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进行视网膜视盘区和黄斑区血管成像,探讨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POAG)视盘和黄斑血管密度的影响。方法:病例对照研究。连续收集2019年6─11月于中山眼科中心确诊的POAG病例,依据长度分为中等青光组(范围为22.51~25.50 mm)和长青光组(>25.50 mm),并匹配年龄和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单眼入组。最后共42例纳入中等青光组,37例纳入长青光组。所有受检者完成视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OCTA检查。通过OCTA测量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RPC VD)和黄斑浅层血管密度。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相关等分析数据。结果:长青光组神经节细胞复合体(GCC)厚度小于中等青光组[(74.5±9.6)μm vs. (80.5±13.6)μm;t=2.244,P=0.028],但2组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长青光组黄斑全图、黄斑旁区、黄斑周围区血管密度均小于中等青光组,但仅黄斑周围区颞侧血管密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5,P=0.028)。2组的平均和各象限RPC V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与GCC、黄斑浅层血管密度参数呈负相关(与GCC:r=-0.333,P=0.003;与黄斑浅层血管密度:r=-0.303~-0.282,均P<0.05),与RPC VD无显著相关性(P=0.383)。结论:在病情相近的情况下,POAG的延长主要损害黄斑血管,尤其是周边部颞侧血管,对视盘周围微血管无显著影响。

  • 标签: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眼轴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盘周围放射状毛细血管密度 黄斑血管密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北京市初一学生做眼保健操的情况与1年后增长的关联性。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整群抽样,2017年从北京市抽取6个区(县)的9所中学,共1 443名初一学生参与基线调查。研究内容包括测量、屈光测量和问卷调查。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眼保健操与增长过度的关系。结果在1 197名(82.95%)参与两次调查的学生中,年龄M(QR)为12.00(1.00)岁,女生占44.28%,增长M(QR)为0.22(0.18)mm。在多重线性回归模型中,调整性别、年龄、身高、父母近视人数、户外活动时间、课外读书写字时间后,男生做眼保健操的频率与增长过度显著相关(β=-0.135,95%CI:-0.253~-0.018),女生做眼保健操的频率与增长过度无统计学关联(β=-0.075,95%CI:-0.207~0.058),男生(β=-0.028,95%CI:-0.114~0.058)、女生(β=-0.035,95%CI:-0.134~0.064)做眼保健操认真程度与增长过度无统计学关联。结论北京市男生做眼保健操频率增高有利于减缓其增长。

  • 标签: 眼保健操 眼轴增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先天性盲性小眼球的超声影像学表现及其长度与眼球内组织结构紊乱程度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3年6月至2018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确诊为先天性盲性小眼球的162例(162只)患者的超声影像资料,根据患眼球内组织结构紊乱程度分为球内结构基本正常、可见球内基本结构但合并组织结构异常改变、球内结构分辨不清3个组。比较患与对侧及患不同结构紊乱程度分组间的长度,分析长度与年龄的相关性并总结患超声影像表现。统计学方法主要采用配对t检验、单因素线性回归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162例患者均为单眼发病,年龄1个月至58岁,12岁以下139例(85.80%);男性90例,女性72例;患长度为(13.17±3.77)mm,对侧长度为(21.85±2.01)mm,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369;P<0.01)。患长度与年龄无相关性(r=0.027;P>0.05),对侧长度与年龄有相关性(r=0.590;P<0.01)。球内结构基本正常组14只、可见球内基本结构但合并组织结构异常改变组91只、球内结构分辨不清组57只,3个组的长度分别为(17.80±2.19)、(14.81±2.92)、(10.05±2.46)mm,三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2.800,P<0.01),两两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162只的超声影像可见眼球基本结构105只(64.81%),其中视网膜脱离83只(51.23%),球壁骨化15只(9.26%),视盘异常10只(6.17%)。结论先天性盲性小眼球的超声影像多可见基本眼球结构,最常合并视网膜脱离;患长度与眼内结构紊乱程度有关。(中华眼科杂志,2021,57:825-829)

