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3 个结果
  • 简介:杜光庭曾两次蜀。第一次,早在僖宗广明元年(880)出逃长安之前,就已在三蜀乃至汉水流域的均州游访圣迹、纂记异闻,后来“漂寓成都”,并非中和初随僖宗一起赴蜀。在成都期间,光庭曾奉敕修斋设醮,四年后,扈从僖宗还京,同年(光启元年)底,又从僖宗幸兴元,并在此地撇开僖宗,“乞游成都”。此即光庭第二次蜀,并终老于成都。

  • 标签: 杜光庭 四川 道教 宗教信仰
  • 简介:师心好善善心渊,宿因旷作今复坚。与佛同生极乐天,观空利物来东边。目有神光顶项圆,王公稽首拜其前。笑谈般若生红莲,周旋俯仰皆幽玄。替佛说法近市廛,

  • 标签: 如来禅 幽玄 一行三昧 清净心 普恩寺 红莲
  • 简介:通过学习《中论》,对大乘中观宗有点滴认识,兹将几个中心问题,试述如下。概说印度之佛教,略分为四部(我国藏地承之):小乘之有部与经部、大乘之中观与唯识。唯识是弥勒菩萨教派,着重般若广行;中观是文殊菩萨教派,着重弘扬般若深见,基本著作是《中论》、《中论》,藏地称之为二大车。龙树菩萨作《中论》二十七品,决择二无我,然文字非简即繁,后人不堪领

  • 标签: 入中论 中观宗 二无我 龙树菩萨 文殊菩萨 自性
  • 简介: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十分奇特的人物,从“骚动的进步主义者”到君主立宪派的中坚,从拥袁复辟的“帝制余孽”到加入中国共产党,他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

  • 标签: 杨度 帝制 君主立宪 中国近代史 进步主义 人物
  • 简介:达摩禅师(?-536年)出生南印度婆罗门族,出家后致力于大乘佛教及禅定的修习。梁·普通八年(527年)航海来到广州,受到梁武帝的启请赴金陵,因缘不契而游化嵩洛之间,修习壁观入定之术。弟子道育、慧可、僧副和昙林等人跟随达摩禅师学习,禅师以四卷

  • 标签: 达摩禅师 《二入四行论》 禅法思想 佛教 般若思想
  • 简介:马祖道一禅师决定中国禅宗的前进方向。然而,若为南宗、北宗的图式以及《六祖坛经》所缚局限的话,则无法了解马祖的初衷。马祖与弘忍及老安同样重视《楞伽经》,然而对于“心”的说明则不仅彻底地基准于《楞伽经》的主张,亦从独自实践的立场来追求“心”与“佛”的关系。此外,其也同样重视与《楞伽经》内容相一致的《二四行论》。马祖的“平常心”的主张即是基于《二四行论》。此种倾向,更为其徒孙黄檗希运所继承。我们有必要以《二四行论》至马祖的发展为中心,在注意其对《楞伽经》加以活用的同时,对早期禅宗史进行新的构筑。

  • 标签: 老安 《楞伽经》 《二入四行论》 平常心
  • 简介:北宋时期,禅风炽盛,许多士大夫皆有参禅学佛的爱好。禅悦法喜,给他们带来了心灵上的解脱,在诗词创作上,禅宗典籍和语录也给他们带来了遣辞的丰富与造意的突破。

  • 标签: 诗词创作 参禅 黄庭坚 北宋时期 禅宗典籍 士大夫
  • 简介:有很多人可能都听过“刻舟求剑”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讲的: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入水中,于是他在船沿上刻上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掉入水中的。”船航行到终点停下之后,他从所作记号的地方到水中找自己的剑,但船已行驶,而剑没有行驶,象他这样寻找掉入水中的剑不是糊涂吗?听过这故事的人都会认为这个楚国人是个可笑和愚蠢之人:他怎么会犯这样的错误呢?“舟已行矣,

  • 标签: 故事 寻找 楚国 真诚 记号 错误
  • 简介:五台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据《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载:东北方有山,名清凉山,佛祖释迦牟尼的左胁侍文殊菩萨及其眷属、诸菩萨众就住在这里,文殊于其中演说佛法。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人认为五台山即是清凉山,所以五台山古称清凉山。由于对文殊菩萨的崇奉,五台山很快成为著名的佛教圣地,历代前来观睹圣迹、礼谒文殊的人络绎不绝。唐代佛陀波利就是其中比较有名的一个,关于他朝圣五台山还有一段极其动人的故事。

  • 标签: 五台山 《宋高僧传》 佛陀 清凉山 陀罗尼经序 译本
  • 简介:“六”的修行其实可以很简单,而往往就在你的一念之间。曾有人跟我说:每天只需要六分钟就可以修六啦。你相信吗?哈哈,我可是相信的,它遍满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六可以怎样简单地修呢?且待我慢慢道来。

  • 标签: 修行方法 佛教 持戒 禅定
  • 简介:自公元七世纪中叶以来,玄奘法师的著作和学说思想传遍世界各地,对中国的近邻如印度、朝鲜、日本等国影响尤大。玄奘成了享誉中外的世界名人。本文拟对朝鲜古代入华求法学僧对玄奘法师唯识学说的研习传和播作探讨。

  • 标签: 唯识学 玄奘 《成唯识论》 窥基 玉华宫 五台山研究
  • 简介:为诠释大品般若经的论著,被称为'论中之王'.该论涉义极其广泛,对念佛法门的阐释也较为详尽.本文从念佛的方法、念佛与般若、念佛与见佛、念佛与往生等角度入手,对中的念佛思想进行分析与研究.

  • 标签: 《大智度论》 大品般若经 念佛思想 念佛方式
  • 简介:当两种不同的文化有所接触时,必然发生相互激荡。从宗教的观点而官,基督教和佛教都是超越文化的。然而从人类文化现象来看,两者若想在抽象的理念信仰之外融入生活,它势必是一种文化,必然在文化的范围之内。抽象的信仰理念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适当地世俗化。基督教自唐代以来有四次华传教的经历,即唐朝景教的传播、元朝也里可温教的华兴衰、明清之际天主教的传入、以及鸦片战争前后基督教各派的相继传入。同样是外来宗教来华,基督教和佛教却有着截然不同的遭遇。本文想以佛教初传来华的经历为衬,通过景教与佛教两者不同经历的比较,分析一下基督教(景教)在唐朝传播最终失败的原因。

  • 标签: 景教 佛教 中国 宗教文化 宗教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