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民族法制建设的发展体现在重点领域立法的充实、立法机构的健全和立法制度的完善等方面。随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目标的提出,我国民立法工作呈现出精细化发展的态势。民族立法突出重点领域,在民生、发展、法治政府建设、民族团结专项立法方面取得新进展。重视立法质量,人大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日益显现,公众有序参与立法的机制逐渐完善,及时进行法规清理,维护国家法制统一。重视立法程序与立法技术的完善,使得立法进一步规范化与精细化。应继续推进民族区域自治法配套法规建设,注重立法工作规范性,促进民族立法制度创新发展。民族地区需积极应对地方立法权扩容与立法机构组成人员专职化的趋势,及时为改革发展提供法制保障。

  • 标签: 民族立法机构 程序 制度
  • 简介:证明责任的分配是2012年《民事诉讼法》修改时被再度搁置而又有待解决的重大问题。罗森贝克的"规范说"严格依据法律条文的表述方式(条文结构)来分配证明责任。经由若干例证及拓展分析可发现,中国事立法者很难说已经具备了按照"规范说"来设计法律条文的表述方式的自觉意识。因而,目前暂不宜将"规范说"作为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将来若要奉"规范说"为一般原则,需要我国民法界的深度协力参与,尤其有赖于未来民法典的编纂者在设计法条表述时充分考虑证明责任的分配问题。

  • 标签: 罗森贝克 民事诉讼法 证明责任分配 规范说 民事立法
  • 简介:大学章程是介于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学校规章制度之间的规范性文件。因民办高校的性质、运行机制和经费来源不同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章程也自有其特征。不同地域间民办高校的比较反映民办高校办学规范性参差不齐,且与国外的民办高校存在较大的差距。针对民办高校章程存在的问题,可采取强化民办高校举办者依法办学理念、增强民办高校章程的制定过程的民主性、对民办高校是否营利予以分类规范以及诊断并帮助民办高校完善内部管理体制等举措解决。

  • 标签: 民办高校 章程 问题 对策
  • 简介:本文首先考察中国对外国民法继受的三个历史阶段的立法。即从20世纪初期至40年代的立法,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的立法,改革开放以来(1978年~)的立法;其次指出了在目前的民法典编纂中存在的重要争议;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对外国法的继受是"单一继受"转向"多元继受"的结果,未来中国法典的编纂将会带有更多的"多元复合"色彩。

  • 标签: 外国民法 继受 中国民法典
  • 简介:与德国相比,中国的民事司法在裁判质量、审判效率以及程序公正等方面都有一定差距。德国的民事诉讼法自从2002年1月1日改革以来,不断推陈出新,日新月异。而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在制订与革新方面则显得过于谨慎与犹豫,2007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最新修订也仅仅囿于改革审判监督和执行程序的范围。无论从法官总数的设定、法官独立原则在实践中的贯彻,还是从法院执行官和司法辅助人员的配置,乃至简易程序、督促程序、和解与调解等制度的完善与改进等方面看,德国的民事诉讼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的诉讼制度改革提供思路。

  • 标签: 司法 督促程序 执行 调解 法官法定
  • 简介:<正>一、"关于中国法典性质"的一个提问2002年8月,在日本早稻田大学举办了"日中法学家共同讨论会"。在这次讨论中,我提出了中国法典的性质问题,因为与本报告的课题相关,首先我想从引用这个提问开始报告。"正如我在昨天演讲的开头所述,我有这种印象:中国法典的制定过程,正逐步从潘德克顿法体系向整合个别法领域的实用主义民法典转移,我对这个趋势非常关心。

  • 标签: 中国民法典 债权制度 民法总则 立法技术 法律体系 市场经济
  • 简介:管辖制度是民事诉讼中的重要制度之一,中国《民事诉讼法》对适一制度的规范已不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以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基点,分别就现行立法管辖制度中级别管辖、地域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管辖权异议等问题给出了修改完善的建议,力求完备周密、切实可行。

  • 标签: 民事诉讼 管辖 修改
  • 简介:在国家层面以及学者层面所存在的对民法的私法属性之缺乏认同,为民法典编纂在观念上的主要障碍,反法典化的理论观点、民法典编纂体系的理论纷争以及因侵权责任独立成编而导致的具体制度安排上的困难等,是民法典编纂在技术上的主要障碍。厘清理论研究与立法活动的关系,确立立法大局意识,在学者与立法机关以及学者相互之间达成理解和妥协,是克服民法典编纂之障碍的基本途径。

