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战略传播”这个概念是一国为实现其战略利益和战略目标对重要的对象进行传播、沟通和接触的活动.当前,人们对其概念的认识还不甚统一,还在深化的过程中,正因为如此,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操作层面,战略传播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应在战略传播的机制建设、传播对象、传播内容等方面积极开展策略研究,为国家战略利益服务.本文提出关于战略传播的一些思考,希望能得到有关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的指正.

  • 标签: 传播对象 认识和实践 国家战略利益 操作层面 机制建设 传播内容
  • 简介:侨务公共外交自2011年正式提出以来,即备受侨务与外交研究领域的重视,但大多数研究以中央政府为实施主体,部分忽视了地方政府实施侨务公共外交的能动性。本文以厦门市集美区为例,概述地方政府在侨务公共外交领域或许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与灵活性。展现集美区侨务公共外交工作的实践经验、特色理念及相应所取得的成效,并进一步提供可操作化建议。

  • 标签: 公共外交 集美区 外交实践 侨务工作 百年校庆 集美学校
  • 简介: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面临诸多风险和挑战:美国、日本、印度等大国的战略竞争;与周边部分邻国海洋争端的困扰;沿线国家政局变幻及经济结构脆弱可能引发投资风险;地区冲突外溢与非传统安全挑战。这些风险与挑战虽无法回避并可能使中国与沿线国家的政策对接存在困难,但尚不足以使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寸步难行。中国应冷静看待海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风险与挑战,统筹考虑"一带一路"实施进程,妥善处理安全议题,建立综合性风险预防机制,真正落实共商、共建、共享原则。

  • 标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周边外交
  • 简介:长期以来,中央媒体依靠自身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通过"媒体外交"的形式产生了积极的公共外交效应,是中国提升国际影响力、扩大国际话语权的"排头兵"。而布局中央媒体的高端智库建设,使其成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中国公共外交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发挥公共外交潜力的基本条件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副主任、察哈尔学会主席韩方明博士指出:专家团队(研发思想产品)与对外传播(传播思想产品)是智库建设的两个"车

  • 标签: 公共外交 传播思想 国际话语权 韩方明 传播能力 人民日报社
  • 简介:针对地区复杂的安全环境,中国在世纪之交提出了“新安全观”,强调以此来满足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要求和通过合作来实现区域安全.新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和东盟在区域安全对话与合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制度性成就与实践成效.但是,由于东盟和中国对地区安全事务的看法不尽一致,双方的安全合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 标签: 外交实践 安全观 面向东南亚 中国 区域安全 安全环境
  • 简介:2015年6月26-28日,由中国-东盟文化交流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察哈尔学会共同主办,广西民族大学东盟学院承办,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支持的第二届公共外交地校论坛在广西南宁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民族(地方)文化的国际转播.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 标签: 中国民族文化 国际传播 面向东南亚 中国-东盟 经验 实践
  • 简介: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时,分别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倡议,被合称为“一带一路”,这是新时期中国深化改革开放和推进周边外交发展的大手笔。“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中国“海洋强国”大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现代化建设和提升在世界的影响力具有深远的意义。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有着来自国内外的良好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诸多挑战,本文在对机遇与挑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些对策思考。

  • 标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区域合作 周边外交 对外开放
  • 简介: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意味着中国将走海陆兼顾的发展道路,也是对国内政学两界长期以来海陆战略争论的阶段性总结。2014年11月初在互联互通伙伴对话会上,习近平进一步宣布中国将秉承"亲、诚、惠、容"的理念,通过"一带一路"战略和周边国家的互联互通,打造和周边国家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中国和亚洲的腾飞和共同繁荣。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而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即是这一战略的侧翼。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有利于维护我国西部的地缘安全、能源安全及维护民族团结。中国面临着美国自阿富汗撤军、乌克兰危机等带来的机遇,但同时也隐藏着许多潜在的困难与挑战,中国只有把握机遇,正视困难和挑战才能顺利推进"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 标签: “一带一路” 利益共同体 命运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