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作者: 石金山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18-04-14
  • 出处:《科技新时代》 2018年第4期
  • 机构:摘要:本文主要结合红岩滑坡对双排抗滑桩施工中双排抗滑桩锚固深度选取的问题,在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考虑桩和土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利用滑坡体边界施加位移的方法,来对作用在抗滑桩上的水平推力进行模拟,然后对双排抗滑桩加固深度变化时对抗滑桩侧向位移、剪力、弯矩和抗滑力的变化规律来进行探讨,然后分析双排抗滑桩锚固深度变化对抗滑桩的侧向位移、剪力、弯矩和抗滑力的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纯缝线桥技术与缝线桥技术联合Ⅱ型“Chinese way”处理巨大肩袖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9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74例单侧巨大肩袖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39例,女性35例,年龄(60.2±7.8)岁(范围:42~77岁)。采用单纯缝线桥技术修补术(单纯组)44例,采用缝线桥技术联合Ⅱ型“Chinese way”修补术(联合组)30例。单纯组行断裂肩袖的内外排锚钉固定;联合组首先将肱二头肌长头腱转位至冈上肌腱足印区,用1枚内锚钉尾线缝合固定,然后利用锚钉缝线桥技术修补剩余的肩袖断裂部分。记录患者手术基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肩关节的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评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记录患者术后并发症及影像学结果,计算术前与术后各观察指标差值。两组重复测量的定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内不同时间点数据的两两比较采用LSD多重比较法。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14.6±5.4)个月(范围:6~24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肩关节活动度、VAS、ASES评分、UCLA 评分、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值均<0.01),末次随访的结果亦优于术后6个月(P值均<0.01)。联合组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各项观察指标优于单纯组(P值均<0.01)。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X线正位片提示肩关节退变未见明显进展,在随访中完善MRI检查的27例患者中,14例重建的肩袖组织再次损伤撕裂(Ⅳ型及Ⅴ型),其中单纯组10例(22.7%,10/44),联合组4例(13.3%,4/3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6,P=0.311)。结论与单纯缝线桥技术相比,缝线桥联合Ⅱ型“Chinese way”修补术对改善巨大肩袖损伤患者术后近期的疼痛症状、关节活动度、关节功能的效果更优,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 标签: 肩关节 关节镜 巨大肩袖损伤 缝线桥技术 肱二头肌长头肌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简化滑轮(double-pulley)缝合锚技术治疗肩盂前缘大块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7月,采用肩关节镜下简化double-pulley缝合锚技术治疗24例肩盂前缘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11例;年龄(50.14±10.60)岁(范围,34~67岁);均为IdebergⅠa型骨折。其中单纯肩盂前缘骨折8例,伴肱骨大结节骨折4例,伴肩袖损伤5例,伴肩关节前脱位、肱骨大结节骨折4例,伴肩关节前脱位、肩袖损伤2例,伴肩关节前脱位、同侧桡骨远端骨折1例。肩盂前缘骨块面积占肩盂面积的28.91%±5.35%(范围,25.1%~38.5%)。肩关节镜下根据骨块大小,以1枚内缝合锚置于肩盂前缘骨折床的内缘,2~4枚外排缝合锚置于肩盂关节面边缘,从低到高依次置入缝合锚,通过简化double-pulley技术复位固定。术后观察骨折复位及愈合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Constant-Murley评分、上肢功能障碍评分量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 DASH)对上肢功能进行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24例患者均获得满意骨折复位及内固定,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5个月(范围,12~36个月)。