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0
196 个结果
  • 简介:引言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全世界的华人组织机构激增。在菲律宾,1981年116个华人宗亲团体中有72个是1945年以后建立的;1976年172个同乡会中有138个是战后组成的。造成组织机构激增的某些因素是海外华人社会的日益繁荣和文化危机意识。虽然繁荣为建立和维持组织提供了财力,但这些组织也被看成是凝聚和文化灌输的工具。菲律宾的情况正是如此。但不同的是在这类组织的激增中依然存在着拥有全社会网络的“护侨组织”。1954年以来这些组织中最主要,最有权威的是非华商联合会总会(“商总”),它不仅是个工商业社团的联合组织,而且被认为是菲律宾华人利益和经济权力最集中的代表。商总拥有的团体会员包括全菲从东北部的吕宋到西南隅的棉兰老的55个商会和85个分会,它的存在赋予菲律宾华人社会一种具有凝聚

  • 标签: 华人社会 组织机构 商总 菲华社会 团体会员 文化危机
  • 简介:在东亚区域合作进程中,不能不面对领导权的问题。由于东亚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方面的多元化,决定了该地区合作进程中领导权问题的特殊性。目前东亚地区的领导权(主导权)现状是小国主导模式(东盟模式)。本文笔者对可能存在的美国领导模式、日本领导模式、中国领导模式、中日合作领导模式等进行了可行性分析,提出了“东盟机制下的中美日合作领导模式”。“东盟机制下的中美日合作领导模式”解决了中、美、日三大国都不具备单独领导该地区的绝对资质问题;承认了美国在东亚的利益存在,有利于实现美国与东亚国家间的共存共赢;尊重了目前东盟主导东亚区域合作的现实,弥补了东盟模式的不足;能够调动中等国家、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者”的积极性。

  • 标签: 东亚 领导权 中美日合作领导模式 东盟
  • 简介:时间1997年11月25日地点加拿大西部城市温哥华参加成员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美国总统克林顿、日本首相桥本龙太郎、韩国总统金泳三、澳大利亚总理霍华德、新西兰总理博尔格、菲律宾总统拉莫斯、马来西亚总理马哈蒂尔、新加坡总理吴作栋、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哈托、泰国总理川·立派、文莱苏丹博尔基亚、加拿大总理克雷蒂安、智利总统弗雷、墨西哥总统塞迪略、巴布亚新几内亚总理朱利亚斯·陈等16个主权国家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中国香港行政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和中国台北代表辜振甫也出席了这次会议。

  • 标签: 亚太经合组织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金融危机 亚洲价值观 亚太地区
  • 简介:时间:1998年17至18日。地点: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参加成员:澳大利亚、文莱、加拿大、智利、中国、中国香港、日本、韩国、印尼、马来西亚、墨西哥、新西兰、巴布亚新几内亚、秘鲁、菲律宾、俄罗斯、新加坡、中国台北、泰国、美国和越南。会议内容:加强国际合作,制止东亚金融危机蔓延,改革和完善国际金融体制,恢复经济增长,进一步推动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加强经济技术合作。

  • 标签: 亚太经合组织 领导人非正式会议 贸易自由化 国际金融体制 经济增长 贸易投资自由化
  • 简介:1885年,中法战争结束后,法国殖民者便宣告完全侵占了越南,越南全国沦为法国的殖民地。然而,越南人民的抗法斗争并没有就此结束,仍然此起彼伏。在南部,爆发了张定领导的抗法运动;在中部,潘廷逢高举抗法斗争的义旗;在北部,有黄廷京、刘奇、阮光璧、提南等人领导的起义崛起。继提南之后,黄花探领导的抗法斗争持续达25

  • 标签: 法军 安世 谅山 殖民当局 潘佩珠 开发进程
  • 简介:道义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的核心原理是:决定大国兴衰的根本原因是大国的政治领导力,其本质是一国政府为适应不断变动的国际国内战略环境而进行改革的方向、决心与能力.根据道义现实主义原理,中国综合国力居世界第二位是中国制定崛起目标和策略的基础,符合国力基础的目标和战略就易于成功,而超越实力基础的目标和战略则会削弱中国的实力.道义现实主义认为,外交承诺与实力保持一致有利于提高国际战略信誉,从而减少国际社会对崛起国的恐惧和反对;为周边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可获得对崛起国的战略支持;为减少崛起的国际阻力,崛起国应在新兴领域拓展利益范围而尽量避免在传统领域的利益冲突.在信息化时代,在网络空间拓展中国国际战略利益应成为中国主攻方向,网络战略应采取“走出去”原则而非为了安全的防御原则.在外部威胁不足以颠覆中国崛起的情况下,为防止中国的崛起半途夭折的重点将是防范国内的极左陷阱.“台独”正在成为中国崛起面临的首要威胁,中美在南海的战略竞争将长期化,朝鲜拥核是中国的东北亚地区政策无法回避的既成事实.

