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9
177 个结果
  • 作者: 叶小兰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1
  • 出处:《药物与人》2023年第4期
  • 机构:重庆市忠县人民医院,重庆 400000
  • 简介:什么是微生药物?微生药物是一类有效的抗菌、抗病毒、滴虫原虫、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等多种抗生素,它们可以有效地抑制或杀灭微生的生长和繁殖,但不能用于治疗寄生虫病。

  • 标签: 抗微生物类药物;药物使用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汪林娇,赵曙刚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德宏州人民医院,云南芒市678400
  • 简介:目的:研究探讨微生检验对尿路感染患者的意义。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04例尿路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微生检验和尿常规检验。检验后,观察微生检测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对比两种检验方法的诊断准确率和患者治疗前后的CRP、PCT炎症因子水平。结果:微生检验诊断准确率高于尿常规检验,治疗后患者的CRP、PCT炎症因子水平也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生检验的准确率高于尿常规检验,能详细检验出尿路感染病原菌的具体类型,可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针对性的依据,使患者的炎症因子显著降低,尽快恢复健康。

  • 标签: 尿路感染;微生物检验;病原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胎膜早破孕妇阴道菌群特征,找出相关细菌种类,通过功能预测探索细菌与胎膜早破交联的相关功能通路,并建立以阴道菌群特征为基础的预测模型。方法基于孕妇队列,纳入35例未足月胎膜早破、180例足月胎膜早破和255例胎膜未早破足月分娩(对照组)孕妇。使用16S rRNA基因二代测序技术检测孕妇在妊娠16~28周时的阴道样本V3~V4高变区序列。分析并比较3组孕妇之间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识别物种属性和代谢功能预测的差异。随后采用随机森林模型纳入阴道菌群物种以及危险因素,建立胎膜早破发生的预测模型。结果未足月胎膜早破组与对照组相比,Alpha多样性更高(Observed features, P=0.022;Faith_pd指数,P=0.024),Beta多样性也有显著差异(Unweighted-UniFrac,P=0.010;Jaccard指数,P=0.008)。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巨型球菌Ⅰ型转化菌种显著增多(P=0.017),穆氏乳杆菌显著减少(P=0.003)。而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巨型球菌属显著增多(P=0.009),穆氏乳杆菌显著减少(P=0.002)。功能预测方面,嗜酸菌的硫氧化途径(P=0.021)、乙酸产甲烷途径(P=0.036)、L-组氨酸合成途径(P=0.009)、腺苷钴胺素合成途径(P=0.041)和海藻糖代谢途径(P=0.001)这5种功能在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显著增加,而L-组氨酸合成途径(P<0.001)和海藻糖代谢途径(P=0.030)在足月胎膜早破孕妇中显著增加。通过随机森林模型纳入阴道菌群物种以及危险因素建立预测模型,未足月胎膜早破预测模型的表现较好[AUC值为0.739(95%CI:0.609~0.869),灵敏度0.928,特异度0.659,阳性预测值0.750,阴性预测值0.906],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结论阴道菌群特征可能与胎膜早破的发生发展有关,阴道细菌差异的研究可能成为防治胎膜早破的新思路,功能预测为胎膜早破发生发展机制的研究方向提供了参考借鉴,预测模型可以预防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发生,促进母婴健康。

