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性瘫痪患者肌张力、运动能力、足底压力分布、关节活动度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患者212例,利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联合组(n=70)、运动组(n=70)、头针组(n=72)。3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其中康复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训练、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运动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训练120 min,每周训练6 d,连续训练8周。头针组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药物和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增加头针治疗,运动组患者则增加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而联合组在增加头针治疗的同时进行下肢智能反馈训练,联合治疗每日1次,每次共40 min,每周治疗6 d,连续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后(治疗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MAS)、改良的Berg量表(BBS)、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LE)量表和改良的Barthel评分(MBI)分别评估3组患者的下肢肌张力、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采用步态功能评价系统检测患者患侧的足底压力分布和步行时各下肢关节的活动角度。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的MAS、BBS、FMA-LE、MBI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的MAS、BBS、FMA-LE、MBI评分分别为(1.41±0.60)分、(46.13±8.95)分、(29.10±3.24)分和(55.76±11.18)分,均显著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患侧第Ⅰ趾、第Ⅱ~Ⅴ趾、跖骨头Ⅰ、跖骨头Ⅱ~Ⅲ、跖骨头Ⅳ~Ⅴ、内侧足弓、外侧足弓、内侧足跟、外侧足跟的承重负荷比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患侧的上述各足底压力分布承重负荷比均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骨盆旋转角度、髋关节屈曲角度、膝关节屈曲角度、踝关节背屈角度较组内治疗前均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治疗后上述各活动角度均显著优于运动组和头针组治疗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联合下肢智能反馈训练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的下肢肌张力,提高其平衡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改善脑卒中患者足底压力分布和下肢的关节活动度。

  • 标签: 头针 下肢智能反馈 脑卒中 下肢肌痉挛 临床随机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梗死偏瘫患者手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17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脑梗死偏瘫患者106例,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男26例,女27例,年龄(60.56±4.19)岁;观察组男28例,女25例,年龄(60.59±4.21)岁。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FES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6周后手腕运动功能[简化Fugl-Meyer手腕部量表(FMA-UE)]和日常生活能力[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bility of Daily Living,ADL)]评分,于干预6周后调查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的FMA-UE、ADL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6周后FMA-UE(29.94±3.52)分、ADL(49.82±5.4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5.19±3.47)分、(40.11±5.36)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中护理态度(21.12±2.14)分、住院环境(22.25±1.52)分、操作技术(22.11±1.51)分、健康宣教(22.27±1.08)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8.92±2.13)分、(18.94±2.16)分、(19.05±2.20)分、(19.18±2.16)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智能运动反馈训练联合FES干预能够改善脑梗死偏瘫患者运动功能,促进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从而提升护理满意度。

  • 标签: 脑梗死 偏瘫 智能运动反馈训练 手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 简介:摘要神经反馈训练(NFT)是一种重要的神经调控方法,可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一定的可塑性,有望成为促进精神障碍康复的有效物理干预方法。目前已有许多NFT促进常见精神障碍康复的研究,而针对不同的精神障碍,有着不同的NFT方案,干预效果和作用机制也不相同。本文围绕NFT技术在精神障碍康复中的应用问题,介绍了NFT概念、过程和常用方案,并重点阐述了NFT促进常见精神障碍康复的方法及应用现状,最后讨论了其中面临的问题及未来研究趋势,以期为NFT促进精神障碍康复方法的创新研究和临床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 标签: 神经反馈训练 精神障碍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股内侧肌的视觉反馈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功能改善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昆明市第二人民医院骨科65例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32例,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健康教育、肌肉力量训练、本体感觉促进训练、关节活动度训练和常规股内侧肌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B超引导下股内侧肌视觉生物反馈训练,疗程为3周,采用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进行评定。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3周后,HSS评分中各因子分及总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变化,观察组各因子及总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3,P<0.05)。结论通过B超引导下股内侧肌视觉生物反馈训练,更有利于全膝置换术后患者运动功能的改善,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反馈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超声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在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2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吞咽康复训练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舌压抗阻反馈训练治疗。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行吞咽造影检查,并使用MBSImp分析方法和Rosenbek渗漏/误吸量表进行量化分析,观察并记录患者的吞咽相关指标。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口腔期、咽期吞咽功能评分及误吸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实验组咽期吞咽功能评分[(5.70±2.02)分]降低,误吸情况[(1.87±1.36)分]显著改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实验组误吸较少。结论舌压抗阻反馈训练可显著改善患者的咽期吞咽情况,减少吞咽后误吸风险。

