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5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丙醇是一种在工业生产中被广泛使用的化学中间体,在国内已造成多起职业损害,本文对1例职业性丙醇接触导致皮肤损害、吸入性肺炎临床治愈的病例进行资料整理。患者工作中意外吸入大量丙醇并有皮肤暴露,主要表现为吸入性肺炎和呼吸衰竭、眼部损害及皮肤大疱,经过短期激素冲击治疗、机械通气、防止感染、局部处理等综合治疗后临床治愈。本病例提示吸入丙醇中毒可以引起化学性肺炎及呼吸衰竭,皮肤接触可以引起皮肤大疱,应及早治疗并重视激素的使用。

  • 标签: 烯丙醇 中毒 吸入性肺炎 呼吸衰竭 皮肤损害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某企业石墨作业人员职业健康体检情况,为职业病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于2019年9月,收集2019年1至8月在我院进行职业健康体检的某石墨生产企业中54名接触石墨粉尘的作业人员的体检资料,分析年龄、工龄与心肺功能的关系,用χ2检验比较体检指标的差异。结果该企业共有石墨作业人员54人,职业健康体检异常15例,异常率27.8%,其中右心功能异常7例,肺功能异常8例。随着年龄和工龄的增长,心功及肺功异常率有升高趋势(χ2=0.042,P<0.05)。结论随着石墨的研发及大量生产,工作人员接触与暴露石墨的机会增多,本文旨在了解石墨对工作人员的身体健康是否存在威胁,为职业病预防工作提供早期依据。

  • 标签: 石墨烯 职业健康体检 结果分析 职业病 健康管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依达拉奉右醇联合丁苯酞治疗脑血管病的效果及其对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抽取2021年6月至2022年4月濮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脑血管病患者60例,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依达拉奉右醇治疗,研究组采用依达拉奉右醇联合丁苯酞治疗。治疗14 d,比较两组患者神经功能、预后改善情况,评价治疗效果。结果①研究组总有效率(96.67%,29/30)高于对照组(76.67%,2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P<0.05)。②治疗14 d,研究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9.1±1.2)分]低于对照组[(14.2±1.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15, P<0.05)。③治疗8周,研究组脑血流动力指标中最小血流量为(5.4±0.7)cm/s,最小血流速度为(10.7±0.9)cm/s,高于对照组的(4.7±0.4)、(9.5±1.1)cm/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76、4.62, P均<0.05)。④研究组死亡率(0,0/30)、重度残疾率(3.33%,1/30)、植物生存率(3.33%,1/30)低于对照组[3.33%(1/30)、10.00%(3/30)、13.33%(4/30)];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67%,2/30)低于对照组(26.67%,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2,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醇联合丁苯酞治疗脑血管病,可疏通血管,改善脑动力学指标,保护神经功能,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丁苯酞 脑血管病 依达拉奉右莰醇 神经功能
  • 简介:摘要近年来,随着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广泛使用,在抗菌药物选择压力下,碳青霉耐药菌(carbapenem-resistant organism,CRO)已构成全球公共卫生安全问题的重大威胁,其中耐碳青霉肠杆菌目细菌和耐碳青霉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形势依然严峻。尽管全球新型抗菌药物不断涌现,但我国可供选择的抗CRO感染药物有限。因此,及时诊断CRO感染并基于现有药物制订合理的治疗方案对于精准防控尤为重要。