  • 标签: 阴道菌群 胎膜早破 微生物组学 预测模型
  • 作者: 马苒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3-08
  • 出处:《中国结合医学》2023年第1期
  • 机构:北京市顺义区医院检验科,北京101300
  • 简介:目的:粪便微生检验在儿童腹泻诊断中的效果及检出率分析。方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2月期间,来我院实施小儿腹泻治疗的患者100例作为观察对象,均为其实施粪便微生检验,从而明确其诊断效果。结果:通过对100例患儿实施粪便微生检验,可以知晓微生致腹泻患儿共计90例,在此期间腹泻病毒微生患儿30例,肠道真菌感染患者30例,寄生虫感染30例。结论:通过在小儿腹泻期间实施粪便微生检验,可有效鉴别患儿病症种类以及病源微生类别。从而为患儿下步治疗以及预后提供可靠依据,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粪便微生物检验;腹泻;检验效果
  • 简介:摘要肠-脑轴是一个双向的信息交流通路,肠道微生群作为肠-脑轴的关键调节因子之一,不仅参与维持肠道稳态和调节肠道功能,还可以通过肠神经系统与大脑直接交流并相互传递信息。目前已有研究证实肠道微生群的失调可能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心理及代谢性疾病之间存在联系,但其背后的作用机制仍未阐明清楚。本文围绕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肠道微生群失调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精神心理及代谢性疾病的作用及研究进展,综述了肠道菌群与脑结构及功能的关联性,旨在探究肠道微生在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以及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 标签: 肠道微生物群 肠-脑轴 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多模态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随着取样及检测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子宫也存在常驻微生群,且因人种、年龄、月经周期和疾病状态的不同而不同,并可能通过调节炎症反应和凝血功能等影响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发展。但由于目前对子宫是否存在核心微生群及其构成情况仍未达成共识,且微生在子宫内膜癌致病中的机制尚不清楚,因此,仍需规范、标准、大规模的研究,进一步阐明子宫微生群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寻求未来治疗子宫内膜癌的新方法。

  • 标签:
  • 简介:摘要肠道菌群紊乱影响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患者脑内5-羟色胺(5-HT)的含量,并影响该病的发生发展,针刺在改善肠道菌群和防治GAD方面疗效明确并得到广泛认可。针刺治疗GAD的选穴大多以局部取穴及循经远端取穴为原则,选穴以百会、风池、印堂为主;调控肠道菌群选穴以中脘、天枢、关元、足三里居多。近年来,从肠道菌群角度开展了诸多针刺治疗GAD作用机制的研究,而鲜有探析针刺防治GAD用穴的理论依据。本文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结合针刺调节肠道菌群和治疗GAD的研究现状,探讨针刺调节“微生群-肠-脑轴”防治GAD的理论依据,并提出“调腑安神解虑”针法。

  • 标签: 针刺 广泛性焦虑障碍 肠道菌群 微生物群-肠-脑轴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甲真菌病患者病甲与健康甲细菌和真菌微生菌群差异。方法收集2020年8月至2021年6月于大连市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的31例甲真菌病患者的病甲及健康甲的甲屑样本,提取甲屑菌群总DNA,以细菌16S rDNA的V3-V4区序列及真菌内转录间隔区(ITS)作为目标序列进行基因扩增及Illumina测序,对所测序列采用USEARCH和mothur软件进行OTU聚类分析,采用Wilcoxon rank sum test方法进行α多样性分析,采用相似性分析(Anosim)进行β多样性分析,采用LEFSe方法进行物种差异分析。结果入组甲真菌病患者31例,男16例,女15例,按年龄分青年组(18 ~ 35岁)10例,中年组(36 ~ 60岁)11例,老年组(大于60岁)10例。α多样性分析显示,病甲组标本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健康甲组(W = 290,P = 0.007),而Simpson指数明显高于健康甲组(W = 663,P = 0.010),病甲组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及均匀度低于健康甲组,病甲在真菌菌群的多样性与健康甲无明显区别。β多样性分析显示,基于unweighted-unifrac距离矩阵分析结果,病甲组与健康甲组细菌和真菌微生的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菌群:R = 0.0052,P = 0.331;真菌菌群:R = 0.0036,P = 0.337);基于weighted-unifrac距离矩阵分析结果,病甲组与健康甲组在细菌菌群及真菌菌群的丰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01)。在物种组成上,病甲组较健康甲组丰度显著降低的细菌菌群有拟杆菌门及变形菌门、β-变形菌纲、伯克氏菌目、罗尔斯顿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链球菌属,而芽孢杆菌纲、芽孢杆菌目、葡萄球菌属明显高于健康甲组。病甲组显著升高的真菌菌群有散囊菌纲、爪甲团囊菌目、未分类锤舌菌目、关节皮肤真菌科、黑团孢属、白粉菌属、铁艾酵母属、毛癣菌属、十字花科白粉菌、红色毛癣菌、合轴马拉色菌,而酵母菌纲-酵母菌目-酵母菌科、隐囊菌科、念珠菌、链格孢菌较健康甲组显著降低。结论甲真菌病患者病甲与健康甲细菌菌群的多样性及丰度均有明显的差异,真菌菌群仅丰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某些真菌和细菌菌属可能具有相关性。

