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3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吸烟与多种眼部疾病相关。吸烟可通过炎性因子白介素(interleukin, IL)-1β及IL-6的释放、核因子-κB的激活导致干眼的发生;并可增加白内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患病风险。吸烟者血清甲状腺相关抗体浓度下降,甲状腺相关眼病的进展情况较不吸烟者严重。吸烟引起的氧化应激反应造成血管内皮损伤,可能是其与缺血相关眼病、青光眼、翼状胬肉及屈光不正等眼病相关的重要机制。(国际眼科纵览,2022, 46:402-409)

  • 标签: 吸烟 眼科疾病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累积空腹血糖(cumFPG)暴露与全因死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以连续参加2006—2007、2008—2009、2010—2011年度健康体检且资料完整的开滦集团56 845名职工为观察对象,平均随访7.77年,以发生全因死亡为终点事件。按cumFPG四分位分组,比较各组全因死亡发生密度的差异;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和自然样条函数分析cumFPG对全因死亡的影响。结果平均随访(7.77±1.05)年,全因死亡发生密度随cumFPG增加呈上升趋势(分别为4.93/千人年、5.87/千人年、8.48/千人年、14.02/千人年),经Log-rank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校正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高血压、基线空腹血糖等混杂因素,与Q1组比较,Q4组发生全因死亡的HR(95%CI)为1.28(1.15~1.42),cumFPG每增加1个标准差,发生全因死亡的风险增加17%。自然样条函数分析显示cumFPG与全因死亡风险呈现类似J形曲线关系。结论高cumFPG是发生全因死亡的危险因素。

  • 标签: 累积空腹血糖 全因死亡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杀虫剂和除草剂使用对脂代谢的影响。方法于2020年11月,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HANES)公开数据库,选取2011至2014年脂代谢报告,选择20~65岁有人口学信息、农药使用情况和4种脂代谢指标[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数据的调查者作为研究对象,共3 039人。依据是否使用杀虫剂将研究对象分为杀虫剂组(320人)和非杀虫剂组(2 719人),依据是否使用除草剂将研究对象分为除草剂组(156人)和非除草剂组(2 883人)。分析一般人口学及脂代谢指标分布情况,用分层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农药使用与脂代谢的关系。结果3 039名研究对象中男性和女性分别1 509人(49.7%)和1 530人(50.3%),男性年龄(39.7±12.0)岁,女性年龄(40.2±12.0)岁。女性中除草剂组HDLC[(55.4±15.0) mg/dl]浓度低于非除草剂组[(58.2±14.2) mg/dl](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使用除草剂与TC、LDLC、LDLC/HDLC升高有关(b=0.038、0.048、0.050,均P<0.05),与HDLC降低有关(b=-0.044,P<0.05)。使用除草剂与女性HDLC降低、LDLC和LDLC/HDLC升高有关(b=-0.050、0.062、0.067,均P<0.05)。结论除草剂暴露可引起脂代谢改变,对女性效应更明显。

  • 标签: 农药 杀虫药 除草剂 脂代谢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咽鼓管黏膜由呼吸道黏膜延续而来,其内存在一种类似于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复合物,在维持咽鼓管生理功能相对稳定中发挥特定的作用。一方面,表面活性物质可以通过降低咽鼓管管腔内气液界面表面张力及改善咽鼓管黏液的黏弹性以降低咽鼓管的开放压;另一方面,表面活性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成员,在局部促进微生物清除、减轻炎症反应及提高咽鼓管免疫功能方面亦发挥其独特的作用,但该功能目前研究尚不成熟,具体机制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综述表面活性物质调压作用和免疫作用,尤其是作用于咽鼓管黏膜机制方面的进展研究,以期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咽鼓管 表面张力 肺表面活性物质类
  • 简介:摘要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全身性疾病,病理改变以血管病变为主,可影响全身多个组织器官的微循环。高血压与听力损失有关,尤其对高频听力影响较大,可能与微循环障碍有关。本文针对高血压与听力损失关系进行综述,以期为伴有听力损失的高血压患者制订治疗决策提供指导。