  • 标签: 细菌感染 诊断 碳青霉烯耐药菌 抗菌药物 治疗
  • 作者: 孙玄玄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18-03-13
  • 出处:《科技新时代》 2018年第3期
  • 机构:2004年英国科学家成功用机械剥离法将石墨层片剥离,获得了碳原子sp2杂化连接的单层石墨层片[1]。此种可稳定存在的二维单原子厚度碳原子晶体——自由态石墨烯(Graphene)[2]。石墨烯与富勒烯和碳纳米管比较,其价格便宜,原料易得,且质量轻,理想比表面积大(2630m2/g)[3],导热性能好[3000W/(m·K)][4],拉伸模量和极限强度与单壁碳纳米管相当[5-6],石墨烯所表现出的种种优良性能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无论在理论还是实验研究方面,石墨烯都展示出重大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石墨烯是无机材料家族中的重要成员,它在电子、传感器、电池、超电容器和催化剂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通过掺杂对石墨烯实现功能化,促使石墨烯的带隙展宽,对其在微电子领域的应用具有重大意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依达拉奉右醇(edaravone dexborneol group,ED)对大鼠卒中后焦虑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120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MCAO组)、依达拉奉组(Eda组)、依达拉奉右醇组(ED组),每组30只。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造模结束后Eda组及ED组大鼠分别腹腔注射依达拉奉(8 mg·kg-1·d-1)和依达拉奉右醇(依达拉奉8 mg·kg-1·d-1,右醇2 mg·kg-1·d-1),其余两组大鼠腹腔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部分大鼠连续给药3 d后处死,检测分子指标,剩余大鼠持续给药14 d后进行行为学检测。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大脑梗死周围皮质核因子κB(neclear factor κB,NF-κB)、磷酸化NF-κB(phosphorylated NF-κB,p-NF-κB)、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 1β,IL-1β)的表达;RT-qPCR检测TNF-α、IL-1β、分化簇8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86,CD86)、分化簇20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206,CD206)、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ducible nitric oxide synthase,iNOS)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检测CD68标志的M1型小胶质细胞及离子化钙结合衔接分子1(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or molecule 1,Iba1)标记的小胶质细胞、微管相关蛋白2(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 2,MAP2)标记的神经元;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体积。采用旷场实验及高架十字迷宫实验观察大鼠卒中后抑郁焦虑行为。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1)行为学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14 d后,MCAO组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开放臂停留时间、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均低于sham组(t=20.77,6.02,14.63,均P<0.05)。ED组进入开放臂的次数[(16.22±0.49)次]、开放臂停留时间[(69.11±17.08)s]、旷场中央区活动时间[(3.80±0.37)s]均多于MCAO组[(8.14±0.60)次,(41.18±9.81)s,(0.33±0.39)s](t=4.69,0.38,2.27,均P<0.05)和Eda组[(11.11±0.26)次,(45.26±17.16)s,(1.14±0.19)s](t=8.63,2.50,7.86,均P<0.05)。(2)Western blot结果显示,缺血再灌注3 d后,MCAO组p-NF-κB/NF-κB、TNF-α、IL-1β表达均高于sham组(t=15.35,12.35,7.23,均P<0.05)。ED组梗死周围皮质p-NF-κB/NF-κB(0.49±0.02),TNF-α(0.73±0.03),IL-1β(0.61±0.01)相对表达量低于MCAO组[(1.14±0.05),(1.13±0.07),(1.34±0.14)](t=14.58,7.86,5.65,均P<0.05)和Eda组[(0.93±0.03),(0.89±0.02),(1.04±0.36)](t=9.82,3.07,3.30,均P<0.05)。(3)RT-qPCR结果显示,ED组梗死周围皮质中TNF-α mRNA(1.98±0.18),IL-1β mRNA(2.00±0.35),CD86 mRNA(1.56±0.20),iNOS mRNA(2.01±0.12)表达量低于MCAO组[(5.12±0.24),(8.15±0.22),(6.03±0.13),(7.20±0.09)](t=7.86,16.88,16.55,37.25,均P<0.05)及Eda组[(2.85±0.07),(5.43±0.26),(2.67±0.27),(3.58±0.11)](t=3.71,9.41,4.13,11.30,均P<0.05);ED组梗死周围皮质中抗炎因子CD206 mRNA表达水平(3.98±0.25)高于MCAO组(2.00±0.11)(t=7.08,P<0.05)及Eda组(3.17±0.09)(t=3.25,P<0.05)。(4)免疫荧光结果显示,ED组梗死周围皮质及纹状体区极化为M1型小胶质细胞与活化的小胶质细胞比值百分比[(20.36±9.23)%,(18.26±5.98)%]低于MCAO组[(83.69±12.79)%,(61.25±33.26)%](t=5.23,3.02,P<0.05)及Eda组[(42.16±13.13)%,(40.23±14.22)%](t=3.12,2.08,均P<0.05)。此外,MCAO组梗死周围皮质神经元数量少于sham组(t=8.02,P<0.05),ED组梗死周围皮质MAP2标志的神经元数量[(53.07±17.90)个/视野]多于MCAO组[(26.27±9.95)个/视野]及Eda组[(38.69±12.03)个/视野](t=6.89,5.26,均P<0.05)。(5)TTC染色结果显示,ED组脑梗死体积[(10.31±1.03)%]低于MCAO组[(34.71±1.74)%](t=15.31,P<0.05)及Eda组[(26.05±1.00)%](t=9.88,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醇减轻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M1型极化,下调NF-κB炎性信号通路及增强神经元结构稳定性有关。