  • 标签: 甲癣 微生物群落 RNA,核糖体,16S 高通量核苷酸序列分析 内转录间隔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大承气汤对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采用平行分组随机对照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2月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收治的68例急性胰腺炎(AP)患者。结合患者入院时病情及是否同意使用大承气汤,按照1∶1等量随机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大承气汤组;同时招募2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两组患者均予以奥曲肽+禁食、胃肠减压、解热镇痛、炎、抑制胃酸和胰液分泌、维持电解质平衡等常规西医治疗;大承气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大承气汤,每次100 mL,每日2次,连续观察7 d。记录患者治疗前后炎症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和胃肠功能恢复时间(首次排气时间、恢复肠鸣音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并对粪便样本进行16S rRNA基因测序,对经质量控制等相关处理后获得的归一化数据进行多样性分析(Alpha多样性和Beta多样性)及线性判别分析效应量分析(LEfSe分析),观察MAP患者肠道微生区系变化;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分析炎症指标与肠道属水平微生的相关性。治疗期间监测MAP患者血、尿、粪三大常规及肾功能和心电图,以评估安全性。结果68例AP患者中,排除中重症AP患者16例、未收集到标本或自动放弃治疗患者4例,最终48例MAP患者纳入分析,常规治疗组和大承气汤组各24例。两组治疗7 d炎症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其中大承气汤组CRP、PCT、IL-6水平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CRP(mg/L):8.50(3.50,13.00)比16.00(9.25,29.75),PCT(μg/L):0.06(0.03,0.08)比0.09(0.05,0.11),IL-6(ng/L):6.36(3.96,10.79)比13.24(6.69,18.87),均P<0.05〕;且大承气汤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也较常规治疗组明显缩短〔首次排气时间(d):1.62±0.65比2.80±0.65,恢复肠鸣音时间(d):1.13±0.58比2.31±0.76,首次排便时间(d):3.12±0.75比4.39±0.76,均P<0.05〕。肠道菌群多样性分析显示,无论是微生群落的多样性还是丰富度,健康对照组均最高,常规治疗组均最低;且健康对照者微生群落与MAP患者的重合度均较小,而不同治疗方法间MAP患者的重合度相对较大。LEfSe分析显示,大承气汤降低了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和丹毒梭状芽孢杆菌属的相对丰度,同时提高了乳杆菌属、罗姆布茨菌属、布劳特菌属3个有益菌属的相对丰度;在MAP患者肠道中,黏液乳杆菌属和联合乳杆菌属均明显富集。相关性分析显示,大肠埃希菌-志贺菌属与WBC、CRP、PCT、IL-6这4个炎症指标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31、0.41、0.57、0.43,均P<0.05);其他菌属与炎症指标无明显相关性。治疗过程中,MAP患者血、尿、粪三大常规及肾功能和心电图指标均未见明显异常。结论大承气汤可通过调节MAP患者肠道微生区系的组成,抑制炎症反应,促进肠道微生态平衡和胃肠功能恢复,改善肠道屏障功能;治疗期间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 标签: 大承气汤 急性胰腺炎 肠道菌群 炎症指标 胃肠功能
  • 简介:摘要化疗相关性贫血是肿瘤患者常见的并发症,总体发病率高,但治疗率不理想,是导致患者预后不良的重要危险因素。当前治疗手段有限,且存在血源紧张、红细胞生成刺激剂和铁剂使用不规范、不良反应多、治疗费用高等各种不足。临床工作中需要根据指南评估病情和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合理有效地早期干预,积极开发早期监测手段及新型药物,以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临床预后,减轻疾病负担。