  • 标签: 民法典 编纂 立法障碍
  • 简介:中国法典能否在《法国民法典》《德国民法典》之后踵事增华、再创高峰,取决于它能否在深刻反思近代民法现代性危机的基础之上,积极回应当下国人公共精神普遍性缺失的现实景象,并肩负起重塑国民性格、培育国民公共精神的历史使命。民法典不仅是市民社会的基本法,也是公民社会的基本法。在公共精神层面重塑国民性是作为公民社会基本法的民法典职责之所在,也是民法典获得权威性的民心基础之所在。中国法典应当在近代民法典的基础之上,于价值和规范两个层面,实现个人主义与团体主义并重、意思表示与程序并重,进而借助秩序化的团体公共生活和程序化的私权行动规则,潜移默化地影响国民性格,润物无声地塑造国民之公共精神。

  • 标签: 民法典 民法总则 公共精神 团体主义 程序规则
  • 简介:<正>一月六日至十六日,业大总校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中国法课教学研讨会。参加这次研讨会的各分校中国法课辅导教师组长和湖南分校所属各分部的中国法课辅导教师,就如何搞好第四

  • 标签: 中国民法 教学研讨 辅导教师 湖南省长沙市 研讨会 分校
  • 简介:中国,民事执行行为兼具行政属性和司法属性,而主要体现为行政属性,追求效率价值。对民事执行的外部监督必须实现效力与效率的综合平衡。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以抗诉和检察建议两种方式为典型,其中抗诉满足效力要求而违背效率要求,而且适用面狭窄;检察建议满足效率要求,但效力较弱。在检察机关现有的监督方式中,违法行为调查尚未受到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应有的重视。本文作者认为,违法行为调查应当成为民事执行监督的主要方式。

  • 标签: 民事执行监督 抗诉 检察建议 违法行为调查
  • 简介:中国,民事执行行为兼具行政属性和司法属性,而主要体现为行政属性,追求效率价值。对民事执行的外部监督必须实现效力与效率的综合平衡。民事执行检察监督的方式以抗诉和检察建议两种方式为典型,其中抗诉满足效力要求而违背效率要求,而且适用面狭窄;检察建议满足效率要求,但效力较弱。在检察机关现有的监督方式中,违法行为调查尚未受到学术界和实务部门应有的重视。本文作者认为,违法行为调查应当成为民事执行监督的主要方式。

  • 标签: 民事执行监督 抗诉 检察建议 违法行为调查
  • 简介:国际商事惯例诞生于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之下,充分回应了国际贸易规则的时代需求,实现了国际商事规则自治化、专业化与统一化的目标。国际商事惯例的实施受制于国内法,这使它难以独立肩负起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重任。若将民法典与国际商事惯例相互融贯,可以建立起一个更加完满的国际商事规则体系。当前,国际商事惯例在我国民商事法律体系中只处于边缘地位,这样的边缘地位与它在国际贸易实践中的重要作用不相匹配。在不损害我国公共秩序,不违背民法典基本宗旨与目标的前提下,应当将国际商事惯例充分吸纳至我国民法典之中,使其在我国民商事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与之作用相匹配。

  • 标签: 民法典 吸纳 国际商事惯例
  • 简介:在新近的司法改革中,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增加我国民事诉讼结构的“当事人主义”因素,强化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然而事实上新近两大法系民事诉讼改革却加强了法官在诉讼中的指挥、引导作用。从世界范围来看,审判有其可遵循的共同规律,我们要尽快利用本身的优势,走上到达法治的捷径,法官的指示义务为此提供了很好的改革契机。

  • 标签: 指示义务 民事诉讼结构 当事人主义
  • 简介:<正>提交了本次会议的报告《中国法典的体系与债权》以后,主办人希望再提交一篇报告,因此,我想就过去日中法学者之间开展的中国法典立法问题进一步加以阐述。一、作为比较前提的市场经济近代民法典是以市场经济为前提的,这是民法典的社会经济基础。只要中国法典宣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就与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具有共通性基础。即具有共同的市场经济基础,也就具有了进行比较的可能性。

  • 标签: 中国民法典 市场经济基础 比较法 自由主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国家所有权
  • 简介:中国诉证据种类是在借鉴前苏联有关理论基础上建构的,其现有划分民诉证据种类的标准并不具有科学合理性。而只有从证据本质的认识基点出发,方可建构科学合理的民诉证据种类划分标准。鉴于证据的本质是信息,而信息又需借助于载体表现出来.为此中国诉证据种类之划分应以证据载体为基准。

  • 标签: 证据种类 划分标准 证据的本质 信息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