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湖北省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流行因素,为制定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的方法进行调查,运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病例对照方法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本次暴发共涉及病例181例,首例病例于4月10日16时发病,发病高峰集中在4月11日12时至24时(92例,占全部病例的51.00%),食用园区小卖部售卖的冰淇淋是本次暴发的危险因素(OR=5.03,95%CI:2.62~9.51)。结论该事件为1由园区自来水管网铺设不规范、小卖部从业人员卫生安全意识薄弱导致的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暴发,应加强对公共场所水网的监管以及对公共场所服务人员的健康宣教工作。

  • 标签: 诺如病毒 感染性腹泻 暴发
  • 简介:摘要目的对某肉制品工厂急冻库氨气泄漏事故进行调查分析。方法于2013年4月,对该企业管理者及相关作业工人进行调查,对24名就诊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该公司在氨气管道维修作业中造成氨气泄漏,就诊患者中20人为刺激反应,4人为轻度中毒。结论预防群体职业性氨气中毒,需增强职业病防治意识,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 标签: 中毒 事故,职业 卫生调查 群体性化学中毒 氨气中毒 安全生产 个人防护
  • 简介:摘要对2018年8月21日至12月13日浙江省温州市某地的毒鼠强中毒事件过程进行调查,对毒鼠强中毒患者的临床诊治过程进行分析。中毒事件因人为毒鼠强投毒致6人中毒,间断发病,确诊延迟,昏迷伴抽搐为其重症表现;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对治疗重症疗效好,6人均痊愈。提示不明原因的昏迷伴抽搐要考虑中毒可能,毒鼠强虽禁用,仍需高度警惕,避免延误诊治发生。

  • 标签: 中毒 毒鼠强 投毒 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
  • 简介:摘要在电力系统中,PT断线是种常见的故障,旦PT断线失压,会使保护装置的电压量发生偏差,而电压量的正确获取是距离保护、带方向闭锁以及含低电压启动元件的过流保护能否正确动作的先决条件。通过分析220kV双母线接线的母线PT断线故障的原因,提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 标签: 母线PT 断线 分析 措施
  • 简介:摘要本文对2019年9月河北省某密封材料厂发生的职业性慢性苯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并对工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职业性慢性苯中毒的原因,总结诊治特点及治疗转归。在20名就诊工人中,根据GBZ 68-2013《职业性苯中毒的诊断》,共确诊职业性慢性苯中毒12例,诊断为职业性慢性轻度苯中毒2例、中度苯中毒7例、重度苯中毒3例。轻度中毒及中度中毒患者经过治疗均已痊愈;重度中毒患者恢复较慢,随访1年白细胞计数仍在2.0×109~3.0×109/L。本次苯中毒事件系违规作业引起的,应加强用人单位责任、行政机关监管以及职工个人防护意识,避免或减少中毒事件的发生,确保劳动者的健康。

  • 标签: 中毒 职业防护 职业健康
  • 简介:摘要2017年6月份酒泉-湖南±800kV特高压直流输电线路投入运行,对输电路径区域内的常德电厂主变压器产生了直流偏磁影响,分析了直流偏磁产生的原因和对变压器、接地网、继电保护的危害,为防止变压器直流偏磁采取的治理措施。

  • 标签: 直流输电 直流偏磁 变压器 危害 治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分析大型水面舰艇的水痘暴发事件,探索水面舰艇传染病的防控策略。方法通过实地访谈、电话咨询调查水面舰艇水痘感染相关人员人口统计学资料,水痘、带状疱疹相关流行病学史和疫苗接种史,了解水痘患者病情发展及转归,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传播途径,探讨实施传染病防控措施及其对此次疫情走向的影响。结果5例水痘患者确诊后均得到有效的隔离和治疗,没有并发症发生。5例患者之间没有直接的密切接触,但是不能排除含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污染环境而间接接触的可能。暴发水痘疫情部门无水痘病史且无疫苗接种史者37人。防控措施实施后水痘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此次水痘疫情暴发可能是通过含有病毒颗粒的气溶胶途径进行传播,大量易感人群是关键。根据舰艇特殊环境制定前瞻性的防控方案才能有效预防传染病的暴发。

