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8
148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神,蕴含了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本文从文化自觉和自信的高度,重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玉汝于成”、“吾日三省吾身”、“和合”、“中庸”等思想对构建当代大学生积极进取、勇面挫折、悦纳自我、人际和谐、心态平衡等健康心理状态的借鉴之处。

  • 标签: 传统文化 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价值与借鉴
  • 简介:中国传统并没有西方学科分类意义上的心理学,也没有纯粹的心理学思想。中国传统关注的是人,而对人的关注则不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因此,尽管中国传统没有纯粹西方意义的心理学,但是若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其心理学思想还是非常丰富的。心性论是古代中国哲学的一个基本传统,对于心性理论的阐发,则离不开对于人之“情”的关注,在对心性论重视的前提下,对于情感问题的讨论也成为了传统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以西方的心理学观念来衡量,称之为情感心理学亦不为过。中国传统的情感心理学思想非常丰富,本文仅就传统对情感的产生、心理基础、生理基础的阐释略作梳理,以期对传统的情感心理学做一个概观的了解。

  • 标签: 心理学思想 中国传统 情感问题 情感心理学 心理学观 中国哲学
  • 简介:殡葬仪式是生者表达哀伤、对生命价值进行重新评价和心理修复的重要方式,更是对"互倚型自我"的一次洗礼和重塑。本文试图探讨传统民间信仰下殡葬习俗的宗教心理疗愈意义,以望对这一传统民间生命礼仪进行现代心理学的阐述,即厘清殡葬仪式"是什么"、"有何用"的问题,继而对民间信仰的本质和精神内核有更透彻的了解。本文采用半结构化访谈法对山东省曲阜市15名居丧者进行调查研究。研究发现,殡葬习俗对逝者亲友的心理疗愈作用主要有:(1)情感宣泄的途径和哀伤处理;(2)仪式让分离具体化,增加对死亡事实的确定,使认知发生改变;(3)群体归属感和社会支持的获得,减轻个体的痛苦;(4)让生者与逝者的情感联结,遵循丧葬习俗,进而寻求精神寄托和宗教灵修;(5)个体在深层心理层面获得群体认同感以及释放自身对死亡的焦虑与恐惧;(6)从灵异事件的心理发生机制层面说明殡葬仪式对居丧者的心理疗愈作用。基于以上探讨,在突发事件后对人们进行心理创伤修复工作时可借鉴传统殡葬习俗中的一些方法,这也为心理咨询与治疗中的哀伤处理,促进咨询者自我疗愈提供了新的思路。

  • 标签: 殡葬习俗 宗教心理疗愈 集体潜意识 灵异事件 仪式疗法
  • 简介:任何一个国家在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演变后,历史在民众心理上定会积淀下很深的印迹,这种印迹往往是很难人为地加以磨灭的,并且会在潜移默化中对人们生活的各方面造成影响。从历史上看,中国一直是个农业社会,在历经几千年的沧桑之后,逐渐形成了国人独特的传统文化心理,这种传统文化心理对国人教育理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本文就从分析我国历史对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入手,重在讨论传统文化心理对国人教育产生的利与弊的影响,并对如何利用这种心理折射优化我国教育进行了反思。

  • 标签: 教育理念 国人 心理特征 反思 传统文化心理 历史演变
  • 简介:辨证论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特有的实践模式,是在证的作用场域、觉知现象以及相应的符号系统中展开的,其过程是觉知者与觉知对象的双向牵引与整体互动。通过对这一实践模式过程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国传统医学医患关系的元建构是:觉知着的主体间互动。这一元建构模式决定了传统医学界不但提出医者仁术等对医家的要求,而且从如何择医以及如何求治等方面规范了对患者的要求。在现代医学从生物模式到心理社会生物全人医学模式转型中,这一元建构模式在互动场域建立以及疗效的互动性开发等方面为新医患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有益的资源。

