 标签: 彝族 社会变迁 宗教世俗化
  • 简介:朱长春是活跃在万历年间江南文坛与道教界的士人,其弃仕入道的经历在晚明文人间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本文在考订朱长春生平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其脱离仕途、入道修仙的生命历程,并对其道教思想来源和主要道教活动进行了分析。近年来学界对万历年间文人与净明道、龙沙谶、昙阳子事件、内丹修炼等研究,揭示了晚明文人道教生活的面貌。朱长春道教生活的特殊个案或许可以进一步丰富目前对此一时段文人道教思想和实践多元性的认识。

  • 标签: 朱长春 晚明 弃仕入道 道教实践
  • 简介:塔里克·拉马丹(TariqRamadan)是当代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穆斯林思想家之一,也是伊斯兰现代主义改革家的重要代表。他是一名欧洲的伊斯兰教学者和活动家,作为英国政府与欧盟顾问、牛津大学教授,他研究伊斯兰、介绍伊斯兰,并呼吁穆斯林保持传统记忆的同时回应变化中的现实,灵活解释和运用伊斯兰的思想资源。

  • 标签: 伊斯兰现代主义 意义 借鉴 英国政府 大学教授 思想资源
  • 简介:今天在这里召开中国伊斯兰教教务指导委员会第四届会议,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工作,谋划安排今后几年工作的思路和任务,调整新一届委员会委员,是一次重要的会议。借此机会,我代表国家宗教事务局,向本次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

  • 标签: 中国伊斯兰教 思想体系 中国特色 经学 委员会 宗教事务
  • 简介:苗族有一定数量的女神祭坛,分布于苗族社会的私人空间及公共空间。相对来说,私人空间的祭坛数量较多,且遗存完好,带有极强的“家为巫史”之遗风;苗族女神祭坛相对于苗族女神数量来说,神多坛少,有神无坛的情况明显;从其筑建规制看,多简易粗糙,有坛无庙,或坛多庙少的情况突出。苗族女神祭坛的空间设置具有圣俗时空转换的意义,可透视苗族早期社会的生命状态,是寻找和辩识苗族远古时期人类始祖的标识,其变迁映照出苗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脉络。

  • 标签: 苗族 女神祭坛 空间设置
  • 简介:从地狱的名称与警戒的内容上看,永乐宫重阳殿重阳画传中的地狱思想的可能影响因素,既接受了道教、佛教的影响,也可能接受了民间说唱、戏剧、笔记小说等地狱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元杂剧众神仙道化剧的影响。重阳画传"十"地狱的数量,可能与全真教之"十戒"、"十劝"思想有关,也可能与宋元时期"地府十王"之说的"十"有关。

  • 标签: 永乐宫 重阳殿 重阳画传 地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