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遗传性抗凝血缺陷症患者及其家系进行临床表型和基因型分析,探讨其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应用PCR扩增抗凝血基因的所有外显子及其侧翼序列,扩增产物纯化后直接测序分析,寻找基因变异位点并排除基因多态性。采用生物信息学软件(mutation taster)预测变异的致病概率。结果先证者与其父亲各凝血指标正常,而抗凝血活性及抗原含量明显下降,分别是34%、48%和12.97 mg/dL、15.60 mg/dL;母亲均正常。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及父亲AT基因存在g.2736dupT杂合变异。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该变异为致病性变异。结论该家系先证者及其父亲是AT g.2736dupT变异所致的Ⅰ型遗传性抗凝血缺陷症,该变异为尚未报道过的新变异。

  • 标签: 抗凝血酶 AT基因 基因变异 血栓形成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和非血栓疾病患者的抗凝血Ⅲ(ATⅢ)活性差异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本院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252例及非血栓性疾病患者212例,收集各组的临床资料,测量所有患者的ATⅢ活性,比较两组间ATⅢ活性的差异。结果深静脉血栓组ATⅢ活性(IU/dL)为85.16±15.58,非血栓疾病组为87.92±19.09,两组AT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组研究未发现深静脉血栓组及非血栓组ATⅢ活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深静脉血栓患者测量ATⅢ活性可对抗凝方案提供参考。

  • 标签: 下肢深静脉血栓 抗凝血酶Ⅲ 抗凝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凝血Ⅲ活性与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患者生存情况、发生出血和血栓的相关性,探讨抗凝血Ⅲ活性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1日至2019年4月1日于无锡市第五人民医院住院的130例ACLF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入院时肝功能指标和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观察患者90 d生存情况。监测入院时和入院后2、4、8周的抗凝血Ⅲ活性值,记录患者粪便隐血和股静脉血栓的发生情况。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和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情况的风险因素。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结果入院后观察90 d,130例患者中死亡56例,20例(15.38%)出现粪便隐血阳性,15例(11.54%)有股静脉血栓。死亡组患者的基线抗凝血Ⅲ活性为(17.89±13.68)%,低于生存组的(36.03±11.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5,P<0.01)。粪便隐血阳性患者和粪便隐血阴性患者的基线抗凝血Ⅲ活性分别为(18.26±11.52)%和(25.06±10.97)%;有股静脉血栓患者和无血栓形成患者的基线抗凝血Ⅲ活性分别为(17.55±10.33)%和(32.48±11.8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746、8.090,均P<0.01)。动态监测患者抗凝血Ⅲ活性发现,死亡组患者抗凝血Ⅲ活性呈下降趋势,生存组患者呈上升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0.282、0.401,均P>0.05)。Cox回归分析提示INR[比值比(odds ratio,OR)=1.364, 95%CI 1.078~1.726,P=0.010]和基线抗凝血Ⅲ活性(OR=0.930, 95%CI 0.906~0.954,P<0.01)是影响ACLF患者90 d生存情况的独立影响因素。抗凝血Ⅲ活性预测患者90 d生存结局的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06(95%CI 0.773~0.952,P<0.01),临界值为25%。抗凝血Ⅲ活性≥25%的患者累积生存率高于抗凝血Ⅲ活性<25%的患者(χ2=58.20,P<0.01)。结论抗凝血Ⅲ活性可能与患者发生粪便隐血阳性和股静脉血栓有关。抗凝血Ⅲ活性是预测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当抗凝血Ⅲ活性<25%时,患者病死率较高。

