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手术部位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感染是患者和外科医师无法逃避的问题,且近年来外科术后MRSA感染有逐年增多趋势,但关于MRSA感染预防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已证实对外科术前患者实施筛查和去定植方案能有效减少手术部位的MRSA感染。现从MRSA的毒力、定植情况、术前筛查和去定植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及借鉴。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筛查 去定植
  • 作者: 姚粝芹 穆文博 袁晨 李亦丞 刘阳 杨建华 曹力 孙学斌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创伤杂志》 2022年第10期
  • 机构: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运动医学科,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乌鲁木齐 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乌鲁木齐 830011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厅新疆超声医学重点实验室,乌鲁木齐 830054,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乌鲁木齐 830011,新疆医科大学药学院,乌鲁木齐 830054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载万古霉素(Vm)微泡(MBs)联合超声靶向微泡破坏(UTMD)技术对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生物膜形态结构、厚度及细菌活力的影响。方法以薄膜水化法制备Vm-MBs。以MRSA为受试菌株,将直径13 mm的无菌盖玻片放置于24孔板中构建体外生物膜模型,结晶紫染色后通过肉眼、光镜观察生物膜形态。LIVE/DEAD、SYTO59和DIL分别对生物膜和MBs染色,染色后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及生物膜与MBs的位置关系。按随机数字表法将生物膜分为对照组、Vm组、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每组9个样本。各组生物膜给予相应处理后24 h,采用LIVE/DEAD染色,并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各组生物膜形态结构变化;采用结晶紫染色,借助酶标仪测定并比较各组生物膜密度差异;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各组生物膜厚度及细菌活力差异。结果制备的Vm-MBs符合实验要求。肉眼、光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生物膜结构致密,厚度为(13.8±0.2)nm,较均匀,膜内有少量死菌,活菌比例为(94.9±0.3)%。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MBs能穿透进生物膜深层。各组给予相应处理后24 h,LIVE/DEAD染色、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Vm组、Vm-MBs组、UTMD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形态结构破坏最显著,出现大量死菌,仅残存少量分散的浮游细菌,细胞膜形态出现不规则变化。结晶紫染色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密度显著降低(P<0.05),Vm组、Vm-MBs组、UTMD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生物膜厚度变薄(P均<0.05),Vm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Vm组、Vm-MBs组、UTMD组比较,Vm-MBs+UTMD组生物膜厚度变薄(P均<0.01),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比较,Vm组、Vm-MBs组、UTMD组、Vm-MBs+UTMD组细菌活性显著降低(P均<0.01);与Vm组、Vm-MBs组、UTMD组比较,Vm-MBs+UTMD组细菌活性显著降低(P均<0.01),其他组间差异无统计意义(P均>0.05)。结论Vm-MBs联合UTMD技术能够有效破坏生物膜形态结构,减少生物膜厚度,同时释放抗生素,显著降低细菌活力,提高抗生素杀菌效能。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生物膜 万古霉素 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感染患者的预后转归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部战区总医院沈河院区所有临床科室住院治疗的42例MRSE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数据选取自检验科),男33例,女9例,年龄(53±19)岁,年龄范围为16~96岁。