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资源的优化配置是医院管理者关注的重点,如何提高能效比是困扰管理者的难题。本文旨在探索建立院内设备共享新机制,以达到资源最优配置。方法以大型综合医院为例,制定院内科研设备共享规则的同时,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将全院大型科研仪器统一智能化管理。结果通过制度化建设、信息化投入和奖惩激励机制建立等措施,探索构建符合医院实际的科研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建设方案。结论设备共享平台的搭建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现有设备的使用效益,避免重复采购和使用的冗余低效,为全院科研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 标签: 综合型医院 科研仪器设备 开放共享平台 信息管理系统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完全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分化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17年7月至2019年12月柳州市人民医院190例分化甲状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各95例。结果腔镜手术组比开放手术组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长[(153±25)min比(116±17)min、(5.56±1.08)d比(5.08±1.04)d,t=11.827、3.083,均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14)ml比(37±16)ml,t=-1.851,P>0.05]。术后喉返神经麻痹、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切口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4%比9%、9%比15%、1%比3%,均P>0.05)。腔镜手术组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数目(6.12±3.54)枚,开放组(6.35±4.75)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04,P<0.05)。与开放手术组相比,腔镜手术组术后瘢痕长度更小[(3.03±0.27)cm比(6.47±0.53)cm,t=-56.138,P<0.05]。所有患者术后短期随访均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相比治疗效果相当,但是有着更好的外观美容效果。

  • 标签: 甲状腺肿瘤 甲状腺切除术 淋巴结切除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 简介:摘要严重开放性上肢损伤常伴有骨、软组织的破坏性损伤,修复不当会带来严重肢体功能障碍,是上肢修复重建的棘手问题。目前针对严重开放性上肢损伤的治疗,存在软组织损伤程度评估方法不一致、重建方法无明确标准、修复理念未更新等问题,从而影响了肢体的功能恢复。笔者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及体会,阐述严重开放性上肢损伤后软组织早期修复的相关问题,为提高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 标签: 上肢 软组织损伤 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ⅢB/C开放性胫腓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6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收治的15例GustiloⅢB/C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1例,女4例;年龄22~67岁[(48.5±12.6)岁]。患者入院后均急诊Ⅰ期行清创,对主要血管、神经和肌腱进行探查修复,并用外固定支架对骨折断端进行固定。术后均遗留不同程度的创面坏死、感染以及骨缺损。Ⅱ期清创后组织缺损面积为10.0 cm×5.0 cm~30.0 cm×8.0 cm,均采用股前外侧肌皮瓣修复,肌皮瓣切取面积为10.5 cm×5.5 cm~30.5 cm×8.5 cm。术后2周内观察供区愈合、皮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皮瓣外形、感觉恢复情况、骨折愈合情况及相关并发症,并采用下肢功能评分(LEFS)评估患肢功能。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32个月[(22.0±5.8)个月]。肌皮瓣供区均Ⅰ期愈合,仅遗留线性瘢痕。12例肌皮瓣完全成活。2例面积较大的肌皮瓣远端出现部分坏死,经过清创植皮后创面愈合;1例肌皮瓣术后出现血管危象,采用对侧大隐静脉桥接修复栓塞静脉后皮瓣成活。末次随访皮瓣外形恢复良好,感觉部分恢复,皮瓣两点辨别觉为18~26 mm。骨折均愈合好,无骨髓炎等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患肢LEFS为47~69分[(59.0±9.5)分]。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股前外侧肌皮瓣治疗GustiloⅢB/C开放性胫腓骨骨折,可较好恢复小腿软组织缺损处的外形,并且能有效减少严重感染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标签: 骨折,开放性 胫骨 腓骨 外固定器 外科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显微外科技术结合Ilizarov技术治疗Gustilo ⅢC胫腓骨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普爱医院手外二.修复重建科收治的20例Gustilo ⅢC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7例;年龄36~56岁,平均42.6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6 h,平均4.3 h;近端骨缺损6例,中段骨缺损9例,远端骨缺损5例;软组织缺损面积10 cm×6 cm~12 cm×9 cm,骨缺损长度平均为10.3 cm;一期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血管、神经,重建血运,二期安装Ilizarov环形外固定支架,双向骨搬运修复骨与软组织缺损。术后记录骨搬移时间、创面愈合时间、骨搬运距离、外固定时间、外固定指数、延长区固化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按照Palay和Maar提出的标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30个月(平均24个月)随访。骨缺损和软组织缺损得到良好的修复,均返回日常生活;骨搬运至骨折端对合时间为50~160 d(平均75.8 d),创面愈合时间为60~150 d(平均100.6 d),骨搬运距离为8~13 cm(平均10.3 cm);外固定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0个月),外固定指数为1.6个月/cm,延长区固化时间为5~16个月(平均10.9个月);未发生感染、成骨不良及再骨折,2例出现术后轴线偏移,3例发生踝关节僵硬;按照Palay和Maar提出的标准评定疗效:优5例,良12例,可3例。结论显微外科技术结合Ilizarov双向骨搬运技术可以有效治疗Gustilo ⅢC开放性骨折,重建肢体血液循环,值得推广。

