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路"倡议是中国统筹国内国际做出的重大决策,具有深刻的战略内涵和新颖的外交布局。它坚持了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重视互联互通建设,发挥资本先导作用;是中国加强周边外交特别是加强与中亚和东南亚关系的重要举措;具有塑造周边稳定繁荣、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建立高标准自由贸易区网络的战略目标。同时,它也是新颖外交布局:周边外交是保障、新兴大国外交是重点、多边外交是平台的实践。通过成立多边金融机制和推动互联互通建设,将会实质上促进"路"倡议的实现。

  • 标签: “一带一路” 战略内涵 外交布局
  • 简介:中国与东盟经济、政治、文化交流合作越来越深刻广泛,并且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建立和推动地区互联互通、对接合作是中国和东盟的实在愿望。中国提出的共建“路”倡议对东盟各国发展战略起着积极性意义和务实作用。在新的国际关系背景下,“路”与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建设能够争取众多机遇,同时也避免不了种种困境与挑战。中国与东盟应该尽力、诚心寻找办法来解决问题,创造条件,提高信任,迅速促进合作,为“路”建设贡献力量,达成“互联互通”目标。建设富裕、发达、对接、稳定、和谐的地区是中国及东盟的渴望,也是区域和世界全面合作所需要的环境。正在发展中的越南更需要与中国及东盟各国扩大促进友好、有效的全面合作关系,这都有利于越南在革新之中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目标,也是对“路”倡议的期望。

  • 标签: 中国-东盟 互联互通 中越合作
  • 简介:中国提出的“路”倡议得到了东盟国家的响应,为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发展振兴提供新动力,开辟新前景。长期以来,中国的邻国印度也重视发展与东盟的关系,印度的“东向政策”自20世纪90年代初启动以来,始终强调与东盟国家的经贸关系及其他领域的合作,致力扩大自身的经济与战略利益。当前,印度总理莫迪已经明确表示把印度的“东向政策”提升为“东向行动政策”,将推动印度与东盟关系进入个新的发展阶段。当今,在中印两国战略相遇时有众多的利益关联,战略对接与互动是关键,印度的东南亚政策值得关注。

  • 标签: “一带一路” 东盟 印度 “东向政策”
  • 简介:近10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在经贸、投资、金融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电器产品贸易增长也较快。本文以电器产品中大宗家用电器商品小家电、电动工具、灯具为例,利用最新的贸易数据,分析目前中国与东盟各国电器产品的贸易现状,并在“路”背景下展望电器产品的贸易前景,提出推进中国与东盟电器产品贸易的对策建议。

  • 标签: “一带一路” 东盟 电器产品 贸易现状 前景及建议
  • 简介: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内陆省份,陕西省的主要任务是参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北线经济走廊的建设。但是,在海上丝绸之路与陆上丝绸之路南线交汇的东南亚地区,陕西省同样具有推进合作的基础条件和良好契机。随着设施互联的进展,陕西省将在与东盟国家经济互补的领域开展更为广泛的贸易投资合作,在教育文化科技领域开展更深入的人文交流,带动陕西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与东盟实现互利共赢。

  • 标签: “一带一路” 陕西省 东盟 合作
  • 简介:资金融通是中国与东盟合作参与“路”建设的重要支撑。本文重点阐述了中国与东盟合作参与“路”建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中国与东盟合作参与“路”建设的金融支持功能日益加强;中国与东盟合作参与“路”建设的金融支撑体系构建。

  • 标签: 中国-东盟合作 “一带一路” 金融合作 金融监管 资金融通
  • 简介:路”是中国为积极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探寻经济增长之道、实现全球化再平衡、开创地区新型合作关系而提出的战略构想。东盟是中国开展“路”合作的重要区域,其所在国华侨华人是推进“路”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充分发挥东盟国家华侨华人在“路”战略中的桥梁作用,发挥他们的巨大潜力,推动中国与东盟的经贸、科技与文化交流合作。

  • 标签: 东盟国家 华侨华人 “一带一路” 桥梁
  • 简介:为进步探讨“路”的深刻内涵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2015年7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协办的“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15——“路”与中国外交”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20余家单位的40位权威专家展开研讨。现将本届论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关于“路”的内涵。与会学者主要就“路”是“战略”还是“框架”与“工具”提出了不同见解。

  • 标签: 中国外交 国际问题 观点综述 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 国际政治研究
  • 简介:共建“路”是中国首倡、各国踊跃参与的国际合作实践。其面临的重要问题之是如何确保可持续的共同安全以及用怎样的地缘政治思想作指导。历史上传统的“海权论”“陆权论”“边缘地带论”等地缘政治学说,目的大都是为争夺地缘霸权或军事战略服务的,与“路”追求的互利共赢目标格格不入。然而,某些国家仍会从传统的地缘政治角度看待“路”。为使“路”建设拥有与其相配套的地缘政治新概念,作者提出“海陆和舍论”,即海洋国家与陆地国家之间、海洋国家之间、陆地国家之间,全面实现互联互通、和平合作,通过互利共赢,打造结伴不结盟的网络化利益共同体、安全命运共同体。这有利于“路”参与国之间的政策沟通,形成和平合作、共同发展的网状开放体系。可持续安全的“海陆和合论”与共建“路”的国际合作实践,必将打破传统地缘政治学所导致的“海陆对抗”或“欧亚大陆地缘争夺”的恶性循环。

