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高通量测序技术的推动下,近年来研究发现特定微生群比例的变化与胰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包括口腔中的微生、胃肠道内菌群及胰腺内菌群等,其中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菌与胰腺癌风险呈正相关,这可能为胰腺癌的诊断提供新的生物学标志物。微生群与胰腺癌的多种治疗方式密切相关,肠道菌群失调可影响化疗效果,胰腺癌内的细菌可诱导免疫耐受,合并细菌感染时可导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增多。

  • 标签: 微生物群 胰腺肿瘤 治疗
  • 简介:摘要综述国内中药饮片微生污染相关文献,重点分析需氧菌总数、酵母菌和霉菌总数、控制菌及耐热菌的污染现状,并根据样品来源、品种和炮制方式等的不同,分析其微生污染的特点,发现目前中药饮片总体微生污染较严重。可借鉴相应的国外药典标准,根据中药饮片特点制定个性化微生限度标准,且有必要扩大中药饮片微生数据资料库。

  • 标签: 药物污染 饮片 微生物污染 中药学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脉冲光辐照强度对微生的杀灭效果,为杀菌技术设计提供验证依据。方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枯草芽孢杆菌(ATCC9372)为实验菌,用载体定量杀菌方法评估杀菌效果,指数稀释、倾注培养计数法计算杀菌效率。用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光照强度对细菌结构的影响。实验设置细菌对照组:未经脉冲光照射处理的相同初始浓度菌,平行培养30、60和90 s。细菌实验组:分别距离脉冲光源50、100、150和200 cm 4个点接受辐照处理,同样设置30、60和90 s 3个辐照时间点。结果距离脉冲光源50、100 cm时,照射30 s金黄色葡萄球菌灭活率为100%。枯草芽孢杆菌灭活率为99.9%。当细菌距离光源为150 cm时,金黄色葡萄球菌辐照30、60和90 s的灭活率分别为81.9%、95.4%、100%,枯草芽孢杆菌的灭活率分别为76.0%、92.3%和99.9%。当辐照距离提高至200 cm时,脉冲光对细菌的灭活效率明显下降,3个检测时间点金黄色葡萄球菌灭活效率分别为24.5%、38.8%、48.8%,枯草芽孢杆菌分别为14.2%、20.0%、28.5%。结论脉冲光能迅速灭活微生,灭活速度、效率与光照强度密切相关。

  • 标签: 脉冲光 杀菌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枯草芽孢杆菌 电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菌群特点,分析肠道菌群变化与白癜风发病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方法2017年4-12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收集30例白癜风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粪便标本,通过Roche/45高通量测序平台对其16S rRNA V3区进行定性分析;用宏基因组学对5例白癜风患者粪便及5例健康对照者粪便进行分析,明确其潜在调控通路。结果与健康对照比较,白癜风患者粪便中细菌物种相似,但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多样性富集明显减少(P<0.05);在门水平上,变形杆菌和梭杆菌丰度明显降低;在属水平上,7个种属(拟杆菌、大肠杆菌志贺菌、罗氏囊菌、相炭疽杆菌、梭杆菌、柔膜细菌-RF9、普氏菌-7)丰度明显降低(P<0.05),4个种属(瘤胃球菌-1、瘤胃球菌科UCG、毛螺菌科、链球菌)明显增加(P<0.05);链球菌属及相炭疽杆菌在白癜风患者表达差异尤为明显,前者增加10.8倍,后者减少6.517倍。通过构建一个基于11个白癜风相关属的肠道微生菌群的随机森林模型,显示该判别模型在ROC中AUC为0.89;宏基因组分析显示,白癜风相关菌群失调主要与免疫相关通路(如WNT通路、Notch通路等)、能量代谢、线粒体功能、氨基酸代谢(如苯丙氨酸代谢)通路相关。结论白癜风患者肠道微生态环境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与健康对照存在明显差异,其菌群失调可能参与白癜风的发病发展,补充益生菌可能有益于白癜风治疗。

