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放散状体外冲击波(ESWT)联合手法淋巴引流(MLD)治疗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0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干预(包括热敷、上肢主被动训练及压力治疗等),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手法淋巴引流,每周治疗5 d,共治疗5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辅以ESWT治疗,每周治疗3次,共治疗5周。于治疗前、治疗5周后分别采用周径差值测量法、生存质量测定量表(FACT-B)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2组患者肢体水肿程度、生存质量及疼痛强度等进行评定。结果经5周治疗后发现2组患者淋巴水肿症状、疼痛程度及生存质量情况等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患者双侧上肢周径差值[(2.11±0.63)cm]、FACT-B评分及疼痛VAS评分[(1.48±0.15)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MLD联合ESWT能进一步缓解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及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乳腺癌术后淋巴水肿 体外冲击波 淋巴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法淋巴引流综合消肿治疗(CDT)象皮肿的效果,重点关注皮肤质地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就诊的下肢象皮肿患者临床资料。对不同病因的象皮肿患者,进行1个疗程(4周)的CDT,测量治疗前后皮肤质地(皮肤水分含量、经皮水分蒸发速率、皮肤纤维化程度)、肢体周径、节段水分,均以患肢与健肢的差值代表患肢各检测指标的水平,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用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治疗前后节段水分与皮肤质地各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治疗期间记录患者主观感觉,采用自制微信问卷随访患者肢体周径自我控制情况,患者生活质量(生活、工作、社交、情绪)改变,绷带及弹力袜的适应性,进行优、良、中、差分级评价。结果共纳入20例患者,女16例,男4例;年龄9~70岁,平均50.45岁;5例为原发性,15例为继发性淋巴水肿;病程最长为27年,最短2年,平均8.4年。经1个疗程治疗后,皮肤质地明显改善:皮肤水分含量从治疗前55.6%±7.4%下降至治疗后42.1%±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皮水分蒸发速率从治疗前(14.981±5.699) g·m-2·h-1下降至治疗后(9.312±2.590) g·m-2·h-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肤纤维化程度从治疗前(0.087±0.042) N下降至治疗后(0.065±0.033) 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肢体周径从治疗前的(11.09±3.14)cm下降到治疗后的(4.82±2.83) 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节段水分从治疗前(4.00±2.14)L下降到治疗后的(1.21±0.78)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节段水分与皮肤水分含量、经皮水分蒸发速率、皮肤纤维化程度均有正相关性(r=0.447、0.429、0.751,均P<0.01 )。治疗后随访6个月,患者主观感觉良好;患者肢体周径自我控制优13例,良5例,中2例;患者生活质量改变优16例,良3例,中1例;绷带及弹力袜的适应性优9例,良8例,中2例,差1例。结论CDT疗法能减少象皮肿皮下水分,有效减小肢体体积,减轻皮肤纤维化程度,提高皮肤屏障功能,改善皮肤质地,恢复肢体外观,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象皮肿 淋巴水肿 人工淋巴管引流 综合消肿治疗 皮肤质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手法引流结合情志护理在乳腺癌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闽东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7月乳腺癌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抽签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24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患者给予淋巴手法引流结合情志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对乳腺癌患者给予淋巴手法引流结合情志护理后,干预组的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显著优于常规组、干预组的癌症康复评价简表(CARES-SF)显著高于常规组、干预组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乳腺癌患者术后实施淋巴手法引流结合情志护理后,能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其心理状态,进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标签: 淋巴手法引流 情志护理 乳腺癌 并发症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手功能康复理念的早期手法淋巴引流及康复训练对乳腺癌术后患者肢体淋巴水肿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乳腺癌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术后护理,观察组采用基于手功能康复理念的早期手法淋巴引流及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淋巴水肿及腋网综合征发生情况,肩关节、手功能及手术前后生活质量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率及淋巴水肿分级高于对照组,观察组腋网综合征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肩关节功能及手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前生活质量(QLQ-30)评分各维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QLQ-30量表躯体功能、角色功能、情绪功能、社会功能及总体健康评分均较术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手功能康复理念的早期手法淋巴引流及康复训练能够改善患者上肢淋巴回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上肢功能康复,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水肿 手法淋巴引流 康复训练 手功能康复
  • 简介:摘要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是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道所到达的淋巴结,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可以同时对肿瘤微环境和TDLN进行免疫调节,将TDLN作为靶点来恢复抗肿瘤T细胞的增殖效果更好。探索TDLN的免疫功能及临床价值,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方向。