  • 标签: 抗凝血酶Ⅲ,活性 肝功能衰竭,慢加急性 预后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抗凝血Ⅲ(AT-Ⅲ)水平与评估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栓塞风险的CHA2DS2-VASc评分间的关系,探讨AT-Ⅲ在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6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住院诊断为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观察组)和同期住院非房颤人群(对照组)的抗凝血Ⅲ (AT-Ⅲ)、蛋白S、蛋白C及血脂[包括脂蛋白(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根据CHA2DS2-VASc评分将非瓣膜性房颤人群分为2分以下的低中危组与2分及以上的高危组。用ROC分析AT-Ⅲ的诊断性能,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高CHA2DS2-VASc评分的风险因素。结果观察组206例,其中女性54例(26%),年龄(59.9±11.1)岁,对照组76例,女性19例(25%),年龄(59.3±9.8)岁,两组性别(χ²=0.043,P=0.836)、年龄(t=0.352,P=0.725)相匹配。观察组AT-Ⅲ活性[(98.68±11.37)%]明显低于对照组[(110.87±1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841,P<0.001)。非瓣膜性房颤人群中CHA2DS2-VASc评分高危组102例(49.5%),低中危组104例(50.5%),高危组AT-Ⅲ活性[(93.67±9.92)%]低于低中危组[(103.60±10.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53,P<0.001)。高危组蛋白C[(94.34±26.61)%比(102.63±22.74)%]、TC[(4.09±1.02)mmol/L比(4.69±0.97)mmol/L]和LDL-C[(2.18±0.83)mmol/L比(2.74±0.88)mmol/L]水平均低于低中危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非瓣膜性房颤人群血栓风险筛查的AT-Ⅲ预警界值为96.5%,ROC曲线下面积为0.746(95%CI:0.681~0.812,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OR=44.339,95%CI:15.207~129.276)越大,AT-Ⅲ(OR=7.282,95%CI:3.098~17.117)、TC(OR=4.349,95%CI:1.739~10.875)水平越低,非瓣膜性房颤人群CHA2DS2-VASc评分越高,P均<0.05。结论高龄、低AT-Ⅲ活性水平、低TC水平与CHA2DS2-VASc评分正相关,对评估非瓣膜性房颤者血栓发生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 标签: 房颤 抗凝血酶 CHA2DS2-VASc评分 血栓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个遗传性抗凝血(AT)与凝血因子Ⅶ(FⅦ)联合缺陷症家系进行临床特征和基因突变分析,探讨AT基因和F7基因突变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方法家系调查。收集2018年11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血液和临床资料(共3代16人),检测凝血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抗凝血活性(AT:A)、抗凝血抗原(AT:Ag)、蛋白C活性(PC:A)、蛋白S活性(PS:A)、FⅦ活性(FⅦ:C)及FⅦ抗原(FⅦ:Ag)等指标以明确诊断。提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血基因组DNA,用DNA直接测序法分析AT基因和F7基因全部外显子、侧翼及5′、3′非编码区,寻找基因异常位点,并通过克隆测序及反向测序进行验证。结果先证者(Ⅱ6)AT:A和AT:Ag明显下降,分别为46%和135 mg/L(参考范围为250~360 mg/L);其家庭部分成员(父亲Ⅰ2、小姑Ⅰ4、堂姐Ⅱ1、表姐Ⅱ3、小弟弟Ⅱ8、侄子Ⅲ3)AT:A和AT:Ag均降低至正常人的50%左右;其父亲(Ⅰ2)、小姑(Ⅰ4)、大弟弟(Ⅱ7)、小弟弟(Ⅱ8)、侄子(Ⅲ3)FⅦ:C分别为45%、50%、48%、47%和48%,而FⅦ:Ag正常。基因分析显示先证者(Ⅱ6)及其家庭部分成员(父亲Ⅰ2、小姑Ⅰ4、堂姐Ⅱ1、表姐Ⅱ3、小弟弟Ⅱ7、侄子Ⅲ3)AT基因5′非编码区存在rs3138521多态性;其父亲(Ⅰ2)、小姑(Ⅰ4)、大弟弟(Ⅱ7)、小弟弟(Ⅱ8)、侄子(Ⅲ3)均存在F7基因8号外显子c.1091G>A杂合错义突变,导致p.Arg304Gln。结论抗凝血凝血因子Ⅶ分别存在rs3138521多态性和c.1091G>A杂合错义突变,可能是导致该家系成员AT与FⅦ联合缺陷的分子机制。