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切口愈合不良等;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2.7±0.6)个月(范围,2.1~3.2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为(0.8±0.8)分(范围,0~2分)。术后患肩关节活动度:前屈上举161.00°±5.77°(范围,145°~180°);体侧外旋46.43°±6.63°(范围,35°~60°);内旋拇指触及棘突水平为L3~T10。Constant-Murley评分(88.1±3.7)分(范围,81~93分),DASH评分(8.4±4.7)分(范围,0~40.4分)。除1例患者术后6周CT检查显示肱骨头向前下略移位外,其余患者肩关节对应正常,无脱位和不稳定表现。术后即刻及术后3、6、12个月CT检查均未见骨折块移位。CT检查评价关节面复位情况,术后即刻19例关节面台阶<2 mm,5例2~4 mm;末次随访时19例关节面台阶<2 mm,4例2~4 mm,1例>4 mm。术后6周,1例患者CT检查示肱骨头向前下略移位,但术后3个月CT检查示盂肱关节对应关系基本正常,关节面台阶5 mm。末次随访时,24例患者均未见严重骨关节炎表现,其中1例67岁患者存在轻度骨关节炎表现。2例伴肩关节前脱位及肩袖损伤者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结论对于大的肩盂前缘骨折,采用肩关节镜下简化double-pulley缝合锚固定技术治疗,创伤小,术中镜下视野清晰,骨折显露安全、充分,复位、固定稳定可靠,可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肩骨折 关节镜检查 缝合锚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随访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建湖医院骨科接受治疗的骨折移位大于5 mm、骨折块面积小于3 × 3 cm,无其他损伤(如:肩袖损伤、SLAP损伤、Bankart损伤)的单纯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的且接受关节镜下锚钉缝线桥固定技术治疗的患者23例。收集患者末次随访的关节活动度、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医师(ASES)评分等数据资料。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术前术后关节活动度、VAS评分、ASE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在3个月内实现骨性愈合。肩关节前屈活动度由术前(92.4±15.3)°提高至术后(148.7±15.3)°(t=9.956,P<0.01),外展活动度由术前(85.0±12.6)°提高至术后(147.3±14.4)°(t=15.502,P<0.01);外旋活动度由术前(21.5±10.2)°提高至术后(30.7±11.8)°(t=12.058,P<0.01); VAS评分比术前降低(Z=4.107,P<0.01); ASES评分由术前(29.7±6.1)分提高至术后(91.8±4.1)分(t=41.879,P<0.01)。结论关节镜下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单纯性肱骨大结节撕脱性骨折效果确切,手术创伤小、恢复快、术后肩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 标签: 肩关节 肩骨折 内固定器 关节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容积CT血供灌注参数与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纳入信阳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医院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68例肺癌患者,所有患者均行CT诊断,记录CT血供灌注参数肺动脉流量(PA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灌注指数(PI),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多容积CT血供灌注参数对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预测价值。结果不同年龄、性别、肿瘤长径、肿瘤分期、分化程度、肿瘤类型、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患者PAF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T3~T4期、淋巴结转移患者BAF值均高于T1~T2期、淋巴结无转移患者,T3~T4期、淋巴结转移患者PI值低于T1~T2期、淋巴结无转移患者(P<0.05);其他不同病理特征患者BAF、PI值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结果显示,BAF、PI值联合诊断肺癌肿瘤T3~T4期的AUC为0.863(95%CI:0.773~0.953),诊断价值较高;BAF、PI值联合诊断肺癌淋巴结转移的AUC为0.874(95%CI:0.786~0.962),诊断价值较高。结论BAF值升高、PI降低提示肺癌患者肿瘤分期程度高,有淋巴结转移风险。