  • 标签: 肿瘤治疗方案 化疗 贫血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预测晚期卵巢上皮性癌(卵巢癌)新辅助化疗(NACT)患者预后的标志物,并进行临床验证,探讨其预后预测效能。方法(1)通过基因表达谱交互分析2(GEPIA2)、肿瘤免疫研究数据库(TIMER2.0)等多种在线工具联合分析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的卵巢癌组织中细胞角蛋白20(CK20)、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Wilms瘤基因1(WT1)基因的功能、表达及预后差异。(2)选取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2年11月至2018年8月间收治的121例初治晚期(Ⅲa~Ⅳb期)卵巢癌患者,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癌组织中相关标志物CK20、HER-2、WT1的表达,回顾性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合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CK20、HER-2、WT1基因的单基因或多基因联合检测用于晚期卵巢癌患者死亡或复发的预测效能。结果(1)生物信息学分析:多种在线工具联合分析显示,CK20、HER-2及WT1基因及蛋白在正常卵巢组织与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且各基因在不同分期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HER-2基因低表达卵巢癌患者(212例)的总生存率(OS)显著高于HER-2基因高表达者(212例;P=0.019)。HER-2基因表达与浸润的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数呈正相关(r=0.162,P=0.010)。基因本体(GO)通路富集发现,HER-2和WT1基因共同参与生长的正向调节、细胞生长调节、血管生成的调节、细胞生长4条信号通路。(2)临床验证: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晚期卵巢癌组织中CK20、HER-2、WT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4.8%(30/121)、52.9%(64/121)、79.3%(96/121)。CK20蛋白在行新辅助化疗(NACT)后的卵巢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低于行初次肿瘤细胞减灭术者(P<0.001);WT1蛋白在低分化卵巢癌、卵巢浆液性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中高分化、其他病理类型者(P=0.032、P=0.048)。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病理类型是影响行NACT的晚期卵巢癌患者OS的独立因素(P=0.038);治疗方案、化疗反应是影响初治晚期卵巢癌患者OS及无病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均<0.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CK20、HER-2、WT1基因中单基因或多基因联合检测对行NACT的晚期卵巢癌患者死亡或复发的预测效能均不高,其ROC曲线下面积(AUC)均<0.7;其中,3个基因联合检测对卵巢癌患者死亡或复发的预测效能最高(AUC分别为0.586、0.594),单基因检测中以WT1对死亡的预测效能最高(AUC为0.565)、HER-2对复发的预测效能最高(AUC为0.568)。结论CK20蛋白阴性表达可能与行NACT的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HER-2及WT1蛋白阳性表达可能与初治晚期卵巢癌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局部晚期大肿块(>4 cm)宫颈癌新辅助化疗对比同步放化疗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影响。方法收集2019年3月1日至2021年6月30日期间经病理学证实的局部晚期宫颈癌患者146例,非盲数字表法按1∶1随机分成新辅助化疗(NACT)+同步放化疗(CCRT)组73例、CCRT组73例。NACT+CCRT组给予紫杉醇联合顺铂新辅助化疗2个周期后给予CCRT,CCRT组直接行CCRT。分类资料统计描述用率表示,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比较的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率或构成比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NACT+CCRT组与CCRT组放疗前GTV分别为(31.95±25.96)、(71.54±33.59)cm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ACT+CCRT组放疗前CTV及PTV与CCRT组相比亦明显降低(P值均<0.05)。在靶区剂量学方面,NACT+CCRT组100%GTV接受的剂量(D100GTV)、95%CTV接受的剂量(D95CTV)、100%处方剂量包含的GTV百分比(V100GTV)、100%处方剂量包含的CTV百分比(V100CTV)及95%处方剂量包含的PTV百分比(V95PTV)与CCRT组相比明显提高(P值均<0.05)。NACT+CCRT与CCRT两组患者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86.3%、6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危及器官方面,NACT+CCRT组膀胱、直肠、小肠及尿道受照剂量与CCRT组相比明显降低(P值均<0.05)。结论新辅助化疗可缩小宫颈大肿块患者肿瘤体积,提高肿瘤受照剂量,同时降低周围危及器官剂量,降低了三维后装近距离治疗的难度,因此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可成为局部晚期大肿块宫颈癌患者治疗的新选择。

