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8 个结果
  • 简介:目次引言一、民主宪政与文化异质性之间的理论张力二、个体权利机制型塑文化异质性的价值意义三、集体权利机制型塑文化异质性的价值意义四、主权下移机制型塑文化异质性的价值意义引言民主宪政事业建立在集体代理的假设基础之上。如果我们问是谁制定了民主的宪法,答案必定会以第一人称复数的形式给出。比如在美国,我们的宪法在其开头就明确宣布,"我们人民……

  • 标签: 民主宪政 个体权利 集体权利 主权下移
  • 简介:对待选举的结果,有这样两种观点值得一议:一是“圆满观”,即选举结果没出“圈”,党组织推荐的候选人全部当选,因此被称之为“圆满成功”;二是“民主观”,即票箱里“蹦”出了当选人,指党组织推荐的候选人未全部当选,而

  • 标签: 民主选举 中国 候选人 群众性
  • 简介:民主之于经济法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关涉经济法视野下政府干预权合法性的判断和社会整体利益模糊性的澄清问题。协商民主超越了传统民主理论的纷争,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直接民主与间接民主的不足,而成为民主在当代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对公共参与和理性协商的强调及其作为程序民主的特质,完全契合了经济法的实践诉求,因此,可以以协商民主来建构经济法的民主观。而且,协商民主观还意味着经济法视野下国家(政府)与市场的"共和",并内含着经济法的社会正义理念。

  • 标签: 协商民主 经济法 民主观
  • 简介:本案争议的焦点是根据宪法第十四修正案,各州是否应当为同性伴侣办理结婚登记,并承认在外州合法缔结的同性婚姻的效力。在历史上婚姻被定义为两个异性的结合,但婚姻制度的发展史是一个兼具变与不变的过程。第十四修正案的正当程序条款保障人的基本自由,四项原则和传统表明宪法对婚姻的基本保护应当适用于同性婚姻:实现个人自治、婚姻结合的重要性、对儿童和家庭的保障、婚姻对社会秩序的基石作用。同性情侣的婚姻权也可以从第十四修正案的平等保护原则中推出。本案的结论无需留待更多的立法、司法和民间讨论的实践积累后得出。一州拒绝承认在另一州缔结的合法同性婚姻没有法律依据。撤销原判,同性婚姻合法性应予承认。

  • 标签: 同性婚姻 基本自由 正当程序 平等保护
  • 简介:晚近现代世界的民主不可能是一个完整的政治体系,考虑到现代权力形式的可怕潜能,及其从社会和自然世界所榨取的东西,民主也就必然没有希望,没有什么值得为之奋斗之处。我们需要把民主重新理解为某种非政府形式的东西。本文认为,所谓当代民主困境不是人们经常所说的,古代民主概念与现代政治社会的规模和范围不相容。而是任何植根于作为行动者的公民和参与性政治的民主概念,都与国家的现代抉择不相容,这个现代抉择即国家成为政治生活的固定核心,而相关的政治概念就是持续围绕单一主导目标的活动,即控制或影响国家机构。民主制是一项关乎普通公民政治潜质的工程,也就是说,关乎他们经由公共关怀的自我发现及其实现方式成为政治存在的可能性。

  • 标签: 边界 民主 宪法 同质性 宪政民主
  • 简介:由20世纪末中国社会兴起的法治运动所引发的学术争论,其深层的问题在于如何认识诸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自由等价值的本质属性,也在于如何认识诸如法律、制度等“人类设计物”的本质属性,即将它们看作是一种纯然的主观理性、理想和应然价值,还是将它们看作是既包含理性,也包含经验;既包含理想,也包含现实的融二者于一体的产物。该文作者持后一种观点,并对此进行了分析和阐发①

  • 标签: 民主 法治 理性 经验 价值冲突
  • 简介:在新修订的《行政诉讼法》实施之际,作为一名我国行政诉讼制度发展历程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作为一名曾经长期从事行政审判工作的法官,作为一名时刻感受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丰硕成果的普通公民,我思绪万千,感慨良多。从1980年《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所得税法》中有关行政诉权最早的规定,

  • 标签: 民主法治 《行政诉讼法》 风雨 行政审判工作 企业所得税法 中外合资经营
  • 简介:亲民政治是当代中国的一项伟大的政治实践,它是对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的执政风格和执政理念的高度概括。亲民政治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率先垂范,而且也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举措。作为法律人,如何从法治框架下正确理解亲民政治?如何正确认识亲民政治对于我国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而言,亲民政治的法律内涵和法律本质是什么?它与古代的君主仁政有何区别?它和现代的民主宪政又有何内在关联?在以"民主政治"自居的欧美以及作为儒家文化圈成员的东南亚各国是否也存在亲民政治?近而观之,亲民政治对于当代中国的立法和司法实践有何深远影响?在立法和司法中,如何充分体现亲民政治的精神实质?这一系列问题都是以"亲民政治"为特征的现实政治,对于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所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课题。何勤华教授主持并率领他的几位法律史博士生分别从以下几个角度,即亲民政治的法律诠释、亲民政治的历史考察、亲民政治的域外实践、亲民政治的法律建设等,对"亲民政治与法治建设"这一主题进行了探讨。本次论坛的形式尚属初次尝试,不足之处,欢迎批评建议。

  • 标签: 民主宪政 亲民 民主政治 当代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 简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客观要求,决定了我国财政体制改革的公共财政方向.为了提高公共财政模式的质量与高效率,民主机制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没有有效的民主机制就无从谈起公共财政.民主机制的建立与健全又和政府的职能转变密切相关.