  • 标签: 肿瘤 引流术 淋巴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肿瘤引流淋巴结(TDLN)是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道所到达的淋巴结,免疫检测点抑制剂可以同时对肿瘤微环境和TDLN进行免疫调节,将TDLN作为靶点来恢复抗肿瘤T细胞的增殖效果更好。探索TDLN的免疫功能及临床价值,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重要方向。

  • 标签: 肿瘤 引流术 淋巴结 临床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亚甲蓝作为淋巴示踪剂,对健康Beagle犬胸部各段食管的淋巴引流区域进行研究。方法将犬麻醉后,打开颈部及胸、腹腔,于胸部食管各段中点处于黏膜下层注射亚甲蓝注射液0.4 ml,观察颈部、胸部和腹部淋巴管和淋巴结的蓝染情况,观察时间大于30 min。不同食管分段之间所有观察部位的蓝染频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犬胸上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60.0%;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57.1%;右上纵隔区域淋巴管44.4%;右上气管旁淋巴结42.9%;左上纵隔区域淋巴管33.3%;左上气管旁淋巴结30.0%;左下气管旁淋巴结20.0%;隆突下淋巴结12.5%;右下气管旁淋巴结10.0%;颈部淋巴管和锁骨上淋巴结9.1%。犬胸中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55.6%;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44.4%;腹腔后腹膜区域淋巴管42.9%;胃左动脉旁淋巴结42.9%;右上气管旁淋巴结40.0%;隆突下淋巴结33.3%;右上纵隔区域淋巴管25.0%;左上气管旁淋巴结20.0%;右下气管旁淋巴结10.0%;左下气管旁淋巴结9.1%。犬胸下段食管壁注射亚甲蓝之后,出现蓝染的部位及蓝染频率为,食管壁内下行淋巴管100.0%;腹腔后腹膜区域淋巴管100.0%;胃左动脉旁淋巴结100.0%;食管壁内上行淋巴管55.6%;脾动脉旁淋巴结30.0%;隆突下淋巴结11.1%。结论犬胸上段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趋向近端,引流区域为颈部、上纵隔至隆突下区域;胸中段食管的淋巴引流区域向上可至上纵隔,向下可至腹腔;胸下段食管的淋巴引流主要趋向远端,引流区域为隆突下区域至腹腔。

  • 标签: 食管 淋巴引流 亚甲蓝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负压淋巴回流促进系统(PhysioTouch)与徒手淋巴引流技术对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徒手淋巴引流治疗(1 h/次,1次/d,5 d/周),观察组患者采用PhysioTouch治疗(20 min/次,1次/d,5 d/周),治疗后2组患者均行低弹力绷带加压治疗、上肢功能训练及皮肤护理,共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上臂臂围测量法评估2组患者的上臂淋巴水肿程度和临床疗效,并采用上肢功能指数(UEFI)、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乳腺癌生活质量调查问卷(EORTC QLQ-BR23)评分对2组患者的上肢功能、肩关节功能及患者生存质量进行评估和比较。结果结果:①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上臂淋巴水肿程度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70.00%和93.3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②治疗后,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的UEFI评分分别为(54.87±7.29)和(62.64±8.95)分,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18.32±2.29)和(19.06±2.3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UEF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后,2组患者肩关节功能Constant-Murley评分[对照组(89.13±9.62)分,观察组(96.23±11.09)分]均明显高于组内治疗前[对照组(78.13±9.15)分,观察组(79.03±8.2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④治疗后,2组患者的生存质量评分[对照组的EORTC QLQ-BR23评分(43.69±5.16)分,观察组(39.51±4.29)分]明显优于组内治疗前[对照组(56.29±5.23)分,观察组(57.72±5.65)分],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PhysioTouch与徒手淋巴引流技术结合综合康复治疗均可改善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患者的水肿,PhysioTouch在治疗时间、临床疗效、提高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方面均具有明显优势。

