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1 个结果
  • 简介:当今国际政治格局中的同盟关系,呈现出进一步演化和整合的趋势。当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重返亚太”战略时,世界的目光由此聚焦亚太地区。作为美国在亚太关系支柱之一的韩美同盟由于其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也因此备受瞩目,如何看待已经走过半个多世纪的韩美同盟成为关注的热点。已有文献大都是从韩美同盟的发展及其作用等方面加以阐释,而从非对称性角度阐述韩美同盟的文章还不是很多。本文拟从同盟的非对称性角度出发,着重分析韩美同盟在条约、角色性质、战略利益、半岛政策以及竞争手段方面的非对称性,并在此基础上对韩美同盟的未来趋势作出简单的预测。

  • 标签: 韩美同盟 非对称性 国际政治格局 亚太地区 地缘战略价值 美国总统
  • 简介:对称关系不均匀的本质导致了互动中强者与弱者之间知觉的差异。尽管双方都在试图“处理”这种非对称关系——强者试图进行主导,而弱者会进行挑战——但大多数非对称关系在绝大部分时间里都是稳定的。这些关系是通过互动来维持的。亚洲非对称关系的独特之处在于中国的中心性。中国幅员辽阔的地域、中国的人口与生产力规模为其典型的非对称对外关系创造了条件,并且中国的中心区域和各地区之间也同样体现出非对称的特点。有清一代,亚洲各国曾彻底臣服于这种非对称关系。在非对称关系中存在三种标准,即对抗的双方能力差距悬殊、角色无法调换、无法消灭对方。清朝传统非对称关系的根基最后被摧毁,很大的原因是来自其内部以及西方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入侵。在当今全球经济存在诸多不确定性的形势下,中国的“和平崛起”(peacefulleapforward)则引发了关于中国传统治理与外交方式新地位的问题。

  • 标签: 非对称关系 中国清代 朝贡体系 亚洲基本特征 和平崛起
  • 简介:2002年欧元纸币正式流通以来,欧元区的成员国失去了货币主权。成员国一旦面临不对称冲击,可以用来调节经济的就只有财政政策了。但是,问题就是单一的货币政策与分散的财政政策之间是否能够协调呢?本文的研究发现:加强欧元区财政纪律,协调单一的货币政策与自主财政的关系,乃至对财政政策作出一种体制性的安排对欧元区的稳定是至关重要的。当然,这需要欧元区主要大国作出艰辛的努力,甚至付出一定政治和经济代价。

  • 标签: 欧元区 调节机制 财政政策 不对称冲击 货币政策
  • 简介:自从公元一千年成为独立的民族国家以来,越南就不得不面对“地理位置的束缚”。越南与其强大的北方邻国——中国拥有共同的边界。时至今日,越南8800万的总人口数只相当于中国一个中等省份的人口数。正如布兰特利·沃马克(BmntlyWomack)在他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中指出:在已记录的历史中,中越两国双边关系都是一种持续的不对称结构。

  • 标签: 越南 中国 对称性 成熟 不对称结构 民族国家
  • 简介:当前缅甸政治转型对中缅关系带来的影响已成为国内外不少学者关注的焦点。本文试图从不对称权力结构和本体性安全的视角,对中缅双边关系的历史与现实进行理论探索,分析缅甸对中国产生依赖性与离心力的结构限制。本文认为,缅甸对中国形成既依赖又偏离的两种倾向是由中缅不对称结构关系决定的,在此结构下缅甸对自身本体性安全的关注起着关键作用。因而,政治转型后的缅甸在对中国的依赖与偏离的博弈中孰强孰弱,主要取决于不对称权力结构中缅甸的本体性安全是否能得到充分保障。

  • 标签: 缅甸 不对称结构 本体性安全 中缅关系
  • 简介:权力转移导致中美战略竞争加剧,维护中美战略稳定成为攸关中美关系发展以及世界和平与稳定的重大问题。构建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是实现中美战略稳定的基石。传统战略稳定理论主要基于美苏两大对称性阵营的敌对关系,对于不对称性和动态权力转移背景下的中美核战略稳定性的理论解释力和实践指导性不足。基于非对称战略平衡视角,中美核战略稳定性框架应以保证中国第二次核打击能力为基础。在机制层面,中美要加强交流、协商和谈判以建立相关机制,逐渐形成中美核战略关系的共识,推动达成稳定中美核战略关系的协议、条约等法律性承诺,从而构建稳定中美核战略关系的政治框架。在结构层面,中国无需谋求与美国对等的核力量。统筹考虑军事效用和政治效果,构筑包括核实力、核威慑决心和核威慑信息传递的完备核威慑战略,确保处于弱势的中国拥有对美国进行核反击造成美不可承受损失的能力,是实现中美核战略稳定的关键。