  • 标签: 小眼 眼畸形 轴长度,眼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Barrett[基于预计的角膜后表面散光(PPCA)]、Barrett[基于测量的PCA(Measured PCA,MPCA)]、EVO 2.0、Kane、Næser-Savini散光矫正型(Toric)人工晶状体(IOL)度数计算公式在正常的预测准确性。方法:回顾性连续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5月至2021年6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AcrySof Toric IOL植入术的患者304例(304)。术前使用IOL Master 500/700测量长度(AL)和角膜散光,术后1~3个月使用综合验光仪进行主觉验光。用矢量分析的方法计算散光预测误差(PE)、平均绝对预测误差(MAE)、中位数绝对预测误差、绝对预测误差的标准差以及PE在±0.25 D、±0.50 D、±0.75 D和±1.00 D以内的的百分比,使用非参数Friedman检验评估公式之间MAE的差异。结果:Kane的MAE均低于所有公式(P<0.001)并且PE在±0.50 D以内的比例最高,为54%,其次是Næser-Savini(47%),Barrett (MPCA) (44%),Barrett(PPCA) (42%),EVO 2.0(39%)。Næser-Savini、Barrett(MPCA)、Barrett(PPCA)和EVO 2.0的MAE之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Næser-Savini、Barrett(PPCA)、Barrett(MPCA)和EVO 2.0相比,对于正常白内障患者采用Kane计算器计算Toric IOL度数可以减小PE,提高Toric IOL矫正效果。

  • 标签: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 散光 Toric IOL度数计算公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先天性白内障患儿术后的长度、角膜屈光力和屈光变化规律是手术时机和人工晶状体屈光度选择的重要依据。先天性白内障患儿的长度增长速率与许多因素,如手术年龄、单双眼发病,术后并发症等有关。术后的近视漂移难以预测,主要由长度增长决定,同时也受到手术年龄、人工晶状体植入时机以及植入人工晶状体时目标屈光度的计算等多因素影响。(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307-311)

  • 标签: 先天性白内障 人工晶状体 眼轴长度 近视漂移 角膜屈光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学龄儿童周边长度及视网膜曲率半径与屈光状态之间的关联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纳入2021年7—10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进行眼科检查的6~15岁儿童287人287,其中男154人,女133人。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测定受检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采用复方托吡卡胺滴眼液点行睫状肌麻痹,采用电脑验光仪测量等效球镜度(SE)。根据SE不同将受检者分为远视组90、正视组82和近视组115,分别为SE>+0.5 D、SE>-0.5 D~≤+0.5 D和SE≤-0.5 D。采用Lenstar LS900分别测量受检者中央和周边30°颞侧、鼻侧、上方、下方长度。采用部分相干光测量建模法计算视网膜坐标并转化为视网膜曲率半径。根据水平方向(鼻颞侧)周边长度差值绝对值(中位数)作为临界值将受检分为H1组(长度差值<0.35 mm)和H2组(长度差值≥0.35 mm);根据垂直方向(上下方)周边长度差值绝对值(中位数)分为V1组(长度差值<0.32 mm)和V2组(长度差值≥0.32 mm)。依据上述水平和垂直方向分组方法将受检分为V1H1、V1H2、V2H1和V2H2组。比较不同组间受检者长度、SE、近视比例和视网膜曲率半径。结果受检眼中央长度为23.53(22.93,24.10)mm。颞侧、鼻侧、上方、下方周边长度分别为22.75(22.11,23.22)、22.99(22.32,23.45)、23.24(22.58,23.75)和23.12(22.52,23.56)mm,其中颞侧长度低于鼻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8,P<0.01)。H1组中央、鼻侧、上方及下方长度均较H2组短,V1组中央、鼻侧、上方长度均较V2组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1组SE为+0.06(-1.06,+0.75)D,明显大于H2组的-0.32(-1.64,+0.5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P=0.04)。V1组SE为+0.13(-0.81,+0.80)D,明显大于V2组的-0.56(-1.83,+0.4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39,P<0.01)。V1组近视比例为33.5%(58/173),低于V2组的50.5%(53/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3,P<0.01)。V1H1、V1H2、V2H1和V2H2组SE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4.79,P<0.01),其中V1H1组SE显著大于V1H2组、V2H1组和V2H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远视组、正视组、近视组受检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视网膜曲率半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2.34、19.30,均P<0.01),其中远视组和正视组水平及垂直方向视网膜曲率半径显著大于近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学龄儿童眼球的周边长度存在不对称性,不对称程度越高则屈光度越偏向近视。与正视及远视儿童相比,近视儿童的视网膜形态更陡峭。

