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近年来,全球范围内胃癌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而食管结合部肿瘤的发病率却在逐年上升。随着上消化道肿瘤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早癌普查的逐步推广,早期食管结合部肿瘤的检出率逐年增加。因此,近年来保留功能手术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近端胃切除术作为食管结合部肿瘤外科治疗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肿瘤学安全性的证实,其在食管结合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正在日益得到重视。相较于全切除,近端胃切除术后患者有更好的营养状态和生活质量。然而,传统的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较高的发生率严重影响了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同时也阻碍了近端胃切除术在食管结合部肿瘤中的应用。如何通过优化消化道重建方式来降低近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题。本文就目前食管结合部肿瘤近端切除防反流术式进行了综述。

  • 标签: 食管胃结合部肿瘤 消化道重建 近端胃切除 防反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固有层神经鞘瘤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内镜切除手术切除成本效益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2016年7月在南京鼓楼医院确诊的38例神经鞘瘤(gastric schwannomas,GS),将其分为内镜切除(包括内镜黏膜下挖除术、内镜全层切除术)组17例和手术切除组21例,并对其并发症、完整切除率和成本效益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中男11例(28.9%)、女27例(71.1%),年龄(52±10)岁(41~63岁)。GS最常见于体(71.1%,27/38)和胃窦部(21.1%,8/38)。38例病灶均为隆起型,肿瘤长径(2.5±1.2)cm(0.6~4.5 cm);内镜超声检查术发现60.5%病灶为异质性低回声,39.5%(15/38)病灶为低回声。内镜切除组完整切除率为100.0%(17/17),中位手术时间54 min,11例(64.7%,11/17)患者出现穿孔,均经金属夹或金属夹辅助的荷包缝合完整封闭创面。与手术治疗组相比,内镜治疗组住院时间明显缩短[(4.6±0.6)d比(9.6±4.4)d,P<0.001],首次进流食的时间明显缩短[(1.2±0.4)d比(2.7±0.7)d,P<0.001],住院费用明显降低[(21 965.0±9 342.4)元比(34 253.3±10 520.9)元,P<0.001]。组织标本中S100均阳性;中位随访时间34个月,随访期间未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内镜切除术对于固有肌层的GS的诊治是安全、有效的,相比外科手术有更高的经济效益比。

  • 标签: 神经鞘瘤 超声检查 S100蛋白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 内镜全层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术者熟练掌握腹腔镜切除手术是否有助于更快掌握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LPD)。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同一团队在熟练掌握腹腔镜切除手术的基础上,序贯实施LPD的41例患者临床及围手术期资料,LPD的学习曲线通过累积和分析法(CUSUMOT)和风险调整后累积和分析法(RA-CUSUM)进行分析。结果41例患者中男25例,女16例,年龄25.0~83.0(60.6±13.7)岁,患者均顺利完成LPD,手术时间(456.3±85.9)min。术后生化瘘4例(9.8%),B级胰瘘4例(9.8%),无C级胰瘘。术后Clavien-Dindo分级≥Ⅲ级的并发症10例(24.39%),死亡1例。CUSUMOT法提示在第33例患者之后度过学习曲线,RA-CUSUM法提示在第31例患者之后度过学习曲线,两者结果基本位于同一时间。结论术者熟练掌握腹腔镜切除手术,可以更快掌握LPD手术中的关键技术,更安全快速地度过LPD学习曲线。

