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1 个结果
  • 简介: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是中小学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对近20年来国内外研究进行梳理分析,发现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教师和学生知觉到的问题行为具有致性。课堂问题行为受到学校、家庭、学生自身、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该领域的研究存在基础理论研究比较薄弱:对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神经生理机制研究不足.缺少长期追踪研究和跨学科研究等问题.未来研究应借鉴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深入探索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神经机制;加强对特殊群体的研究.研究对象向低龄延伸:加强教师培养培训和干预研究,不断提升教师解决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专业化水平。

  • 标签: 课堂问题行为 表现类型 影响因素 启示
  • 简介:随着社会的急剧变化,大学生群体面临越来越多的压力和创伤事件,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对创伤后的心理健康起到重要的中介作用。研究表明,消极、不成熟和情绪中心的应对方式会加重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症状;积极、成熟和问题中心的应对方式可以促进个体的复原和成长。引导大学生使用合理的压力应对方式,可以降低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发生。

  • 标签: 压力应对方式 心理创伤 大学生
  • 简介:本研究采用质性分析和问卷调查的研究方法,以新疆地区的跨界民族(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大学生群体为对象,编制出符合我国特点的跨界民族国家认同问卷,对跨界民族国家认同现状进行调查并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跨界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内容包含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且其更多关注公民认同内容。跨界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总体水平较高。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公民认同差异不显著,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均显著高于公民认同。来自纯本民族居住地区和与少数民族杂居地区的跨界民族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均显著低于来自与汉族杂居地区的跨界民族大学生。跨界民族的文化认同越高,其与符号行为有关的活动越多;公民认同越高,其与功能行为有关的活动越多。

  • 标签: 跨界民族 国家认同 质性分析 问卷编制
  • 简介:立足于探讨大学生的手机成瘾与孤独感和自我和谐之间的关系.探索了并验证了自我和谐在手机成瘾和孤独感的中介作用,为对手机成瘾大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提供了研究性的支持。采用手机成瘾问卷、UCLA孤独量表和自我和谐问卷,通过相关分析和路径分析,得出结论:手机成瘾与孤独程度呈正相关;自我和谐程度与手机成瘾呈负相关;自我和谐程度直接影响手机成瘾。

  • 标签: 手机成瘾 孤独感 自我和谐
  • 简介:摘要本研究利用主观情绪唤醒度、正负性和分化情绪量表对FilmStim大型情绪影片数据库进行本土化评定。研究发现,所有情绪影片唤醒水平均显著高于中性影片;正、负性情绪影片诱发相应效价的情绪;悲伤、恐惧、厌恶和中性影片成功诱发目标情绪,愤怒、温和和愉快影片同时诱发同效价的其他情绪。结果表明:FilmStim中的中性影片可作为其他情绪的控制条件;除愤怒外的负性影片可有效诱发目标情绪;正性情绪影片没有有效诱发目标情绪,存在较大文化差异。

  • 标签: 情绪 影像库 FilmStim 本土化评定
  • 简介:摘要基于自我决定理论,使用教师关怀行为问卷和成就目标定向量表对656名小学生进行调查,探讨教师关怀行为、成就目标定向和学业成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教师关怀正向预测小学生的学业成绩和掌握接近目标,负向预测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回避目标,而成绩回避目标负向预测小学生的学业成绩;(2)成绩回避目标在教师关怀与小学生学业成绩的关系中的中介效应显著,但掌握接近目标、掌握回避目标和成绩接近目标则未发现中介效应。

  • 标签: 教师关怀行为 小学生 学业成绩 成就目标定向
  • 简介:学校群体构成是影响儿童学业成就的重要环境变量,并对流动儿童具有不同于本地儿童的特殊效应。本研究数据来自"中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特征调查"项目建立的数据库,被试是我国发达地区32个区县141所学校的4960名2-6年级儿童,流动儿童所占比例为14.5%。结果发现:(1)无论流动儿童还是本地儿童,学校社会经济地位越高,儿童的数学学业成就越好;学校流动儿童比例对儿童的数学学业成就没有影响;(2)学校社会经济地位越高,短期流动儿童相对于本地儿童的数学学业劣势越大;(3)学校流动儿童比例越高,长期流动儿童相对于本地儿童的数学学业劣势越小。

  • 标签: 学校群体构成 流动儿童 学校社会经济地位 学校流动儿童比例 数学学业成就
  • 简介:通过个相关研究和实验研究探索自我概念与仿制商品形象的致性与消费者对仿制商品消费意愿的关系,以及反过来个体在使用仿制商品后对其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呈现给被试三组同品牌的正品和仿制商品,让被试评价,相对于正品,其自我概念与仿制商品形象致的程度以及对仿制商品的购买意愿,结果发现被试评价其自我概念与仿制商品形象致性程度越高,其对仿制商品的购买意愿越高;研究二中,被试被要求使用正品或仿品钢笔完成矩阵谜题任务,并根据成绩自行兑换奖励,结果发现,相比使用正品钢笔,被试使用仿制商品后更倾向于谎报成绩,表现出与仿制商品相致的虚假欺骗属性。以上研究结果说明,自我概念的影响贯穿于消费行为始终,自我概念和仿制商品形象的致性会促进消费行为,而对仿制商品的消费也会反过来作用于自我,使消费者的行为倾向和仿制商品的负面特征趋于致。

  • 标签: 仿制商品 自我概念 形象一致性 消费者行为
  • 简介:对于从事本土社会心理与行为嬗变的研究者来说,当前社会转型期提供了宝贵机遇,公私观嬗变以及其下的公私实践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文化心理学因强调和关注文化与心理的动态互依性而更具适切性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文化心理学为视角,基于其所根植的'(文化与心理)相互建构'框架,区分了两种互生互构的'公私观'——'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观'与'作为心理倾向的公私观',进而基于'前者相对于后者具有客观性、强制性与普遍性'这事实,首先以'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观'为焦点,对其生成逻辑、结构、历史传承性进行了理论探析,并建构出了公私观生成及嬗变分析的理论模型,而后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开展'公私实践中的公私观嬗变'以及'公私观嬗变下的公私实践'研究进行了预备性研讨。

  • 标签: 社会转型 公私观 公私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