  • 标签: 白癜风 肠道微生物 16S rDNA 宏基因组
  • 简介:摘要人类的身体黏膜表面定植了多样化的微生群落,它们存在于胃肠道、皮肤、口腔和泌尿生殖道,同样也存在于过去认为无菌的解剖部位——肺。微生组与黏膜免疫系统相互作用以维持机体内稳态,被称为人类的"第二基因库",对人类健康至关重要。人类的下气道内分布着多种微生微生组构成的失衡可能与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肺癌的微生组研究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主要综述了肺微生组构成的特征及其与疾病(尤其是肺癌)的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为人肺微生组与肺癌相关性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微生物群 肺肿瘤
  • 简介:摘要感染性疾病起病急、进展快,重症疑难患者病原体复杂,诊断及治疗困难,可危及生命。早期、准确地明确致病病原微生对感染判定至关重要,有助于改善预后。当前,病原微生检测技术层出不穷,能识别的微生种类越来越多,但如何正确利用和分析微生检测结果仍是临床关注的难题。值得注意的是,感染首先是个临床诊断,所有的判定必须基于临床。文章将概述病原微生检测在临床感染判定中的作用,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认识。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检测 感染
  • 作者: 裴佳宾 杨雨媛 周心童 胡格 王雪涵 郭勇 米凯霞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0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北京农学院动物科学技术学院 102206 ,北京城市学院生物医药学部 100094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中国科学院大学存济医学院病原生物学教研室,北京 101408
  • 简介:摘要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结核是世界公共卫生问题。人体的微生菌群参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微生菌群在结核病中的临床重要性研究才刚刚起步,本综述介绍了微生菌群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建立、病程发展和抗生素治疗的相关研究,研究表明:(1)微生菌群影响分枝杆菌感染的建立;(2)幽门螺杆菌共同感染改变感染的易感性和活动性肺结核的进展;(3)微生菌群通过调控宿主的营养、代谢和免疫状况影响结核病的进程;(4)接受过抗生素治疗的结核患者再感染的易感性增加,可能由于T淋巴细胞表位对共性肠道非结核分枝杆菌的消耗,抗生素的影响对患者是长期的;(5)儿童结核病的发生与年龄相关,许多因素,如合并感染和疫苗接种会增加风险。深入研究微生组与结核病相互关系可为防痨工作提供新的视角。

  • 标签: 微生物菌群 结核病 儿童
  • 简介:摘要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是一种慢性胆汁淤积性自身免疫性肝病,其病因复杂,目前认为是环境因素作用于遗传易感个体,导致对自身肝内小胆管的免疫失耐受。研究表明,肠道微生可能在PBC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将对肠道微生在PBC中的作用机制及其潜在治疗应用前景展开综述,从肠道微生角度阐述PBC发病原因,探寻治疗或辅助治疗PBC新疗法。

  • 标签: 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 肠道微生物 治疗 机制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林颖 罗海敏 郑敏玲 李文均 屈平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1-08
  • 出处:《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皮肤科,广州 510006;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510006;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难治性慢病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120,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510006,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广州 510275,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皮肤科,广州 510006;广东省中医院检验医学部,广州 510006;广东省中医药防治难治性慢病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120
  • 简介:摘要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是一种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皮肤疾病,其发病率呈逐年增高的趋势。AD发病机制复杂,与遗传、环境、免疫、皮肤屏障功能障碍等多方面因素有关。近年来,宏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为探讨AD的发病机制打开了新的视角,并在探索AD的菌群移植新疗法中展现了诱人的应用前景。本文从皮肤微生态与人体皮肤健康的关系、AD发病机制、AD微生组学研究和相关的病原微生特征、AD微生疗法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自身的实践经验,提出AD的培养组学研究方案,以及皮肤标本微生学检验和定量计数的设想,从而为AD的疾病预防、疗效监测和临床治疗等提供参考。

  • 标签: 特应性皮炎 皮肤微生态 皮肤菌群 微生物学检验
  • 简介:摘要肠道微生作为肠道与神经系统间相互沟通的重要媒介,与肠道、大脑形成了微生-肠-脑轴(microbiota-gut-brain axis,MGBA),该轴主要通过短链脂肪酸、神经递质、迷走神经以及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方式影响人类神经系统相关疾病,包括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抑郁症、儿童孤独症以及新生儿脑病等。该文基于神经系统相关疾病的研究报道,分析肠道微生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对微生-肠-脑轴作一综述,并对该通路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考。