  • 标签: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腹腔镜 学习曲线
  • 简介:摘要节段切除术是指保留贲门与幽门的胃壁环周性切除的一种手术方法。由于其保留了贲门结构,因此可以减轻患者术后食管反流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在功能保留性胃切除术中具有潜在优势。由于切除范围的局限性,该术式在日本胃癌治疗指南中被列为研究性的手术方式,尚未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开展。通常认为,节段切除术适用范围及手术平面应高于保留幽门胃切除术,同时,两者的概念与治疗理念也存在差异。术中保留贲门的指征,主要取决于肿瘤T分期、切缘安全距离及淋巴结转移情况。节段切除术中的淋巴结清扫范围、血管及迷走神经的存留等问题,目前在不同的临床研究中还存在争议,有待进一步研究,以证实其手术安全性及远期效果。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贲门 功能保留性胃切除术 胃节段切除术 保留幽门胃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近端切除双通道吻合与全切除Roux-en-Y吻合治疗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临床疗效,为临床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前瞻性对比研究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赤峰市医院连续收入的食管结合部腺癌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近端切除双通道吻合术组(PG组)和全切除Roux-en-Y吻合术组(TG组),比较两组的围手术期指标、临床病理、术后早期(≤30 d)及晚期(>30 d)并发症;并比较两组术后3、6、12个月营养状况(BMI、前白蛋白、白蛋白、总蛋白)及贫血指标(Hb、RBC)。结果共收治食管结合部腺癌患者83例,符合手术62例,每组各31例,每组各出现1例失访,每组各30例,两组均无肿瘤复发及死亡患者。两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分期、术前合并疾病、术前营养状况及贫血指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G组首次排气时间、开始流食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TG组[(3.0±0.7)d vs (4.2±0.7)d、(7.9±0.9)d vs (9.0±0.9)d、(13.3±1.1)d vs (14.6±0.9)d,P<0.05],而手术时间稍长[(252.0±36.9)min vs (225.8±31.1)min,P<0.05];PG组与TG组术中出血量及淋巴结清扫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41.7±81.0)ml vs (245.8±71.9)ml、(40.5±12.2)个vs (43.2±10.3)个,P>0.05]。术后早期及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G组术后出现反流食管炎少于TG组(P<0.05)。术后3、6、12个月PG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TG组(P<0.05);术后3、6个月两组Hb、RBC均较术前降低,且PG组Hb、RBC高于TG组(P<0.05);而术后12个月PG组与TG组均无贫血。结论近端切除双通道吻合术在治疗食管结合部腺癌近期临床疗效确切,值得推广。

  • 标签: 食管胃接合处 腺癌 吻合术,Roux-en-Y 双通道吻合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长径5~7 cm巨大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内镜全层切除术或外科手术(包括腹腔镜及开腹手术)治疗,长径5~7 cm且经术后病理确诊为间质瘤的36例病例,按照手术方式分为内镜组9例和外科组27例,对比分析2组围术期指标和并发症总体发生率。结果围术期指标方面,内镜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外科组(4.0 h比2.0 h,P<0.01),术后禁食时间明显短于外科组[(4.55±0.88)d比(6.22±2.24)d,t=-2.15,P=0.03],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外科组[(6.88±1.26)d比(10.03±2.90)d,t=-3.13,P<0.01],术后第1天腹痛视觉模拟评分中位评分明显低于外科组(3分比6分,P<0.01),术后第3天腹痛视觉模拟评分中位评分亦明显低于外科组(1分比3分,P<0.01),住院费用明显少于外科组[(5.5±1.47)万元比(7.3±2.43)万元,t=-2.11,P=0.04]。总体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内镜组为11.1%(1/9),高于外科手术组的7.4%(2/2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结论内镜全层切除术治疗长径5~7 cm巨大间质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且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住院费用低等优势,但如何缩短手术时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胃巨大间质瘤 内镜全层切除术
  • 简介:摘要节段切除术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功能保留性胃切除术之一,其联合前哨淋巴结导航技术在早期胃癌的治疗中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节段切除术后常见的吻合方式包括:(1)手工吻合:该操作相对简便,减少了吻合器的使用,可有效降低手术成本,常需开腹或小切口辅助完成吻合。(2)Delta吻合:该吻合为全腔镜下吻合,手术创伤小,但由于侧-侧吻合小弯侧存在残腔,且有可能过度切割后壁而缩短幽门袖,增加术后潴留的风险;(3)杂交法吻合:该吻合方式安全有效,但需行全腔镜下缝合前壁,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建议由腹腔镜胃肠手术经验丰富的医师开展;(4)穿刺法吻合:该吻合方式为端-端吻合,潴留风险低,且适用于全腔镜下吻合,但使用的吻合器比较特殊,给临床推广带来了一定的限制。这几种吻合方式各有利弊,对功能的影响亦存在争议。总而言之,节段切除术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肿瘤学安全性的确认、技术的标准化等,仍需前瞻性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来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胃节段切除术 吻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袖状切除术在减重和改善肥胖相关并发症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手术后会出现食管反流病的恶化或新发,其机制是多因素的,由手术对食管下端括约肌的损伤、食管裂孔疝、袖状的形状等互相引发。此外,减重手术同时是否对食管裂孔疝进行修补也存在争议。本文对袖状切除术后食管反流病的机制进行分析。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袖状切除同期行食管裂孔疝修补手术在减重和抗反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本研究纳入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减重代谢中心接受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的合并食管反流病的21例肥胖患者,根据患者是否同期行食管裂孔疝修补分为单纯减重手术组(9例)和同期联合手术组(12例)。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体重、腰围、BMI指标均呈下降趋势,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154 P=0.013;F=14.319,P<0.001;F=6.725,P=0.004),术后6个月与术后1个月两组患者多余体重减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927,P<0.001;t=8.926,P<0.001)。单纯减重手术组患者术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食管反流症状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891,P=0.507;t=0.629,P=0.298)。同期联合手术组患者术后食管反流症状评分较术前明显减低,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较术前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0.539,P<0.001;t=5.066,P=0.038)。同期联合手术组术后发生1例漏。结论肥胖合并食管反流的患者行联合手术与单纯减重手术均有较好的减重效果,但前者的抗反流效果更明显。

