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5 个结果
  • 简介:"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淡是直接呈现的,它无时无处不在,并不需要等到灿烂之极以后。当看到孩子一天天长大,当看到老人的健康晚年,当看到傍晚时分的万家灯火等等,平淡浸润着每一个立方的空间。在平淡作为一种生活态度以前,平淡只表现为生活的琐琐碎碎,很难从中体现出美感,因此,崇尚平淡,在许多人看来,只是一种腔调而已。然而平淡一旦成为生活态度,一切就变得不同起来。我说,能够品位平淡,生活才会变得有意思。

  • 标签: 山水画艺术 画品 至道 本然 离形去知
  • 简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和演变,叙事学理论已经走上后经典的发展道路,逐步成为了一种具有广泛适用性的方法论,与多种学科和思潮结合起来,形成了“绘画叙事学”、“音乐叙事学”、“女性主义叙事学”、“电影叙事学”等分支。叙事学与电影理论的结合是一个令人瞩目的发展方向,但“电影叙事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其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之一,就是理论界对电影文本叙述者的定义和描述还没有取得比较一致的意见。本文将对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进行讨论,以期对电影文本的叙述者提出一种可行的界说。

  • 标签: 电影文本 叙述者 界说 叙事学理论 女性主义叙事学 电影叙事学
  • 简介:张爱玲的小说语言极富魅力,尤其是叙述语言非常独特,其冷峻超然的叙述及电影镜头语言的运用展现了她高超的叙述技巧。这种叙述语言既有利于时空的自如切换,又有助于作品苍凉底蕴的书写,从而使她的作品保持着对所处时代超然冷峻的观照。

  • 标签: 张爱玲 小说 叙述语言
  • 简介:《红楼梦》作者曹雪芹以神话思维方式认知人事的盛衰变迁,对这个充满变数的人世中的人的命运和生存意义等问题进行探寻与追问,并以其诗性智慧创造各种神话,以隐喻的方式表现人类那独特而永恒的天性,从而造就了他那个时代的"神话叙述"。

  • 标签: 《红楼梦》 神话叙述 神话思维
  • 简介:从1978年12月1日写下第一篇《谈〈望乡〉》,到1986年8月20日写完最后一篇即第一百五十篇《怀念胡风》,暮年的"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中国社会命运见证人之一的巴金先生,以40万自纸黑字,建立了一座纸上的"文革"博物馆——《随想录》,再现了曾经噩梦中的民族与鬼怪搏斗的场景。

  • 标签: 叙述者 20世纪中国文学 历史 声色 李辉 《随想录》
  • 简介:在整个诉讼程序中,警方通过刑事法律文书陈述的案件事实是所有法律程序进行的基础,因此,所描述的案件事实和原发的案件事实的接近与否决定着所有的司法判断和诉讼的成败。叙述是一种由写作者控制的表现手段,刑事法律文书写作的法律原则要求对案件事实必须做到还原描述,但在实际的写作实践中,因为叙述的因素会导致还原描述无法完成,这些因素包括叙述不完整导致、叙述不准确、概括叙述、细节模糊和主观叙述

  • 标签: 法律文书 叙述 细节 还原
  • 简介:加勒比地区漫长的殖民历史、奴隶历史与父权社会体系等因素不仅丰富了母亲在加勒比社会语境中的文化寓意,也成为孕育加勒比女性话语力量的沃土。本文通过追溯加勒比女性文本中母女间爱恨交织、依赖与疏离共存的关系叙述,揭示加勒比母亲话语诞生的社会历史成因,解析母亲这一书写主题在加勒比文化社会历史语境下的文化寓意,映射加勒比女性的历史记忆与生存境遇。