  • 标签: 肺癌 临床病理特征 多排容积CT 双血供灌注
  • 简介:摘要创伤性迟发性侧骑跨横窦硬膜外血肿(TDBEHSTS)临床发生率低,但病情凶险。由于起病隐匿,随病程进展可出现急性临床病情恶化,甚至危及生命。迟发性血肿出血来源为静脉源性,临床表现与血肿体积不成正比,使得病情评估及手术时机方式选择面临困惑。精确病情评估和手术方式选择与预后密切相关。微创手术对静脉来源硬膜外血肿的治疗效果好,已获临床广泛认可。但改良钻孔引流手术对于TDBEHSTS的治疗效果及技巧尚无相关临床经验。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至2020年12月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医联体医院收治的17例TDBEHSTS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改良钻孔引流术对TDBEHSTS的治疗效果。

  • 标签: 颅脑损伤 血肿,硬膜外,颅内 引流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婴儿供肾成人肾移植的改良简化术的手术方式及临床效果。方法总结山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肾移植透析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采用改良简化术进行的4例婴儿供肾成人肾移植资料。4例均为心死亡供者,男性3例,女性1例,年龄(54±22.69)d,体重为(5.6±0.79)kg。受者中男性1例,女性3例,年龄(41.5±5.97)岁,体重(45±3.56)kg。俢肾过程中将侧供肾缝合固定,使肾位置相对固定,行供肾腹主动脉瓣-受者髂外动脉、供肾下腔静脉瓣-受者髂外静脉端侧吻合,以降低手术难度、避免血流动力学紊乱。结果4例手术过程均顺利,供肾修整平均历时20 min,移植手术平均历时68.75 min。未出现血管及泌尿系统并发症,随访12个月移植肾功能恢复良好,受者及移植肾远期存活满意。结论改良简化婴儿供肾成人整块肾移植优化了手术方式,操作简便且降低血管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 标签: 肾移植 儿童供肾 整块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与四襻人工晶状体(IOL)植入高度近视眼后在囊袋中倾斜与偏心情况的差异。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6年10月至2017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接受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IOL(Tecnis ZCB00,AMO)或四襻IOL(MC X11 ASP,HumanOptics)植入术的高度近视患者148例(148眼),其中植入IOL 54眼为IOL组,植入四襻IOL 94眼为四襻IOL组。于术后6个月进行随访。使用OPD-Scan III视觉质量分析仪记录各眼IOL倾斜、偏心、高阶像差与调制传递函数等数据。比较2种IOL植入组的IOL偏心、倾斜和视觉质量参数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Spearman相关性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IOL组与四襻IOL组年龄、性别、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眼轴26~<28 mm亚组与28~<30 mm亚组内,IOL组IOL的偏心位移均显著大于四襻IOL组[0.26(0.15,0.33)mm vs. 0.18(0.10,0.24)mm,Z=-2.81,P=0.005;(0.42±0.28)mm vs.(0.18±0.07)mm,t=2.96,P=0.01]。IOL组(r=0.304,P=0.027)与四襻IOL组(r=0.366,P<0.001)IOL偏心位移均与眼轴长度呈正相关。在7 mm瞳孔直径下,四襻IOL组的全眼及眼内高阶像差与彗差较IOL组更小(均P<0.05)。结论:对于高度近视眼,四襻IOL较IOL具有更好的长期居中稳定性,且在光线较弱时可能具有更好的视觉质量。

  • 标签: 人工晶状体 人工晶状体襻 高度近视 偏心 视觉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肩关节镜下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3月广州市荔湾区骨伤科医院骨关节科采用肩关节镜缝线桥技术治疗的13例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患者资料。男6例,女7例;年龄35~69岁,平均52.3岁。肱骨大结节骨折按照Mutch分型均属于撕脱型。单纯大结节撕脱骨折3例,合并肩关节前脱位10例,均已术前手法复位。陈旧性大结节撕脱骨折3例。术后定期门诊随访并进行X线检查,末次随访时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肩指数评分、韩国肩关节评分(KSS)评价肩关节疼痛程度、活动度及稳定性。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0~16个月(平均12.3个月)随访,术后所有患者均无感染或肩关节不稳。末次随访时外展上举平均164.6°(135°~180°);体侧外旋平均62.7°(40°~80°);内旋摸背试验平均T10水平(L2至T6);VAS平均0.65分(0~2.5分);ASES评分平均90.5分(78~100分);KSS平均91.5分(84~100分)。结论肩关节镜下锚钉缝线桥技术治疗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手术创伤小,可修复合并损伤,术后恢复快。

  • 标签: 肩关节 关节镜检查 缝合锚 肱骨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胫骨骨道联合锚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骨科并接受关节镜辅助下胫骨骨道联合锚钉固定手术治疗的23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5例,女8例;平均年龄35.5岁(12~55岁);均为单侧损伤(右侧14例,左侧9例)。胫骨髁间棘骨折根据改良Meyers-Mckeever分型标准:Ⅱ型2例,Ⅲ型18例,Ⅳ型3例。收集并比较术前与术后1个月、12个月患者的膝关节活动度、Lysholm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测量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时CT的胫骨前坡角(ATSA)并评估骨折复位情况。结果23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3个月(12~52个月)随访。术后2例患者存在膝关节活动受限,1例患者骨折未达到解剖复位。患者术后1、12个月的Lysholm评分[(61.4±3.5)、(90.4±4.3)分]、IKDC评分[(69.6±4.2)、(88.5±3.0)分]均较术前[(45.4±6.8)、(49.6±3.9)分]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TSA由术前的4.2°±5.7°恢复到术后1个月的-11.7°±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胫骨骨道联合锚钉固定手术治疗胫骨髁间棘骨折可以达到解剖复位和牢固固定,可获得满意的手术疗效。