  • 标签: 高血压 听力损失 相关性 研究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的关系,为乳腺癌患者患甲状腺疾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8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住院的511例新发乳腺癌患者,选取同期住院的年龄匹配的303例新发乳腺良性疾病患者和341名健康体检者。对3组进行甲状腺B型超声检查及甲状腺功能检测。通过查阅病历,收集患者的一般情况及临床病理资料,比较3组甲状腺疾病患病的差异。比较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化疗中期和化疗末期甲状腺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乳腺癌组、乳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的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病率[32.5%(166/511)、25.7%(78/303)、21.7%(74/341)]、甲状腺结节患病率[50.7%(259/511)、43.2%(131/303)、41.6%(142/341)]和甲状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TI-RADS)4级及以上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15.4%(40/259)、14.5%(19/131)、4.9%(7/14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患者组促甲状腺激素(TSH)和游离甲状腺素(fT4)的异常率均高于乳腺良性疾病组和健康对照组[34.1%(174/511)比26.1%(79/303)%、23.5%(80/341),24.9%(127/511)比8.6%(26/303)%、3.2%(11/3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患者治疗前、化疗中期、化疗末期fT4、游离三碘甲状腺氨酸(fT3)、甲状腺免疫球蛋白抗体(TgAb)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乳腺癌患者化疗末期fT4、TgAb和TPOAb的异常率均低于化疗前[11.5%(59/511)比24.9%(127/511),5.1%(26/511)比17.4%(89/511),11.9%(61/511)比20.4%(104/5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乳腺癌与甲状腺疾病有一定的关系。临床医师在乳腺癌患者治疗及随访过程中,应关注甲状腺疾病及甲状腺功能的变化,以便尽早发现,对甲状腺疾病进行规范化治疗。

  • 标签: 乳腺肿瘤 甲状腺疾病 甲状腺结节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程度牙周炎对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的影响,寻找MCI的潜在口腔局部风险因素,探索牙周炎与MCI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牙周病科首诊或老年病科转诊的中老年牙周病患者共70例(女性44例,男性26例)。对照组为认知正常的牙周病患者,病例组(MCI组)为老年病科转诊的确诊MCI的牙周病患者。由牙周专科医师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全口牙周检查、记录相关牙周指标并拍摄曲面体层X线片,按1999年分类定义牙周炎的分度,按2018年分类定义牙周炎的分期和分级。由老年病专科医师使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量表评估研究对象的认知功能。抽取所有研究对象的肘静脉血以检测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²检验分析人群因素、牙周相关指标和血清炎症指标在两组间的差异,二元Logistic分析计算研究对象牙周炎程度及主要牙周临床指标的MCI比值比(odds ratio,OR)。结果对照组共纳入39例、MCI组纳入31例患者。70例研究对象年龄(58.3±6.2)岁(45~70岁),组间比较显示对照组中高学历人群占比显著高于MCI组(χ²=9.45,P=0.024),对照组年龄[(57.1±6.0)岁]与MCI组[(59.7±6.3)岁]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P=0.082)。对照组中重度牙周炎患者例数及占比[43.6%(17/39)]显著低于MCI组[74.2%(23/31)](χ²=6.61,P=0.010),中重度牙周炎在纳入年龄和学历校正后的OR值为3.00(95%CI:1.01~8.86,P=0.048)。牙周炎分级的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5.56,P=0.062),牙周炎分期(χ²=7.69,P=0.041)及分期分级(χ²=13.86,P=0.036)的组间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此外,对照组相比MCI组,存在探诊深度≥6 mm深牙周袋者占比更低(17.9%对比41.9%,χ²=4.87,P=0.027),探诊深度≥4 mm位点数更少[(6.48±6.70)个对比(11.03±8.91)个,t=-2.44,P=0.017],菌斑指数(1.42±0.56对比1.68±0.57,t=-1.91,P=0.059)和牙龈指数(1.68±0.29对比1.96±0.30,t=-3.93,P<0.001)也更低,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组间血清炎症因子hs-CRP、IL-1β、IL-6及TNF-α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中老年人群中重度牙周炎与MCI发病有较强的关联;存在较深牙周袋且牙周袋数量较多、口腔卫生不良和牙龈炎症较重也是MCI潜在的风险因素。