  • 标签: 公共财政 民主机制 市场经济 财政体制
  • 简介:<正>目次一、引言二、一国一票与一国多票三、全体一致四、多数决五、协商一致六、结论一、引言表决制度是WTO决策法律制度的最后一环,任何拟议中的决策,最终都必须接受表决制度的检验。只有经表决后,才能发现该决策受成员方的认同度到底如何;也只有经表决通过后,该决策才能起到在道义上或法律上

  • 标签: 表决制度 WTO 协商一致 国际法原则 主权平等 国际社会
  • 简介: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政治思想和主张的集中体现,基本内容包括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自由、平等、博爱”的平等观与自由观,“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以及“革命程序论”。孙中山的三民主义思想,集中体现了他的宪政主张的核心内容。“自由、平等、博爱”是孙中山的一贯主张,也是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基本内容。“五权宪法”与权能分治是孙中山的民权主义思想在宪政主张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孙中山宪法思想的具体体现。孙中山关于“革命程序”的设计,是力图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探寻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民主革命道路。孙中山的宪政思想是近代中国民主主义和民权主义思想的结晶,在中国宪政史上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财富。

  • 标签: 孙中山 民主宪政三民主义 革命程序论
  • 简介:民主是宪政法治的基础,立法民主提供了“良法之治”的先决保证。民主及立法民主主要作为程序、工具得到应有的关注,而完法的民主表达中包含了实体、目的性的内容。立法活动除了通过现代民主程序实现立法结果的科学与善之外,还应当在宪法所规定的公民权利面前受到限制,并且应该带着促进、维护和保障权利的目的。在宪政的背景下,立法与民主内在也有一定的冲突,需要探寻实现立法程序民主与实体民主的合理途径。

  • 标签: 立法民主 公民权利 立法程序 宪政审查
  • 简介:我国司法理论对陪审制度的存废一直存在激烈的对立观点。支持者多是从陪审制在司法民主上的意义入手,认为作为普通公民参与司法的重要形式,陪审制充分反映了司法的民主性,是现代政治民主在司法领域的要求,“虽然世界各国的陪审制度不尽相同,但是其都被认为是公民参与审判活动的一种有效方式,是在司法决策过程中防

  • 标签: 陪审制 民主政治 司法制度 民主政治 国家权力
  • 简介:立法公开是立法机关议事公开的必然要求,是人民参政议政,行使"了解权”的前提,科学立法的基础.在民治国家,立法公开是立法民主精神的内在反映,是立法程序化的保障,因此要健全我国的立法公开制度.

  • 标签: 立法公开 议事公开 程序保证
  • 简介:民主的原意当然是指人民当家作主。但说起民主的实现形式,现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在多党之间进行的自由的竞争性选举。如果说直到20世纪初对民主的实现形式还存在不同看法的话,自从熊彼特1942年发表《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以后,这种对民主实现形式的理解就几乎变成了唯一的理解。

  • 标签: 民主实现形式 反思 当代 人民当家作主 竞争性选举 20世纪
  • 简介:昆明市西山区福海社区韩家湾村有8个自然村组要拆迁,1700亩耕地要被征用,房屋在今年年初被限期拆除,政府没有出示征地手续,每亩25万元的征地款也未发放,冬天到了,安置房至今没有下落。村民为此上访过80多次,去过省委省政府、省人大政协、市区政府,但事情毫无进展。

  • 标签: 冷漠 干部 治疗 民主 省政府 西山区
  • 简介: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和法制思想。他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临的国际国内的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实际出发,总结中国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科学地论述了社会主义法存在的必要性,揭示了社会主义法的本质,论证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了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方向和原则,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

  • 标签: 中国 邓小平理论 民主 法制 依法治国
  • 简介:“代表”概念歧义丛生,不是因为它缺乏核心定义,而是因为这个定义蕴含着一个悖论(同时在场与不在场),而且它也太泛泛了,无助于把该词的许多含义与其不时相互矛盾的暗示协调起来。代表与民主的关系并不确定,人们却经常轻率地将二者等量齐观。这两个理念起源不同,甚至彼此冲突。民主来自古希腊,通过自下而上的斗争赢得。希腊民主是参与式的,与代表没有任何关系。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和一种政治实践,代表始于中世纪晚期,当时它是君主强加的义务。只是到了英国内战及之后的十八世纪民主革命时期,这两个概念才关联起来。民主论者认为正是代表和选举权的扩展让大规模民主成为可能。保守论者则将代表视为阻碍民主的工具。卢梭也对比过这两个概念,但他更喜欢民主自治。他认为代表是对民主的一个威胁,这颇具先见之明。代议制政府已经成为寡头制的一个新形式,普通人民被排除在公共生活之外。这并非无法避免。代表的确让大规模民主成为可能,但关键在于,它植根于地方的参与式民主政治。当今有三个拦路虎阻碍这个可能性的实现:公共问题的规模与私人权力;金钱或者财富;以及电子媒介时代的理念及其塑造。

  • 标签: 民主 代表 代议制 大规模民主 参与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