  • 标签: 加勒比女性文学 母女关系 依赖 疏离 母亲话语
  • 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小说创作逐渐走向繁荣,这种繁荣也带来了小说叙述模式的多样化,除传统单一的线形叙述模式外,一些更为复杂的叙述模式也深为作家们所青睐,包括交叉性的立体重叠叙述模式、蒙太奇的自由组接叙述模式、冥想式的个人化叙述模式等,叙述模式的多元并存对新世纪小说的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推进作用。

  • 标签: 小说 叙述模式 创作
  • 简介:本文借助叙事学的某些观点,通过细读日本著名作家芥川龙之介的小说《竹林中》,一是探讨小说中的叙述者涉及事实轴和价值轴的不可靠性,二是探讨作者、叙述者、读者之间的伦理回应,以此来阐释读者的伦理阅读与叙述者的伦理观以及作者的伦理观的互动关系。

  • 标签: 叙述者的不可靠性 伦理阅读 伦理观
  • 简介:思想史研究经常要面对文本与思想之间的关系问题。二者之间并不完全是一一对应的,根据文本而引申和推导思想有可能导致错位和失误;如果只借助“第二手”的材料来进行推测、揣摩和判断,研究基础就更不牢实,于是只能通过关注细节、描述客观和判断审慎来弥补。马克思和恩格斯甄别了格律恩在理解和叙述圣西门及其学说的误解,批判了格律恩不求甚解、断章取义的学术态度。这种批判在今天浮躁的学术界看来仍然振聋发聩。

  • 标签: 文本 思想 理解 学术
  • 简介:获得2008年好莱坞金球奖的影片《革命之路》是一部有着独特形式和风格的剧情片。影片表面上叙述的是家庭婚姻悲剧,但实际上表达的却是深蕴着女主人公生命与生存抗争意识和告白的性别叙事悲剧,直面的是美国1950年代的父权社会现实。影片的时装、表演、镜头等诸多场面调度元素完美的配合,有力地表达了性别叙事的主题,促成了电影叙事的形式系统与风格要素的完美结合。

  • 标签: 《革命之路》 性别叙事 场面调度 形式与风格
  • 简介:论文对马华作家潘雨桐的个人经历和文学创作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做了分析研究。认为台湾经验之于潘雨桐的创作有其重要性。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既是其世界华人背景的底色,又是中国性的文化落脚点之一,同时又反衬出南洋层次的呈现。潘雨桐的南洋叙述中,身份焦虑一直如影相随,或通过与他者的遭遇加以比照,或通过归返来加以确认。而在别具一格的东马再现中,潘雨桐借助现实、自然、传说和神话的浑融呈现出一个相对震撼的雨林/大河叙事图景,对后殖民本土进行了深入反思。

  • 标签: 马来西亚 华文文学 马华作家 身份认同 潘雨桐
  • 简介:1949年中国大陆的女性解放运动,拓展了女性参与社会生产的广度和深度,以“铁姑娘”为代表的女英雄形象的出现,改变了社会对女性能力的评价,打破了女性柔弱无力的僵化性别印象,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分工模式以及支持这一模式的文化观念系统,为女性争取到了更多地参与到社会公共领域的权力,改变了传统社会评判女性的标准,瓦解了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设定,但是,消匿女性特征的女英雄和凸显女性性别特征的反面女性的脸谱化文学叙述,又将中国社会具有巨大进步意义现代性社会性别建构推向了另一个二元对立、不平等的性别神话之中。

  • 标签: 女性形象 性别特征 脸谱化 身体形态
  • 简介:当前民族志文体的创新不断涌现,刘新的一书可归为实验民族志一换类.其不仅成功地将转型时期中国人的存在状态概括为"自我的他性",而且对人类学民族志方法在新时期的发展提出了极具启发性的见解:对人物的分析应当发展成为人类学理解社会和历史的特殊方式;经典民族志所呈现的"真实"的概念需要重新加以审视;反对在民族志中将主体性当作一种类似实体或本质的东西,而应采取历史主义的立场.

  • 标签: 民族志 人类学 叙述 自我的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