根据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的情况,将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正常出院的患者为预后好转组,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病死或放弃治疗要求出院的患者为非好转组。将全部待研究因素纳入单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的结果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预后好转组与非好转组性别、年龄、使用抗生素时长、手术、机械通气、免疫抑制、颅脑疾病或损伤、肺部基础疾病、肾功能不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长、抗生素应用种类、入住ICU、留置尿管、患有心脏疾病及高血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住院时长、抗生素种类、心脏疾病以及高血糖与不同预后情况间存在显著关联,提示其可能是导致患者MRSE血流感染预后不佳的危险因素。将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有心脏疾病及高血糖与患者MRSE血流感染预后间存在显著关联,提示可能是导致MRSE血流感染预后不佳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脏疾病史以及高血糖可能是影响MRSE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 危险因素 心脏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分离提纯1株新型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的噬菌体,并对其基因组学信息和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实验研究方法。取分离自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例胸骨正中切口感染的63岁女性患者创面的MRSA(下称宿主菌)液,采用污水共培养法和双层琼脂平板法从该院污水中分离提纯得到噬菌体,并命名为噬菌体SAP23,观察噬菌斑形态。采用磷钨酸负染法将噬菌体SAP23染色,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采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蛋白酶裂解方案制备噬菌体SAP23 DNA,在Illumina NovaSeq PE150平台下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完成序列组装、注释、系统发生树等基因组学分析。将噬菌体SAP23液分别按10.000 0、1.000 0、0.100 0、0.010 0、0.001 0、0.000 1感染复数与宿主菌液共培养4 h后,采用点滴法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感染复数,此处及以下样本数均为3。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分别共同孵育5、10、15 min后,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筛选最佳吸附时间。按测得的最佳感染复数取噬菌体SAP23液与宿主菌液按最佳吸附时间孵育后,分别于培养0(即刻)、5、10、15、20、30、40、50、60、80、100、120 min,同前测定噬菌体效价,绘制一步生长曲线。取噬菌体SAP23液分别在温度为4、37、50、60、70、80 ℃下,在pH值为2、3、4、5、6、7、8、9、10、11、12下孵育1 h,测定稳定性。取陆军军医大学(第三军医大学)微生物教研室储存的41株MRSA,完成噬菌体SAP23的宿主谱范围检测。结果噬菌体SAP23能在宿主菌双层琼脂板上形成透明噬菌斑。噬菌体SAP23头部是直径为(88±4)nm的多面体,其尾部长度为(279±21)nm、宽度为(22.6±2.6)nm。噬菌体SAP23基因组为全长151 618 bp的线状双链DNA,序列两端有11 681 bp的长末端重复序列,预测出220个开放阅读框,噬菌体可编码4个转运RNA,未预测出毒力因子或抗性基因,注释功能的噬菌体SAP23基因可分为5个组,GenBank登录号为MZ427930,噬菌体SAP23全基因组序列与共线性分析中的6个葡萄球菌噬菌体全基因组序列有5个局部共线区域,但在局部共线区域内部或外部存在差异。噬菌体SAP23属于Herelleviridae科Twortvirinae亚科Kayvirus病毒属。噬菌体SAP23的最佳感染复数为0.010 0,最佳吸附时间为10 min,潜伏期约为20 min,裂解期约为80 min;在4~37 ℃温度条件及pH值为4~9的条件中,稳定性较好。噬菌体SAP23可裂解41株MRSA中的3株。结论噬菌体SAP23为Herelleviridae科Twortvirinae亚科Kayvirus病毒属成员,潜伏期短,其对温度和酸碱耐受性好,可有效裂解MRSA,为不含毒力因子和抗性基因的新型烈性窄谱噬菌体。