  • 标签: 关节镜检查 骨折固定术,内 膝关节 胫骨髁间棘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多中心临床应用对比分析8及16移动CT的成像质量及性能特点、检查耗时、人工成本及辐射剂量值等。方法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自2010年8月至2020年7月应用8移动CT行头部扫描90 059例次,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神经外科联合多家医院自2017年3月至2020年7月应用16移动CT行头部扫描10 969例次,分别采集患者头部扫描成像、检查时间、人工成本(人员累计耗时),以及辐射剂量值:CT剂量指数(CTDIvol)、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另外随机选择同期60例次64大型CT检测值作为对比。结果(1)成像分析:8移动CT头部扫描90 059例次,其中急诊室82 843例次(91.99%)、ICU 7090例次(7.87%)、手术室126例次(0.14%)。16移动CT头部扫描10 959例次,其中急诊室8601例次(78.41%)、ICU 879例次(8.01%)、手术室31例次(0.28%)、车/船/机载头部扫描1458例次(13.29%)。2组成像质量基本相同,与8移动CT组相比较,16移动CT安装有精密导轨控制扫描和减振器,扫描速度快,运动伪影少,具有平扫+增强、脑血管造影(CTA)和脑灌注成像(CTP)等多种成像功能。(2)扫描时间与辐射剂量:16、8移动CT及64大型CT的扫描时间、人工成本、辐射剂量(CTDIvol、DLP、E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6移动CT成像质量优良,扫描速度快耗时少、人工成本低、辐射剂量低,具有平扫、增强及CTA、CTP多种成像功能。

  • 标签: 移动CT 移动卒中单元 脑梗死 脑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的供肾病理评估体系和改良的术在成人肾移植(DKT)中的安全性、可行性,并评估其疗效,以期为扩大标准的供者供肾移植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5月期间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实施的10例按照统一标准实施的成人DKT临床资料,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为(57.9±12.8)岁;体重指数(BMI)为(24.1±4.1)kg/m2;捐献类型中心脏死亡7例,脑死亡3例;获取前血肌酐为107.6(93.3,163.5)μmol/L。所有供肾均行零点穿刺活检,通过结合Banff标准和Remuzzi评分,优化病理评估体系进行评分,结果提示肾小球硬化左肾为2.0(1.5,2.0)、右肾为1.5(1.0,2.0);Remuzzi评分左肾为(4.4±1.2)分、右肾为(3.6±1.5)分。10例成人DKT受者中,全部为男性;年龄为(43.1±9.0)岁;BMI为(22.2±1.9)kg/m2;术前群体反应性抗体(PRA)均为阴性。结果10例受者均采用改良的术肾置于髂血管外侧,采用不带瓣方案,上方肾脏的肾动脉首选与髂内动脉吻合,手术时间为(195±54.3)min;出院时血肌酐为125.0(102.0,199.0)μmol/L,肾动态显像结果提示肾小球滤过率左肾(30.0±8.2)ml/min、右肾(29.2±13.9)ml/min,磁共振血管造影结果提示移植肾动、静脉走行规则;手术至出院时间为(22.4±4.7)d。与同期单肾移植(SKT)比较,DKT出院时血肌酐低于SKT,移植物功能延迟(DGF)发生率高于SKT,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KT手术至出院时间长于SKT(P<0.05)。术后并发症中供者来源感染(DDI)2例、DGF 5例,未发生血管和输尿管等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随访6个月,10例受者肾功能维持稳定,无显著波动。结论优化的供肾病理评估体系和改良的肾移植术应用于成人DKT中,其安全性较高、实施的可行性较好,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顺利,但仍需长期随访并评估其疗效。

  • 标签: 肾移植 边缘供肾 肾穿刺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创穿刺闭引流术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62例,使用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34)。对照组采取常规钻孔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微创穿刺闭引流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4.1%(32/34),高于对照组78.6%(22/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残余液量分别为(23.7±3.6)min、(5.8±0.8)d、(18.3±3.9)ml/月,均低于对照组(43.6±7.6)min、(8.6±1.2)d、(28.3±4.0)ml/月,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9%(2/34),低于对照组28.6%(8/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硬膜下血肿微创穿刺闭引流术的治疗效果较常规疗法显著,并且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标签: 微创穿刺术 慢性硬膜下血肿 研究 有效率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国产16和进口8移动CT的临床使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17年3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和廊坊爱德堡医院应用国产16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的1469例患者(1604例次),以及自2016年1月至2018年8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附属八一脑科医院应用进口8移动CT进行头部扫描的15 510例患者(24 994例次)进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头部水平位平扫、轴向增强扫描、CT血管造影(CTA)及螺旋扫描三维成像等检查,对比分析2种CT成像质量、运行功耗、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稳定性。结果(1)成像质量:国产16移动CT水平位平扫可清晰显示眼球、视神经、脑干、脑沟及脑回等低密度组织;2种CT对外伤性硬脑膜下血肿及缺血性脑卒中的成像质量均符合临床诊断标准。(2)运行功耗:国产16移动CT每小时人均运行功耗为(0.286±0.018) kW·h,显著低于进口8移动CT的(0.485±0.028) kW·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辐射风险:①国产16移动CT水平位平扫CTDIvol为(36.270±0.281) mGy,显著低于进口8移动CT的(82.520±0.441)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国产16移动CT轴向增强扫描的CTDIvol为(36.270±0.335) mGy,显著低于进口8移动CT的(70.728±0.424)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③国产16移动CT的CTA成像CTDIvol为(20.600±0.087) mGy,显著低于进口8移动CT的(29.300±0.335) mGy,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成像稳定性:国产16移动CT较进口8移动CT负荷小、重心低、稳定性更好。结论在头部扫描应用方面,2种CT的成像质量均完全符合临床诊断标准,但国产16移动CT的功耗和辐射剂量显著低于进口8移动CT,成像稳定性明显优于进口8移动CT。