  • 标签: 显微外科手术 骨折 胫骨 腓骨 骨搬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期短缩二期延长治疗下肢Gustilo ⅢC开放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汉市第四医院骨科2010年1月至2018年1月急诊收治的12例下肢Gustilo ⅢC开放性骨折的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年龄22~67岁,平均41.2岁。所有患者均伴有骨与皮肤软组织缺损,合并下肢神经、血管损伤。软组织缺损面积4 cm×2 cm~17 cm×12 cm;主干血管清创后短缩1.2~8.3 cm,平均4.2 cm;神经断端清创后短缩1.0~8.1 cm,平均4.0 cm;胫骨干缺损长度2.0~9.6 cm,平均6.3 cm。所有患者均急诊一期彻底清创,骨折处短缩外固定支架固定行骨搬运。记录骨延长牵张速度、带架时间及并发症情况,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定下肢功能。结果12例患者术后获14~32个月(平均19.1个月)随访,12例患者肢体均存活且未发生严重感染。12例患者肢体短缩长度2.0~8.2 cm(平均3.6 cm)。骨搬运速度平均0.87 mm/d;带架时间11~16个月(平均13.2个月)。所有患者骨愈合时间10~14个月(平均11.2个月)。7例患者术后马蹄内翻畸形,2例出现Dahl分级3级以下的针道感染。末次随访时根据Paley评分标准评定下肢功能:优8例,良3例,可1例。结论一期短缩二期利用外固定技术行肢体延长及骨搬运治疗,降低了下肢Gustilo ⅢC开放性骨折的保肢风险及手术难度,临床效果良好。

  • 标签: 外固定器 下肢 骨延长术 骨折,开放性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2014年6月收治的1例左肱骨中上段开放性骨折合并肱动脉损伤(Gustilo III C骨折)术后创面感染及肢体缺血患者,手术一期行健侧血管转位患肢原位寄养,二期行血流桥接(Flow-through)皮瓣移植修复创面,三期行转位血管断蒂。术后1年随访患肢保肢成功,但合并轻度功能活动受限,CTA显示重建的肱动脉血流通畅。

  • 标签: 肱骨 Gustilo III C型 开放性骨折 肢体缺血 血流桥接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肱骨远端OTA/AO-C开放性骨折与闭合性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6月就诊于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的70例OTA/AO-C肱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骨折类型将患者分为开放组22例(患者均为肱骨远端OTA/AO-CGustilo Ⅰ、Ⅱ开放性骨折)和闭合组48例(患者均为肱骨远端OTA/AO-C闭合性骨折)。开放组男18例,女4例,年龄(42.6±13.0)岁;闭合组男21例,女27例,年龄(42.2±17.1)岁。分析患者受伤至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受伤能量及功能预后。功能预后指标包括肘关节屈伸及旋转活动度、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上肢功能障碍评分(DASH)、并发症及二次手术发生率。结果开放组和闭合组患者年龄、损伤能量、受伤至手术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开放组男性多于闭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所有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平均34.0个月(25~54个月)。开放组和闭合组患者住院时间分别为9.5(6.0, 13.0) d、8.5(6.0, 11.0) d,屈伸活动度分别为120.0°(100.0°, 137.8°)、128.5°(110.0°, 140.0°),旋转活动分别为155.0°(151.3°, 155.0°)、155.0°(155.0°, 155.0°),MEPS评分分别为95.0(80.0, 100.0)、95.0(80.0, 100.0)分,DASH评分分别为2.6(0.63, 9.2)、1.7(0.0, 8.5)分,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和闭合组二次手术率[36.4%(8/22) vs. 33.3%(16/48)]、尺神经症状[54.5%(12/22) vs. 60.4%(29/48)]、内固定激惹[9.1%(2/22) vs. 6.3%(3/48)]和肘关节僵硬发生率[13.6%(3/22) vs. 10.4%(5/4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TA/AO-C肱骨远端开放性骨折(Gustilo Ⅰ、Ⅱ)行切开复位内固定能获得与闭合性肱骨远端骨折相近的临床效果,其术后活动度、功能评分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与闭合性骨折相比无显著差异。