  • 标签: 牙周炎 认知障碍 病例对照研究 牙槽骨质丢失 牙周袋深度 血清炎症因子
  • 简介:摘要前庭系统不仅在维持躯体平衡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也参与认知功能。前庭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受损主要体现在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和非视觉空间认知能力,其中儿童群体认知受损主要体现在执行功能及日常学习表现。目前关于两者关系的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前庭信息参与更高级的皮层区域投射有关。临床常见前庭疾病,如前庭性偏头痛、双侧前庭病等也可能对患者的认知功能产生影响。此外,听力损失、焦虑等情感反应可能参与介导前庭功能与认知的关系。本文围绕前庭功能与认知的关系,从影响维度、机制、常见前庭疾病与认知的关系及前庭功能与其他可能导致认知下降因素的关系等方面进行综述,从而为前庭功能患者的认知管理提供参考。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中国儿童体质指数(BMI)与性发育水平之间的关系。方法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国1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3~<18岁的208 179名健康儿童进行横断面调查。调查指标包括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计算BMI值,并评估第二性征发育情况。根据年龄将3~18岁儿童分为3~<6岁、6~<10岁、10~<15岁、15~<18岁4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每组BMI与性发育水平的相关性。根据BMI标准分为正常体重、超重、肥胖组,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组间早发育与非早发育分布差异。绘制曲线图分析青春期不同发育分期女童和男童的早发育百分比与BMI分布之间的关系。结果208 179名健康儿童中女96 471名、男111 708名。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正常体重Tanner 1期为对照)发现超重及肥胖女童B2、B3、B4+期OR值分别为1.72(95%CI:1.56~1.89)、3.19(95%CI:2.86~3.57)、7.14(95%CI:6.33~8.05)及2.05(95%CI:1.88~2.24)、4.98(95%CI:4.49~5.53)、11.21(95%CI:9.98~12.59);超重及肥胖男童G2、G3、G4+期OR值分别为1.27(95%CI:1.17~1.38)、1.52(95%CI:1.36~1.70)、1.88(95%CI:1.66~2.14)及1.27(95%CI:1.17~1.37)、1.59(95%CI:1.43~1.78)、1.93(95%CI:1.70~2.18),均P<0.01。3~<6岁肥胖女童B2期、男童G2期的OR值分别为2.02(95%CI:1.06~3.86)和2.32(95%CI:1.05-5.12),均P<0.05。6~<10岁超重女童性发育水平B3期的风险高达5.45倍,肥胖则高达12.54倍。超重女童发生早发育的风险是正常体重女童的2.67倍,肥胖女童则高达3.63倍,在男童分别为1.22和1.35倍(均P<0.01)。青春期不同发育阶段儿童早发育百分比随着BMI增加而增加,其中8~<9、10~<11、11~<12岁女童各BMI水平的早发育百分比分别从5.7%(80/1 397)、16.1%(48/299)、13.8%(27/195)至25.7%(198/769)、65.1%(209/321)、65.4%(157/240),9~<10、12~<13、13~<14岁男童分别从6.6%(34/513)、18.7%(51/273)、21.6%(57/264)至13.3%(96/722)、46.4%(140/302)、47.5%(105/221)。结论中国儿童BMI与性发育水平呈正相关,女童的相关性更高。肥胖是3~<6岁学龄前儿童发生性早熟危险因素。6~<10岁是肥胖女童早发育的危险时期。

