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4 个结果
  • 简介:《德国民法典》以其高超的立法技术、严谨的法学概念和科学的法律体系在外国法制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追根溯源,这些特点可以说归功于潘克顿学派的理论研究.潘克顿学派对《德国民法典》立法技术层面的影响主要集中于法典编纂体例、概念体系和法学语言三个方面.

  • 标签: 潘德克顿学派 德国民法典 立法技术
  • 简介:2013年7月16日上午.赵大程副部长在北京接见了应中国公证协会邀请来华访问的国际公证联盟主席让一保罗.科尔先生.双方就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赵副部长首先代表中国司法部对科尔先生的来访表示欢迎,对科尔先生及国际公证联盟致力于推动国际公证事业发展、促进各成员国间交流与合作予以高度评价。赵副部长指出.国际公证联盟多年来致力于公证制度发展.为联盟成员国之间搭建了更新理念、规范规则、分享经验的国际平台。科尔先生是中国公证界的老朋友,在介绍法国公证理念、促进中法公证界交流、组建中法公证法律交流培训中心、支持中国公证协会加入国际公证联盟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给予大力支持,我们对此表示感谢。

  • 标签: 公证事业 副部长 国际 科尔 盟主 法律交流
  • 简介:通说认为,汉代是主刑辅理论被奉为官方主流法律观的开始,但在分析此种现象时,学界习惯性地直指武帝时期且忽视法思想置身于其间的权力结构。事实上,秦汉时代的权力结构是所谓的"皇帝政治",包括法律在内的一切权力形式都是随着皇权观的演变而被调整的。在汉代,经高祖、文帝、景帝、武帝及其后各朝,皇权与儒术的联系日益密切,主刑辅理论的地位也随之不断提高,所以汉代皇权观的儒学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主刑辅理论兴起的关键所在,而这一过程也生动地展现了传统中国权力与法律的共生性关系。

  • 标签: 皇权观 德主刑辅 儒学化 皇帝政治
  • 简介:日犯罪论体系中,构成要件的内容经历了不断扩展的过程。从客观叙述性的构成要件,到主观规范性的构成要件,再到把故意过失纳入构成要件,最后到归责性的构成要件。构成要件内容不断扩展的背后动因是构成要件的功能从"指导形象"向"犯罪类型"的演进。构成要件是犯罪类型,即违法责任类型,它最根本的要素特征在于类型性,能够体现具体犯罪行为的违法与责任。构成要件要素应该是事实性要素,而不是价值性要素;是积极性要素,而不是消极性要素。为了更有效地发挥构成要件的犯罪类型功能,罪责能力、违法性认识和责任故意过失等要素不应是责任阻却事由而应是责任推定要素,应该纳入构成要件中。厘清构成要件内部主观要素与客观要素、违法要素与责任要素之间的关系将会成为日犯罪论体系中最紧迫的任务。

  • 标签: 构成要件 指导形象 犯罪类型 罪责能力 违法性认识 责任故意过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