  • 标签: 肘关节 骨折,开放性 骨折,闭合性 骨折固定术,内 肱骨远端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完全腹腔镜与开放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法治疗Siewert Ⅱ、Ⅲ食管胃结合部腺癌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18~80岁;(2)术前经胃镜和活检证实为Siewert Ⅱ、Ⅲ食管胃结合部腺癌,不可内镜下切除并接受根治性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3)腹部增强CT诊断为cT1~2N0M0;(4)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COG)体力状态评分<2分,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为1~2级;(5)同意行近端胃切除术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已行新辅助放化疗、患有严重精神疾病和资料不全者。根据上述标准,分析2010年10月至2018年12月期间,在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普通外科治疗的连续84例Siewert Ⅱ、Ⅲ食管胃结合部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1例接受开放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开放手术组),23例接受完全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完全腹腔镜手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发生情况。结果84例患者中,男74例,女10例。Siewert Ⅱ43例,Siewert Ⅲ41例。开放手术组和完全腹腔镜手术组在年龄、性别、体质指数、合并症、肿瘤分化程度、Siewert分和肿瘤分期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完全腹腔镜手术组手术时间较开放手术组长[(223±21)min比(161±14)min,t=15.352,P<0.001],但术中中位出血量[195(150,215)ml比208(192,230)ml,Z=2.143,P=0.032]较少,术后排气时间[(2.8±0.7)d比(3.3±0.9)d,t=2.477,P=0.015]较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淋巴结检出数、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完全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分别有2例(8.7%,吻合口漏和肠梗阻各1例)和5例(8.2%,分别为吻合口漏、吻合口出血、吻合口狭窄各1例,切口感染2例)出现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603,P=0.231)。术后中位随访41.2(12.8~110.5)个月,开放手术组中有1例(1.6%,1/61)出现明显反流症状,完全腹腔镜手术组无一例出现反流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44,P=0.422);完全腹腔镜手术组和开放手术组分别有1例(4.8%,1/21)和4例(7.1%,4/56)出现反流性食管炎表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5,P=0.477)。结论腹腔镜近端胃切除双通道吻合术手术安全可行,不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及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风险。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近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双通道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指环病毒7(TTV7)、8(TTV8)、10(TTV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本研究根据GenBank已发布的TTV7、TTV8、TTV10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构建重组质粒pMD19-T-TTV7、pMD19-T-TTV8、pMD19-T-TTV10,以其作为阳性标准品建立了基于FAM-Eclipse探针法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试验与临床样本检测。结果TTV7、TTV8、TTV10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标准曲线方程分别为y=-0.340 2x+114.780 0、y=-0.351 1x+114.940 0、y=-0.348 9x+115.020 0,相关系数都在0.99以上,与其他病毒无交叉反应,检测敏感性分别为108拷贝/μl、84拷贝/μl、98拷贝/μl。在临床小儿血清样本中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9%、2.1%和4.3%。结论本研究建立的TTV7、TTV8、TTV10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体系具有特异性强、灵敏性高等特点,可为临床血清样本TTV检测提供一个快速手段。

  • 标签: 指环病毒 实时荧光定量PCR 特异性 敏感性 血清样本
  • 简介:摘要钢筋穿刺致腹部损伤是一种开放性腹部损伤,常造成腹腔内多脏器损伤、大血管损伤,引起脏器破裂、失血性休克、腹腔感染等严重并发症。此类创伤往往损伤严重、病情复杂,如不及时救治,可危及患者生命。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1年10月至2018年11月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收治的11例钢筋致腹部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钢筋致腹部损伤的救治方法及效果。

  • 标签: 腹部损伤 创伤,非贯通性 钢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开放性眼球外伤的CT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山西省眼科医院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363例(363眼)开放性眼球外伤的CT影像资料及手术结果。结果开放性眼球外伤在CT图像上显示眼球变形,体积增大、缩小或正常,可显示玻璃体积血、晶状体损伤、脉络膜脱离、眼内异物、眼眶骨折及眼外肌损伤等,其中271例(74.66%)显示眼球破裂口的位置。经治疗220例(60.61%)保留眼球,143例(39.39%)摘除眼球。玻璃体积血程度、伴发脉络膜脱离、骨折和术前视力差是眼球摘除的危险因素,其中重度积血与伴发骨折者眼球摘除的可能性是无积血者的66.715倍[OR=66.715,95%CI(8.169,544.852)]、无骨折者的2.426倍[OR=2.426,95%CI(1.109,5.308)]。结论CT可以对开放性眼球外伤做出较为明确的诊断,可以较好地显示破裂伤口位置,对眼球及眼眶并发损伤的诊断准确而全面,能够给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并有助于判断预后。

  • 标签: 外伤,眼球,开放性 断层摄影术,电子计算机,X线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通过回顾1例扁平隆起乙状结肠侧向发育肿瘤(laterally spereading tumor,LST)的临床诊治过程,探讨扁平隆起大肠LST在内镜下可能的漏诊原因,以期提高LST临床检出率;通过文献复习,对LST的内镜诊断、病理类型、临床特征与治疗情况进行分析与思考,为今后临床对LST的研究和诊治提供参考。