  • 标签: 乳腺癌 淋巴水肿 负压淋巴回流促进系统 徒手淋巴引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中评估乳腺癌患者发生上肢淋巴水肿的风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9年5—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拟行腋窝淋巴结清扫 (axillary lymph node dissection,ALND) 的312例上肢淋巴荧光图像及随访资料完整的乳腺癌患者,利用荧光造影剂吲哚菁绿联合红外荧光探测仪示踪上肢淋巴回流,收集上肢淋巴造影图,计算腋静脉上下上肢淋巴流量比。随访上臂固定点周径、计算双侧上臂体积,患侧比健侧增大10%定义为上肢淋巴水肿。利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影响水肿的风险因素。结果本组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15 (12~19)个月,45例(14.4%)患者发生上肢淋巴水肿。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BMI [OR 95% CI:1.34(1.25~1.77),P<0.05]、化疗[OR 95% CI:2.26 (1.97~2.63),P<0.05]、区域淋巴结放疗[OR 95% CI:1.59 (1.05~2.41),P<0.05]及腋静脉上下上肢淋巴流量比[OR 95% CI:0.70 (0.68~0.81),P<0.05]为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的独立风险因子,得到水肿风险预测方程式LogitY=0.369×(手术时患者的BMI)+0.713×(紫杉类化疗)+0.862×(区域淋巴结放疗)-9.058×(腋静脉上下上肢淋巴流量比)-6.860。绘制ROC曲线得出约登指数为0.119,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 79.4%、 73.3%、98.6%。结论对拟行ALND手术的乳腺癌患者,基于腋静脉上下上肢淋巴流量比的临床预测模型是一种评估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发生风险的方法,有助于临床医生对可能发生水肿的患者进行早期干预。

  • 标签: 乳腺肿瘤 水肿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青光眼作为全球首位不可逆性致盲眼病,其视力丧失与房水排出通道受阻进而引起眼压升高导致视神经损伤有关。眼淋巴引流通路与房水排出系统的关系具有重要作用,探讨眼部淋巴管的生成发育以及明确眼部淋巴管的标志物对于研究青光眼房水流出是否包括淋巴管通路具有重要作用。房水排出系统与眼淋巴引流通路的关系:(1)小梁网内皮细胞中平足蛋白呈强阳性表达,而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CD31)表达呈阴性,提示小梁网与淋巴管有密切关系;(2)Schelmm管与淋巴管具有形态学、分子学和功能上的相似性,不仅含有淋巴管和血管的一些特性,还存在一些在血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中均未发现的特性;(3)球结膜富含淋巴管,提示球结膜具有活跃的组织引流和免疫调节功能;(4)巩膜主要由胶原纤维构成,缺乏真正的淋巴管,但巩膜血管周围有较多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阳性巨噬细胞,受到组织特异性因子的调节;(5)睫状体细胞中可以检测出多种淋巴标志物,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疑似淋巴管的通道;(6)脉络膜的单个细胞均表达多种淋巴标志物,LYVE-1表达最多。本文就淋巴管生成发育与淋巴标志物、房水流出组织的淋巴系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房水 引流 淋巴管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淋巴回流手法治疗对产后生理性乳胀的干预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湖南省妇幼保健院产科自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期间足月分娩、Ⅱ~Ⅲ度生理性乳胀产妇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产妇住院号奇偶数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观察组采取淋巴回流手法治疗加湿冷敷,对照组按传统乳腺疏通手法加低频脉冲仪器治疗。两组均在接受干预后24 h判定疗效,评估产妇乳房胀痛、肿胀以及乳腺管通畅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乳房胀痛评分、乳房硬度评分以及乳腺管通畅程度评分均较干预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更加明显(P<0.05),观察组疗效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淋巴回流手法治疗生理性乳胀能有效减轻乳房胀痛、肿胀,改善乳腺管通畅程度,其总体疗效优于常规按摩加低频脉冲仪器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淋巴回流 手法治疗 生理性乳胀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采用相对生物效应(RBE)剂量48 Gy,16次和12次分割碳离子束照射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LA-NSCLC)淋巴引流区的不良反应、有效性及生存率。方法收集2020年6月至2021年12月甘肃省武威肿瘤医院重离子中心收治的病理确诊为LA-NSCLC的患者72例,简单随机法分为A组、B组各36例,分别给予A组48 Gy(RBE)分16次和B组48 Gy(RBE)分12次碳离子束选择野照射淋巴引流区,观察其急慢性不良反应、有效性及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法进行差异检验。结果A、B组中位随访时间分别为13.9(8.8~15.7)、14.6(6.3~15.9)个月,治疗有效分别为16例(44.4%)、9例(25.0%),疾病控制分别为34例(94.4%)、30例(83.3%)。统计分析显示A、B组总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92,P=0.275)。两组患者放疗计划参数比较显示,CTV体积,患侧肺Dmean、V5 Gy(RBE)、V20 Gy(RBE)、V30 Gy(RBE),心脏V20 Gy(RBE)、V30 Gy(RBE)、Dmean,食管V30 Gy(RBE)、V50 Gy(RBE)、Dmax、Dmean,气管Dmax,脊髓Dmax等相关指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纳入患者在治疗期间及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3、4级不良反应;两组患者1、2级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χ2=5.134,P=0.077)、放射性食管炎(χ2=1.984,P=0.371)、晚期放射性肺炎(χ2=6.185,P=0.103)发生情况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碳离子放疗系统两种剂量分割模式在LA-NSCLC纵隔淋巴引流区选择野照射治疗中安全性相近,不良反应可控,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