  • 标签: 宫颈肿瘤 新辅助化学疗法 放化疗法 靶区剂量 危及器官
  • 简介:目的:探讨并分析优质护理对于放化疗肺癌患者的具体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22 年1月到 2023年1月期间的 60 例进行放化疗治疗的肺癌患者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并采取计算机表法对其进行研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 例患者,研究组患者采取优质护理干预模式,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干预模式。结果: 护理后,研究组患者的SAS评分、SD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研究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结论:将优质护理应用于放化疗肺癌患者的护理中,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并且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水平的提升,值得在目前临床中推广应用。

  • 标签: 优质护理;放化疗;肺癌;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放射性肠炎是放射治疗引起的肠道并发症。辐射引起肠道微生态改变、肠黏膜屏障破坏,肠道共生微生及其代谢产物通过影响肠道黏膜屏障免疫功能在辐射损伤和辐射抗性中发挥一定作用。以肠微生态为靶点的微生态制剂和菌群移植可能为预防和治疗放射性肠炎提供新的方向。

  • 标签: 放射性肠炎 肠道微生态 肠道屏障 粪菌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协同护理管理在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选取临沂市肿瘤医院2018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102例肺癌化疗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1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医护协同护理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癌因性疲乏、自护能力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癌因性疲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癌因性疲乏评分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两组自护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自护能力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医护协同护理管理可以缓解肺癌化疗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提升其自护能力和护理满意度,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肺肿瘤 医护协同护理管理 化疗 癌因性疲乏 自护能力
  • 简介:摘要突触蛋白-3α是2016年发现的一种可导致自身免疫性脑炎的新型抗体。突触蛋白-3α抗体相关脑炎患者一般伴有感染前驱症状或情绪改变,临床表现主要为癫痫发作、记忆障碍、意识模糊或昏迷、中枢性通气不足、异常行为和言语障碍等。笔者现围绕近年来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拓展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突触蛋白-3α 自身免疫性脑炎 抗突触蛋白-3α抗体相关脑炎
  • 作者: 严玉婷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6
  • 出处:《中国药理学报》2023年第5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探讨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的药学研究及不良反应。方法:此次实验研究从2020年2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收治了30例精神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患者。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剂量的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观察组应用全程药学服务,而对照组则只给予常规指导。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后的实验数据对比不良反应发生率、药理学知识掌握评分、疾病缓解率与用药依从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在药理学知识掌握评分、疾病缓解率和用药依从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全程药学服务模式的阿司匹林血小板治疗方式,能够显著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对药物的认知和理解,促进治疗效果及增强用药依从性,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不良反应
  • 作者: 蒋蝶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常州市肿瘤医院,江苏常州213032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在本院肺癌化疗患者中选取,2021.6-2022.12作为收集病例的时间,96例依照掷硬币法分组,设定48例为甲组,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设定48例为乙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评比两组负性情绪变化情况的差异。结果:甲、乙组干预后均比干预前HAMA评分、HAMD评分低,且甲组两项评分比对照组低,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保证肺癌化疗效果,缓解焦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值得临床采纳和推广。

  • 标签: 肺癌;针对性护理干预;化疗;焦虑
  • 作者: 蒋蝶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4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常州市肿瘤医院,江苏常州213032
  • 简介:目的:探讨肺癌化疗患者实施针对性护理干预对焦虑情绪的改善作用。方法:研究对象在本院肺癌化疗患者中选取,2021.6-2022.12作为收集病例的时间,96例依照掷硬币法分组,设定48例为甲组,开展针对性护理干预,设定48例为乙组,开展常规护理干预,评比两组负性情绪变化情况的差异。结果:甲、乙组干预后均比干预前HAMA评分、HAMD评分低,且甲组两项评分比对照组低,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保证肺癌化疗效果,缓解焦虑,保持良好的心理状况,值得临床采纳和推广。

  • 标签: 肺癌;针对性护理干预;化疗;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