  • 标签: 中美关系 权力转移 战略稳定 核战略稳定性
  • 简介:<正>美国对于越南拥有丰富的经济资源和佔有重要的战略地方位面垂涎已久。《纽约时报》1950年2月11日载文露骨地道出了美国对印度支那的真正意图,它说:“印度支那是值得大赌一下的对象。北部有可以输出的锡、钨、锌、锰、煤、木材和大米,南部有米、橡胶、茶叶、胡椒、牲畜、牛羊皮等等。印度支那和缅甸同是东南亚的产米区。……

  • 标签: 印度支那 越南 《纽约时报》 经济资源 东南亚 方位面
  • 简介:后冷战时代,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和平和发展这个主题之外,恐怖和帝国构成了全球化的一个副主题.孱弱的恐怖活动以庞大的资本帝国为攻击目标,资本帝国以反恐为工具,二者在全球化过程中相互对抗,是全球体系的腐败区域所孳生的孪生物.从这个角度看,恐怖和帝国在本质上都是失败者.全球性本体的生成和全球社会的确立是全球化所要到达的终极目的地,而恐怖和帝国必将在到达这一目的地的过程中最终消亡

  • 标签: 恐怖 资本过程 帝国神话 全球化缺口
  • 简介:前言在进入20世纪90年代的同时,人们做出了"21世纪是亚洲太平洋的世纪"这样的预测.亚太地区的主角是美国、日本、亚洲新兴工业化经济体(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东盟(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菲律宾、文莱、越南等)、中国等.因此,也可以将新时代称为太平洋时代,但其中心已从美国移到西太平洋的亚洲,从这一点上看,称为亚洲太平洋时代是很合适的.

  • 标签: 东南亚 华侨 资本积累 华人经济 毕侨企业
  • 简介:一、海外汉语的形成及分布本文所谓“汉语”包括在海内外使用的中文、汉语及其方言,所谓华人也包括侨居或定居海外的华人。

  • 标签: 全球化过程 汉语 海外 华人 定居
  • 简介:《中苏友好同盟条约》是苏联在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驱动下提出的,是在蒋介石国民政府为维护自己统治权而对苏做出重大妥协的情况下签订的。它在客观上对中国革命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极为有限,它实质上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人自力更生,带领全国人民终于赢得全国革命的胜利。

  • 标签: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 中国东北 中国革命
  • 简介:60年来中缅关系提供了发展两国关系的宝贵历史经验,主要是:相邻的地域和密切的民族、经济联系和由此形成的利益攸关的关系是中缅关系的重要特点和广泛、厚实的基础;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处理两国关系的基本准则;中缅友好关系和合作水平提高的动力是双方为扩大和实现合作共赢的互动,而在这互动中中国作为大国的对缅合作战略和积极主动极为重要;两国关系的发展趋势是领域越来越广泛、合作水平不断提高,趋向于战略性的合作。尽管缅甸正在积极推行多边外交,但中国对缅甸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巩固、发展和提升两国关系的关键还在于不断巩固与扩大两国的共同利益。

  • 标签: 中缅关系 60年 过程 经验
  • 简介:东南亚市民社会组织的壮大以及参与地区事务积极性的提高是新时期东盟地区主义发展的一个明显特征,这也为东盟双轨外交之外提供了新的外交沟通形式,第三轨道外交成为市民社会组织参与并影响东盟决策的重要形式。通过对这一现象的分析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认识东盟的决策机制和过程

  • 标签: 东盟 非政府行为体 第三轨道外交 决策
  • 简介:印度现代化过程中的混合经济模式方华平MIXEDECONOMICMODEL:ANINDIANCASE¥FangHuapingSincetheindependence,theIndiangovernmenthaspractisedatypical“mix...

  • 标签: 混合经济模式 尼赫鲁 印度经济 社会主义 印度社会 现代化过程
  • 简介: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中缅边界存在“三段未决的问题”,分别是北段尖高山以北的未定界问题、中段猛卯三角地①的“永租”问题和南段“1941年线”问题。1954年至1961年,经过反复沟通和多次谈判,中缅两国最终和平解决了边界问题。根据其特点,中缅边界问题解决的历史过程可划分为提出问题、初步交换意见、直接谈判和签订条约4个阶段。

  • 标签: 中缅边界 历史过程
  • 简介:本文以马来西亚和中国建交过程(1949--1974)为例,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多元启发理论分析马来西亚对华关系的背景。本文首先分析了马来西亚独立前(1945—1957)笼罩在英中关系之下的马中关系,并把它作为分析马来西亚独立初期马中冲突关系的生态历史背景;接着分析马来西亚独立之初到20世纪60年代末马中对抗与冲突关系的深刻背景,揭示国际格局与国家安全利益对一个国家对外政策的决定性影响;然后分析20世纪6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马中和解与建交的背景,诠释国际格局的变化、国内形势的发展、关键领导人的个人素养等因素导致一国对外政策的变化;最后对马中关系的曲折发展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与总结。

  • 标签: 马来西亚对华关系 背景分析 层次分析 多元启发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