  • 标签: 肠道微生物 微生物-脑-肠轴 神经系统疾病
  • 简介:摘要人体内定植了大量的微生群落,肠道、口腔、呼吸道及生殖器是微生的主要寄生部位。HIV感染者免疫功能下降,寄生部位的微生群落发生改变,临床可见炎性反应或肿瘤表现,严重者危及生命。然而,平衡、稳定的微生环境能够降低HIV感染和传播的风险,调整微生群可成为改善健康的治疗策略之一。深入研究HIV感染者微生组与病程进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对AIDS发病机制的探索、疾病的防治有深远意义。

  • 标签: HIV 感染者 人体微生物组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临床标本微生检验的阳性率结果。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本院制作的12 130例临床标本,并进行微生检验;将2018年6月至12月的6 006例临床标本微生检验作为对照组,其标本类型包括:呼吸道标本1 746例,血液培养标本1 133例,分泌物标本1 617例,粪便(尿液)标本1 510例。2019年1月至6月的6 124例临床标本微生检验作为研究组,其中标本类型包括:呼吸道标本2 453例,血液培养标本938例,分泌物标本1 129例,粪便(尿液)标本1 604例。两组临床标本主要包括:呼吸道标本、血培养标本和分泌物标本、大便标本和尿液标本。观察对比两组临床标本的结果阳性率,总结结果。结果研究组呼吸道、血培养标本阳性率低于对照组[13.0%(319/2 453)比15.8%(276/1 746)、5.3%(50/938)比8.0%(91/1 133);均P<0.05];研究组分泌物、粪便(尿液)标本阳性率低于对照组[17.3%(195/1 129)比17.4%(282/1 617)、14.5%(233/1 604)比18.2%(275/1 510);均P<0.05]。结论临床上对不同临床标本进行常规的微生检验,其主要是利用阳性率表示检验结果,为临床上诊断以及判断患者所患疾病以及治疗状况提供参考依据,为避免在对不同临床标本微生进行检验期间,所得出的检验结果存在差异,就应该严格要求检验人员遵循检验规范以及在操作中应符合检验的标准要求。

  • 标签: 不同临床标本 微生物检验 阳性率
  • 简介:摘要菌斑微生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可使群落产生重构,促进牙周炎的发生与发展。关键微生在调节微生群落动态变化中十分重要。在牙周微生态中,共存网络构建和分析的方法有助于筛选牙周炎相关的关键微生以便进一步进行实验研究。这些微生如牙龈卟啉单胞菌等可以作为微生成员的重要联络者协同调节群落毒力等特征,或作为响应环境因素的重要调控因子如介导免疫失衡推动群落结构和功能重塑。本文将从微生共存网络构建、应用网络拓扑分析技术进行关键微生筛选与预测,以及与牙周炎发生发展相关的关键微生等方面进行综述,为进一步确定关键微生以及研究此类微生在群落动态变化中的作用提供参考。

  • 标签: 紫单胞菌,龈 共存网络分析 牙周微生态 龈沟产线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学微生学对分课堂中整合应用多元教学的效果。方法收集湖北医药学院2017级临床医学专业102名学生,采取类实验研究方法;实验组(50名)班级通过建立医学微生学对分课堂教学,在授课实施环节整合应用微信公众号、雨课堂、问卷星多元教学手段;对照组(52名)班级实施传统教学;并利用问卷调查和考试考核方式比较两组班级的教学效果。采用SPSS 20.0进行t检验。结果实验组问卷调查结果中,教学成效相关指标的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实验组考试成绩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多元教学整合丰富了对分课堂的教学,充分发挥了以学生为中心,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参与度,提升了学生知识掌握能力与创新性。

