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7 个结果
  • 简介:一、医学与心理医学心理(medical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因素与健康的相互关系,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的科学。

  • 标签: 医学心理学 心理学基础 心理因素
  • 简介:西方心理中的宗教研究有一段有趣的历史,它对理解人类经验中灵性方面的尝试提供了很多经验。过去,心理家在研究宗教的时候往往使用如下三种范式:诠释现象学、实证自然主义、宗教整合。这些范式中的每一个都有很多理论假设,还有首选的一套具有不同优缺点的方法论。强调数量调查方法论的实证自然主义范式是最有影响的,但是对从心理角度理解宗教来说也是最没有帮助的,尤其是在非西方背景下。而与之相对应的,历史调查的范式通常会对在21世纪如何研究宗教心理提供很多有益的观点和实践中的建议。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历史 理论 方法
  • 简介:回顾百年西方宗教心理的研究历程,在科学主义研究理念的强势影响下,宗教心理的研究始终呈现出一种“去宗教性”的研究倾向,即将宗教心理现象的研究化约为对世俗心理现象的探讨,并由此造成了宗教心理研究的无序、纷乱、零星和琐碎。唯有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承认、接纳并尊重宗教心理现象所固有的“宗教性”,宗教心理研究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宗教性 去宗教性
  • 简介:本文从宗教心理学科发展的角度,着重关注了宗教和心理的关系,宗教心理的学科内涵、问题,表达了作者对该学科的体认,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等并展望了该学科的发展前景。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学科内涵 研究主体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 简介:本文从背景(动力场)、危机、探索、遭遇、互动、承诺、后果以及未来几个阶段模型出发,介绍了皈依心理与信仰转换在西方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期望这一领域能够得到学界的重视,尤其是为中国宗教心理研究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皈依 阶段模型 信仰转换
  • 简介:在进化论思想指导下,冯特从心理角度对宗教的起源、发展、本质等诸问题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宗教起源于由死亡和疾病带来的恐惧;经历了魔鬼崇拜、图腾崇拜、英雄和诸神崇拜以及人性宗教四个发展阶段;宗教在本质上是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的产物,是民族智慧的结晶,其发展符合民族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宗教和其他文化现象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他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宗教人类学理论,而且对宗教心理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 标签: 冯特 宗教心理 民族心理
  • 简介:詹姆斯对宗教心理的关注,与其浓厚的家庭宗教背景、青少年时代的心理冲突和晚年激进的经验主义倾向有密切关系。其主要特点是:强调从非理性的角度看待个人的宗教经验;主张按照实用性原则处理信徒的人格差异;力求通过个案比较促进研究方法的多样化。其贡献在于:开创了从个体人格差异角度剖析宗教经验的独特之路,开辟了依据心理原理指导信徒日常生活的应用之路,开拓了引领宗教心理研究朝着多样化发展的探索之路。其历史局限表现在:忽略了群体宗教意识对个体宗教意识的制约作用,对个体宗教经验特别是神秘经验的解释含混不清,在宗教心理理论构建方面缺乏严密的逻辑体系。

  • 标签: 詹姆斯 宗教心理学 背景 特点 地位
  • 简介:目的:了解社会心理课程的教学效果,探讨影响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采用自编《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对我校历届应用心理专业的21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系统课程学习,学生对自我意识、人际沟通、爱情等方面有很大收获,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方法中,“开展课堂小组活动”、“多媒体课件内容”、“学生自己课堂上的自由阅读”和“学生当‘老师’教学法”四种途径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结论:系统学习社会心理课程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有效利用多种途径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 标签: 社会心理学 课堂教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
  • 简介:本文认为佛教的“心学”是人类的无价之宝,对整个人类文化有着巨大的价值,由南方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陈兵教授的新著《佛教心理》,即是一本对佛教“心学”进行系统梳理与阐释的专著。该书希望能有更多的研究者重视佛教心理,重视东方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的深邃智慧。