  • 标签: 抗凝血酶缺陷症 凝血因子Ⅶ缺陷症 基因突变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唐山市工人医院行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71例。根据假性动脉瘤瘤颈形态分成两组:其中瘘管型55例,裂隙型16例。分别测量并记录瘤腔最大径线、瘤颈直径。两组均采用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根据瘤颈形态采用不同注药方法),首次治疗及复发后二次治疗均采用常规注药方法,对于2例裂隙型二次复发患者,第三次注药时采用交叉注射、向瘤颈逐渐推进的方法,并在瘤腔内血流信号消失后适当延长加压时间。术后24 h、1周复查超声,观察瘤腔内血流及血栓形成情况。结果55例瘘管型假性动脉瘤患者中54例一次注药成功,1例术后24 h复查超声发现复发,第二次注药成功;16例裂隙型假性动脉瘤患者中10例一次注药成功,6例术后24 h复查超声发现复发,4例第二次注药成功,2例第三次注药成功。瘘管型假性动脉瘤的复发与瘤颈直径大小无相关性(rs=0.103,P=0.455),而裂隙型假性动脉瘤的复发与瘤颈直径大小密切相关(rs=0.870,P<0.001)。最终所有患者均取得满意疗效,治愈率100%。结论超声引导下注射凝血治疗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临床疗效显著,但术前需通过超声检查明确瘤颈形态、测量瘤颈直径,以便采用合理有效的注药方法,提高首次治疗成功率,减少复发。

  • 标签: 超声引导 假性动脉瘤 凝血酶 瘤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曲肽联合凝血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设计,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以滨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血吸虫性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年龄为34~62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 43)和观察组(n = 43)。两组患者均静滴20 U垂体后叶素(滴速为0.4 U/min),治疗24 h后改为半量维持,控制出血后24 h停止静滴;0.1 mg奥曲肽静脉推注,以25 μg/h的速度持续静脉泵入,控制出血后继续泵入2~3 d。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10 U/ml凝血胃管灌注,间隔4 h实施1次,持续3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止血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同时比较治疗3 d后两组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肝功能指标[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02%,40/43)显著高于对照组(76.74%,33/43,P < 0.05),止血时间、输血量及再出血率[(19.25 ± 3.28)h、(214.58 ± 42.45)ml、6.98%(3/43)]显著低于对照组[(27.47 ± 3.93)h、(394.66 ± 67.52)ml、27.91%(12/43),P均< 0.05]。治疗3 d后,观察组门静脉、脾静脉血流量[(276.68 ± 54.36)、(552.49 ± 67.83)ml/min]显著低于对照组[(307.52 ± 59.67)、(598.53 ± 73.28)ml/min,P均< 0.05];血清TBil、AST及ALT水平[(42.96 ± 8.44)μmol/L,(36.47 ± 6.53)、(31.74 ± 6.39)U/L]显著低于对照组[(73.36 ± 9.67)μmol/L,(54.25 ± 8.74)、(50.28 ± 9.26)U/L,P均<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16.28%,7/43)显著低于对照组(37.21%,16/43,P < 0.05)。结论奥曲肽联合凝血治疗血吸虫性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可有效控制出血,改善患者门静脉、脾静脉血流情况和肝功能,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奥曲肽 凝血酶 血吸虫性肝硬化 上消化道出血 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异常凝血原(PIVKA-Ⅱ)检测在肝细胞肝癌(HCC)早期诊断和监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至2018年5月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215例HCC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72例,女性43例,年龄(59.0±9.3)岁(范围:34~86岁)。另纳入同期收治的85例非HCC患者作为对照组,男性42例,女性43例,年龄(54.2±11.3)岁(范围:22~80岁)。患者入院后第2天清晨6时,采用真空采血管,空腹采肘静脉血约3 ml,避光低温保存,当日送检。取甲胎蛋白(AFP)≥20 μg/L为阳性,PIVKA-Ⅱ≥32 AU/L为阳性。数据的比较采用χ2检验、t检验或秩和检验。采用线性回归分析AFP和PIVKA-Ⅱ与肿瘤最大径的相关性。结果PIVKA-Ⅱ单独检测在HCC各期的灵敏度均高于或等于AFP,PIVKA-Ⅱ和AFP单独诊断HCC的总体灵敏度分别为85.1%和52.1%,但PIVKA-Ⅱ的特异度不及AFP高,分别为78.8%和96.5%。在HCC的早期(Ⅰa期),PIVKA-Ⅱ单独检测的灵敏度为64.5%,而AFP的灵敏度仅为26.3%。两者联合检测可提高HCC诊断的灵敏度至88.4%,特异度至76.5%。PIVKA-Ⅱ值与肿瘤最大径呈正相关(r2=0.587,P<0.05),而AFP水平与肿瘤最大径无相关性(r2=0.296,P>0.05),PIVKA-Ⅱ诊断伴有血管侵犯的HCC患者的阳性率亦高于AFP(P<0.01)。结论PIVKA-Ⅱ可作为HCC筛查和诊断的血清学标志物,在早期肝癌诊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AFP。PIVKA-Ⅱ和AFP联合检测可有效提高HCC各期检出率。PIVKA-Ⅱ的大幅度增高有助于协助判断HCC的侵袭性、是否存在血管侵犯及预后等。

