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对近35年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关于心源性猝死的法医鉴定文献中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方法检索1981~2016年CNKI收录的关于心源性猝死的法医鉴定文献,并对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截止2016年9月,共检索文献559篇,纳入546篇。2000年以后的文献发表数量显著增加;作者所在机构多为国内各大高校及其科研院所,共发表文献520篇;获各级基金资助的文献有100篇,占总文献数的18.32%;以基础研究为主,占58.98%;被引用频次占38.1%,总体偏低;触及高频关键词40个,使用频次居前五位的是“法医病理学”“猝死”“心源性猝死”“心脏”“免疫组织化学”。结论自1981年以来,心源性猝死的法医鉴定文献数量呈现逐年增加,但其多为基础研究,研究因子较为受限。建议加强实用性研究,探索更多研究方法来促进心源性猝死的法医鉴定研究。

  • 标签: 心源性猝死 法医鉴定 文献计量学 CNKI
  • 简介:因医疗纠纷案件具有极强的专业性特点,为解决医疗纠纷案件当中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法律意义上的因果关系,人民法院及当事人往往需要借助委托具有专门资质的鉴定机构来进行鉴定,以作为是否存在法律上因果关系判断的参考因素。医疗过错鉴定在医疗纠纷案件裁判当中已超越了其作为证据本身的职能。医疗过错鉴定应解决的是医疗事实问题,而不应取代法官解决因果关系判断的法律问题。

  • 标签: 医疗过错鉴定 医事纠纷 专家辅助人
  • 简介:医疗损害鉴定在公信力、中立性与权威性等方面的不足导致公众对其不信任,影响医疗纠纷解决的效果。调研发现,经过医疗损害鉴定的案件之重新鉴定比率高,针对鉴定意见的上诉率高于一般案件,鉴定的投诉信访量大,患方对鉴定工作的配合度低。问题的成因除医疗损害鉴定自身的局限性以外,还包括医疗损害鉴定信息的不对称性,医学会垄断医疗损害鉴定的局面,鉴定主体专业性与中立性失衡,鉴定机构及专家的选任程序存有异议。可能的进路在于改造医疗损害鉴定的主体机制,规范鉴定机构及专家的选任程序,适度实现异地鉴定,将专家辅助人制度改造为患者与鉴定人沟通的桥梁,探索鉴定人出庭作证的新手段,加强医疗损害鉴定信息对称性,合理把握启动重新鉴定的条件。

  • 标签: 医疗损害鉴定 医疗纠纷 医疗损害鉴定一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