  • 标签: 水面舰艇 水痘 气溶胶 疫情防控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新型布尼亚病毒(SFTSV)感染聚集性疫情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3—4月期间安徽含山县陆续出现的6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症(SFTS)患者的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测结果。结果6例患者为聚集性发病,其中4例轻症,1例重症,1例死亡。首发病例3月26日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症状,3月30日确诊SFTS,4月1日出现意识障碍,全身多处活动性出血,并出现抽搐症状,随后死亡。其余5例因接触死者的血液而被感染,临床表现主要为畏寒发热、乏力、肌肉酸痛和头晕头痛。所有患者SFTSV核酸检测均呈阳性。结论SFTSV极易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在人际间传播,密切接触者应加强个人防护,防止聚集性感染的发生。

  • 标签: 布尼亚病毒科感染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聚集性发病 流行病学 密切接触
  • 作者: 陈淑敏 张静 何梅 张树林 甘甜甜 查海英 张丽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20年第03期
  • 机构:宣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安徽宣城 24200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北京 10003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处,北京 102206,宣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安徽宣城 242000,泾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防病科,安徽宣城 242500,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现场流行病学培训项目,北京 100032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食堂就餐引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原因。方法收集2019年9月2日A景区职工及其家属中疑似病例的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就餐情况等信息,并对就诊患者进行实验室指标检测。对食物样本进行成分定性检测。结果共收集病例29例,发生率为96.7%(29/30),临床表现以腹泻(27例,93.1%)、呕吐(26例,89.7%)、恶心(20例,69.0%)和腹痛(14例,48.3%)为主,实验室中血常规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和白细胞升高(15/19)、尿常规异常(8/13)、肝功能各指标升高(11/18)。9月2日午餐的炒青菜为危险食品,1份剩余烹调油样本的检测结果为桐油。结论本次事件确定为误将桐油作为烹调油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

  • 标签: 食品安全 桐油 食源性疾病 暴发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厦门市境外输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及传播特点,为制定入境人员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11月19日俄罗斯航班入境人员鼻咽拭子及血清,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和相关抗体。对核酸检测阳性的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进行个案调查。4例进行全基因组核酸测序。根据核酸和抗体检出先后,以及病例在飞机上的座次分析其机舱内传播风险。结果同架次飞机输入8例确诊病例和1例无症状感染者。9例病例均自俄罗斯乘机回国。2020年11月21日,3例核酸检测阳性;11月22日,4例核酸阳性;11月25日和26日,分别检出例核酸阳性。3例获得全基因组序列,1例获得85%序列。根据流行病学、病毒基因组进化特点、核酸和抗体检测结果,以及病例座次存在聚集,飞机机舱内存在聚集传播风险。结论此为1入境人员机舱内暴发疫情,存在机舱内传播风险。厦门市对境外输入人员采取全链条闭环管控,及时有效发现输入病例,遏制疫情传播扩散,为国内经飞机输入病例发现和处置提供了借鉴。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境外输入 传播路径 防控
  • 简介:摘要误采、误食毒蘑菇可引起急性中毒,2020年8月青岛市中医医院处置毒蘑菇中毒事件,对所有中毒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可疑食物、临床表现、临床化验结果和治疗情况等资料,对蘑菇进行形态学鉴定后,鉴定为灰花纹鹅膏中毒。该起事件共有6人进食灰花纹鹅膏,其中4人发病,潜伏期6~12 h,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和腹泻等胃肠道症状,肝肾损伤,经过对症支持治疗、血液灌流或连续性血液滤过治疗等救治方案后,患者均治愈出院。建议加强针对毒蘑菇中毒的科普教育,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毒蘑菇鉴别与临床救治能力。