  • 标签: 肝肿瘤 诊断 甲胎蛋白 PIVKA-Ⅱ 灵敏度 特异度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血清异常凝血原(DCP)对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入组2016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肝移植手术的肝细胞肝癌患者资料115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Kaplan-Meier法、Log-Rank检验、χ2检验、单因素回归、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探究DCP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价值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肝移植术后复发人群术前血清DCP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人群(P < 0.001);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确定术前DCP预测复发的最佳界值为200 mAU/ml,灵敏度为87.90%,特异度为57.30%,约登指数为0.45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26;以此界值分组的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CP≥200 mAU/ml的患者拥有更高的复发概率(P < 0.001),且在进一步亚组生存分析中,在甲胎蛋白阴性亚组、累计肿瘤直径≤9 cm亚组和符合米兰标准亚组中,术前DCP≥200 mAU/ml患者相比其他患者拥有更高的复发概率(P值均< 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DCP≥200 mAU/ml(P = 0.017)是肝移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另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是累计肿瘤直径> 9 cm(P = 0.014)。χ2检验结果显示术前血清DCP水平与性别、血清γ-谷氨酰转移水平、血清甲胎蛋白水平、累计肿瘤直径、血管侵犯、肿瘤分化以及肝癌肝移植标准相关(P值均< 0.05)。结论术前血清DCP预测肝癌肝移植术后复发,可以作为现有肝癌肝移植标准的补充,进一步更加精确地筛选出术后复发风险小和预后好的肝细胞癌患者来接受移植手术,进一步改善肝癌肝移植的疗效。