  • 标签: 近视 儿童 眼轴长度 屈光 不对称 视网膜形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病理性近视(PM)黄斑和视盘区血流密度(VD)变化及其与长度(AL)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6~1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眼科就诊的近视患者171例171只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2例,女性99例;年龄(35.0±10.8)岁。将患者分为PM组、高度近视(HM)组、非HM组,分别为51例51只、70例70只、50例50只。采用光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患黄斑和视盘区6 mm×6 mm范围进行扫描。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研究分区将黄斑、视盘区中心6 mm范围内视网膜划分为以黄斑、视盘中心为中心的2个同心圆,分别是直径为1 mm的中心区,1~3 mm的旁中心区;旁中心区分别有2条放射线将其分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4个区。测量患黄斑和视盘的中心区、上方、下方、鼻侧、颞侧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深层毛细血管层(DCP)、外层视网膜、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VD。对比观察PM组、HM组、非HM组患VD情况。三组患之间VD比较采用方差分析;VD与AL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PM组患黄斑旁中心区SCP、外层视网膜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VD均低于HM组、非H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M组患黄斑中心区DCP的VD高于H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视盘区,除DCP上方、下方、颞侧和外层视网膜中心区外,PM组患其他区VD均低于非HM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DCP的黄斑中心区、视盘区上方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视盘中心区的VD与AL不相关(P=0.647、0.688、0.146 ),其他区域的VD均与AL呈负相关(P<0.05)。结论与HM、非HM患比较,PM患黄斑及视盘区多数区域的VD降低。

  • 标签: 近视,退行性 局部血流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长度及玻璃体腔容积与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2018年1月至2019年3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玻璃体切除联合硅油填充术的PDR Ⅵ期的42例(42只)为PDR组;同期2型糖尿病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者42例(42只)为无DR组;单纯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无糖尿病32例(32只)为RRD组。3组所有患者均无明显屈光不正,对比3组间长度及玻璃体腔容积。结果PDR组长度(22.34±0.96)mm,短于无DR组(23.74±0.39) mm(t=3.448,P=0.002)。PDR组长度短于RRD组(23.32±0.90)mm(t=3.151,P=0.003)。长度无DR组与RR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14,P=0.277)。PDR组玻璃体腔硅油填充量(4.16±0.14)ml,小于RRD组(4.38±0.15)ml,(t=0.990,P=0.012)。结论PDR患者的更短、玻璃体腔容积更小。长度及玻璃体腔容积似可作为临床医生分析DR进展及预后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性,增生性 长度,眼轴 容积,玻璃体腔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12岁儿童屈光参数发育特点,分析其与屈光不正的相关性。方法:横断面研究。共纳入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3~12岁儿童600例(1 200),通过睫状肌麻痹检影验光及光学生物测量仪(IOLMaster)获得等效球镜度(SE)、长度、角膜屈光力、前房深度,并计算晶状体屈光力。按年龄分成3组,分别为3~6岁组,7~9岁组和10~12岁组。按SE分成5组,分别为远视组、正视组、轻度近视组、中度近视组和高度近视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线性回归分析年龄、屈光力与各屈光参数的关系。结果:3~6岁组,7~9岁组和10~12岁组SE(F=131.5,P<0.001)及晶状体屈光力(F=276.4,P<0.001)随年龄增长逐渐变小,长度(F=235.02,P<0.001)、前房深度(F=228.7,P<0.001)随年龄增长逐渐增大,角膜曲率(F=0.01,P=0.66)变化稳定。3组SE与长度呈负相关(r=-0.80、-0.85、-0.81,均P<0.001),与晶状体屈光力呈正相关(r=0.98、0.92、0.91,均P<0.001)。轻度近视组,长度及晶状体屈光力与SE存在相关性(r=-0.545、0.601,P<0.001);高度近视组长度及晶状体屈光力与SE存在相关性(r=-0.675、0.784,P<0.001)。矫正年龄和性别后,长度解释了SE 73.6%的变异,晶状体屈光力可解释SE 86.5%的变异。结论:长度与晶状体屈光力是影响屈光发育和近视发展的主要因素。

