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旨在剖析老庄及道教对于感官知觉之限制认识,其所采取超越感官知觉限制种种方法,以及其独特智性直观认识论主张。

  • 标签: 感官限制 工夫论 智性直观
  • 简介:冰心(1900.10.5-1999.2.28),原名谢婉莹,祖籍福建长乐,出生于书香门第之家,1913年随父迁居北京。冰心自幼接受了良好家风熏陶和西方教育,其父谢宝璋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地影响着冰心幼小心灵。冰心自幼身处中国儒家、佛教、道教文化和西方基督教文化多重熏陶之中:她接受过正规私塾教育,同时也接受了开放

  • 标签: 冰心 宗教文化 意识 传统 西方教育 基督教文化
  • 简介:新加坡基督教周贤正主教在荣升“东南亚教省大主教”就职典礼间隙,在百忙之中,欣然接受我提议,趁着中国基督教“两会”负责人和其他国家基督教领袖来到新加坡,共商促进基督文明伊斯兰文明对话和睦之大计。这种“以天下为己任”情怀,“爱上帝”、“和平基督”之精神,令我感奋。

  • 标签: 伊斯兰文明 基督教 对话 就职典礼 新加坡 东南亚
  • 简介:也许佛教对人述说得最多莫过于人生“苦”了。作为佛教基本理论四谛说,首先阐述就是人生“苦”,可以说断定人生为苦也是整个佛教理论出发点。在这里,“苦”并不只是指身体痛苦或感情痛苦,而是指包括身体痛苦和感情痛苦在内的人一切痛苦和烦恼。所以佛教所说苦很多,也可以把它分为不同类型,最常见是把苦分为八类: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五取蕴苦。在佛教看来,人世间一切都是刹那生灭、变化无常,宇宙世界,不外苦集之场。由于人不能主宰自我,为无常所累,因而人只有痛苦性则无

  • 标签: 佛教理论 求不得苦 宇宙世界 病苦 所累 僧会
  • 简介:王道,为儒家治国平天下政治主张。语出《尚书·洪范》:“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画者天地与人也,而连其中者,通其道也。”(《春秋繁露·王道》)这与中医“人天地相参”认识互通。孟子主张王道,谓“以德行仁者王。”指以德服人,用仁政进行统治。反之,

  • 标签: 中医 王道思想 霸道思想 儒家 养生 药量
  • 简介:有些词语是佛教专门用语,其佛教文化色彩一望即知。比如佛、菩萨、金刚、罗汉、浮屠、哪吒、天龙八部、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等。此外,有不少词语虽然源於佛教经典,其来源却鲜为人知。比如世界、平等、导师、演说、赞叹、尊重、方便、圆满、烦恼、究竟、妄想、障碍、胜利、利益等等,在佛经中频频出现,现已成为汉语中通用词汇,而不见于两汉以前文献典籍,当属佛经首创。

  • 标签: 佛教文化 佛经 轮回 菩萨 圆满 烦恼
  • 简介:经文:徒1:8,2:1—4,9:31主耶稣在离开世界以前,曾应许门徒,"我要求父,父就另外赐给你们一位保惠师,叫他永远你们同在。"(约14:15)主升天前又向门徒重申:"但圣灵降临在你们身上,你们就必得着能力。"(徒1:8)然后,当五旬节时候,圣灵果然降临在同心恒切祷告门徒和跟随主妇女身上(徒2:1—4)。这是一次从未有过经历。门徒们被圣灵充满以后,大有能力为复活主作见证,把福音传扬出去,因此五

  • 标签: 圣灵 能力 引导 耶路撒冷 耶稣 异象
  • 简介:宗教道德是人类重要精神现象,与人类发展相伴。从原始社会开始,宗教如影随形,始终伴随着人类发展、演变和进步。而道德历史同样十分悠久,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再到社会主义社会,道德始终存在,并发挥着十分重要作用。

  • 标签: 道德 宗教 意义 社会主义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原始社会
  • 简介:本文对舍利历史象征意义作了考察.认为舍利在中国文献中记载,要比佛教传入中国时间晚得多.至于令人敬畏全身舍利出现则更晚,显然是中国化过程中,兼容了中国传统不朽观念,而产生这一殊特、超越生死象征.