  • 标签: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细菌噬菌体 基因组学 伤口感染 生物学特性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金黄葡萄球菌α-毒素(α-toxin,AT)溶血活性测定方法,用于无毒突变AT(non-toxic mutant AT,mAT)特异性血清抗体体外功能性评价和中和抗体滴度测定。方法使用AT裂解兔红细胞,释放血红蛋白,通过分光光度法检测溶血活性,并对该方法中的孵育时间、兔红细胞终浓度、Triton X-100浓度进行优化,同时验证方法重复性。对mAT特异性血清抗体进行体外功能性评价,绘制AT溶血曲线,计算AT溶血率50%时的浓度,检测血清半数中和抗体滴度。结果AT溶血活性最适检测条件为:孵育时间90 min,兔红细胞终浓度为2%(V/V),Triton X-100浓度为0.25%。此条件下,分别加入mAT和含mAT的多价抗原血清抗体,对AT溶血活性均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AT溶血率50%时浓度为1.75 μg/ml,变异系数3.75%。mAT和含mAT的多价抗原血清抗体的半数中和抗体滴度初步结果均为1∶64。结论优化的AT溶血活性检测方法重复性良好,且检测时间较短,可用于特异性血清抗体体外功能性评价和中和抗体滴度测定。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α-毒素 溶血活性 抗体,中和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杀白细胞素(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PVL)基因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描述侵袭性金黄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感染临床分离株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方法收集自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引起侵袭性感染的金葡菌分离株,并使用电子病历回顾性收集对应患儿临床资料;对分离株进行多基因座序列分型和葡萄球菌蛋白A分型,并检测pvl基因携带情况。此外,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所有分离株的抗生素最低抑菌浓度,根据金葡菌分离株是否携带pvl分为pvl+和pvl-两组,使用成组t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临床资料;使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分离株药物敏感性。结果研究期间共收集到127例侵袭性金葡菌感染病例,pvl+组患儿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RP高于pvl-组(P=0.001、P=0.001、P=0.005)。pvl携带率为44.9%,在57例pvl+致病株中,64.9%(37/57)为MRSA感染。pvl-分离株的多重耐药率高于pvl+分离株(70% vs. 49.12%,P=0.02)。结论在侵袭性金葡菌感染中,pvl与患儿炎症指标升高有关;临床分离株中pvl阳性率较高,且pvl-金葡菌多重耐药率较高。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儿童 葡萄球菌感染 杀白细胞素 预后 分子分型 毒力 药物敏感性 多重耐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血液感染(BSI)金黄葡萄球菌(SA)分离株的分子特征、毒力基因及耐药性,以进一步了解血流感染患儿分离SA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收集2016—2021年上海市儿童医院临床血流感染患者的53株SA,采用仪器法和纸片法检测细菌药物敏感性,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SA的32种毒力基因;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葡萄球菌蛋白A(spa)分型及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菌株的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CCmec)分型。计数资料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53株SA菌株中,MRSA分离率达50.94%(27/53),ST398-t034-SCCmecⅤ(6/27,22.22%)和ST59-t437-SCCmecⅣ(4/27,14.81%)是MRSA分离株最常见的克隆型;西林敏感的金黄葡萄球菌(MSSA)分离率达49.06%(26/53),以ST22-t309(3/26,11.54%)和ST7-t091/t1685(各2/26,7.69%)为流行分型。53株SA均携带≥6个毒力基因,33株菌株(62.26%)携带≥10个毒力基因,其中18株MSSA(69.23%)和15株MRSA(55.56%),pvl基因在MSSA的携带率高于MRSA(12/26,33.33%比6/27,22.22%;χ²=3.382,P=0.065),sasX仅在MRSA中检出(4/53,7.55%)。53株SA对青霉素、红霉素和克林霉素耐药率分别为98.11%、49.06%和41.51%,MRSA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MSSA。结论儿童血流感染MRSA分离率较高,ST398-t034和ST59-t437是其最常见的克隆型。儿童BSI-SA毒力基因携带率较高,毒力基因pvl在MSSA中的携带率高于MRSA,sasX仅在MRSA中检出。儿童BSI-SA的耐药现状及毒力基因特征应引起临床重视。

  • 标签: 葡萄球菌,金黄色 血流感染 儿童 分子生物学 毒力因子