  • 标签: 人体质量指数 性发育 儿童
  • 简介:摘要白内障是全世界最常见的致盲性眼病,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环状RNA(circRNA)是一种特殊的非编码RNA,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保守性,广泛参与了多种生物学过程和疾病的发生。circRNA的异常表达可通过蛋白互作以及海绵吸附微小RNA影响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功能,从而参与白内障的发生,有望成为白内障防治的靶点。本文对circRNA在白内障发生及发展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RNA,环状 白内障 晶体 上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术前血清尿酸水平(SUA)与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关系。方法选择择期在脊椎-硬膜外麻醉下行膝关节置换术患者750例,性别不限,年龄50~90岁,ASA分级Ⅰ或Ⅱ级。麻醉前采集患者静脉血样,采用酶偶联法测定SUA。取L3,4为穿刺间隙,于蛛网膜下腔取脑脊液(CSF)标本2 ml,采用ELISA法测定β淀粉样蛋白42(Aβ42)、总tau蛋白(t-tau)以及磷酸化tau蛋白(p-tau)浓度。根据高尿酸血症临床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高尿酸组(HS组)和非高尿酸组(NS组),根据是否发生POD分为POD组与非POD组(NPOD组)。采用logistic回归筛选POD危险因素,并分析CSF生物标志物的中介效应。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SUA和CSF生物标志物浓度预测POD的效能。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699例患者,POD发生率为21.5%。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年龄、性别、受教育年限、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评分、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等多项混杂因素后的结果显示,SUA、CSF p-tau和t-tau浓度升高为POD的危险因素(P<0.05)。中介效应分析结果显示,CSF p-tau和t-tau浓度是SUA和POD之间关系的中介因子,中介效应分别为0.000 301(95%CI 0~0.000 152)和0.000 236(95%CI 0~0.000 092),中介比例分别为14.9%和11.7%。SUA预测POD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774(P<0.05)。结论术前SUA升高是POD的危险因素,预测POD的准确性较高,CSF p-tau和t-tau浓度是SUA影响POD的中介因子。

  • 标签: 尿酸 血清 谵妄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近20余年来全球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这一趋势与儿童疫苗接种的增加相一致,因此有学者提出儿童接种疫苗可能会增加儿童哮喘风险的假设。然而疫苗接种是预防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一些重要传染性疾病由于广泛的特异性免疫接种而得到成功控制,不能因为某一假设而停止接种。为探索儿童疫苗接种与哮喘的关系,本文综述了儿童疫苗接种与哮喘的关系及相关研究进展,以期提高临床及公卫人员的认识。

  • 标签: 哮喘 儿童 疫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学龄近视儿童近距离用眼行为对近视进展的影响。方法:前瞻性研究。招募2014—2015年就诊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的7~12岁近视儿童121例,分为单光镜组56例、近附加为+2.00 D渐变镜组65例,随访观察其2年的近视度数进展情况,并使用Polhemus系统随访采集受检儿童近距离用眼行为参数,分析其阅读和书写距离以及注视角度。均取右眼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分析近距离用眼行为的变化规律,采用Pearson相关性及线性回归分析近距离用眼行为与近视进展的关联。结果:单光镜组与渐变镜组儿童在近视度数、近距离用眼行为参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儿童基线阅读与书写距离分别为(31.8±5.8)cm和(25.2±5.8)cm。儿童基线书写距离与近视进展(-1.54±0.60)D存在相关性(r=-0.25, P=0.014)。书写距离低于20 cm与近视进展量存在相关性(r=-0.52, P=0.011)。书写距离低于20 cm与书写距离高于30 cm的近视进展量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6, P=0.020)。结论:较近的工作距离与近视进展快相关。培养儿童合适的用眼行为是儿童近视防控的重要策略之一。