  • 标签: 舌压抗阻反馈训练 脑卒中 吞咽障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OTOmed训练结合运动视觉反馈训练对ICU重症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及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本院ICU 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92例,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在接受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再进行MOTOmed训练结合运动视觉反馈训练。采用脑卒中残损指标(SIA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评价两组护理前后神经功能及睡眠质量。结果对照组干预后SIAS各项评分中,除视空间功能和疼痛之外,其余指标相较于干预前均有显著提高,SIAS总分从(51.8±29.9)分提高至(60.9±21.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SIAS各项指标较干预前均显著提高,SIAS总分从(51.5±18.2)分提高至(75.6±23.9)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运动功能、肌张力躯干平衡和健侧肢体功能的SIA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干预后PSQI评分各项评分及总分相比干预前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总分从(9.69±3.88)分降低至(6.74±2.28)分,对照组总分从(9.69±3.85)分降低至(8.6±4.1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干预后PSQI各项评分及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MOTOmed训练结合运动视觉反馈训练可改善ICU重症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和睡眠质量,对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MOTOmed训练 运动视觉反馈训练 ICU重症脑卒中 神经功能 睡眠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自行研发的触觉振动反馈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恢复期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运动训练、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生物反馈疗法。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每日配合人体步态增加1 h的触觉振动反馈训练,每周5 d;对照组每日增加自行步行训练1 h,每周5 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治疗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Time up and go(TUG)行走测试、下肢Fugl-Meyer评定量表(FMA-LE)评定下肢运动功能,使用美国产Gaitrite步态分析仪获取2组患者的步态参数,选取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进行统计学比较和分析。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BBS评分、TUG测试时长、FMA-LE评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健侧步长、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BBS评分、TUG测试时长、FMA-LE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健侧步长[(60.2±8.2)cm]、患侧单支撑相时长/健侧单支撑相时长[(0.92±0.03)]、BBS评分[(42.9±5.5)分]、FMA-LE评分[(31.4±2.0)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TUG测试时长[(15.3±5.4)s]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触觉振动反馈训练能显著提高脑卒中后恢复期偏瘫患者的平衡与步行功能,降低跌倒风险。

  • 标签: 振动 反馈 脑卒中 平衡 步态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镜像视觉反馈训练对痉挛型偏瘫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患儿上肢功能及肌张力的影响。方法纳入符合条件的2~5岁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7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8例。对照组失访2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治疗组失访1例,未完成6个月康复治疗3例;最终纳入对照组33例,治疗组34例。对照组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包括作业疗法、运动疗法、推拿、物理因子治疗等,每项治疗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加用镜像视觉反馈训练,治疗时间为每日1次,每次30 min,每周5次,治疗3周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休息1周开始下个疗程康复治疗,共治疗6个疗程(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和治疗6个月后,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Peabody精细运动发育量表(PDMS-FM)、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肌电积分值(iEMG)对2组患儿的上肢运动功能、精细运动功能和肌张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3个月和治疗6个月后,2组患儿FMA评分[治疗组(32.38±4.79)和(38.24±4.83)分;对照组(28.30±5.68)和(32.79±5.49)分]、PDMS-FM总评分[治疗组(123.74±16.54)和(145.68±13.43)分;对照组(111.21±17.62)和(123.94±15.83)分]、抓握能力评分[治疗组(31.68±6.28)和(37.41±5.39)分;对照组(26.79±5.74)和(31.82±4.98)分]和视觉运动整合评分[治疗组(92.06±11.34)和(108.26±8.40)分;对照组(84.42±12.12)和(92.12±11.08)分]分别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及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AS评分[治疗组(2.26±0.83)和(1.85±0.89)分;对照组(2.18±0.88)和(1.82±0.95)分]和iEMG值[治疗组(16.27±3.17)和(14.26±3.50)μV;对照组(16.88±3.15)和(15.00±3.09)μV]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同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视觉反馈训练能够有效改善痉挛型偏瘫脑瘫患儿的上肢功能,但不能降低肌张力。

