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2 个结果
  • 简介:仲裁的本质是一种解决争议的契约制度,国家法律认可仲裁权由当事人协商一致赋予仲裁庭。作为一项权利,就需要接受监督与制约。再者,仲裁属于民间自治性的纠纷解决机制,裁决的执行有赖于国内司法机关的支持,既不具有公权力特征,也缺乏强制性和对世性。因此仅凭仲裁制度本身,根本不足以解决仲裁所涉及的问题。此时代表国家行使职能的法院对仲裁的支持显得尤为重要。

  • 标签: 国际商事仲裁 司法审查 原则
  • 简介:仲裁制度的存在对解决民商事争议发挥着重要作用,能够有效缓解我国司法诉讼活动的压力。国际上很多国家的仲裁协会发展已经相对成熟,而中国仲裁协会尚未落地,对其是否应该成立也一直在讨论中。本文将通过借鉴域外仲裁协会,结合我国仲裁机构的发展状况,对中国仲裁协会成立的必要性进行具体分析,从而为中国仲裁协会的成立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

  • 标签: 中国仲裁委员会 运营理念 运营模式
  • 简介:仲裁作为民事纠纷的解决机制之一,以其灵活、快速等众多优越性特征赢得人们青睐。然而随着经济发展,实体权益的牵连关系越发复杂,纠纷已不单纯局限于签订协议的当事人双方,更涉及到第三人的利益。如何对案外人权利进行保护和救济成为仲裁研究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

  • 标签: 仲裁案外人 权利救济 第三人异议之诉
  • 简介:临时仲裁制度由于其高度的灵活性和赋予当事人充分的意思自治的权利,已为许多国家认可接受。随着《横琴自由贸易区临时仲裁规则》的问世,加大步伐快速引入临时仲裁制度的观点占据着主流地位。本文通过归纳分析目前学界比较盛行的引入临时仲裁的主流论点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目前我国引入临时仲裁的时机并不成熟的观点。

  • 标签: 临时仲裁 利弊分析 时机选择
  • 简介:国际投资仲裁机制进入多边改革阶段,中国亟需明确立场和对策。投资仲裁设计面临实体义务地方性与程序规则国际性之间的内在矛盾。在理论上,投资仲裁机构难以同时、同等程度地追求和实现中立、责任和参与等三大目标。在实践中,传统投资仲裁和欧盟投资法庭倡议分别秉持司法中立优先和司法责任优先理念,分别以当事人关系和缔约国关系为主导,分别追求中立和公正的争端解决平台。美国2012年投资条约示范文本兼顾了司法中立与司法责任,比较好地兼顾经济效率和政治可接受性。虽然难以兼顾三大目标,但美国和欧盟都选择了适合本方优势的设计方案。兼顾中国利益与世界需求的中国改革方案,应当妥善权衡缔约国关系、当事人关系和利益相关者关系,以增强投资仲裁机制的内在平衡性与先进性,进而吸引更多的国家接受。同时,在关键制度的设计上应采取符合中国优势和立场的方案,如缔约国制定专家名单、一裁终局为主、有限上诉、利益相关者有限参与等,以兼顾国家利益与国际道义。

  • 标签: 国际法 国际法治 国际投资仲裁 多边改革 中国倡议 司法悖论
  • 简介:'一带一路'的倡议,为我国商贸发展和我国自贸区的推进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前景。但与此同时,国际商事纠纷也不断增加,临时仲裁作为国际上解决国际商事纠纷的一个主要途径,而该制度在我国的缺失不由引发我们对于是否要首先在我国自贸区内引进临时仲裁制度、以及应当如何引进临时仲裁制度等问题的思考。

  • 标签: “一带一路” 自由贸易试验区 国际商事纠纷 临时仲裁
  • 简介:商事仲裁由于其高效便捷的特点成为诸多国际贸易纠纷中经常使用制度,但是由于公共政策在国际范围内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各国适用条件范围存在差异,如何判断其作为具体案件中不可仲裁的依据存有疑惑,本文试图从公共政策的概念出发,并结合国内外的相关案例和立法实践,探讨公共政策的适用范畴和发展趋势。

  • 标签: 国际商事仲裁 承认与执行 公共政策
  • 简介:为更好地服务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有效解决国际贸易纠纷和争议,上海国际仲裁中心迅即入驻自贸试验区,积极探索和努力实践,不仅初战告捷,站稳脚跟,更使自贸区仲裁呈现出独特的魅力和特点。本文着重研讨一年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贸易仲裁的有益尝试。

