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60 个结果
  • 简介:当红日冉冉升起当红旗猎猎飘扬当十八大的号角嘹亮吹响伟大祖国又一次汇聚全世界的目光当人民大会堂内国歌又一次唱响十三亿中华儿女心潮澎湃心花怒放

  • 标签: 诗歌 文学作品 现代文学 《放歌十八大》
  • 简介:丘处机在金大定年间(1161—1189)后期已极负盛名,曾于金大定二十年(1188)得到金世宗的召见,并深受礼遇。蒙古大汗成吉思汗虽远在大漠忙于战事也想见他,并于蒙古国太祖十四年(1219)"自乃蛮命近臣札八兒、刘仲禄持诏求之"。①丘处机接受礼请,西去觐见蒙古大汗。一方面,可得到蒙古国的支持,有利于将全真道发扬光大;

  • 标签: 丘处机 蒙古国 成吉思汗 金世宗 全真道
  • 简介:在寺院中巡礼,所见塑像最多的,除佛陀之外,便是菩萨和罗汉。十八罗汉在中国,几乎是妇孺皆知。但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也曾是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物呢?有多少人知道他们的求索精神和坎坷遭遇呢?恐怕较多的人们还是仅仅将他们看做一些远离尘世的无情无感的“圣者”而已。读了下面的十八则介绍,或许可以使您在重新见到他们时,能增加几分亲切,几分钦敬。

  • 标签: 尊者 伐那婆斯 长眉罗汉 那先比丘经 法住记 八则
  • 简介:早在二十多年前,青海化隆回族自治县莫氏家族曾来南京寻根,并带来《莫氏家谱》。家谱序文中这样记载:“详考我莫式,尚有士焉,生著金陵,长养南京珠玑,自洪武十二年新正,民庆贺元宵,触犯官事,发配西土,拨属下卫所百户管理。”其实珠巩仅仅是南京回族聚集区之一。在全国各地的家谱(回汉家谱)中多次出现源于明初南京的老地名,如柳树湾、二郎岗、高石坎、水西门外拴马桩等。笔者曾在《南京穆斯林》2015年第4期发表《历史上南京回族集居地地点的考证》一文。遗憾的是当年未能将珠巩考证列入其中。

  • 标签: 珠玑巷 南京 回族 明初 源头 西北
  • 简介:清晨,迎着灿烂的朝阳驱车前往镇海寺.虽然刚进入冬季,但这清凉圣地五台山已被晶莹透亮的白雪装扮得更加美丽圣洁.转眼间即至镇海寺脚下,因路滑坡陡,汽车只好停在路边,徒步向上攀登.漫山遍地的皑皑白雪在太阳的照射下熠熠生辉,十分耀眼.再看那碧绿的松枝上好象是盛开着朵朵洁白如玉的圣洁莲花.白色不象红、绿、紫等色那么娇艳,但她给人一种精神上的升华、思想上的无限遐想.清代乾隆皇帝巡礼五台山至镇海寺时,看到"积雪在林,凹峰露寺,天然画意",即兴写下了赞美镇海寺雪景的诗篇--:

  • 标签: 五台山 镇海寺 西拉嘉木措 佛教 生活经历 佛学
  • 简介:(七十一)"耶和华如此说:以色列人三番四次地犯罪,我必不免去他们的刑罚;因他们为银子卖了义人,为一双鞋卖了穷人。他们见穷人头上所蒙的灰也都垂涎。"(摩2:6—7)公元前第八世纪的先知阿摩司在北国以色列耶罗波安二世统治的短暂繁荣时期,他亲眼目睹以色列社会由于经济腾飞造成的两极分化现象:富豪权贵穷奢极侈;倚仗财势对贫困穷人巧取豪夺;"为银子卖了义人,

  • 标签: 词义研究 以色列人 希伯来 原文 穷人 耶利米
  • 简介:江苏省镇江市是我国伊斯兰教传入较早的地区之一,唐朝初年就有来自阿拉伯、波斯地区的商人前来贸易、经商,并建有清真寺。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镇江府志》记载:“清真礼拜寺系唐贞观二年(628年)始建于仁安坊阜民街,明洪武间毁后再建。”宋元时期,在镇江定居的穆斯林人口大增,米芾、萨都刺等一大批回族官员在此留下了清廉的政绩和无数传世书画作品。

  • 标签: 镇江市 清真寺 人文 历史 唐朝初年 伊斯兰教
  • 简介:一、十八罗汉信仰在藏地的传播十八罗汉信仰何时传播到西藏?在藏传佛教史上一直有不同的争论,藏族学者们大多赞成藏传佛教后弘期,大约10世纪前后,十八罗汉信仰就开始在藏区流传。但一些汉族学者持不同观点,认为传播的时间晚到明朝。其次,对十八罗汉信仰是直接从汉地传入西藏,

  • 标签: 十八罗汉 藏传佛教 佛教绘画 艺术 信仰 传播
  • 简介:这是一位神父亲口讲述的经历。2000年的一天,他接到一个电话,有一个教友快要去世了,请神父去送终傅。于是神父在会长的陪同下急匆匆赶往那一家。就在他们刚刚走过大门,进入庭院的时候,就听见本来安静的屋内突然号啕大哭,那位老人过世了。会长非常惋惜地说:“太可惜了,再有两分钟,只要天主再给两分钟,那个人就得救了。”后来,会长给神父讲了那人的过去。