  • 标签: 食物中毒 毒蕈 灰花纹鹅膏 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疫情的传播特点,评价新型冠状病毒在潜伏期的传染性。方法以发生在重庆市的COVID-19聚集疫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并用统的调查表,以现场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129名密切接触者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采用传播链示意图分析传播关系,采用接触史示意图分析传染性。结果本COVID-19聚集疫情由同学聚会分别引起了3家庭(亲戚)和1同事的聚集。R0=3.8,潜伏期接触的感染率为17.57%,平均发病前3 d有传染性,不同的接触方式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0,P<0.01),单次接触时间不同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08,P<0.01)。结论COVID-19潜伏期存在较强的传染性,越密闭狭小的空间传播风险越高,单次接触时间越长传播风险越高,存在间接接触传播方式。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传播链 潜伏期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宁波市大型集会活动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分析其引发的传播链和各代病例感染情况。方法针对宁波市2020年1月19日大型佛教集会活动(1.19活动)引起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聚集性疫情的首发病例,1月29日开展所有感染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筛查,完成流行病学个案调查,采集其鼻/咽拭子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进行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宁波市2020年1月26日至2月20日报告确诊病例67例和无症状感染者15例,与1.19活动相关。首发病例为本次聚集性疫情的传染源,其二代病例29例,无症状感染者4例,其中,首发病例和确诊病例23例及无症状感染者3例的密切接触史为共同乘坐旅游巴士,罹患率为33.82%(23/68),感染率为38.24%(26/68),与首发病例同车人员的发病风险和感染风险分别是活动其他参与者的28.91倍和26.01倍。本次疫情三代及以上确诊病例37例、无症状感染者11例,罹患率为2.88%(37/1 283),感染率为4.76%(48/1 008)。主要的传播方式为同车密切接触和家庭内传播。结论这是大型集会活动为起因的超级传播者引发的聚集性疫情事件,该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聚集性疫情 密切接触者
  • 简介:摘要汞具有高毒性,可通过皮肤接触吸收。2020年12月5日至2021年2月16日,白银市第人民医院职业病实验室先后接到兰州市某美容院送来的尿汞检测样本30份,检测结果显示28份超标(正常值4 μg/g Cr),并收治其中15例患者给予二巯基丙磺酸钠行驱汞治疗,同时给予硫普罗宁保肝,预后良好。

  • 标签: 汞中毒 含汞化妆品 尿汞 汞超标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引起河南省2021年11月COVID-19暴发疫情的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基因组特征,分析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情况并进行溯源。方法收集病例急性期咽拭子标本,应用实时荧光RT-PCR方法对SARS-CoV-2核酸进行检测。选取SARS-CoV-2核酸阳性样本进行高通量基因序列测定和全基因组序列比对分析。结果核酸检测显示,70例阳性标本ORF1ab基因Ct值的中位数为26.41(15.58~39.27),N基因Ct值的中位数为24.43(12.04~39.74)。测序结果显示,同武汉参考株(NC_045512)序列相比,测序成功的63例本土病例SARS-CoV-2基因组序列存在47~49个核苷酸突变位点,共享47个突变位点和41个氨基酸变异位点,其中S蛋白区核苷酸突变位点9个,氨基酸变异位点为12个。指示病例与河南省10月14日俄罗斯输入病例和江西省10月本土病例共享47个突变位点,基因组高度同源,属于VOC/Delta变异株(AY.122进化分支)。结论应对境外输入性COVID-19进行持续监测,适当延长隔离观察期限,降低输入性COVID-19引本地暴发与流行的风险;通过分析病毒基因组特征及核苷酸和氨基酸变异情况,进行快速溯源,为我省后续精准防控提供有力依据。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 德尔塔变异株 基因组特征 核苷酸突变 氨基酸突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由札如病毒引起的社区胃肠炎暴发的流行特征和临床发病情况,为开展疫情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CT社区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以χ2检验比较罹患率的差异,采用RT-PCR方法对肛拭子、粪便和水样标本进行肠道病毒检测。结果该起疫情共发现422例病例,罹患率为11.95%。病例主要集中在21-24日,22日达到高峰,呈点源暴露特点,临床特征以呕吐和水样便为主。CT社区各村均有病例出现,以旧村罹患率最高(25.20%)。各年龄段均有病例发生,<25岁人群罹患率最高(16.41%),≥50岁次之(12.05%),25~49岁最低(8.42%)。病例肛拭子和粪便标本检测札如病毒阳性率为38.78%。采集24份水样的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菌群合格率分别为95.83%、45.83%和50.00%,未检出札如病毒。结论本次疫情为由札如病毒感染引起的社区暴发事件,因集中式供水受污染而导致经水传播的可能性大。应完善感染性腹泻疾病监测体系,强化人群健康教育以及生活饮用水监测监督。