  • 标签: 镜像视觉反馈 偏瘫 脑性瘫痪 上肢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脑机接口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EBSCO、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JBI、MEDLINE、RNAO、Nursing Consult、CINAHL、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脑机接口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干预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后,采用RevMan5.3软件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研究对象347例。脑机接口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均数差(MD)为5.00,95%可信区间(95%CI)3.50~6.49,Z值为6.55,P<0.01]与上肢动作功能(MD值为9.66,95%CI 3.74~15.59,Z值为3.20,P<0.01),提高肌力(SMD值为0.91,95%CI 0.49~1.32,Z值为4.23,P<0.01)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MD值为0.84,95%CI 0.42~1.26,Z值为3.89,P<0.01),但对肌痉挛无明显作用(MD值为-0.08,95%CI-0.47~0.31,Z值为0.39,P>0.05)。结论脑机接口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动作、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对肌痉挛的作用不明显。

  • 标签: 脑机接口 脑卒中 肢体功能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脑机接口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干预效果。方法检索Cochrane、EBSCO、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JBI、MEDLINE、RNAO、Nursing Consult、CINAHL、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中脑机接口训练对脑卒中患者干预研究的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进行质量评价并提取数据后,采用RevMan5.3软件分析。结果共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研究对象347例。脑机接口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均数差(MD)为5.00,95%可信区间(95%CI)3.50~6.49,Z值为6.55,P<0.01]与上肢动作功能(MD值为9.66,95%CI 3.74~15.59,Z值为3.20,P<0.01),提高肌力(SMD值为0.91,95%CI 0.49~1.32,Z值为4.23,P<0.01)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MD值为0.84,95%CI 0.42~1.26,Z值为3.89,P<0.01),但对肌痉挛无明显作用(MD值为-0.08,95%CI-0.47~0.31,Z值为0.39,P>0.05)。结论脑机接口训练能够改善脑卒中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动作、肌力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对肌痉挛的作用不明显。

  • 标签: 脑机接口 脑卒中 肢体功能 Meta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引导式自我康复训练对中风偏瘫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3月该院收治的中风偏瘫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抽样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干预基础上结合引导式自我康复训练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出院时和随访半年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和随访半年后的肢体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和随访半年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出院时和随访半年后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自我引导式康复训练应用于中风偏瘫患者临床护理中,可显著改善患者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对提升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 标签: 引导式自我康复训练 中风偏瘫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如何有效运用系统化工具,将医疗技术与照护质量所需知识、态度与技能进行培训,提升医疗人员职能。方法义乌市妇幼保健院于2018年开始运用导入训练质量系统(TTQS),并于2019年由受训员工于课后通过微信在线填写结构式满意度问卷,分析新到岗职工与在职职工对教育训练的满意度,共有170人完成问卷填答。以t检验比较课程满意度评分在2组间的差异,并以复回归分析检验影响整体课程满意度的因素。结果新到岗职工在课程满意度以及训练后能应用于实务工作满意度都较在职职工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另外,对影响整体课程满意度的因素分析也发现,教育程度(大学专科学历)是影响课程满意度的因素之一。就整体而言,不论新到岗职工还是在职职工,在课程满意度与实务应用中都具有一定的成效。结论新到岗职工借由TTQS的训练系统,能更有效的将培训所学习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务工作中。而此,可以让新到岗职工迅速投入工作,缩短训练时程。