  •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金黄葡萄球菌USA300 JE2 sfa和sbn基因敲除株并研究铁载体相关基因对金黄葡萄球菌生存的影响。方法以pIMAY质粒为载体,构建重组质粒pIMAY-∆sfa、pIMAY-∆sbn,电转入金黄葡萄球菌USA300 JE2,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分别构建金黄葡萄球菌USA300 JE2 ∆sfa、∆sbn及∆sfa∆sbn基因敲除株,并对基因敲除株进行生长曲线测定。结果通过构建含同源片段的重组质粒,成功敲除sfa基因、sbn基因及sfa和sbn基因,3种敲除株在缺铁条件下的生存能力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sfa基因和sbn基因敲除对铁限制环境下金黄葡萄球菌生存有影响。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USA300 JE2 铁载体 基因敲除
  • 简介:摘要目的对2020年8月21日和9月27日广州市2起食物中毒事件中分离的41株金黄葡萄球菌(金葡菌)进行肠毒素、肠毒素基因、耐药性、耐药基因情况以及分子分型分析。方法对2起食物中毒样本分离的41株金黄葡萄球菌,通过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spa基因分型方法进行分子分型;ELISA检测菌株产肠毒素型别;PCR检测肠毒素基因;采用纸片扩散法对菌株进行药敏检测。选取21株代表性菌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其耐药性和毒力基因,运用Snippy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2起食物中毒的41株菌经MLST和spa基因分型方法分为ST6-t701和ST7-t091。耐药性分析显示,27株ST7-t091中有2株鉴定为西林金黄葡萄球菌(MRSA),其余25株ST7-t091为西林敏感金色葡萄球菌(MSSA),对7种抗菌药物耐药;14株ST6-t701菌株的耐药谱完全一致,对6种抗菌药物耐药。PCR结果显示,所有菌株都携带sea基因。全基因组分析显示,21株金葡菌具有相同毒力基因谱scn、sak、sea、hla、hld、hlgA、hlgB、hlgC、lukD,携带的scn-sak-sea属于人类免疫逃避基因簇D型,位于前噬菌体ϕSa3上。单核苷酸多态性同源分析显示,2株MRSA ST7-t091高度同源,而12株MSSA ST7-t091和7株MSSA ST6-t701分别聚为一簇。结论2020年8月21日和9月27日广州市2起食物中毒事件分别为MRSA ST7-t091和MSSA ST7-t091混合感染以及MSSA ST6-t701感染引起,菌株耐药性较强且具有高致病力。

  • 标签: 肠毒素 金黄色葡萄球菌 食物中毒 全基因组测序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皮肤化脓性感染部位分离的金黄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耐药、毒力及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临床抗感染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收集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5-12月皮肤科住院患者皮肤化脓性感染部位及鼻腔分泌物样本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采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鉴定疑似金葡菌菌落,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PCR扩增金葡菌毒力基因,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sst-1、pvl、hla、clfA 4种毒力基因在不同来源金葡菌菌株中的相对表达量。对金葡菌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耐药率及毒力基因检出率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曼-惠特尼U非参数检验。结果在210例住院患者中,共分离金葡菌85株,包括皮肤化脓性感染部位54株(病例组),鼻腔部位31株(对照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85株金葡菌中14株为西林金葡菌(MRSA)。85株菌对青霉素耐药率[90.59%(77/85)]最高;对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00%(51/85)、61.18%(52/85),未发现对利福平、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菌株。PCR显示,病例组菌株pvl基因检出率(33.33%,18/54)高于对照组(12.90%,4/31,χ2 = 4.28,P = 0.038)。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对照组菌株clfA相对表达量[3.87(2.30,5.94)]高于病例组[1.63(0.95,2.62),P = 0.007]。85株金葡菌分型共得到17个ST型别,其中主要优势型别为ST398-西林敏感金葡菌(20/71)和ST22-MRSA(9/14)。ST22-MRSA菌株毒力基因pvl检出率(14/14)明显高于非ST22型MRSA(0,P < 0.001)。结论皮肤化脓性感染部位分离的金葡菌对青霉素、克林霉素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这些抗生素不应作为临床经验治疗的首选药;皮肤金葡菌感染性疾病发病可能与毒力基因pvl有关;金葡菌鼻腔定植可能与clfA基因有关。