  • 标签: 医学微生物学 对分课堂 多元教学 整合
  • 简介:摘要在新时期,专业课教师不单单起到传授专业知识的作用,更应该立足自身学科特点思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思政问题。《医学微生学》是高等医药院校课程体系中的一门主干课程。教研室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凝练设计出一些典型的教学案例,将"爱国、奉献、担当"等思政要素和"严谨、求真、务实"的科研素质融入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在专业知识获取的同时渗透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和科研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 标签: 医学微生物学 课程思政 案例设计
  •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健儿颗粒剂、消炎止痒醑、百草洗剂3种医院制剂的微生限度检查方法。方法参照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四部通则,采用常规法、培养基稀释法、薄膜过滤法、中和剂结合薄膜过滤法对3种医院制剂进行微生计数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采用常规法、薄膜过滤法、中和剂结合薄膜过滤法对3种医院制剂进行控制菌检查方法的适用性试验。结果健儿颗粒剂采用常规法进行微生限度检查。消炎止痒醑采用薄膜过滤法进行微生限度检查。百草洗剂采用中和剂结合薄膜过滤法进行微生限度检查。结论建立了3种医院制剂的微生限度检查方法,方法准确可靠。

  • 标签: 中药制剂 微生物限度 常规法 薄膜过滤法 中和剂结合薄膜过滤法
  • 作者: 姜孟楠 王多春 韩俊 梅嬛 吴林寰 冯岚 魏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2-13
  • 出处:《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20年第11期
  • 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原微生物菌(毒)种保藏中心,国家病原微生物资源库,北京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6,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北京 102206,中国医学科学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南京 210042,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北京 100101
  • 简介:摘要病原微生是国家重要战略性资源,其价值体现在实物及其所对应的信息数据资源。目前,我国已基本完成国家级、省级保藏中心和专业实验室的指定,各类保藏机构已投入运行,并开始发挥保藏机构作用。为规范病原微生保藏数据管理,提升病原微生资源质量,中国CDC牵头制定发布了中华预防医学会团体标准《病原微生菌(毒)种保藏数据描述通则(T/CPMA 011-2020)》。该标准提出了保藏菌(毒)种所应具备的数据字段及其描述原则,包括编号、名称、分离、危害程度分类、传播途径、致病性等通用数据,以及病毒、细菌和真菌等特征数据。病原微生资源的核心在于质量、基础在于标准,以数据规范为抓手,对推动我国病原微生保藏工作向质量提升转变,提高资源共享利用,引领保藏工作持续发展将起到重要支撑作用。

  • 标签: 病原微生物 保藏 数据 通则 团体标准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一线接受生物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生存情况,探索预后相关因素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2020年间南京鼓楼医院一线治疗接受生物的30例晚期黑色素瘤患者资料。30例均采用替莫唑胺或达卡巴嗪联合顺铂方案的化疗,并序贯IL-2、GM-CSF和IFN-α细胞因子治疗。总结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信息,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例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9例进展。客观缓解率20%,疾病控制率7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6个月,中位总生存期13.0个月。脑转移(P=0.003)、肺转移(P=0.007)、高乳酸脱氢酶水平(P=0.000 2)和BRAF突变(P=0.001)为一线接受生物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预后不良因素。STMN1突变为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生物的无进展生存的不良预后因子(P=0.002), MYC突变为总生存的不良预后因子(P=0.001)。结论对于不适合靶向治疗或免疫治疗的黑色素瘤患者,生物将是一种有价值的治疗选择。而脑转移、肺转移、高乳酸脱氢酶水平、BRAF突变是一线接受生物的晚期黑色素瘤患者的预后不良因素。

  • 标签: 黑色素瘤/生物疗法 黑色素瘤/化学疗法 预后
  • 简介:摘要人体微生群通过多种方式参与维持宿主的健康已成为学者们的共识。近年来,随着对肠-脑轴的深入研究,微生群被发现可以以多种方式在人体精神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种精神障碍的发生过程中也存在着微生群的改变。现已有大量以微生群为靶标干预精神障碍的相关研究。但是,目前尚未有商品化的以微生群为靶标干预精神障碍的相关产品,且关于该领域的综述也较少。此文从微生群与机体神经系统的相互作用,微生群与精神障碍的关系以及以微生群为靶标治疗精神障碍的相关研究进展等方面进行综述。

  • 标签: 微生物群 精神障碍 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