  • 标签: 训练质量系统 课程满意度 医院内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视觉反馈训练在膝部骨折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64例膝关节骨折手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视觉反馈组,每组3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视觉反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第3~8周加用视觉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对2组患者进行站立位平衡功能及步态评定,采用Lysholm评分法评定膝关节运动功能。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8周的Lysholm评分、Tinetti量表评分均增高(P<0.05),视觉反馈组治疗4周及8周的足底重心压力移动距离、移动轨迹面积减小(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视觉反馈组治疗4周的足底重心压力移动距离[(338.25±14.11)mm]、移动轨迹面积[(580.62±17.26)mm2]较小(P<0.05),视觉反馈组治疗4周及8周的Lysholm评分、Tinetti量表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足底重心压力移动距离、移动轨迹面积较小(P<0.05)。结论视觉反馈训练能有效改善膝部骨折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平衡及步行能力。

  • 标签: 视觉反馈训练 膝关节功能 运动控制 膝部骨折术后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改善的影响。方法抽取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南阳南石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与联合组,每组50例。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比较两组Fugl-Meyer运动功能测评法(FMA)评分、起立-行走(TUGT)评分、10 m最大步行速度(10mMWS)、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不同角度下屈膝肌峰力矩值、改良Barthel指数(MBI)、日常生活能力。结果干预后,联合组FMA上肢、下肢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联合组TUGT短于常规组,10mMWS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两组平衡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平衡功能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后,联合组屈肌60 °/s、120 °/s屈膝肌峰力矩值高于常规组(P<0.05)。干预前,两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联合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等速肌力训练干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可增加不同角度下屈膝肌峰力矩值,能改善运动、步行和平衡能力,增强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脑卒中 上肢功能障碍 等速肌力训练 运动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穴位埋线配合针刺及康复训练治疗对中风后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8月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中医院康复科收治住院的98例中风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值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和治疗组50例(穴位埋线配合针刺联合康复训练治疗),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和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量表(NDS)、Berg平衡功能进行评定量表(BBS)、巴氏(Barthe)指数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自身配对t检验;2组总有效率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总有效率:治疗组有效50例,无效0例,治疗总有效率100.0%(50/50);对照组有效43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9.6%(43/48),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12.163,P<0.05)。(2)2组治疗前后自身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ND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t=18.39、16.22,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BBS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增高(t=145.00、54.25,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BBS评分均较治疗前评分增高(t=126.00、27.13,均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4周后,治疗组患者NDS评分均较照组降低(t=-5.299,P<0.05),治疗组Barthel指数、BBS评分均较照组评分增高(t=2.805、13.203,均P<0.05)。结论埋线疗法结合针刺、康复训练对中风恢复期肢体偏瘫患者有良好治疗作用,能更好、更快地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的质量,此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穴位埋线 卒中 肢体偏瘫 针刺 康复训练
  • 简介:摘要室内空气污染问题越发凸显,现有空气净化器大多净化模式单一,不能较好测量空气数据,对数据利用较差,使用体验差;且高端空气净化器成本较高。所以本文讨论了一种在现有净化器基础上的,能够改善用户体验,提高监测准确度,实现全自动运行的空气净化系统

  • 标签: 多元线性回归 偏差修正 自反馈 智能 净化效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0例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盆底肌训练,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电刺激频率5~50 Hz,每次治疗15 min,每周治疗2次)及盆底肌训练(每次训练15~30 min,每天训练3次),2组患者均治疗8周。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比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功能性尿道长度(FUL)、最大尿道闭合压(MUCP)、最大尿道压(MUP)及生活质量评分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上述各项疗效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阴道收缩压、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持续时间、FUL、MUCP、MUP、社会心理评分、限制性行为评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并且观察组阴道收缩压[(35.93±8.52)cmH2O]、阴道静息压[(35.17±8.46)cmH2O]、阴道收缩持续时间[(4.85±0.79)s]、FUL[(34.52±7.85)mm]、MUCP[(7.93±1.21)kPa]、MUP[(9.08±1.25)kPa]、社会心理评分[(77.29±5.18)分]、限制性行为评分[(77.39±5.37)分]、形成社会尴尬评分[(76.29±5.73)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水平(P<0.05)。结论盆底肌训练联合生物反馈电刺激可有效改善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功能、尿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神经肌肉电刺激 盆底肌训练 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盆底功能 尿流动力学 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