  • 标签: 学龄儿童 近视进展 视觉行为 近距离工作
  • 作者: 林敏魁 李丽丽 闫福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口腔医学杂志》 2022年第06期
  • 机构: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牙周科 福建省口腔疾病研究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口腔生物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福建省高校口腔医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医科大学口腔医学研究院 福建医科大学口腔组织工程研究中心,福州 350001,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院·南京市口腔医院牙周病科,南京 210008
  • 简介:摘要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 mellitus,Pre-DM)是介于正常血糖稳态和2型糖尿病之间的中间高血糖状态,我国一半以上的成年人处于Pre-DM。牙周炎主要是由菌斑微生物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与糖尿病等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具有共同的危险因素,且互相影响。Pre-DM可能增加罹患牙周炎的风险,牙周炎也可能影响糖尿病的发生和发展。氧化应激、系统性炎症、肠道菌群是目前牙周炎与Pre-DM互相联系的主要机制。本文主要对Pre-DM与牙周炎的关系及潜在的相关机制进行综述,为两者的防治提供新的依据。

  • 标签: 糖尿病前期 牙周炎 氧化应激 系统性炎症 肠道菌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氟斑牙发生风险与骨代谢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于2017年4 - 5月选取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4所小学作为调查地点,整群抽样法抽取学校7 ~ 12岁儿童共502名,采集晨尿和空腹静脉血,利用氟离子选择电极法测定尿氟,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ALP)、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骨钙素(OC)、降钙素(CT)、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Dean法评估儿童氟斑牙患病情况,并根据结果分为氟斑牙组(n = 173)和对照组(n = 329)。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氟斑牙发生风险与骨代谢相关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氟斑牙组儿童血清磷、O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mmol/L:1.54 ± 0.19比1.58 ± 0.21;ng/ml:11.59 ± 5.22比12.78 ± 5.88,P均< 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OC水平对氟斑牙发生风险有影响[比值比(OR) = 0.96,95%置信区间(CI):0.92 ~ 0.99,P < 0.05]。骨代谢相关指标对氟斑牙发生风险的贡献度由大到小分别为血清OC(36.34%)、磷(25.89%)、BALP(13.16%)、PTH(9.73%)、钙(9.44%)、CT(3.72%)和ALP水平(1.72%)。结论儿童氟斑牙的发生与骨代谢指标变化有关,OC在氟斑牙的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氟中毒,牙 儿童 骨钙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共病与口腔健康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入选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老年科住院的患者852例,男性380例,女性472例,年龄60~74岁274例,75~89岁519例,≥90岁5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汉化版简明口腔健康检查量表(BOHSE)评分,计算疾病累计评分(CIRS),比较共病组(808例,94.8%)和非共病组(44例)患者汉化版BOHSE量表中口腔健康指标分布,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共病组患者CIRS得分与口腔健康的关系。结果808例共病组患者中,每例病种个数为(4.13±1.62)个,CIRS为(10.96±4.37)分;60~74岁、75~89岁、≥90岁患者病种个数(3.63±1.33)个/例、(4.26±1.64)个/例、(5.14±1.90)个/例(F=35.555,P<0.01),CIRS得分(8.88±3.59)分、(11.67±4.32)分、(13.64±4.42)分(F=51.532,P<0.01)。住院老年患者口腔问题发生率为92.72%(790/852),口腔健康的BOHSE得分为(4.58士2.88)分,60~74岁、75~89、≥90岁患者口腔健康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370,P<0.05)。共病组与非共病组患者牙齿周围和(或)义齿覆盖的牙龈、天然牙和义齿状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共病组患者CIRS得分与天然牙状况得分、咀嚼位牙齿咬合状况(包括天然牙及人工牙)得分相关(t值分别为2.565、2.495,均P<0.05)。结论住院老年患者共病率高,口腔健康问题普遍,随增龄共病的病种个数增多、口腔健康状况越差,天然牙状况、咀嚼位牙齿咬合状况(包括天然牙及人工牙)与老年共病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 标签: 口腔疾病 慢性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