  • 标签: 肝细胞癌 肝移植 异常凝血酶原 肿瘤复发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脓毒症大鼠血清假性血友病因子(vWF)、血栓调节蛋白(TM)、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抗凝血-Ⅲ(AT-Ⅲ)的变化及辛伐他汀对腹主动脉内皮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54只,分为3组,(1)健康对照组:6只,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 ml,3 h后再次注射生理盐水5 ml。(2)脓毒症模型组:24只,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5 ml,3 h后腹腔注射脂多糖2.5 mg制作脓毒症模型。(3)辛伐他汀干预组:24只,大鼠腹腔注射辛伐他汀5 ml,3 h后腹腔注射脂多糖2.5 mg制作脓毒症模型。3组大鼠于1 h、3 h、6 h、12 h时取血测vWF、TM、PAF、AT-Ⅲ。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分别观察大鼠腹主动脉内皮细胞的形态及凋亡情况。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脓毒症模型组1 h、3 h、6 h、12 h大鼠血清vWF[1 h:(68.3±4.8)ng/ml;3 h:(59.2±5.1)ng/ml;6 h:(74.2±20.1)ng/ml;12 h:(53.5±4.0)ng/ml]、TM[1 h:(1.4±0.3)ng/ml;3 h:(1.6±0.4)ng/ml;6 h:(2.8±0.9)ng/ml;12 h:(1.4±0.5)ng/ml]、PAF[(29.1±6.5)pg/ml;3 h:(28.6±1.5)pg/ml;6 h:(28.7±2.7)pg/ml;12 h:(18.2±4.1)pg/ml]、AT-Ⅲ[(262.2±38.1)mg/L;3 h:(233.0±70.4)μg/ml;6 h:(218.7±54.7)μg/ml;12 h:(162.2±37.2)μg/ml]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同时间点的脓毒症模型组比,辛伐他汀干预组1 h、3 h、6 h、12 h的PAF水平[1 h:(15.6±2.5)pg/ml;3 h:(10.4±5.3)pg/ml;6 h:(9.3±1.4)pg/ml;12 h:(11.0±2.7)pg/ml],6 h的TM水平[(1.6±0.9)ng/ml],1 h、6 h、12 h的AT-III水平[1 h:(190.3±29.2)μg/ml;6 h:(104.4±33.6)μg/ml;12 h:(73.6±39.0)μg/ml]均明显降低(P<0.05)。电镜下可见脓毒症模型组大鼠腹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细胞内空泡化,细胞膜模糊甚至破裂、微绒毛化,核染色质边聚。辛伐他汀干预组大鼠腹主动脉内皮细胞损伤明显减轻,细胞膜清晰,细胞器空泡化减少,少量细胞器。结论脓毒症时毒素及过度激活的炎性因子损伤血管内皮,大量vWF、TM、PAF、AT-Ⅲ释放入血进而引起早期的高凝状态;辛伐他汀对脓毒症大鼠血管内皮具有保护作用,明显降低脓毒症时血vWF、TM、PAF、AT-Ⅲ水平,可改善脓毒症的血管内皮损伤及凝血功能紊乱。

  • 标签: 脓毒症 辛伐他汀 内皮,血管 凝血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抗磷脂综合征(APS)血栓形成的炎症环境中自噬是否参与多型核中性粒细胞(PMNs)释放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以及IFN-λ1(IL-29)是否具有抑制NETs相关凝血生成的作用。方法体外研究活动期APS患者血清刺激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的PMNs,IL-29和3-甲基腺嘌呤(3-MA)作为NETs释放和自噬的调节因子,通过免疫荧光技术(IFT)和流式细胞术(FCM)评估NETs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凝血-抗凝血(TAT)复合物水平。结果将APS患者血清刺激健康人PMNs释放的NETs作为对照组,其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水平为(22.8±3.1)%,流式细胞术分析表达水平为(10.1±2.7)%。IL-29和3-MA抑制了APS患者血清刺激的健康人PMNs上NETs的释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表达水平分别为(5.3±2.2)%和(4.9±2.4)%,流式细胞术分析的表达水平分别为(2.1±1.3)%和(2.7±1.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9.89、10.67、11.74、9.61,P均<0.01)。IL-29抑制了APS患者血清刺激的健康人PMNs上LC3B的表达,促进了p62的表达,与APS患者血清刺激的健康人PMNs中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C3B/GAPDH:(0.28±0.03)% vs(0.77±0.06)%,q=8.65;p62/GAPDH:(0.63±0.05)% vs(0.33±0.03)%,q=4.78;P均<0.01]。IL-29和3-MA降低了NETs相关TAT复合物的水平,与APS患者血清刺激健康人PMNs释放的NETs相关TAT复合物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1±0.5)ng/ml和(4.7±0.4) ng/ml vs(7.6±0.6) ng/ml,q=6.34和5.15,P均<0.01]。结论自噬机制参与了APS血栓形成患者血清刺激的健康人PMNs中NETs的释放以及随后的凝血级联激活,IL-29通过抑制自噬减少NETs的生成以及其相关凝血的产生。