  • 标签: 儿童 屈光不正 近视 眼轴长度 晶状体屈光力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的二维矩阵数据,从空间分布特征的角度探讨正常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与长度(AL)及年龄的相关性。方法: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5年10月至2020年7月于长沙爱尔眼科医院门诊进行体检的正常人群123例(213),建立涵盖不同年龄段(18~69岁)以及不同AL(22.07~30.00 mm)范围的正常人(包括屈光不正)的平均环视盘RNFL(cpRNFL)厚度数据组,及基于二维矩阵RNFL厚度图横断面的数据库。利用基于Python语言自行开发的计算程序,将年龄、AL、每个像素位置上的RNFL厚度代入基于混合线性模型的计算库进行矩阵运算,生成基于年龄、AL的有效斜率图。采用RNFL厚度/AL变化(μm/mm)表示RNFL厚度随AL增长的变化率。利用混合线性模型及堆叠图分析年龄、AL与RNFL厚度的相关性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结果:cpRNFL厚度与年龄、AL呈负相关(r=-0.146,P=0.023;r=-1.012,P=0.026)。在空间分布上观察,视网膜颞下区域的RNFL厚度与AL存在正负2种截然不同的相关性。随着AL增长,颞侧上、下象限的RNFL厚度变薄,变化最快的位置靠近视盘的颞下方向(-8.186 μm/mm),最慢位置位于远离视盘的颞下方向(-0.155 μm/mm)。在颞下方靠近颞侧处,存在与AL增加呈正相关区域,变化率最高处为靠近视盘的近颞侧位,变化率为6.292 μm/mm。长的RNFL厚度堆叠图提示与AL呈正相关的区域与长病例的RNFL束夹角移位存在重合。结论:RNFL厚度与AL、年龄相关,并且相关性及变化率在空间分布上不同。随着AL增长,颞侧RNFL束的夹角移位可能造成相关性改变。

  • 标签: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厚度二维矩阵数据 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 眼轴长度 年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患儿长度、角膜屈光力、屈光度数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规律。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选取2015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视光医院杭州院区103例因先天性白内障婴儿期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患儿的病历资料,男性61例,女性42例,行手术时月龄为(3.95±1.94)个月。双眼白内障患儿均双眼接受白内障摘除手术,选取左眼进行分析。入选患儿至少随访1年,患儿按白内障摘除手术时月龄分为<4月龄组和4~12月龄组,比较患儿白内障摘除手术前及手术后1年的长度、角膜屈光力、检影验光的等效球镜度数以及变化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简单线性回归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眼白内障患儿71例,<4月龄组33例,4~12月龄组38例;单眼白内障患儿32例,<4月龄组17例,4~12月龄组15例。<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长度变化量为(2.46±1.33)mm,大于4~12月龄组的(1.52±1.0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1;P<0.01)。相同手术月龄分组中,双眼患儿患、单眼患儿患及对侧,三者间术后1年长度变化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双眼患儿患、单眼患儿患及对侧长度均与实际月龄的对数高度正相关(r=0.68,0.52,0.73;均P<0.01)。角膜屈光力随年龄增大总体呈减少趋势,<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角膜屈光力变化量为(1.43±2.87)D,大于4~12月龄组的(0.68±2.10)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月龄组双眼患儿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2±2.60)D,大于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5;P<0.05)。单眼患儿患4~12月龄组术后1年屈光度数变化量为(2.05±0.95)D,大于双眼患儿4~12月龄组的(0.69±1.8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9;P<0.05)。术后1年,双眼及单眼患儿患屈光度数均与实际月龄成高度负相关(r=-0.51,-0.54;均P<0.01)。结论婴儿期白内障摘除手术后1年,患儿长度增长,角膜屈光力降低,屈光度数降低,且患儿手术年龄越小,长度、角膜屈光力、近视漂移变化量越大。(中华眼科杂志,2021,57:34-40)

  • 标签: 白内障 白内障摘除术 无晶状体,白内障后 轴长度,眼 屈光,眼 婴儿
  • 简介:摘要目的运用机器学习的方法预测青少年近视增长与近视度数增加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视光中心就诊的近视患者1 011例1 011,均取右眼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收集的所有患者相关参数用于训练机器学习算法模型,构建模型时输入的参数包括年龄、性别、中央角膜厚度(CCT)、平均角膜曲率(K-mean)、可见虹膜直径(HIVD)、晶状体屈光度和长度(AL),输出的参数为等效球镜度(SER)。采用5折交叉验证的方法把所有收集的数据随机分为5个组,其中4个组用于训练模型,1个组用于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整个过程重复5次。根据不同模型训练后的R值和R2值的大小评估各模型的预测准确性。采用预测准确性最好的模型讨论增长与SER增加之间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基于5折交叉验证的6种机器学习运算方法的预测准确性R值和R2值比较表明,模型以立方支持向量机(Quadratic SVM)回归模型预测准确性最好,R值为0.99,R2值为0.98。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晶状体屈光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301,P<0.01)。经Bennett-Rabbetts公式计算表明,6岁近视群体较18岁近视群体的平均晶状体屈光力大。该机器学习的模型表明,AL增加1 mm所对应的SER变化并非恒定值,为0~-3.00 D,这主要取决于AL增加1 mm所需要的时间跨度,AL增加1 mm所需要的时间越长,其所对应的近视增长度数越小。当AL增加1 mm时间跨度为1年时,如6~7岁或12~13岁,AL增加1 mm所对应的SER分别增加-2.50 D和-2.33 D;当时间跨度为3年时,如6~9岁,所对应SER约增加-1.77 D。结论对于学龄期近视者而言,AL增加1 mm所需时间越长或年龄跨度越大,AL增加1 mm所对应的SER增加量越小。机器学习方法可以在临床上较为准确地预测AL增加与近视度数增加之间的关系。

