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执政以来,缅甸民盟政府尽管倡导并积极推进"21世纪彬龙会议",但目前取得成效有限。缅甸持续近70年族群冲突问题是多种因素不断累积造成。整体而言,这些因素主要包括根源性历史—殖民因素,结构性国家制度因素,不同时期累积起来并得以持续族群政策,以及族群武装组织本身一些因素。目前来看,缅甸尚未完全具备通过政治谈判来解决族群冲突问题并真正实现族群和解所需要主客观条件。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对族群冲突有效规制,创造各种支持族群和解条件,对于继续推进缅甸族群和解进程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缅甸 族群冲突 冲突规制 族群和解 彬龙协议 民地武
  • 简介:新加坡各族群族群认同随着殖民统治持续逐渐培养起来,在二战时期得到激励和强化,随之在战后民族主义运动中得以爆发。这种多元次国家认同必将会与新生国家认同产生矛盾,造成难以避免结构性认同张力。独立建国以后,几十年族群治理进程有效缓解了族群与国家之间认同张力,推动了'新加坡人'国家认同建构。最终在由国家主导,族群与社区积极参与族群多层治理结构中,上位国民身份取代原有的族群身份成为首要认同选项。

  • 标签: 新加坡 族群治理 族群认同 国家认同
  • 简介:各种因素使得困扰菲律宾多时族群冲突迟迟得不到彻底解决,这严重影响了菲律宾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市民社会健康、和谐发展不仅可以减少发生族群冲突可能性,也会在缓和已有冲突并最终建立持久和平方面有所贡献。菲律宾非政府组织在这方面做了许多尝试。

  • 标签: 族群冲突 非政府组织 穆斯林问题 菲律宾
  • 简介:美国越南人族群是美国多民族大熔炉中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70年代越南难民潮导致了美国越南人族群数量激增。他们抵达美国后通过不断努力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取得了长足进步,并为其政治参与创造了条件。美国越南人族群在过去30年间政治参与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最初单纯重视游行示威,到逐渐学会运用多种方式参与到美国主流政治生活中去。他们政治参与还存在着明显右倾保守化、发展变化迅速等特点。

  • 标签: 美国越南人 难民 族群成长 政治参与
  • 简介:基于两个分析性创新:对社会事实秉持以机制为基础理解路径和对动态交互影响强调,作者提出了一个有关族群战争爆发广义理论,并利用两种元机制——安全困境/螺旋模型和群体间–群体内互动——作为"元综合器",将战争影响因素与冲突行为直接驱动力联系起来,对散布在现有文献中众多因素和机制加以综合,形成了一个更具整合性且动态族群战争理论。该理论不但整合了既有文献中已经识别的众多因素和机制,而且揭示了先前被隐藏或被忽视因素、互动和机制,由此指明未来在这些方向探究将是硕果累累。

  • 标签: 族群战争 广义理论 因素 诱因 机制 交互作用
  • 简介:与成熟民主国家相比,非洲国家往往出现选举失利者不接受选举结果情况即“输家政治”,西方学者多将这归因于非洲自身原因特别是族群矛盾或冲突。作者运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方法,考察了1960-2012年间非洲大选中输家政治现象,得出了不同结论。研究显示,非洲大选中输家政治可分为三个时期,即1960-1970年殖民化运动成功初期,1971-1991年政治现代化倒退时期,1992-2012年“第三波”民主化时期。输家政治在三个时期表现和深层次动因并不相同,总体上族群矛盾不能被认为是非洲输家政治根本原因。定量研究显示,族群因素仅在第二个时期有统计重要性,但并不暗示明确因果关系。定量研究还得出一个西方研究者往往试图回避结论,即在第一个和第三个时期,外部介入都是非洲输家政治重要诱因,或者说西方在非洲推广可能不是民主而是“民乱”,非洲需要确保对自身政治现代化进程所有权。

  • 标签: 非洲选举 族群冲突 输家政治 外部介入
  • 简介:全国民主联盟(民盟/NLD)2015年大选压倒性胜利开启了有军人背景政府统治结束后、新一轮民主变革。民盟在少数民族地区如此大规模胜利意味着全缅甸民族希望民盟为缅甸人民开启和平与民主新时代愿景。对此,国内外都表示殷切期许,未来政府在执政初期也会受到国际社会善待。缅甸在社会与政治生活各主要方面均面临棘手挑战,包括从有军人背景政府中真正转型、政治改革和签署涵盖所有少数民族全国停火协议(NCA)。虽然民盟胜利,但是国内外各方对各少数民族群体权益关切犹在。除非民盟能够首创性地突破现有政治僵局,否则冲突和少数民族边缘化仍将继续。目前普遍认知是,缅甸现有政治结构中“FPTP(简单多数)”选举制度并不能保障少数民族群体具有平等代表性。将来数月,朝着民主政治与包容性全面停火协议新时代成功转型至关重要,将为族群和平与数十年来“拔根式”改革提供最好机会。因此,各方合作努力而不应自私自利,这点非常关键。