  • 标签: IL-29 自噬 NETs 凝血酶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癌抗原199(CA199)联合血清异常凝血原在胰腺癌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2017年6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胰腺癌患者40例为胰腺癌组,另取同期收治的胰腺良性病变患者40例为胰腺良性病变组,再选择同期于本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40例为正常对照组。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3组人员血清CA199以及异常凝血原水平,同时计算CA199、异常凝血原以及两项联合检测胰腺癌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度,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胰腺癌组患者血清CA199以及异常凝血原水平均分别明显高于胰腺良性病变组,而胰腺良性病变组又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以病理诊断为标准,联合组检测结果中真阳性人数占比为87.50%,明显高于CA199以及异常凝血原检测(分别为67.50%、65.00%);联合组诊断灵敏度、准确度分别为87.50%、86.25%,均明显高于CA199以及异常凝血原检测。术后6个月胰腺癌患者血清CA199以及异常凝血原水平均明显低于手术前。以上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CA199联合血清异常凝血原应用于胰腺癌早期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可有效提高临床诊断的灵敏度以及准确度,并可为评估预后提供参考。

  • 标签: 胰腺癌 异常凝血酶原 癌抗原199 早期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血清PCT及凝血指标对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常州市武进中医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住院治疗的ARDS患者共6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临床研究,其中男性34例,女性26例;年龄34 ~ 75岁,平均(55.8±11.2)岁。按入院30 d时患者的生存情况,将研究对象分为生存组(36例)和死亡组(24例)。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Ⅱ)和肺损伤评分(Murray评分)。比较两组患者于确诊ARDS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降钙素原水平(PCT)、凝血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指标的水平。利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血清学检测结果与临床评分之间的关联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价相应指标对ARDS患者存活的预测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死亡组的(26.8±3.1)分比生存组的(22.3±2.6)分]与Murray评分[死亡组的(2.9±0.5)分比生存组的(2.2±0.3)分],死亡组均高于生存组(P均<0.05),血清PCT[(11.29±3.48)μg/L比(4.37±1.65)μg/L]、PT[(25.8±4.7±3.48)s比(16.4±3.1)s]、APTT[(49.4±5.1)s比(32.9±2.5)s]、DD[(4.92±1.05)s比(3.52±0.74)s]水平也高于生存组,但FIB水平低于生存组[(2.78±0.63)g/L比(4.26±0.91)g/L,P<0.05],而两组TT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RDS患者的血清PCT、PT、APTT、DD与APACHEⅡ和Murray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FIB与临床评分均呈负相关(P均<0.05)。PCT联合PT、APTT、FIB、DD的预测患者预后的AUC是0.963,显著高于各单一指标的预测价值。结论血清PCT以及PT、APTT、FIB、DD凝血指标与ARDS患者的肺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且PCT联合凝血指标对ARDS患者的病情及预后判断有指导意义。

  • 标签: 降钙素原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凝血指标 曲线下面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补体及凝血指标对脓毒症并发急性肾损伤(AKI)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内科及ICU收治的217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并发AKI分为脓毒症并发AKI者和脓毒症未并发AKI者,检测所有患者补体C3、补体C4、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D-二聚体、降钙素原等;所有患者行动脉血气分析,测乳酸。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脓毒症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其对脓毒症并发AKI的预测价值。结果217例脓毒症患者中,120例并发AKI,97例未并发AKI。脓毒症并发AKI者降钙素原、乳酸、PT、APTT、INR、D-二聚体明显高于脓毒症未并发AKI者(P<0.01),补体C3、补体C4明显低于脓毒症未并发AKI者(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90/60 mmHg(1 mmHg=0.133 kPa)(OR=3.705, 95%CI 1.536~8.934,P=0.004)、乳酸升高(OR=1.479, 95%CI 1.089~2.008,P=0.012)、补体C3下降(OR=0.027, 95%CI 0.005~0.152,P<0.001)、APTT延长(OR=1.090, 95%CI 1.047~1.137,P<0.001)是脓毒症并发AKI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敏感度分别为57.5%、80.8%、87.5%、59.2%,特异度分别为90.7%、75.3%、51.5%、77.3%;联合血压<90/60 mmHg、乳酸、补体C3、APTT检测的敏感度为75.0%,特异度为90.7%。结论补体C3下降及APTT延长能较好地预测脓毒症并发AKI,联合低血压及乳酸能提高预测价值。