  • 标签: 札如病毒 社区 暴发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进行实验室检测分析。方法对暴发事件中采集的病例粪便标本、厨师粪便标本、环境涂抹、食品原材料等样本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和细菌分离培养分析。对分离菌株进行PFGE分型分析并对病例分离株进行抗生素敏感性检测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结果4例病例粪便标本空肠弯曲菌核酸检测阳性,其中1例未服用抗生素的病例分离到空肠弯曲菌;从4份生鸡样本中获得12个空肠弯曲菌单菌落和7个结肠弯曲菌单菌落。病例分离株对萘啶酸、环丙沙星、氯霉素、氟苯尼考和四环素耐药;基因组测序分析确定该菌株为ST10075型,并确定其染色体上含有cmeABCR、tetO/M和blaOXA-61等耐药元件,而23S rRNA的2 074和2 075位点均未发生突变,gyrA基因的257位点发生了C-T的突变。结论实验室检测结果表明空肠弯曲菌的感染可能是导致此次急性胃肠炎暴发的主要病原。

  • 标签: 急性胃肠炎 病原筛查 空肠弯曲菌 遗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17年北京市疑似输入性基孔肯雅热病例进行处置及分析。方法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疑似病例唾液和尿液标本,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基孔肯雅病毒的核酸。结果核酸检测结果显示基孔肯雅病毒核酸阳性,证实为输入性病例。指导酒店进行消毒,宣教防控知识。结论北京有潜在风险,应加强监测。

  • 标签: 基孔肯雅热 输入性病例 唾液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南昌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聚集性疫情调查,分析传播过程及病例发病前和无症状感染者的传染性,了解不同接触方式的传播风险。方法通过传统流行病学调查,结合大数据轨迹开展病例调查,用传播链示意图展示传播关系。结果传播关联病例27例,其中确诊病例25例,疑似病例1例(指征病例),无症状感染者1例。搜索到密切接触者347人,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为7.2%(25/347),其中,代、二代、三代和四代病例的密切接触者感染率分别为52.6%(10/19)、6.1%(13/213)、2.3%(2/88)和0.0%(0/27)。无症状感染者能引起家庭内传播,与病例同餐、同住/同屋、工作接触、邻居间接触、诊疗护理/同病房和同交通工具的密切接触者的感染率分别为10.6%(17/160)、10.0%(20/201)、5.3%(5/94)、0.0%(0/30)、0.0%(0/18)和0.0%(0/17)。结论此次疫情传染源为来自武汉市的疑似病例D某,轨迹大数据分析可以帮助精准搜索病例和密切接触者,此次调查的基础上,提出的针对疫情防控措施有效。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潜伏期 无症状感染者 密切接触者
  • 简介:摘要目的针对郑州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探讨可能的传播模式和潜伏期传染性,为及时控制传染源、遏制疫情扩散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8例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采集的呼吸道标本进行病毒核酸检测。结果2例具有共同武汉暴露史的病例,分别于1月31日、2月1日发病;其他6位家庭成员中1例于1月30日发病,1例于1月31日发病,3例于2月1日发病、1例于2月3日发病。结论此次COVID-19家庭聚集性疫情,2例原发病例通过家庭共同暴露传染给其余6位家庭成员,5例续发病例发病日期早于或与原发病例同日发病,提示潜伏期具有传染性,早期居家隔离措施可能导致家庭聚集疫情风险。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家庭聚集性 流行病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