  • 标签: 金黄色葡萄球菌 化脓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毒力因子类 多位点测序分型 耐药 毒力基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组氨酸激酶AgrC在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促进金黄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机制,为金黄葡萄球菌生物膜相关感染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于2021年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检验科收集皮肤组织和体液标本,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对实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观察不同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处理金黄葡萄球菌后的生物膜形成情况;利用SYTO9和PI荧光染料分析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通过逆转录荧光定量PCR检测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对金黄葡萄球菌agrC基因及其调控基因agrA、icaA和icaR的表达水平的影响;最后,通过等温滴定量热法验证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与AgrC蛋白受体的结合作用;数据采用x¯±s表示,服从正态分布和方差齐性则采用方差分析,否则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环丙沙星对金黄葡萄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25~0.5 mg/L。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可促进金黄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在1/4倍最低抑菌浓度即可开始出现显著作用[ATCC 43 300(t=7.42,P=0.002)、临床菌株SA1(t=5.42,P=0.005)、SA2(t=6.38,P=0.002)、SA3(t=4.8,P=0.009)、SA4(t=7.06,P=0.002)和SA5(t=4.36,P=0.004)]。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发现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可明显促进金黄葡萄球菌生物膜的形成,增加生物膜的形成量并使生物膜显著聚集成三维立体结构。逆转录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亚抑菌浓度的环丙沙星对agrC基因表达水平无显著影响,但使agrA(t=4.42,P=0.003)和icaR(t=4.49,P=0.007)表达水平下降[(0.61±0.24)和(0.56±0.12)],icaA表达水平升高[1.51±0.19(t=5.24,P=0.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温滴定量热法分析发现,环丙沙星与AgrC蛋白受体具有较好的结合力。结论亚抑菌浓度环丙沙星可能通过结合AgrC蛋白受体,影响下游agrA、icaA和icaR基因表达水平,从而促进生物膜形成,增加金黄葡萄球菌的抗菌药物耐药性。

  • 标签: 葡萄球菌,金黄色 抗菌药 生物膜 实验室技术和方法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兔眼跨巩膜持续给药、静脉给药与结膜下注射治疗实验性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的效果。方法纳入研究30只成年新西兰大白兔,雌雄不限,体质量2.0~2.5 kg,随机分成3组:静脉给药组、结膜下注药组及跨巩膜持续给药组,每组各10只。均在兔右眼接种0.1 mL 100 CFU表皮葡萄球菌后24 h开始进行治疗。静脉给药组每天静脉滴注20 mg去万古霉素,平均滴注持续时间1 h以上;结膜下注药组隔天一次结膜下注射浓度为20 mg/mL的去万古霉素0.3 mL;跨巩膜持续给药组每天以流速0.1 mL/h,浓度20 mg/mL在眼球筋膜囊下持续给药7 h。接种后每天行裂隙灯显微镜眼前段检查及眼底镜检查,并记录炎症评分。第8天处死动物摘除眼球,做石蜡包埋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三组症状炎症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时间=93.53,P<0.001;F组别=4.07,P=0.028),跨巩膜持续给药组症状炎症峰值为(19.8±4.3)分与静脉给药组(24.3±4.08)分,结膜下注射组(24.3±6.77)分相比,炎症评分明显降低(t=4.81, 5.00; P=0.022, 0.018)。病理炎症评分比较,3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1.43, P<0.001),跨巩膜给药组较其它两组眼球各部位病理炎症评分均显著降低(均P<0.001)。结论跨巩膜持续给药方式治疗实验性表皮葡萄球菌性眼内炎较静脉给药及结膜下注药更有效。