  • 标签: 脓毒症 急性肾损伤 补体 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凝血原基因rs5896位点多态性与老年人肾结石相关性。方法选取浙江省医疗健康集团杭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老年肾结石患者90例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采用反转录聚合链式扩增法检测凝血原基因rs5896位点多态性,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rs5896位点等位基因T频率(64.44%)多于对照组(46.25%)(χ2=5.687),且TT基因型(54.44%)多于对照组(38.75%)(χ2=4.187,P<0.05)。多发结石rs5896位点TT基因型(77.78%)多于单发结石(38.89%),而CC基因型(16.67%)少于单发结石(37.04%)(χ2=13.171、4.363,均P<0.05)。TT型血清尿酸水平[(434.21±78.13)μmol/L]高于CC+CT型[(245.73±54.20)μmol/L](t=13.038,P<0.05);而不同基因型血清肌酐、钙、磷和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型尿液中尿酸水平[(415.32±56.63)μmol/L]高于CC+CT型[(267.31±67.18)μmol/L](t=11.343,P<0.05);而不同基因型尿液中钙、磷和钾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肾结石凝血原基因rs5896位点T基因频率较高,且基因型TT频率较高,T基因可能是易感基因,该位点可能通过尿酸代谢障碍导致肾结石发生,值得临床借鉴。

  • 标签: 基因 凝血酶原 基因rs5896位点多态性 肾结石 相关性分析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集束化干预措施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血栓栓塞症重症患者的凝血指标的影响作用分析。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12月南华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管外科接受临床治疗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血栓栓塞症重症患者202例,将其分组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1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在两组患者接受常规治疗时,给予其不同的护理方式,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辅助治疗,观察组给予集束化干预措施辅助治疗,整理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的凝血指标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采用集束化干预措施后,患者的凝血指标受到影响而出现明显改善,同时患者不良反应情况以及护理满意度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肺血栓栓塞症重症患者在接受治疗时采用集束化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可以有效帮助患者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改善患者的凝血指标情况,有利于患者的治疗,值得在临床中应用推广。

  • 标签: 集束化干预措施 下肢深静脉血栓 肺血栓栓塞症 凝血指标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三种统计学方法在间接法建立参考区间中的实用价值。方法方法学评价。调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进行产前检查的妊娠期妇女凝血指标,共收集32 401例孕妇数据,其中早孕组11 151例,中孕组4 872例,晚孕组16 378例。对凝血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凝血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判断各孕龄组内是否需要根据年龄进行参考区间分组。PT和APTT在三个孕期均需要根据年龄进行分组,FIB和TT在晚孕期、D-D在早孕期需要根据年龄分组。采用非参数法、Hoffmann法和Q-Q图法计算各指标的参考区间。于2019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儿门诊招募健康孕妇42例作为参考人群,验证建立的参考区间并比较参考人群检测结果在3种方法计算得出的参考区间外的百分比。结果35岁以下早孕期PT、APTT、FIB、TT的参考范围分别为(10.44~13.11)s、(25.29~35.88)s、(2.61~4.64)g/L和(11.53~15.58)s6项指标水平随孕期进展产生显著差异,PT和APTT在3个孕期内均需要根据年龄进行分组,FIB和TT在晚孕期、D-D在早孕期需要根据年龄分组。数据量较大时,Hoffmann法所建立的参考区间和非参数法较接近,Q-Q图法建立的参考区间略宽于Hoffmann法。数据量较小时,应用Hoffmann法和Q-Q图法计算的参考区间更为可靠。应用Hoffmann法计算的。结论妊娠期凝血功能指标需要根据孕期及年龄分组,基于Hoffmann法的间接法可以作为直接法的替代方法。

  • 标签: 妊娠 血液凝固试验 参考值 统计学,非参数 正态分布
  • 简介:摘要高海拔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和经济建设战略区域,因各种原因导致的创伤时有发生,与之相关的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性凝血病是威胁伤员健康的重要因素。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研究,高原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可以影响正常平原移居人群的凝血功能,出现高凝和纤溶抑制状态。高原地区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也主要表现为高凝状态的难以纠正。根据既往研究,笔者提出了高原地区创伤性凝血病可能的特点,为后续指导平时战时创伤后凝血功能异常和创伤性凝血病的诊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 标签: 高原 创伤和损伤 凝血功能 创伤性凝血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