  • 标签: 近视 机器学习 眼轴 等效球镜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儿童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前后角膜屈光力分布情况,并分析戴镜后角膜屈光力与增长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4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视光医院杭州院区视光诊疗中心就诊行多焦点角膜接触镜验配并完成1年随访的8~14岁儿童20例(40)。使用Medmont测量双眼戴镜前及戴镜30 min后角膜形态,手动收集角膜各位点上的切向屈光力。收集角膜4个方向(鼻侧:N;颞侧:T;上方:S;下方:I)及中央处角膜屈光力。4个方位均为距离角膜顶点1~3.5 mm范围,以0.5 mm为间隔,记录为N/T/S/I(1/1.5/2/2.5/3/3.5);同时收集戴镜后4个方位角膜最大屈光力值及角膜顶点处屈光力,并收集同样位置戴镜前角膜屈光力值,记录为N/T/S/I(max)。将各位点角膜屈光力与角膜顶点屈光力的差值定义为相对周边屈光力,角膜最大屈光力值与角膜顶点屈光力差值定义为相对最大屈光力。使用IOLMaster测量初始及戴镜1年后双眼长度。使用线性回归分析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值及其改变量与改变量的相关性。结果:角膜周边各位点屈光力较中央屈光力弱。戴镜后水平方向上,除了N2.5、N3及N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垂直方向上,除了S3、S3.5及I3.5之外的位点,其余位点相对周边屈光力显著增加。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1年后,增长(0.28±0.21)mm。戴镜后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较戴镜前显著增加,其中初始年龄及等效球镜度(OR=0.393,F=3.447,P=0.042)、戴镜前后Imax改变量(OR=0.157,F=7.057,P=0.011)及戴镜后相对Imax(OR=0.108,F=4.583,P=0.039)对眼增长有显著影响。结论:配戴多焦点角膜接触镜后,由相对周边正屈光力朝正屈光力改变。除年龄及等效球镜度外,戴镜后下方角膜相对最大屈光力及戴镜前后相对最大屈光力改变量对眼增长有显著影响,推测与戴镜后显著减少眼球相对周边远视离焦量相关。

  • 标签: 多焦点角膜接触镜 角膜屈光力 眼轴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长度白内障患者植入散光矫正型人工晶状体(TIOL)后TIOL的旋转稳定性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连续纳入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联合AcrySof TIOL植入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单眼入组,并依据长度分为两组,长度≤24 mm为A组,长度>24 mm为B组。采用术后3个月的数据分析TIOL的旋转稳定性及其与长度、角膜缘白到白距离、术前晶状体厚度及植入的TIOL球镜度数之间的相关性。统计学分析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及Spearman检验。结果A组纳入39例患者(男性17例,女性22例),年龄中位数为74岁(36~86岁);B组纳入26例患者(男性11例,女性15例),年龄中位数为68岁(36~86岁)。A组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最小分辨角对数)为0.30(0.10,1.00),术前角膜散光度数为2.11(0.95,5.10)D,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10(0.00,0.60),残余散光度数为1.00(0.00,1.75)D;B组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36(0.05,1.00),术前角膜散光度数为2.00(0.78,3.76)D,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为0.05(0.00,0.40),残余散光度数为0.75(0.00,2.25)D;两组术前最佳矫正远视力、角膜散光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604,0.789),两组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均较术前显著提高、散光度数均显著减低(均P<0.01),两组间术后最佳矫正远视力和残余散光度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536,0.076)。旋转稳定性方面,A组TIOL术后3个月的旋转度数为5.15°±3.62°,B组的旋转度数为6.50°±4.6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可预测性方面,旋转度数≤5°的在A组中占59.0%(23只),在B组中占50.0%(13只),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7)。相关性分析显示,TIOL的旋转度数与长度、角膜缘白到白距离、晶状体厚度及植入的TIOL球镜度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性(P=0.836,0.568,0.170,0.365)。结论TIOL植入术后3个月,>24 mm与≤24 mm患者TIOL旋转稳定性无明显差别,旋转稳定性与长度、角膜缘白到白距离、晶状体厚度及TIOL球镜度数之间无明显关系。(中华眼科杂志,2020,56:41-46)