  • 标签: 一带一路 可持续安全 海陆和合论 地缘政治 命运共同体
  • 简介:以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为抓手,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与俄罗斯跨欧亚发展带对接,进而推动中国东北振兴战略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对接;吸引日本、韩国、美国等投资者参与,共同深化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最终建成东北亚自由贸易区;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升级版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遥相呼应,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的基本框架。

  • 标签: 中国 经济 一带一路 俄罗斯 蒙古国
  • 简介:确保跨国物流网畅通是践行“路”战略构想的重要环。本文从时代背景、基础设施、铁路技术标准、现有运输方式等方面阐述建设中欧陆海快线的必要,重点分析巴尔干半岛对中欧开展国际多式联运的重要地位,认为建设贯通巴尔干半岛的中欧陆海快线是中国丝路外交的扎实运筹。中欧陆海快线建设的当务之急是确保早日建成匈塞铁路及其延长线,这就要求中国企业提高该工程建设与投资的风险评估与规避能力。

  • 标签: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 中欧陆海快线 匈塞铁路 中国
  • 简介:路”建设将为中国东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提供全方位支持,促进沿线各国产业结构调整,有助于推动构造更公平、合理、高效的地区产业分工体系以及搭建更广泛、灵活、务实的人文交流与合作平台,从而为进步深化中国-东盟合作开拓战略机遇。不过,中国-东盟合作面临战略互信缺失、多元文化冲突等结构难题,将会成为“路”建设的重要发展瓶颈,有必要加强发展路径的探索与完善。得益于区位、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有利条件,中泰战略合作尤其是中泰铁路合作很有可能成为“路”建设的样板,从而积极发挥体制机制创新的探路者作用。

  • 标签: “一带一路” 中国-东盟合作 中泰战略合作
  • 简介:次英日同盟既是日俄矛盾激化的产物,也是日本"日俄协商"外交失败的结果。中日甲午战争后日俄矛盾激化,两国在朝鲜半岛的对抗持续升级。但最初在对俄外交中,日本有与俄国"协商"解决争端的想法,并付诸了行动。与俄国多次接触后,发现两国战略目标相差悬殊,"日俄协商"无法推行,日本转而与英国结盟。英日结盟的后果之是加速了日俄战争的爆发。第次英日同盟建立后,无论是日本对俄外交,还是俄国对日外交都渐趋强硬。日俄双方积极备战,战争不可避免。

  • 标签: 日本 俄国 英国
  • 简介:电视传媒是世界全球化实现的载体之,同时全球化现象也对电视文化产生深刻影响。今天的电视媒体不仅具有全球特点,还体现出区域、民族及地域特征。由于俄罗斯电视媒体是在苏联电视事业基础上发展、变革并逐渐走向世界的,所以其大国民族更是与全球博弈交织,相伴而行。俄电视媒体发展变迁过程,展现了全球与民族的内在逻辑联系。

  • 标签: 俄罗斯 电视媒体 全球性 民族性
  • 简介:南海非传统安全威胁是南海地区人与社会经济、自然发展关系扭曲的结果。它与南海传统安全交织出现,给地区国家安全与海上航行安全带来了巨大冲击。但相比之下,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却并没有得到学界太多的关注。南海非传统安全威胁由来已久,20世纪60年代以来先后经历了两个阶段,且在九一一事件后主导南海地区安全形态。其后,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引起了地区国家的重视,虽在地区国家加强合作下有所好转,但并未得到根本性解决。由于地区国家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间存在的不平衡问题及现有的民族、宗教矛盾,未得到实质改善,未来南海非传统安全形势仍不容乐观。南海地区国家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的策略互动还存在着系列不足与问题,而这些不足和问题使地区国家在南海非传统安全领域的互动与合作效果不彰。不仅如此,针对地区内存在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需要和东盟国家找准方向,为解决南海非传统安全问题探索有效途径,进而实现共同维护南海稳定与和平的目标。

  • 标签: 南海安全形势 非传统安全 策略性互动 合作机制
  • 简介:为了应对海上航道安全威胁,南海各方经过努力形成了航道安全保障法律机制。该机制具有定有效,但也存在许多局限性,如合作机制的软法导致遵约和履约行为的非拘束、合作机制固有的妥协与弱惩戒损害其权威、合作机制的原则影响权利义务的确定性、合作机制的独立受限于国际势力干预,以及合作机制的公共物品属性影响其实效。这些局限需要南海各方协同以破解制度困境:构建软硬法有机联系的合作法律机制;完善航道安全保障法律机制的内在构成要素;协同努力确保合作法律机制的独立;强化南海各方有效合作的“选择诱因”机制。

  • 标签: 南海 航道安全 法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