  • 标签: 乙状结肠肿瘤 结肠镜检查 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治疗
  • 简介:摘要1糖尿病(T1DM)是儿童糖尿病的主要类型,约占80%。而实际上T1DM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研究显示,高达50%的患者在成年期发病,其中约半数被误诊为2糖尿病。成人T1DM的临床表现具有很大的异质性。与儿童T1DM相比,成人T1DM的临床表现较轻(酮症倾向较弱,空腹和餐后C肽水平较高)、胰岛自身免疫进程较缓,加之抗体检测技术敏感性和普及性等问题,临床上正确诊断成人T1DM仍具有一定挑战。本文将结合国内外大型临床研究中有关T1DM诊断的研究数据,围绕T1DM与成人T1DM的诊断分难点及要点展开论述。

  • 标签: 糖尿病,1型 诊断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ldosteronism,PHA)Ⅰ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1例PHAⅠ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家系单基因病全外显子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文献回顾对患儿进行诊治,并对SCCN1基因所致全身PHAⅠ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18日龄,生后因"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就诊于我院,血钾最高9.07 mmol/L,血钠最高118 mmol/L,全外显子基因显示:患儿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纯合突变,患儿父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患儿母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检测结果提示受检者携带SCCN1A基因一个纯合突变,该突变为错义突变,预计会使所编码蛋白质第128位氨基酸Pro变为Leu,HGMD数据库未见文献报道该变异;ESP6500siv2_ALL、千人基因组(1000g2015aug_ALL)和dbSNP147数据库均未见收录;生物学软件预测该病致病性较大。临床给予补充高渗盐水,葡萄糖胰岛素、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出院后嘱口服10%氯化钠溶液及聚磺苯乙烯钠散治疗,门诊定期检测电解质情况,患儿电解质控制良好,目前随访中。共检索30篇文献,结合本例,全球共49例相关报道。其中SCCN1A基因突变37例中,纯合突变29例,复合杂合突变8例;SCCN1B基因突变7例中,纯合突变5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SCCN1G基因突变5例中,纯合突变3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结论PHA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患儿可因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临床上对于表现为低钠性脱水、高血钾的患儿,需注意是否存在PHA,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 标签: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高钾血症 低钠血症 基因
  • 简介:摘要肾假性醛固酮减少症Ⅰ是一种罕见病,以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和高醛固酮血症为主要特征。本文报道1例因NR3C2基因突变引起的肾假性醛固酮减少症Ⅰ新生儿的诊疗过程,以加强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

  • 标签: Ⅰ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肾型 基因突变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1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seudo-hypoldosteronism,PHA)Ⅰ患儿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我院诊治的1例PHAⅠ患儿的临床资料,应用家系单基因病全外显子测序法进行基因突变检测,结合患儿临床表现及文献回顾对患儿进行诊治,并对SCCN1基因所致全身PHAⅠ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患儿,女,18日龄,生后因"高钾血症、低钠血症"就诊于我院,血钾最高9.07 mmol/L,血钠最高118 mmol/L,全外显子基因显示:患儿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纯合突变,患儿父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患儿母亲SCNN1A基因第二外显子存在c.383C>T杂合突变。检测结果提示受检者携带SCCN1A基因一个纯合突变,该突变为错义突变,预计会使所编码蛋白质第128位氨基酸Pro变为Leu,HGMD数据库未见文献报道该变异;ESP6500siv2_ALL、千人基因组(1000g2015aug_ALL)和dbSNP147数据库均未见收录;生物学软件预测该病致病性较大。临床给予补充高渗盐水,葡萄糖胰岛素、葡萄糖酸钙等治疗,出院后嘱口服10%氯化钠溶液及聚磺苯乙烯钠散治疗,门诊定期检测电解质情况,患儿电解质控制良好,目前随访中。共检索30篇文献,结合本例,全球共49例相关报道。其中SCCN1A基因突变37例中,纯合突变29例,复合杂合突变8例;SCCN1B基因突变7例中,纯合突变5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SCCN1G基因突变5例中,纯合突变3例,复合杂合突变2例。结论PHA是临床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病,患儿可因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临床上对于表现为低钠性脱水、高血钾的患儿,需注意是否存在PHA,基因检测有助于早期诊断与治疗。

  • 标签: 假性醛固酮减少症 高钾血症 低钠血症 基因
  • 简介:摘要为探讨上颌骨囊肿开放术后避免囊肿开窗口闭锁的改进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015—2020年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手术治疗的22例上颌骨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含牙囊肿10例,上颌骨囊肿12例。采用改良泪前隐窝入路,延长下鼻甲前缘纵切口,切除上颌窦内侧壁及鼻腔底壁,将囊肿开放于鼻腔,拔除囊肿内牙齿,使用黏膜瓣消除裸露骨面。所有患者术后囊肿均保持开放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