  • 标签: 佛教 心学 佛教心理学 陈兵
  • 简介:随着整个社会、各行各业运转速度的加快,拖延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这个问题的紧迫性日益凸显。焦虑,拖延,更焦虑,再拖延,每一种行为的背后,都有着深刻的心理根源。拖延是指在完成一件为了维持生存必须完成的任务中所表现出来的懒惰的,具有自愿、回避和非理性特征的一种行为。从心理视角分析,拖延既是拖延者恐惧失败,追求完美,又是恐惧成功的一种应付恐惧的心理策略;同时拖延也是拖延者避免疏远,避免亲近,使自己处于安全的舒适区的一种维护心理平衡的策略。

  • 标签: 拖延 恐惧 心理平衡
  • 简介:在积极心理的背景下,人格研究取向是更多关注人格中的积极力量和正向特质,即积极人格特质;积极心理视野下的心理健康被称为积极心理健康,它不仅意味着消除或摆脱了各种心理问题,同时还意味着正向力量或积极品质的产生与增加。很多研究已表明积极良好的人格对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影响,那么这种作用具体如何发生,影响又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将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 标签: 积极心理学 积极人格 积极心理健康 影响
  • 简介:本文从宗教心理的起源出发,阐明了宗教心理发展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宗教心理问题研究落后的原因及重视和发展我国宗教心理的深远意义。

  • 标签: 宗教 宗教心理学 中国人 无神论
  • 简介:“无我”不仅是佛教心理的核心,也是佛教心理关于自我本质的独特见解:微细难知的末那识是自我产生的根源;东方式禅定是自我研究的方法;自我是五蕴和合的幻相,无我是假我与真我的统一。佛教心理以“无我”揭示了自我的真谛,是对西方心理自我研究范式的一种补充与超越。

  • 标签: 无我 佛教 自我观 末那识 禅定
  • 简介:现象学是20世纪西方哲学发展的一大主流思潮。实证主义与现象学是现代西方心理的两大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在认识论和方法论方面,现象学哲学对人本主义心理的影响远远超过了实证主义,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对人本主义心理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

  • 标签: 现象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 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
  • 简介:本文评述了冯特及其《民族心理》一书,同时高度评价了陆丽青博士将其翻译为《民族宗教心理纲要》,并且指出这本译著对中国宗教心理的贡献,同时作者也为中国的宗教心理指出发展的必由之路。

  • 标签: 民族宗教心理学纲要 宗教心理学
  • 简介:通过常见社会心理问题特别是归属感、相对剥夺感和社会焦虑给予了综合分析。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临床心理视角下的社会心理问题防范干预模式。该模式主要包括对极端社会心理问题人群的筛选、心理资本的建设和对弱势群体的支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消极情绪、激发积极情绪,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临床心理学 社会心理问题 防范干预模式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中国宗教心理产生的西方背景,从中国宗教心理的著作出版、国外著作译介、论文发表、学者队伍、学科重要活动等方面简单梳理了中国宗教心理的发展,指出了中国宗教心理发展中的几个问题,从几个方面对中国的宗教心理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发展现状 展望
  • 简介:宗教心理西方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还是个“新学科”。本文从宗教心理的定义、历史、代表人物、重要理论及研究方法几方面,简要勾勒出西方对宗教现象进行心理研究的概貌,希望以此启示中国宗教心理研究的起步和发展。

  • 标签: 宗教 心理学 宗教心理学 历史
  • 简介:作为西方心理两大方法论之一,胡塞尔开创的现象学有一个发展过程。首先,现象学是以“假象学”的面目立于世的,在黑格尔的诠释下现象学被解释为显现出来的意识,之后现象学才成为胡塞尔口中的“现象学”。现象学是胡塞尔关于“现象”的研究,它强调自我的先验维度,把意识的研究放在首位,强调意向性,要求“面向事物本身”。作为一种方法论,现象学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如实描述,以问题为中心,坚持研究的整体性与先质后量并且反对还原的方法论,开创了西方心理中人文主义取向的研究方法。

  • 标签: 现象学 现象 意识 西方心理学
  • 简介:积极情绪作为积极心理研究的一个核心,到目前为止已经出现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本文就国内对积极情绪的概念、神经生理机制、影响因素和功能,以及积极情绪培养策略等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指出了积极情绪研究领域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展望。

  • 标签: 积极情绪 拓展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