  • 标签: 神父 教友 安静 天主
  • 简介:(七十六)"当将你的粮食撒在水面.因为日久必能得着。"(传11:1)《传道书》中有不少难解的经句,这就是其中的一节。传道者劝人要把粮食撒在水面,目的是日后还能得着。这里指的是类如农夫的撒种吗?为什么是撒在水面,而不是撒在土地里?"日久必能得着"究竟是得了原撒在水面的粮食或是将有更多倍的收益?这些都是经文中没有说清楚的问题。由于原文不够

  • 标签: 词义研究 粮食 和合本 圣经 传道书 希伯来
  • 简介: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研究的重大成果中,凡是涉及到天台宗的,大都注意到了天台宗的判教。纵览先贤时彦的这些成果,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有关天台宗判教的共识;在这些成果的相互比较中,又可以看出各家研究的个性和特色。有关天台宗判教的共识大致有以下几点:1、都将智岂页大师对全部佛教经典和理论所作的“五时八教”判释视为天台佛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且当作天台宗与其它宗派互相区别的基本标志。2、都对“五时八教”的基本内容进行了详尽而明晰的解释和说明,由于所据原典大致相同,所以大家在此一点基本上没有什么分歧。3、都注意到智岂页对南北朝时期所谓“南三北七”十家判教的批判,从而视天台宗

  • 标签: 天台宗 佛教 判教 《法华经》 教义思想
  • 简介:(一○九)"谁从东方兴起一人,凭公义召他来到脚前呢?耶和华将列国交给他,使他管辖君王……。"(赛41:2)《以赛亚书》从第40章开始与前面的1—39章不同,其历史背景进入一

  • 标签: 以色列人 希伯来 耶路撒冷 巴勒斯坦 东方 原文
  • 简介:《一○一)"约西亚年间,埃及王法老尼哥上到伯拉河,攻击亚述王,约西亚去抵挡他。埃及王遇见约西亚在米吉多,就杀了他。他的臣仆用车将他的尸首从米吉多送到耶路撒冷,葬在他自己的坟墓里。"(王下23:29—30)上面是一段被称誉为犹太国一代好王的约西亚于公元前608年阵亡沙场的历史记载。但是,这段记载的一个重要情节与真实的历史事件有所出入。这是由于早先原文翻译时发生的错误,有待于今后中文和合本圣经修订时,加以订正。南国犹大的约西亚王于公元前638年登基,在位长达三十年。在他为王的第十八年,

  • 标签: 词义研究 西亚 公元前 亚述帝国 和合本 原文
  • 简介:这几周的平日弥撒读经一除选自介绍过的《厄则克耳》先知书外,自二十一至二十四周,每日弥撒的读经一则选自新约中的《得撒洛尼后书》、《格林多前书》。自二十二十一周的每日福音仍选自《玛窦福音》,自二十二周的周一开始,直到常年期结束,每日福音则选自《路加福音》。兹将《得撒洛尼后书》、《格林多前书》、和《路加福音》介绍如下:

  • 标签: 基督宗教 耶稣形象 基督徒 加福 先知书 马帝国
  • 简介:2008年8月4~7日,在北京奥运会前夕,第十八届世界翻译大会在上海胜利召开。这次大会的主题是“翻译与多元文化”,旨在强调在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对于多元文化的共同关注,彰显翻译活动在推动人类社会进步和实现世界多元文化发展中的作用。

  • 标签: 翻译活动 世界 上海 多元文化 北京奥运会 文化发展
  • 简介: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天主教的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可喜面貌,特别是中国教会的修院教育,经历了从恢复到发展乃至壮大的时期,初步形成了修院教育和各类人才培训的局面。适逢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建院二十周年之际,愿此简要短文,谨以纪念那些曾经为修院教育呕心沥血的老前辈们!

  • 标签: 中国天主教神哲学院 修院教育 人才培养 管理机制 课程设置
  • 简介:探讨佛教的现代意义及未来发展,首先必须区分其精神内容的佛教文化和凝固为一种宗教形态的文化佛教。前者是佛教义学的表现,后者是佛门实践的完成。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它既可为佛教的发展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又可使世上的许多新观念在此中得到认同,或供现代社会的人们作出选择。但是选择佛教的决定因素并不是现代或后现代的历史条件和文化氛围,而是佛教自身因革损益的程度。佛教要在21世纪进一步发展,非要实行彻底的革新不可,改良完善教义,清除陈腐的理论与实践,具体地说,就是:一、继承佛教的超越精神;二、继承佛教的批判精神;三、继承利乐有情的献身精神。但是,培养健全僧格的僧材,则是佛教今后发展的根本保证。

  • 标签: 佛教文化 超越精神 后现代 二元对立 语言分析 献身精神
  • 简介:人们熟悉孔子的“为政以德”,也熟悉他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于罪过)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所谓“道”即导,引导也。也就是说如果用道德来引导人民,用礼教来整顿他们,人民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正。可见孔子认为德治的关键在为君为政者道德上以身作则。《大学》有这样的话:“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一人贪戾,一国作乱,其机如此。此谓一言偾(坏)事,一人定国。”(《大学·九章》)。这“其机如此”即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条件的机制决定了的必然,一直到独尊儒术的设计者也仍然是这样强调的:“为人君者,正心以正朝廷,正朝廷以正百官,正百官以正万民,正万民以正四方。四方正,远近莫敢不壹于正”(《汉书·董仲舒传》)。这都是强调君正、百官正,以其“正”来引导、影响万民之正。孔孟等儒家,固然有他们“道之以德”的种种说教,散见于多种文献中,远不如《老子》的道德经那样集中、系统和深刻。

  • 标签: 《老子》 孔子 《大学》 必然 董仲舒 道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