  • 标签: 医患关系 中医辨证论治 身体场域 觉知性
  • 简介: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含有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易经》中卦辞和爻辞所运用的象征或比喻与无意识所表达的原始认知是相通的,《易经》中的心理学思想具有改变思维方式和心灵暗示功能。道家的“无为”和“自然”思想对于矫正人的认知方式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禅宗有关人心本体和现象的认识对于人类心灵的净化的可能性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根据。中国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的心理学思想可在现代的心理教育、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中发挥积极作用。

  • 标签: 文化心理学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心理学思想 《易经》 积极作用 暗示功能
  • 简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颁布)序言中规定.“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立.并将继续加强。在维护民族团结的斗争中.要反对大民族主义.主要是大汉族主义,也要反对地方民族主义。

  • 标签: 中国文化 认知策略 语义系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 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多民族国家
  • 简介: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就中国人心理病理和中国心理疾病患者求助方式的文化根源进行了探讨,并认为弄清这一问题对于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欠国当前日益明显增多的心理疾病大有裨益。

  • 标签: 中国人 心理病理 求助方式 文化根源
  • 简介:以往研究发现中西方文化混搭会出现文化排斥效应,而在时间维度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混搭,避免了文化侵略效应的干扰,是否会出现同样的效应?通过设置老字号现代化的两种实验情境,本研究发现当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混搭时,人们会扩大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感知差异,并产生排斥效应,表现为降低对老字号的评价。但这种排斥效应存在一个调节变量——文化相容性。当传统文化元素和现代文化元素所反映的价值观不冲突时,即文化相容时,排斥效应会消失。研究结果对文化混搭理论、品牌延伸理论有一定的贡献,亦为老字号的现代化、年轻化提供了路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也有一定借鉴作用。

  • 标签: 文化排斥效应 老字号 文化混搭 传统文化 现代文化
  • 简介:文化混搭心理研究范式提出后,研究者们不仅将其应用在探讨全球化过程中的文化与社会变迁中,还运用这一范式关注中国现实社会发展过程,探究中国社会文化变迁中人们特有的心理及行为机制。本刊收录的八篇论文大多采用实证研究范式,研究内容涵盖诸多理论与应用研究领域,探讨了不同文化混搭情境中的地位感知对创造力的影响、文化价值观与族群关系认知、文化适应过程、文化排斥反应、政治参与效能感、文化规范与权威认同等领域的问题。本文进一步强调以上研究的社会现实性,并试图进一步凸显文化混搭心理研究对深入探究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意义。

  • 标签: 文化混搭心理研究 中国社会发展 社会变迁 外部效度
  • 简介:采用问卷,调查了在澳大利亚的144名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社会取向及主观幸福感.结果显示,随着文化融入的进程,中国留学生对澳大利亚主流文化认同增强,对中国文化认同减弱;文化融入进程对个体取向没有显著影响,但通过主族和客族文化认同间接地减弱集体取向;中国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均可直接影响其幸福感;文化融入进程可直接影响中国留学生的幸福感,并可通过文化认同和社会取向对其幸福感产生间接的影响.

  • 标签: 中国留学生 社会取向 主观幸福感 文化认同 融入 中国文化
  • 简介:中国社会人际关系进行研究日益呈多学科交叉态势。社会心理学对人际关系的研究也不再拘于微观的心理领域,亦开始注重社会文化深层原因对微观人际心理影响的探讨。本文对十几年来大陆学者关于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文化研究进行了梳理和简要评析,以对中国人际关系研究的概貌有基本的认识,使人际关系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本文主要从大陆学者对儒家文化的人际关系影响的解读、中西人际关系文化比较研究及本土研究角度进行分析和评价。

  • 标签: 人际关系 社会心理学 社会文化 儒家文化 中西人际关系文化 本土文化研究
  • 简介:本研究采用访谈和问卷方法,通过四个案例说明企业文化形成的动态过程,提出一个理论模型.两个案例来自日本,两个案例来自中国.案例分析表明,尽管中日企业存在民族差异,但新企业文化的形成都要经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察觉环境变化;第二阶段是创造新价值观;第三阶段是传播新价值观;第四阶段是组织变革;第五阶段是人们意识和行为的改变.