  • 标签: 放射疗法,碳离子 癌,非小细胞肺 选择性淋巴结引流区放疗 不良反应 近期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3种不同细针穿刺活检(fine needle biopsy,FNA)手法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经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的女性患者37例,年龄(53.46±12.18)岁。在实时超声引导下按照旋转进出针法(手法1)、垂直进出针法(手法2)、垂直与旋转相结合进出针法(手法3)的顺序对同一腋窝淋巴结各行1次FNA取材并分别标记送检,根据所获组织病理结果分为3个级别,比较3种不同穿刺手法取材成功率,同时对比不同手法所获取标本病理细胞数量。结果研究纳入37枚淋巴结共穿刺111针,细针穿刺活检总取材成功率为96.40%(107/111)。手法1与手法3取材成功率[均为97.30%(36/37)]高于手法2[94.59%(35/37)],3种不同穿刺手法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2,P>0.05);对同一腋窝淋巴结经3种不同取材手法所获取细胞数量进行排序,37例患者中19例(51.35%)通过手法3获取细胞数量最多;其次为手法1,共计14例(37.84%);手法2共3例(8.11%);1例(2.70%)通过3种手法取材均不满意,无法进行比较。结论超声引导下淋巴结FNA是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性质简洁、有效且可靠的手段,在相同情况下对同一淋巴结采用垂直与旋转相结合进出针法能获取更多组织细胞以供病理诊断。

  • 标签: 乳腺癌 腋窝淋巴结转移 超声引导 细针穿刺活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穴位按摩叠加手动淋巴引流干预对生理性乳胀的效果及安全性并进行分析,旨在为临床生理性乳胀产妇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方式。方法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2月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石岩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分娩后有乳胀的产妇92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所有乳胀产妇按护士管床随机分成叠加组及常规组,每组46例。常规组实施常规干预,叠加组采用穴位按摩及手动淋巴引流干预。观察两组产妇乳胀缓解程度及所需的时间长短、母乳喂养情况及产妇舒适度。结果叠加组乳房肿胀Ⅰ度人数占比高于常规组,而Ⅲ度人数占比低于常规组,且肿胀持续时间短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叠加组纯母乳喂养率高于常规组,而象征性母乳喂养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干预后叠加组及常规组的NR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叠加组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叠加组产妇满意度高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穴位按摩叠加手动淋巴引流干预可有效缓解生理性乳胀,同时提高母乳喂养率及产妇满意度,且有效减轻乳房胀痛程度。

  • 标签: 生理性乳胀 穴位按摩 手动淋巴结引流 效果 安全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ENI)与累及野照射(IFI)联合化疗治疗食管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江南大学附属医院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104例食管癌患者进行前瞻性研究,所有患者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2例,观察组采用IFI靶区勾画方式,对照组采用ENI靶区勾画方式。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50(CA50)、鳞状细胞癌抗原(SCC)及癌胚抗原(CEA)]水平、1年总生存(OS)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治疗后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38%(47/52),对照组总有效率84.62%(4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9,P=0.374)。两组间治疗前后CA50、CEA、SC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内治疗后CA50、CEA、SC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1年OS率为94.23%,对照组为90.38%,两组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P=0.462)。观察组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治疗后两组SF-36量表生理机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精神健康、精力、社会功能、情感职能、一般健康状况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ENI与IFI均为食管癌患者有效治疗手段,两种靶区勾画方式患者生命质量无显著差异,但IFI方案患者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更低。