  • 标签: 近视 白内障 散光 晶体,人工 轴长度,眼 旋转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超声引导动态针尖定位(DNTP)和长平面内(LAX-IP)技术用于腋静脉穿刺置管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腋静脉穿刺置管术患者100例,性别不限,年龄18~64岁,BMI 20~28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9):DNTP组和LAX-IP组。2组分别采用DNTP和LAX-IP技术在超声引导下行腋静脉穿刺置管术。记录首次穿刺成功、置管总体成功情况、针尖重定向例数,腋静脉穿刺时间和置管时间。记录腋动脉穿刺、腋静脉穿透后壁、血肿形成、气胸、神经损伤等发生情况。结果与LAX-IP组比较,DNTP组首次穿刺成功率升高,穿刺针重定向例数减少,穿刺时间缩短(P<0.05)。2组患者腋静脉穿透后壁例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动脉穿刺、血肿、气胸、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与LAX-IP技术比较,超声引导DNTP技术用于腋静脉穿刺置管术可动态观察针尖位置,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腋静脉 穿刺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长平面内(modified long-axis in-plane, MLAX-IP)技术和动态针尖定位(dynamic needle tip positioning, DNTP)技术在先天性心血管病婴幼儿股动脉穿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血管病患儿80例,ASA分级Ⅱ、Ⅲ级,性别不限,年龄1 d~6个月,体重2.8~8.0 k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40例):MLAX-IP技术组(MLAX-IP组)和DNTP技术组(DNTP组)。两组分别采用MLAX-IP技术或DNTP技术行股动脉穿刺置管。比较两组股动脉穿刺操作情况(包括一次穿刺成功率、动脉图像寻找时间、总穿刺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穿破血管后壁或侧壁、感染及栓塞)。结果MLAX-IP组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DNTP组(P<0.05),动脉图像寻找时间长于DNTP组(P<0.05),但两组总穿刺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DNTP组比较,MLAX-IP组穿破血管后壁或侧壁的发生率降低(P<0.05);两组均未发生感染及栓塞。结论在婴幼儿股动脉穿刺置管中,与DNTP技术比较,MLAX-IP技术穿刺置管的成功率较高,穿破血管后壁或侧壁的发生率较低,且不增加总穿刺时间。

  • 标签: 超声引导 改良长轴平面内技术 股动脉 婴幼儿
  • 作者: 李炜 何昕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眼科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厦门大学医学院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 福建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福建省眼再生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厦门361102,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厦门361003
  • 简介:摘要将表组织及其细胞、细胞外基质等多个层面的复杂成分融合为一个整体,统称为表微环境,其稳态对于维持表健康发挥关键作用。干的发生往往起始于表微环境成分改变,导致表稳态失衡。本文基于表微环境对干的病理生理过程进行分析,以期有助于临床正确诊断和精准治疗干

  • 标签:
  • 作者: 王华 刘祖国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10-25
  • 出处:《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
  • 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眼科中心 眼科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410008 长沙,厦门大学附属翔安医院眼科 厦门眼科中心 厦门大学眼科研究所 福建省眼科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361102
  • 简介:摘要亚洲干协会(ADES)是亚洲地区影响力最大的干研究学术组织。在国际泪液与表协会(TFOS)2007年发布的DEWSⅠ、2017年发布的DEWSⅡ等干诊疗指南文件的基础上,ADES进一步结合亚洲干人群的特点对干的定义、诊断、分类及治疗方法进行了7年的系统研究,于2020年形成了新的亚洲干分类共识。亚洲干共识的发布有助于眼科医生和患者对干发病机制的理解,使得干的诊断、分类和治疗的可操作性更具体、可行,促进了干精确性治疗研究的进展。2017年ADES在The Ocular Surface发布的《关于干定义和诊断的新观点:ADES的共识报告》及2020年在Eye and Contact Lens发表的《关于干分类的新观点:ADES的建议》是亚洲地区干诊疗的指导性文件,本文对这2个文件中关于亚洲干的新定义、诊断、分类及治疗共识进行详细解读,为广大眼科医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相关理论和知识提供帮助。

  • 标签: 干眼 共识 定义 诊断 分类 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