  • 标签: 给药,持续,跨巩膜 给药,静脉 注药,球结膜下 眼内炎,表皮葡萄球菌性,实验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眼前节不同部位分离出的耐药葡萄球菌对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头孢唑啉钠、夫西地酸、克林霉素的敏感性。方法横断面研究。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微生物室从67例(67只眼)眼前节感染患者的结膜囊、角膜、睑缘及泪囊采集的标本中分离出的67株耐药葡萄球菌的资料进行研究。患者中男性37例,女性30例;年龄(35.18±24.69)岁;结膜炎33例、细菌性角膜炎6例、睑缘炎7例、新生儿泪囊炎9例、成人泪囊炎1例、其他感染性眼病11例。通过细菌测定系统随机体外诊断试剂板(DL-STAPH葡萄球菌)对菌株的耐药机制类型[西林(MRS)株和(或)产β内酰胺酶(β-Lac)]进行鉴定,依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的M100标准,对微量液基法测出的最小抑菌浓度进行敏感和耐药的判定。采用卡方或Fisher确切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67株耐药葡萄球菌中MRS株35株、产β-Lac株30株、产β-Lac MRS株2株。泪囊、角膜、睑缘和结膜囊的MRS株分别有3、9、4、19株,占各部位分离出总菌株数的3/4、9/12、4/8、19/43(44.2%);产β-Lac株分别有1、3、3、23株,占各部位分离出总菌株数的1/4、3/12、3/8和23/43(53.5%)。结膜囊分离出的产β-Lac株中来自诊断为结膜炎的患者有17株,占比最高(25.3%);角膜和泪囊分离出的MRS株中来自诊断为细菌性角膜炎和新生儿泪囊炎患者的分别为5(7.5%)和3株(4.5%);睑缘分离出的MRS株、产β-Lac株来自睑缘炎患者的均为3株(4.5%)。睑缘和结膜囊分离出的菌株中以耐药表皮葡萄球菌为主,泪囊和角膜分离出的菌株以耐药金黄葡萄球菌为主。35株MRS株中,分别有25、24、12、12、11株对头孢唑啉钠、夫西地酸、左氧氟沙星、克啉霉素和妥布霉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71.4%、68.6%、34.3%、34.3%和3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756,P<0.01),且4个眼前节部位分离出的MRS株对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头孢唑啉钠、夫西地酸及克林霉素的敏感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493,11.594,8.906,9.841,16.059;均P<0.05),角膜的MRS株对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3.080,P<0.001)。30株产β-Lac株中,分别有27、22、19、16、8株对头孢唑啉钠、夫西地酸、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和克林霉素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0.0%、73.3%、63.3%、53.3%和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280,P<0.001)。4个眼前节部位分离出的产β-Lac株对5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0.971,24.543,48.147,44.899,18.676;均P<0.01);结膜囊分离出的产β-Lac株对5种抗生素敏感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3.383,P<0.01)。产β-Lac株对头孢唑啉钠和夫西地酸的敏感性高于MRS株。结论头孢唑啉钠和夫西地酸可能是治疗眼前节结膜囊、角膜、睑缘及泪囊4个部位耐药葡萄球菌感染的较优选择,尤其是产β-Lac耐药葡萄球菌的感染。

  • 标签: 眼前半段 眼感染,细菌性 葡萄球菌感染 抗菌药 抗药性,多种,细菌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蒙特卡洛模拟预测和评价利奈唑胺、替考拉宁和达托霉素对葡萄球菌属血流感染的抗菌效果,优化临床给药方案。方法借助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Blood Bacterial Resistant Investigation Collaborative System,BRICS)平台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从全血标本中分离的1 847株葡萄球菌属菌株。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采用肉汤稀释法进行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测定,替考拉宁则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MIC。利奈唑胺的给药方案为800 mg(1次/d)、5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8 h 1次)。替考拉宁的给药方案为4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800 mg(每12 h 1次)、1 000 mg(每12 h 1次)。达托霉素的给药方案为4 mg·kg-1·d-1、6 mg·kg-1·d-1、8 mg·kg-1·d-1、10 mg·kg-1·d-1和12 mg·kg-1·d-1。通过蒙特卡洛模拟计算3种药物不同给药方案的目标获得概率(probability of target attainment,PTA)和累计反应分数(cumulative fraction of response,CFR)。