  • 标签: 道义 现实主义 政治领导 崛起安全
  • 简介:苏联'8·19'事件后,戈尔巴乔夫对国家政权体制和机构进行了全面'改建'。他解散内阁,成立了由苏联总统和各共和国最高领导人组成的苏联国务委员会作为联盟最高行政机构;规定国防、外交、内务、安全等重要部门由总统和国务委员会领导;成立跨共和国经济委员会,以协调国民经济管理、经济改革和社会政策。与此同时,对各部门的领导人进行了大换班,新任命的领导人多系'激进派'人物,是叶利钦和戈尔巴乔夫的亲信或在'8·19'事件中'有功'的人。现将跨共和国经济委员会和国防、外交、内务、安全等部门的新任重要领导人介绍如下:

  • 标签: 国务委员会 国民经济管理 部长会议主席 经济改革 苏共中央 军事学院
  • 简介:2011年利比亚战争爆发以来,利民兵武装组织日益滋生坐大,已逐渐成为左右利安全局势和政治过渡的关键势力。2014年5月以来,利政治危机加剧,民兵武装火并频仍。尤其是利比亚战争后,其国内长期掩盖的教俗矛盾、地区矛盾和族群矛盾迅速爆发,成为引发利民兵武装冲突的温床。同时,地区国家插手利比亚事务,进一步加剧了利冲突烈度并拖长了冲突周期。

  • 标签: 武装组织 利比亚 民兵 武装冲突 政治危机 安全局势
  • 简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经历着深刻变化的当今时代,非政府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崛起成为这些变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引起各国和国际社会的广泛注意。诚然,联合国秘书长安南称“21世纪将是非政府组织的世纪”的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西方国家 第三部门 非营利组织 社会团体 国际活动
  • 简介:应交流协会邀请。以博茨瓦纳酋长院主席普索·哈博罗内大酋长为团长、赞比亚酋长与传统事务部副部长柏踹娜·卡婉达米为副团长的非洲传统领导人考察团一行12人于11月22日至12月4日访华。该团由博茨瓦纳酋长院和赞比亚酋长委员会各6名成员组成。

  • 标签: 考察团 领导人 传统 访华 非洲 博茨瓦纳
  • 简介:一、全球治理成为可能的几种治理因素“全球治理”这一命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际关系学界逐步受到重视(罗西瑙在其著名的《没有政府的治理》中最早提出了“治理”的学术意义,在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赫尔德主编的《全球治理》更深入地发展了全球治理的理论、领域以及制度。这一议题吸引了众多学者参与)。对于“全球治理”的概念有多种解释,有学者认为,“全球治理反映这样一种观念:各国政府并不完全垄断一切合法的权力。

  • 标签: 全球治理 国际组织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国际关系学 治理因素 学术意义
  • 简介:近年来,随着非洲多国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思潮的泛起,以“基地”组织马格里布分支(AlQaedaintheIslamicMaghreb,orAQIM,中文简称“基马”)为代表的恐怖主义势力崛起,并在非洲大陆迅速蔓延和扩张,逐渐形成一条连接西非、北非和东非的“恐怖动荡弧”,对地区与国际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 标签: “基地”组织 马格里布 伊斯兰原教旨主义 非洲大陆 恐怖主义 国际安全
  • 简介: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三年多来,其战场上逐渐形成1000多支反对派武装组织,总规模约为10万-12万人,其中有近万名外籍战士。另据美国卡特中心统计,叙战场上出现的大小反对派武装组织共计近6000支。这些反对派武装组织之间矛盾丛生,规模、实力、目标大相径庭,亦不乏极端势力掺杂其中,对叙利亚乱局走向以及中东等地区安全影响甚大。

  • 标签: 武装组织 反对派 叙利亚 卡特中心 地区安全 战场
  • 简介: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局发生了戏剧性变化,各派政治力量继续分化和重新组合,一批新的政治组织涌现。根据其政治主张、组织原则及活动,可大致分为4类:一、中间力量即所谓政府的建设性反对派。口号是反对左、右两种极端,不尚空谈,务实第一。社会基础是影响极大的国营大企业和军工企业的厂长、经理。对总统和政府时有批评,但要帮助他们按照俄罗斯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对政治、经济方针作重大修正。同时以

  • 标签: 政治组织 军工企业 中间力量 政治力量 俄罗斯民主党 组织原则
  • 简介:从2007年中期到2008年底是世界主要大国权力交接的高峰期。从法国总统萨科齐上台算起,到今年底美国新总统的产生,一年半的时间,联合国安理会“五常”有“四常”将更换领导人,一批新的大国领导人纷纷登上舞台,开启了国际政治的新篇章。

  • 标签: 领导人 联合国安理会 法国总统 权力交接 “五常” 国际政治
  • 简介:本文所指的领导者,概括而言,称为"事业系统"的领导者,泛指各种事业和层次的领导者,特别是较高层次的领导者.

  • 标签: 形势 领导者 人才观 事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