  • 标签: 新企业文化 组织变革 形成过程 新价值观 组织结构 案例分析
  • 简介:<正>大众传播是指通过一定媒介(报纸、杂志、书籍、广播、电影、电视等)将知识、消息和观念传给一大批传播对象的过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大众传播已渗入到城乡各个角落,成为青少年社会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其深刻的影响与巨大的威力足以同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相抗衡,历史已经把对大众传播进行调控和指导的任务摆在我们的面前。

  • 标签: 青少年社会化 家庭教育 学校教育 科学技术 大众传播 重要途径
  • 简介:心理应对方式的研究是西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认为,在应付生活中的压力、紧张、灾难等情况时,人们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即对生活中的压力、紧张等问题给予解决,从而减轻这些问题可能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诸如改变别人的意见,制定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坚持自己的见解并按照自己的意见不屈不挠地工作,直到达到目的为止,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种是调节情绪的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的特点是不改变生活引起的压力、紧张等问题的本身,而是通过改变自己的情感或对问题的看法,接受并正视问题的存在,使之不会产生或产生较少的消极影响。人们通常使用的调节情绪的应对方法包括从积极的角度待人待事,寻求和接受他人的同情与理解;或者忘掉引起紧张和压力的事情本身。研究者们对这两种应对方式在解决生活压力和身心健康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心理应对方式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心理应对方式的变化及使用心理应对方式的个性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至于这两种心理应对方式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它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还是文化教育薰陶的结果,则还未引起这一领域的学者的注意。我们中国人在应付生活的压力、紧张等问题时是否也采取了这两种方式,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入手,结合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两种应对方式,对中国人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紧张、疾病、灾难等问题的应对方式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对文化因素在心理应对中的作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 标签: 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 人生观 调节情绪 道家文化 儒家
  • 简介:采用跨文化适应取向量表、职业探索行为量表、生涯适应力量表,对141名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中国籍留学生进行了调查,探讨海外留学经历对其生涯发展的影响路径。结果显示:(1)无论采取国民取向还是族裔取向的跨文化适应策略,留学经历均显著正向影响中国留学生的职业探索行为和生涯适应力。(2)职业探索行为对其生涯适应力有很强的预测作用,并中介了跨文化适应行为对生涯适应力的影响:其中对国民倾向适应策略起到了全部中介作用;对族裔倾向适应策略则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

  • 标签: 留学 跨文化 生涯适应力 职业探索
  • 简介:随着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信息呈爆炸式增长。谣言作为普遍的社会舆论现象,在互联网的推动下,对处于非常时期的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对非常时期的众多典型网络谣言案例进行剖析,透过社会心理学、管理学、传播学等视角探讨非常时期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以及应对策略。

  • 标签: 非常时期 网络谣言 传播机制 应对策略
  • 简介:多元文化经验是一把双刃剑,以往研究发现它可以提升创造性,但本研究认为它也会增强外文化排斥反应。91名具有不同多元文化经验的中国大学生对麦当劳在长城开分店的中美文化混搭情境进行了评价。对于多元文化经验较少(从来未出国和留美时间4~6个月)的被试,开放性高低对他们评价麦当劳的态度没有影响;对于多元文化经验较多(留美时间2年以上)的被试,那些开放性较高的人比开放性较低的人对麦当劳有更负面的评价(外文化排斥);多元文化经验和开放性的这一交互作用只存在于对中国文化有较高认同的被试身上。进一步的深度访谈和质性分析表明,具有丰富多元文化经验的人所产生的外文化排斥反应与对文化信息的深加工有关。这些研究结果对'认知深加工产生整合反应,认知浅加工产生排斥反应'的观点做出了重要补充。

  • 标签: 多元文化经验 开放性 文化排斥反应 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