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楼屹立在万荣县城内的东岳庙内。创建于唐代,毁于辽代,重建于元代大德元年(1297年)。后来明清两代又予重修。东岳庙,坐北向南。离字象门宫。庙基较街心约高六百毫米。庙的南北中轴线上设飞楼、午门、献殿、香亭、正殿、阎王殿(原山门已不存在),六幢建筑物构成一个庄严紧凑的布局。

  • 标签: 飞云 献殿 南北中轴线 辽代 坐北向南 德元
  • 简介:八月,一年中最热的季节。然而我们走在通往居山的山道上时,却有一股扑面的阴凉。头顶上是层层的绿,及至到了山顶,满眼望去,无边的旷野里依然是雾蔼笼罩下的大片大片的墨绿。原以为居山也像九华山一样,是一座现代的城市,是一处人头攒动的风景名

  • 标签: 云居山 自然风景 虚云塔院 禅悟 佛教文化
  • 简介:携雨的潞安忘不了印度仁爱会德肋撒修女的音容笑貌,也忘不了与老人作过的短短交谈,更忘不了她身上溢出的、一看就令人感动的基督爱的精神。于是,种种无法忘怀的东西,凝聚成这首小诗,以此谨献给已奔赴主怀的德肋撒修女。没有艳丽,没有骄矜;只有一身素洁,两脚风尘...

  • 标签: 爱的精神 全透明 修女 潞安 印度 短交
  • 简介:以色列百姓在惊心动魄的“十灾”后昂首离开为奴之地,于断裂的约旦河干地中挺进自由之地。旷野之路虽是艰险不断,但更是神迹连连,柱和火柱便是基督徒广为熟知的神迹之一。在《出埃及记》中记载:“日间,耶和华在柱中领他们的路;夜间,在火柱中光照他们,使他们日夜都可以行走。日间柱,夜间火柱,总不离开百姓的面前。”

  • 标签: 《出埃及记》 以色列 基督徒 耶和华 百姓 神迹
  • 简介:一水法会的缘起与仪轨水因水法会而设,水法会藉水画而宣演。(一)水法会的举起水法会是佛教追荐亡魂的一种仪式,也称水道场,所谓“水”,宋僧遵式(963-1032)在《施食正名》上说:“水者,所以取诸仙致食于流水,鬼致食于净地之谓也。”

  • 标签: 元明清 水陆法会 水陆画 佛教 道场
  • 简介:京西北有山名凤凰岭,斧劈刀削,雄奇险峻,如古人画意。山脚有座寺,名龙泉寺,寺中有一龙——当今中国佛教权高第二人学诚法师在此。寺名龙泉,果有一泉,甘冽异常。龙泉之下,有一凤泉,

  • 标签: 学诚法师 龙泉 古人
  • 简介:在基督教会发展的两千年历史中,尽管政教关系错综复杂,但几乎优秀的基督教神学家都卷入了政治的漩涡中,无论是在教义理论、在教会实践还是在信仰生活中,因为政治其实就是集体生活的事务。神学家可以不是政治家,但不能逃避政治。马丁·路德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是基督新教的鼻祖,宗教改革家,基督教神学家;虽然路德不热衷政治,也不是一个政治家,但基于他在当时的特殊地位,他无论如何都无

  • 标签: 政教关系 欧陆政教 路德欧陆
  • 简介:1953年农历6月19日下午,南丰县佛协筹委会秘书戒全法师暨客单无可法师来宝峰寺,转交一封虚云公来示。略

  • 标签: 江西 佛教 佛协 参礼云公
  • 简介:家母仇世居士诞于1929年农历十二月二十日,往生于2002年农历三月十二日,享年84岁。

  • 标签: 仇世云居士 中国 佛教 生平
  • 简介:佛教之所以存在于世间,是为了以佛的慈悲心和智慧力救拔一切众生脱离苦海,寺庙就是一个宣传智慧的教育机构和力行慈悲的慈善机构。正如佛教常说的“弘法是家务,利生是事业”,慈善是慈悲心的具体表现。同时也是弘法的方便法门。要想让众生信仰佛教。先要帮助众生。佛教力行慈善,不仅是社会发展对佛教的要求,也是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和佛教存在的本来意义。

  • 标签: 实践 助学 慈善机构 慈悲心 教育机构 社会发展
  • 简介:卢晓辉在《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1期撰文指出,游一生信奉道教,对游而言,道教信仰并非出于对现实的逃避,与其爱国思想并不矛盾。从游的诗歌来看,爱国主义与道教信仰是相伴终生的,二者相互交融,相辅相成。游诗歌创作与道教有着密切联系,追慕神仙长生与渴望恢复故土并存于其诗歌当中,这在诸多以“华山”为意象的诗歌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 标签: 道教信仰 爱国思想 陆游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诗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