  • 标签: 族群政治 缅甸 大选 少数民族地区 全国民主联盟 国际社会
  • 简介:自斯里兰卡独立以来,僧伽罗人与泰米尔人族群对抗日趋激烈,从早期议会争斗发展到后期军事交锋,直至内战结束后才有所缓和。与此同时,大多数信奉伊斯兰教摩尔人也处于国内纷争直接威胁之下,深刻影响着斯里兰卡走向。一直以来,僧伽罗与泰米尔'族群冲突'始终贯穿于穆斯林'族群建构'进程中,形成了斯里兰卡所谓'穆斯林问题'。作为斯里兰卡国内主要族群,穆斯林并没有被看作利于冲突解决关键第三方,而是沦为边缘化利益相关方。本文认为,斯里兰卡战后和解与改革,都不能缺少穆斯林社会参与和政治认同。

  • 标签: 斯里兰卡 族群冲突 摩尔人 穆斯林问题 族群政党
  • 简介:由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主办,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校友会、新加坡茶阳(大埔)会馆及南洋客属总会协办“第三届族群、历史与文化亚洲联合论坛——华人族群关系与区域比较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13—15日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暨社会科学院大楼圆满举行。

  • 标签: 国际学术研讨会 族群关系 区域比较 研讨会综述 新加坡国立大学 华人
  • 简介:东北地区俄裔(俄罗斯裔)汉语族称有数种,这些汉语族称与俄裔族群认同之间有密切关系,俄裔血缘构成对他们族群认同产生一定影响.

  • 标签: 俄裔 族称 族群认同
  • 简介:治理族群叛乱目标既包括土地控制,也包括人控制,这是治理族群叛乱区别于其他形式叛乱特点之一。人控制实际包含两个内容,既包括人心向背,也包括人员数量控制。人心向背关乎民众支持,而争取民众支持必要性在于,虽然拥有民众支持并不必然导致叛乱平息,但是没有民众支持是不能平息叛乱。在族群叛乱已经发生情况下,国家政府只有赢得更多当地民众支持,才能成功治理叛乱。根据冲突各方暴力行为方式及其对当地民众支持影响,成功平息叛乱应具备国家政府有区别使用暴力、叛乱组织无区别使用暴力、当地温和派主导平叛行动等三个必要条件,以争取更多民众支持。这三个条件构成条件组合,可以有效控制和减少叛乱组织能够招募到的人员数量,只要国家政府平叛战略能够有效控制叛乱组织所招募叛乱人员数量,叛乱组织就将走向衰败并最终消亡,也就是说这一条件组合能够成为国家政府成功平叛一个充分条件。通过对结合俄罗斯、印度和西班牙等国家治理族群叛乱经验和教训分析,进一步证实了以上观点。

  • 标签: 族群叛乱 族群恐怖主义 有区别暴力 无区别暴力 治理族群叛乱
  • 简介:一直以来,佛教所强调是“忍耐原则”与“和平主义”。但是在斯里兰卡,大多数僧伽罗佛教徒却信奉族群中心主义,有时候甚至是暴力主义。僧伽罗佛教国家主义者强调斯里兰卡是一个佛教国家,僧伽罗佛教徒是国家中唯一合法族群身份,如果赋予其他宗教以平等地位,那么斯里兰卡将会变为一个世俗国家。本文认为,如果这一根植于僧伽罗佛教主义国家意识形态日益制度化为国家政策,那么斯里兰卡族群冲突可能会重新爆发。斯里兰卡国家意识形态赋予了僧伽罗佛教独一无二崇高地位,并将其对少数宗教族群歧视、排斥与镇压加以合法化,这将进一步妨碍国家政治改革进程。

  • 标签: 佛教国家化 宗教对抗 佛教政党 国家意识形态 族群政治
  • 简介:曼德勒为缅甸第二大城市,也是上下缅甸交汇之处,人口、物资、信息频繁流动与多元族群文化共同构成了曼德勒复杂多样城市风景。随着缅甸社会发展与城市化进程,曼德勒的人口构成、社会阶层与城市空间也随之发生转变。华人移民迁入与增长,引起了曼德勒城市华人化论争。事实上,曼德勒城市景观变化,并非华人单一促就,而是现代化、城市化等内外动因共同作用下社会后果,因此,需综合曼德勒华人移民、经济行为与族群互动,以及三者与城市发展之间关系来理解曼德勒城市化,以避免族群民族主义所带来成见。