  • 标签: 自贸试验区 仲裁 创新
  • 简介:公共政策是拒绝承认与执行外国裁决的主要法定事由之一,但其在国际商贸中缺乏统一相关的涵义,各国对其有各自的认知,本文希望通过分析,对我国司法实践过程中如何适用公共政策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和填补其不足。

  • 标签: 公共政策 承认与执行 仲裁裁决
  • 简介:社交媒体的发展为青年群体提供了政治参与的渠道。以南海仲裁案为导火索,社交媒体青年爱国主义情绪表达有助于加强国家民族认同,降低现实冲突烈度,但也存在泛政治化、泛娱乐化等倾向。当前青年爱国主义表达呈现情绪极化、微艺术手法、"网络围观"与"欺凌"等新态势,这是心理机制、教育机制与媒体机制交互作用的共同结果。引导青年理性爱国主义表达,需要培育他们具备正确史观和良好的媒介素养,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处理机制与常规线下沟通机制。

  • 标签: 青年 南海仲裁案 社交媒体 爱国主义
  • 简介:<正>刑事调查访问人员的察质是指其在平时工作中的锻炼和教养,这种素养的高低程度及其优劣直接影响着调查访问对象的心理活动,关系着调查访问工作的效果好坏和成败。刑事调查访问人员良好的素养主要表现为:

  • 标签: 刑事调查 访问对象 调查访问 犯罪分子 心理活动 公安机关
  • 简介:志愿服务是任何人自愿贡献时间和精力,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福利事业而提供的服务。当前志愿服务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青少年则是其中的主力军。为什么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公民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志愿服务有什么吸引他们的地方?青少年公民素质又从活动中得到什么提高呢?

  • 标签: 志愿服务活动 公民素质 青少年 社会福利事业 物质报酬 人类发展
  • 简介:临海市公安局关工委金荣秀,金昌龄来稿认为:青少年走向犯罪,外因只是条件,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因。青少年走向犯罪在主观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原因:1.“以自我为中心”价值观念的滋长是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据他们调查,50%以上的犯罪青少年都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

  • 标签: 青少年犯罪 犯罪原因 素质教育 辨别能力 价值观 法律知识
  • 简介:只有加强学校的法制教育,才能占领培养人才的制高点,这是一项奠基工程,早抓早主动.应当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使他们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锻炼他们运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 标签: 法制教育 学生思想 良好习惯 培养人才 思想道德素质 学校
  • 简介:和谐社会是人类梦寐以求的奋斗目标,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人们为之不懈追求的方向。那么在这个美好的社会中各民族的心理素质会发生什么变化,换言之,各民族要具备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能与这美好的社会相匹配呢?笔者认为,和谐社会民族心理素质的构成要素之一是宽容,在民族心理素质中只有具备宽容要素才能与和谐社会相匹配。

  • 标签: 民族心理素质 和谐社会 宽容 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公平正义 诚信友爱
  • 简介:大学生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法律素质是大学生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的动力源泉。当前大学生法律素质欠缺的具体表现有知晓相关法律法规的基本规定,但又往往理解不全面、不准确;知行不够统一。增强法律素质促进大学生培育和践行友善价值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大学生自身、大学、国家、社会多管齐下,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目的。

  • 标签: 法律素质 大学生 友善价值观 培育 践行
  • 简介: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目的是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良好品德的培育是素质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之一。个性心理品质培育要着眼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自我教育。

  • 标签: 素质教育 心理品质 培养
  • 简介:看《中国式奋斗》,对我来说,可能感触更深、感想更多,也最能够品味到什么是奋斗、什么是收获,有奋斗就会有收获。因为,我的女儿就是这样一位奋斗在北京,并小有收获的“北漂”者。女儿从新加坡留学回来,又到北京上学,原本只是想毕业以后回南方工作,谁知阴差阳错,在上学时经同学介绍认识了一位北京青年。就是这么一次不经意的相识,最终导致女儿留在了北京,并开始了一段奋斗史。

  • 标签: 青年人 中国式 奋斗 素质 理想 北京
  • 简介:探讨公共伦理文化建设需要具有公共生活空前扩展的时代、日常生活、国民素质问题这时空与主客的“三维”视野。当下中国社会中,公共网络时代来临、日常公共生活极度扩张,而中国社会的公共伦理文化发育却明显滞后、国民公共意识与公共伦理素质明显缺失。在这样的双重困境中,一次次突发的公共事件呼唤公共伦理文化的建设,期待着公共伦理教育的系统推展。伦理文化的建设与相应教育的展开要从“实然”出发,把握国情、针对问题、抓住重心,如此,文化建设与社会教育才能收到明显实效。

  • 标签: 伦理文化建设 三个维度 社会伦理教育 实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