  • 标签: 胃食管反流 疝,食管裂孔 肥胖症 胃切除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Siewert Ⅱ型和Ⅲ型食管结合部腺癌(AEG)行近端切除与全胃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广东省人民医院收治的170例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125例,女45例;中位年龄为64岁,年龄范围为30~85岁。170例患者中,82例行近端胃切除术设为近端切除组;88例行全胃切除术设为全切除组。观察指标:(1)手术和术后情况。(2)随访和生存情况。(3)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采用电话、门诊等方式进行随访,了解患者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1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或M(范围)表示,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或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生存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单因素分析中P<0.1的因素纳入多因素分析。结果(1)手术及术后情况:近端切除组患者手术入路(经胸或胸腹联合入路、经腹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100 mL、>100 mL),近切缘距离(≤1.5 cm、>1.5 cm),根治程度(R0、R1、R2),淋巴结获取数目,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胸腔感染或胸腔渗出液,腹腔感染或腹腔渗出液分别为61、21例,(211±18)min,46、36例,44、38例,73、6、3例,15(9,22)枚,5例,2例,2例,4例,2例;全切除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12、76例,(263±15)min,27、61例,45、43例,82、4、2例,23(18,32)枚,4例,1例,3例,1例,4例。两组患者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获取数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²=63.94,t=-25.50,χ²=11.19,Z=-5.62,P<0.05);两组患者近切缘距离、根治程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11,Z=-0.95,P>0.05);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切口感染、胸腔感染或胸腔渗出液、腹腔感染或腹腔渗出液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随访和生存情况:17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89(64,106)个月。170例患者中,Siewert Ⅱ型AEG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为43.8%,Siewert Ⅲ型为35.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87,P>0.05)。Siewert Ⅱ型患者行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41.7%和54.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1.05,P>0.05)。Siewert Ⅲ型患者行近端胃切除术和全胃切除术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1.3%和37.5%,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33,P>0.05)。近端切除组和全切除组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39.0%和44.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²=0.63,P>0.05)。近端切除组患者中,TNM Ⅰ、Ⅱ、Ⅲ期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65.3%、36.3%、27.1%;全切除组患者上述指标分别为83.3%、48.0%、39.7%。两组患者TNM Ⅰ、Ⅱ、Ⅲ期5年总体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²=0.02,1.50,1.21,P>0.05)。(3)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N分期、肿瘤分化程度、根治程度是影响AEG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风险比=1.71,1.70,2.85,95%可信区间为1.16~2.60,1.15~2.50,1.58~5.14,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病理学N分期与根治程度是影响AEG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风险比=1.55,2.18,95%可信区间为1.05~2.31,1.18~4.02,P<0.05)。结论近端切除与全胃切除术治疗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患者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端胃切除术可作为进展期Siewert Ⅱ型和Ⅲ型AEG的手术方式。