CFR≥90.0%的给药方案是抗菌药物经验治疗的合理选择。结果当MIC≤0.500 mg/L时,利奈唑胺剂量为800 mg(1次/d)、5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8 h 1次)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均>90.0%;当MIC为1.000 mg/L时,利奈唑胺5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8 h 1次)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分别为92.2%、96.6%、97.6%。4种利奈唑胺给药方案对应的CFR分别为73.9%、83.7%、90.8%和95.3%。在MIC≤1.000 mg/L时,替考拉宁400 mg(每12 h 1次)、600 mg(每12 h 1次)、800 mg(每12 h 1次)、1 000 mg(每12 h 1次)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均为100.0%;当MIC为2.000 mg/L时,替考拉宁800 mg(每12 h 1次)、1 000 mg(每12 h 1次)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均为100.0%。4种替考拉宁给药方案对应的CFR分别为90.8%、92.8%、93.5%和94.6%。在MIC≤0.500 mg/L时,达托霉素4 mg·kg-1·d-1、6 mg·kg-1·d-1、8 mg·kg-1·d-1、10 mg·kg-1·d-1、12 mg·kg-1·d-1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均>90.0%;当MIC为1.000 mg/L时,达托霉素8 mg·kg-1·d-1、10 mg·kg-1·d-1、12 mg·kg-1·d-1对葡萄球菌属的PTA分别为96.9%、100.0%和100.0%。5种达托霉素给药方案对葡萄球菌属的CFR分别为97.4%、99.2%、99.9%、100.0%和100.0%。结论针对葡萄球菌属引起的血流感染,利奈唑胺600 mg(每12 h 1次)、替考拉宁400 mg(每12 h 1次)、达托霉素4 mg·kg-1·d-1的给药方案可达到有效的抗菌效果。

  • 标签: 葡萄球菌属 替考拉宁 达托霉素 利奈唑胺 血流感染 蒙特卡洛模拟
  • 简介:摘要1例64岁副神经节瘤女性患者,使用盐酸氯普胺注射液10 mg肌内注射预防化疗引起的呕吐,5 min后出现心悸、出汗、头痛、四肢无力等不适症状,血压升高至214/101 mmHg(1 mmHg=0.133 kPa),诊断为高血压危象,给予乌拉地尔25 mg静脉注射,并持续监测患者血压,约12 h后患者症状好转,血压逐渐恢复正常。说明书提示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患者禁用氯普胺。本例患者因使用该药发生高血压危象,延长了住院时间,属于F级用药错误。

  • 标签: 甲氧氯普胺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肾上腺外 用药错误 高血压危象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隐球菌性脑膜炎是由隐球菌侵犯脑膜和(或)脑实质所导致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以严重的颅内压增高、脑实质损害为特征,起病隐匿。这种机会性感染常见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者、器官移植受者或其他免疫抑制情况,也见于少部分免疫功能正常人群。在全球HIV感染逐年减少的背景下,隐球菌性脑膜炎仍然有较高的发病率,且病死率居高不下。文中重点对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易患人群、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方案进行介绍。

  • 标签: 隐球菌 脑膜炎 HIV 抗真菌药 颅内压
  • 作者: 郑跃杰 申昆玲 杨永弘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2年第21期
  • 机构: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深圳 518038,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深圳 518038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科,北京 100045,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深圳 518038 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市儿科研究所,北京 100045
  • 简介:摘要A族链球菌(GAS)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致病菌,尤其是对于儿童。GAS导致的疾病种类可能比其他任何微生物都多,并且涉及多学科的问题。20世纪40年代青霉素被发现并广泛使用,细菌感染性疾病发病率呈直线下降,但耐药现象不久便出现,并不断严重,某些细菌感染性疾病又有抬头趋势。近年来GAS感染与疾病也有小范围流行的报道。关注GAS,尤其是深入研究GAS的国内学者并不多,整体上对GAS的认识不够,存在一些误区。关于GAS还有很多疑问迄今没有答案,因此我们呼吁关注GAS和GAS疾病。

  • 标签: A族链球菌 疾病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