  • 标签: 食管肿瘤 放射治疗计划,计算机辅助 选择性淋巴引流区照射 累及野照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联合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台州市肿瘤医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大黄芒硝外敷治疗,连续1周。两组均于1周后评价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引流管置管时间和盆腔积液量、囊肿消退时间和症状缓解时间,及随访3个月复发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24%)高于对照组(70.73%)(χ2=4.970,P<0.05)。观察组引流管置管时间[(3.26±1.08)d]短于对照组[(5.21±1.63)d];盆腔积液量[(140.98±26.74)mL]少于对照组[(198.42±36.4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386、8.139,均P<0.05)。观察组囊肿消退时间[(6.78±1.26)d]、症状缓解时间[(6.93±1.43)d]均短于对照组[(9.45±1.65)d和(10.08±1.64)d](t=8.235、9.270,均P<0.05)。两组随访3个月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联合大黄芒硝外敷治疗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囊肿的临床效果明显,且复发少。

  • 标签: 超声引导下置管引流 大黄芒硝外敷 宫颈癌 术后盆腔淋巴囊肿 疗效 引流管置管时间 盆腔积液量 囊肿消退时间 症状缓解时间 复发
  • 简介:摘要淋巴漏和淋巴囊肿是泌尿外科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临床定义不明确,治疗方案多样而效果不确切,相关研究较少,无相关诊疗指南。本文主要对泌尿外科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后淋巴漏和淋巴囊肿的发生机制、高危因素、临床诊断、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淋巴漏和淋巴囊肿发生机制包括淋巴液漏出和渗出;高危因素有高龄、开放手术和围手术期使用抗凝药物等;大部分患者通过营养管理、经皮导管硬化治疗等保守治疗可治愈;预防措施以封闭淋巴管及残端为主。

  • 标签: 淋巴结切除术 盆腔 淋巴漏 淋巴囊肿 经皮导管硬化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淋巴浆细胞淋巴瘤(LP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7月至2021年5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33例初治LPL患者资料,分析临床特点、骨髓细胞形态学、免疫分型、染色体核型、基因突变、治疗反应和预后,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生存情况。结果33例患者中位发病年龄66岁(55~84岁);男性26例(78.8%),女性7例(21.2%);常见的临床表现为贫血(31例,93.9%)、淋巴结肿大(16例,48.5%)和B症状(8例,24.2%)。所有患者均骨髓受累并伴M蛋白,其中23例(69.7%)IgM-κ型,8例(24.2%)IgM-λ型,1例(3.0%)IgG-κ型,1例(3.0%)IgA-κ型。骨髓涂片可见淋巴细胞、淋巴浆细胞或浆细胞增多;22例患者行骨髓流式细胞术免疫分型检查,患者均表达B细胞表面抗原(CD19和CD20),16例(72.7%)患者CD5、CD10阴性,13例(59.1%)CD138阳性或弱阳性,5例(22.7%)CD38阳性。23例行染色体检查的患者中7例(30.4%)染色体核型异常,16例行MYD88 L265P突变检查患者中14例(87.5%)突变阳性。21例可评估疗效患者中,18例(85.7%)治疗有反应,可达到部分缓解或疾病稳定,但完全缓解率低(14.3%,3/21)。中位随访34个月(2~102个月),1例失访;中位总生存时间未达到,3年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2%和67.9%。结论LPL是一类少见的好发于老年男性的惰性小B细胞淋巴瘤,病程较长,临床表现多样。血清学检查、骨髓细胞形态学及活组织检查、免疫分型和MYD88 L265P突变检测对于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 淋巴浆细胞淋巴瘤 预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ucosa 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17年1月31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8例乳腺MALT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0岁,左乳3例,右乳5例。均为外上象限单发肿物。Ann Arbor临床分期:Ⅰ期3例,Ⅱ期2例,Ⅲ期1例,Ⅳ期2例。均无B症状。其中7例行手术治疗。8例患者确诊后均行化疗,疗效评价完全缓解6例,部分缓解1例,疾病稳定1例。随访时间2~154个月。全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100.0%、50.0%和50.0%,中位生存时间144.00个月;1年无进展生存率为78.0%,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28.29个月。结论乳腺MALT淋巴瘤临床极为罕见,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临床多数为单发肿物,对化疗反应较好,预后较好。

  • 标签: 淋巴瘤,非霍奇金 乳腺肿瘤 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