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5 个结果
  • 简介:施虐特质和冲动性人格均可引发攻击行为,但目前对施虐特质的结构特征及其与冲动性特质的关系尚不明确。针对该问题,研究采用施虐倾向类型量表(VAST)、简版施虐冲动量表(SSIS)和Barratt冲动性人格量表(BIS-11),对485名中国大学生的测量数据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1)对VAST中文版测验数据的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支持施虐特质由直接施虐和替代性施虐构成的二维假设;(2)VAST与BIS-11的运动冲动性维度仅具弱相关,提示施虐倾向是独立于冲动性人格人格特质。

  • 标签: 施虐人格 冲动性人格 攻击行为
  • 简介:已有关于信任修复的研究多从违背方角度分析信任修复努力与修复效果的关系,对信任方特质的关注相对较少,更少有研究采取双向视角考察信任修复的影响因素。本研究立足于企业员工违约跳槽的信任违背情景,以383名大学生为被试,采取2(信任方内隐人格理论:实体论vs.渐变论)×2(违背方道歉方式:内归因vs.外归因)的被试间设计,通过角色扮演法,考察了信任方的内隐人格理论和信任违背方的道歉方式如何共同影响信任修复效果。结果显示:相对于外归因的道歉方式,内归因的道歉方式的修复效果更好,且这在当信任方是实体论者时更突出。本研究结果支持了信任修复效果的跨文化差异,对丰富信任修复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都有一定启发意义。

  • 标签: 信任修复 内隐人格理论 道歉
  • 简介:面孔二态性是指成熟男性和女性经过青春期第二性征的发展后逐步形成了面孔上的性别特征,男性化与女性化是这一维度的两个水平。本研究探索面孔二态性是否会对学龄前儿童信任行为产生影响,并从幼儿对二态性面孔的人格标签角度来解释。实验1修订信任博弈任务(Trustgame),考察学前儿童信任行为是否会因搭档面孔的二态性(男性化和女性化)而不同,经历负性反馈后被试在下轮游戏中信任选择率是否会下降;实验2让学前儿童选择人格形容词来描述不同性别化的面孔,探讨幼儿对不同二态性面孔是否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结果表明学前儿童对女性化面孔信任选择率最高;在遭遇负性反馈后的下一轮游戏中,幼儿对他人的信任率显著下降;学前儿童认为女性化面孔更具有积极人格,而更多将男性化面孔与消极人格词汇匹配。由此,二态性面孔影响学前儿童的信任行为,在于他们对二态性面孔已形成不同的人格标签。

  • 标签: 面孔二态性 人格标签 学前儿童 信任博弈
  • 简介:以696名初高中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的关系,以及积极教养方式和开放性人格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积极教养方式、开放性人格与智慧四个变量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2)积极教养方式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智慧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但开放性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不起中介作用,开放性人格在积极教养方式与智慧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积极教养方式、开放性人格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智慧之间起链式中介作用。

  • 标签: 智慧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积极教养方式 开放性人格 青少年
  • 简介:为考察智力和人格内隐观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抑郁的影响,采用智力和人格内隐观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抑郁量表对62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如下:(1)变量中心的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大学生智力和人格内隐观仅对积极应对的预测作用显著。(2)为考察智力和人格内隐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组合类型,采用个体中心的分析思路对智力和人格内隐观得分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可将大学生的内隐观划分为四种类型:智力/人格固存观型、智力/人格内隐观适中型、智力增长观/人格可塑观型、智力固存观/人格可塑观型。四类大学生在智力内隐观上的得分两两差异显著;除智力增长观/人格可塑观型与智力固存观/人格可塑观型外,四类大学生在人格内隐观上的得分也两两差异显著。(3)智力增长观/人格可塑观型大学生的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大学生,而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低于其他三类大学生;智力固存观/人格可塑观型大学生的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大学生。

  • 标签: 智力内隐观 人格内隐观 应对方式 抑郁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