  • 标签: 舍利信仰 佛教中国化 生死 超越
  • 简介:僧肇将认识主体分为人圣人,二者都有能动构造观念能力,他们差别在于对客体认识程度,常人只能认识“相”,而圣人却能认识到“实相”。“相”相当于现象,“实相”相当于本质,它们是一物之两面。主体客体关系随认识层次深入可分为三个阶段:主客二分、主客统一、主客同一。在主客同一阶段主体客体差别消失了,人达到了“物我俱一”境界。

  • 标签: 僧肇 圣人 实相 主体 客体
  • 简介:本书由李丰徘(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林长宽(国立政治大学阿拉伯文系副教授)、陈美华(南华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助理教授)、蔡宗德(国立台南艺术大学民族音乐学研究所教授)、蔡源林(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等学者合著。本书特色在于,介绍了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两国伊斯兰教、

  • 标签: 印度尼西亚 马来西亚 伊斯兰教 宗教学 出版 信仰
  • 简介:信为能入,智为能度,可见在修学佛法过程中智慧重要性,信心只是进入佛法大海前方便,而能究竟出离生死大海非得用正知见不可了。信心是先决条件,但非究竟处,没有正确知见(智慧)认识指导,确实是十分危险一件事,“有智无信长邪见,有信无智长愚痴。”将“智”“信”关系说得恰如其分。

  • 标签: 生死 解脱 正见 佛法研究
  • 简介:长期以来,人们就一直探讨这样一些问题:鬼到底是什么,它们长得什么样子,世界上到底有没有鬼,如此等等,这一系列问题总是萦绕着人们头脑,作用于人们心灵。如果这世界上没有鬼,为什么鬼各种传闻会在人们耳朵边时时可以听到,如果这世界上有鬼,可是又有谁亲眼看见过鬼呢。

  • 标签: 鬼文化 鬼观念 观念形态 灵魂 亡魂 传统文化
  • 简介:一、隋唐社会思想文化新趋向隋朝唐朝是中国社会再度由分裂和动乱走向统一和安定时期,也是政治、经济、文化重新调整和发展时期。政治统一,经济文化发展,表现在学术上,便是南北经学会归终至统一;表现在宗教上,便是佛教复兴以至于昌盛;道教也被提高至前所未有的地位。这就为三教各自发展以及三教间斗争融合,提供了一个新起点和新历史条件。文化全方位发展,在总体上展现了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繁荣盛大景象。

  • 标签: 儒学复兴 佛教 中国佛学 五台山研究 中国化 《五经正义》
  • 简介:智慧妻子:帮助丈夫,可使丈夫成功,愚昧妻子:绑住丈夫,使整个家庭受损。智慧妻子:欣赏男人优点,很是开心,愚昧妻子:盯着男人缺点,老是生气。

  • 标签: 妻子 愚昧 智慧 丈夫 男人 生气
  • 简介:南京是六朝古都、十朝都会,拥有2480余年建城史和1780多年佛教文化发展史。“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既是人们对当年佛教兴盛追忆,也是南京以佛教文化隆盛于中国佐证。从东汉末年佛教东渐江南,到清朝末年杨仁山创立金陵刻经处,南京在中国佛教兴衰中扮演了非常重要角色。丰厚佛教文化底蕴,众多佛教文化遗存,以及流淌在南京城市血脉中佛教精神,在在见证了南京佛教殊胜因缘。

  • 标签: 佛教文化 南京 因缘 中国佛教 文化发展史 金陵刻经处
  • 简介:《中庸》是中国文化重要传世经典之一,对儒家提出“天道性命”观,以及“慎独”、“诚”、“中和”等修行要点都做了纲领式阐述,这些凝结着先贤哲思隽永智慧,佛教许多义理具有内在一致性。通过以儒佛两种视角解读《中庸》中若干名句,试图发掘其中关于进德修道永恒智慧。

  • 标签: 中庸 修行 次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