  • 标签: 胃肿瘤 食管肿瘤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 Siewert分型 近端胃切除 全胃切除 生存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间质瘤的临床疗效,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为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肿瘤是否整块切除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间质瘤患者中,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物切除术1例(0.7%)。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患者性别构成、年龄、病变部位、肿瘤大小、危险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间质瘤患者中分别有1、49、26、2例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不同危险度分级肿瘤表面有无凹陷、是否不规则、有无溃疡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5,P=0.011)。内镜下切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86.1%(118/137)比100.0%(16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28,P<0.001),但内镜下切除手术时间、禁食时间、留置管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均短于腹腔镜手术组,且住院总费用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90.0 min(62.5 min,150.0 min)比119.5 min(80.0 min,154.2 min)、3 d(3 d,4 d)比5 d(4 d,7 d)、3 d(2 d,4 d)比4 d(2 d,6 d)、11 d(10 d,14 d)比16 d(12 d,20 d)、7 d(6 d,9 d)比9 d(7 d,11 d)、(38 211.6±10 221.0)元比(59 926.1±17 786.1)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46、-7.12、-4.44、-6.89、-5.92,t=-13.24;均P<0.05)。内镜下切除组术后腹痛和术后其他较重并发症(休克、呼吸衰竭、肺栓塞、轻瘫等)发生率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16.8%(23/137)比27.4%(45/164)、0.7%(1/137)比4.9%(8/1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84、Fisher确切概率法,P=0.028、0.043);两组术中出血,术后出血、发热、穿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内镜下切除组呈腔内生长、起源于固有肌层病变的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腹腔镜手术组[分别为19.5%(25/128)比32.6%(45/138)、12.6%(12/95)比31.4%(37/1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86、10.42,P=0.016、0.001)。内镜下切除组和腹腔镜手术组术后肿瘤复发率比较[0(0/137)比2.4%(4/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P=0.129)。结论对于肿瘤最大径为2~5 cm的间质瘤,内镜下切除安全、有效,优于腹腔镜手术治疗,但对于肿瘤表面有凹陷、溃疡、不规则、呈腔内外生长倾向的病变建议选择腹腔镜手术

  • 标签: 胃间质瘤 内镜切除 腹腔镜 伊马替尼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腹腔镜楔形切除术与经脐单孔腔镜楔形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确诊为间质瘤且行腹腔镜楔形切除术的63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手术方式不同36例行腹腔镜楔形切除术患者列为五孔组,将27行经脐单孔腔镜楔形切除术患者列为单孔组。采用SPSS 25.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围术期指标、营养指标、生活质量评分等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术后并发症等计数资料组间比较卡方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无死亡、中转开腹或转为开腹手术病例,术后病理证实均为R0切除。单孔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少于五孔组(P<0.05);术后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营养指标等,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个月单孔组患者生理职(功)能、躯体疼痛优于五孔组(P<0.05),其他生活质量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楔形切除术疗效较常规腹腔镜楔形切除术近似,且具有术时短、出血少、更微创等优势,可在临床中逐步推广应用。

  • 标签: 胃肠道间质肿瘤 腹腔镜 胃切除术 疗效比较研究 经脐单孔
  • 简介:摘要胃部副脾临床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45岁女性患者,因间断上腹胀7个月余就诊,10年前因外伤曾行脾脏切除术。术前胃镜、超声内镜和腹部CT均提示底占位,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切除,术后病理提示为副脾组织。

  • 标签: 胃肿瘤 胃底副脾 脾切除术
  • 简介:摘要随着早期胃癌诊断率的逐年上升,如何在达到肿瘤根治前提下,更好地保留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并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已成为目前早期胃癌治疗关注的热点。因此,保功能手术应是早期胃癌手术治疗的趋势。保功能手术并不是单纯的缩小手术,是将手术技术改良与保功能治疗理念更完美地结合,而不单纯局限于传统外科治疗手段。目前,常规开展的保功能手术主要包括保留幽门的节段切除、近端切除及与内镜联合的局部切除术。随着对胃癌转移规律的深入理解,以及微创治疗技术的发展普及,双镜下的前哨淋巴结导航及局部切除联合手术在早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值得期待。

  • 标签: 胃肿瘤,早期 胃保功能手术 腹腔镜-胃镜联合手术治疗 前哨淋巴结导航手术
  • 简介:摘要后系膜是膜解剖理论中的六大系膜之一,它位于胰腺上区,包绕后血管,左邻短系膜,右靠左系膜,将底体部固定于胰腺上区的后腹壁。由于其解剖结构,在完整系膜切除(CME)+D2中,它是处理胰腺上区系膜的手术入路;"黄氏三步法"的第二步与膜解剖的后系膜部分相对应。在良性疾病腹腔镜袖状胃切除术(LSG)和腹腔镜底Nissen折叠术中,若遇到短血管难以暴露和安全离断时,先离断后系膜,挑起底体有助于离断短血管。膜解剖理论作为一种前沿理论,在外科手术中为我们提供新的手术视角和路径。

  • 标签: 胃系膜 胃癌根治术 袖状胃切除术 胃底Nissen折叠术 腹腔镜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