  • 标签: 移动CT 运行功耗 剂量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双线半环扎术治疗近指间关节Ⅱ型掌板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我们采用针双线半环扎术治疗9例近指间关节Ⅱ型掌板损伤。术后对患者的恢复情况进行功能评定分析。结果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8个月,平均4.9个月,采用近指间关节骨折脱位Ishida-Ikuta评分系统评定功能:优6例,良3例。结论针双线半环扎术治疗急性近指间关节Ⅱ型掌板损伤,术后效果满意。

  • 标签: 掌板 治疗结果 近指间关节 双针双线半环扎术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Scarpa筋膜的钳夹改良术在腹壁整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脂肪整形一科收治全腹壁整形手术女性患者26例,年龄26~50岁,平均36.9岁。分为皮瓣钳夹组12例和Scarpa筋膜钳夹组14例。记录两组患者腹壁整形术的手术时间(不包括吸脂时间)、术后血清肿发生情况、术后切口感染情况。结果与皮瓣钳夹组相比,Scarpa筋膜钳夹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136 min,较皮瓣钳夹组(平均手术时间153 min)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血清肿以及切口感染情况,术后切口愈合等级均为Ⅰ/甲级。结论保留Scarpa筋膜的钳夹改良术可降低手术时间,提高手术效率;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腹壁整形术 皮瓣切除 血清肿 感染 切口愈合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慢性硬膜下血肿(CSDH)患者行单骨孔封闭冲洗及骨膜下引流术的疗效。方法选取江阴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CSDH患者106例,分为常规单骨孔钻孔引流术组(常规组)和单骨孔封闭冲洗及骨膜下引流术组(封闭组),对2组患者的手术疗效及并发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手术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262,P>0.05);封闭组术后颅内积气量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963,P<0.05);2组患者术后症状性气颅、脑损伤、切口脑脊液漏、癫痫发作、血肿复发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骨孔封闭冲洗及骨膜下引流术治疗CSDH能明显降低术后颅内积气,是一种简单、有效、安全的治疗手段。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封闭式钻孔引流术 骨膜下引流 颅内积气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胡珊琴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6
  • 出处:《健康世界》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儿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究小儿肺炎患儿临床护理应用多模式促痰护理对呼吸功能及痰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22.6-2022.12接收到的合适的患儿80例,根据护理不同分组,对照组进行普通护理,观察组进行多模式促痰护理,从呼吸功能和痰情况两方面结合数据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患儿呼吸功能四项指标数据均较高,与对照组差异显著。观察组患儿每日痰量和有效痰时间,明显比对照组痰多、用时短(P<0.05)。结论:多模式促痰护理合理应用在小儿肺炎患儿护理实践中,促进痰,改善身体功能,增强治疗效果,值得借鉴。

  • 标签: 多模式促排痰护理;小儿肺炎;呼吸功能;排痰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序贯痰法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对降低肺部感染的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序贯痰法,比较两组痰量、痰液黏稠度、血气指标变化情况与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痰量高于对照组(P<0.05);痰液黏稠度轻于对照组(P<0.05);PaO2高于对照组,PaCO2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序贯痰法应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患者中,可有效提高其痰量,减轻痰液黏稠度,并显著改善患者血气指标,减少肺部感染、气道黏膜损伤等不良事件的发生。

  • 标签: 序贯式排痰法 重型颅脑损伤 气管切开 肺部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