  • 标签: 曼德勒 城市化 华人化 景观 族群关系
  • 简介:尼泊尔族际关系经历了整体民族概念形成、以种姓等级为基础整合、以印度教高种姓为中心典范同化、多元平等民族共同体四个阶段。在第四个时期,由于山地高种姓、本土民族、马德西人三类主要民族差异,其内部族群认同和政治结盟得以可能,进而对国内政局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尼泊尔案例表明,为深入理解全球化背景下小国政治,应从族群三方面,即政治文化、生计方式和地缘政治进行考察。

  • 标签: 族际关系 族群政治 小国民主 尼泊尔民族 政治人类学
  • 简介:曼德勒为缅甸第二大城市,它既是缅甸地理意义上中心,也是缅北地区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近年来,随着曼德勒华人日益增多,华人与当地主体族群———缅人关系成为曼德勒最重要族群关系之一,而这种关系并非总是处于友好和谐状态,甚至时而可以体会到这座城市中反华情绪。笔者通过田野调查发现,曼德勒华人在都市法理空间中,践行熟人社会社会交往方式是导致出现这种紧张族群关系重要原因之一。综合曼德勒华人与缅人两个群体表述,揭示日常生活中曼德勒华人熟人社会社会交往方式,将会为理解曼德勒华人境遇及缅华关系提供一种新视角。

  • 标签: 曼德勒 华人 都市 熟人社会 社会交往 族群关系
  • 简介:在东盟国家,政府热衷于使用关税壁垒以保护其国内工业并避免降低关税而造成大量收入损失。这是导致以往试图加强成员国之间贸易联系然而其影响却很有限原因之一。例如,关税壁垒普遍使用以及大量商品项目被作为例外商品,使得东盟特惠贸易安排备受影响。不过最近达成建立东盟自由贸易区协议有将关税壁垒与关税一并撤销一些条款。尽管如此,由于有些关税壁垒可能难以发现和确定,因此,关税壁垒仍将是一个复杂问题。

  • 标签: 非关税壁垒 东盟自由贸易区 印尼 东盟国家 海关官员 西亚
  • 简介:俄罗斯在从国有化经济向私有制转轨过程中,经济结构重组引发了社会结构和教育结构重组。在政治、经济和意识形态都在转轨背景下,俄罗斯出现大量国立学校,它们已成为当今俄罗斯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 标签: 俄罗斯 教育 非国立教育
  • 简介: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既有冲突性又有共生性,族群认同不会自动转化为国家认同。在多族群国家.为使族群认同上升为国家认同,除了在尊重多元文化基础上,解决经济失衡、消除剥夺心理外,还需要重视安全利益在族群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化中作用。外部安全威胁有利于族群认同向国家认同转变,而内部安全威胁则有可能导致国家认同分裂。在文莱是否加入马来西亚问题上.安全利益产生了重大影响。

  • 标签: 族群认同 国家认同 安全利益
  • 简介:卫生问题作为非传统安全一个重要领域,对人安全、国家安全乃至国际安全都构成了某种程度挑战。传统国际卫生合作基于功能主义,在全球化背景下受到诸多因素制约,一种基于全球治理更为开放、更具合作性国际卫生合作方式正在诞生,卫生治理不再被主权国家行为体置于传统外交议题之外,而越来越成为全球外交重要议题。卫生外交体现出外交关注人本身或“人安全”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外交伦理取向正在成为当今外交界共识。中国和美国作为医疗外交行为体两个典型国家,其医疗外交经验与教训值得学界进一步探索。

  • 标签: 医疗 传统外交 卫生问题 国家行为体 中美 国际安全
  • 简介:1996年5月8—22日,江泽民主席首次出访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埃及、马里、纳米比亚和津巴布韦等非洲6国,受到各国政府和人民盛大、隆重、热烈欢迎。在访问中,江主席同上述各国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非统和阿盟组织领导人举行了一系列会晤和正式会谈,就双边关系和重大国际性问题达成了广泛共识。在非统组织总部,江主席发表了关于中国对政策长篇演讲,受到非洲国家高度赞赏。访问期间,中国政府同6国政府签署了有关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的协定、协议、意向书和备忘录共23个。江主席非洲之行实现了预期目标,获得了圆满成功。现将非洲6国政要对此访重大意义、丰硕成果及希望建议等有关言论摘编如下:

  • 标签: 江主席 埃塞俄比 肯尼亚 津巴布韦 中国与非洲 纳米比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