  • 标签: 卒中后焦虑 卒中后抑郁 依达拉奉右莰醇 依达拉奉 小胶质细胞
  • 简介:摘要石墨因其具有优良的特性,一直受到广泛地关注。以铜箔为基底的化学气相沉积法是目前应用前景最好的石墨制备方法。本文主要对铜箔在石墨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对铜箔制备工艺进行介绍,可以更直观地看出铜箔对于石墨制备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又进一步介绍了表面预处理方法,以提升石墨的制备质量。

  • 标签: 铜箔 石墨烯 化学气相沉积
  • 简介:摘要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应用,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现象日趋严重,给临床用药带来极大挑战。此文就肺炎克雷伯菌耐药机制、检测方法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降低耐药菌的产生。

  • 标签: 克雷伯菌,肺炎 耐药 检测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1例短链酰辅酶A水合酶1(ECHS1)基因导致线粒体短链酰辅酶A水合酶1缺乏症(ECHS1D)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基因突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就诊于徐州市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的1例ECHS1D患儿的临床特点及基因检测结果,并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对该疾病的临床特征进行复习。结果患儿男性,年龄6个月4 d,急性起病,临床以肢体活动障碍为主要表现。患儿运动发育迟缓,竖头尚可,不能翻身、独坐,不能追视,不能逗笑出声,四肢肌张力增高。入院检查示血乳酸水平升高至6.2 mmol/L,提示代谢性酸中毒。头颅磁共振成像(MRI)示双侧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左侧大脑半球脑膜异常强化。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该患儿ECHS1基因存在复合杂合突变,分别为c.563C>T(p.A188V)和c.5C>T(p.A2V),患儿父亲携带c.563C>T突变,母亲携带c.5C>T突变,均为错义突变。结论ECHS1基因以错义突变为主,大部分为复合杂合突变,少部分为纯合突变。ECHS1基因突变导致线粒体ECHS1D常累及婴幼儿,发病相对较早,临床表现为代谢性酸中毒、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障碍等,头颅MRI可存在基底节区异常信号。对具有类似临床表现和MRI基底节异常信号的病例,应考虑基因检测明确诊断。

  • 标签: 烯酰辅酶A水合酶1缺乏症 ECHS1基因 乳酸 运动发育迟缓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株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机制。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7月临床分离的1株耐碳青霉烯类不动杆菌属,用Vitek2-compact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并分别检测blaOXA-51-like基因、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和RNA聚合酶亚基基因(rpoB),以确定菌株型别。PCR扩增检测碳青霉酶基因(NDM、KPC、VIM、IMP、SIM、SPM、GIM、OXA-23-like、OXA-24-like、OXA-58-like)、16S rRNA甲基化酶(armA、rmtA、rmtB)、β内酰胺酶(TEM、SHV、CTX-M、VEB、PER)以及一类整合子;另用Southern杂交方法检测耐药菌株质粒情况。结果通过基因分析,证实此菌为Acinetobacter baylyi,并且仅携带NDM-1型碳青霉酶,其他相关耐药基因均为阴性结果。质粒分析发现blaNDM-1位于约54 000~60 000 bp不可接合质粒上。结论应注重耐碳青霉烯类非鲍曼不动杆菌的出现及其耐药基因的传播机制。

  • 标签: 不动杆菌属 β-内酰胺酶类 质粒 抗药性 细菌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α醇化酶(ENO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基于单细胞转录组测序结果及癌症和肿瘤基因图谱(TCGA)数据库筛选,分析胃癌组织中ENO1表达及对胃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免疫组织化学方法验证ENO1的蛋白表达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通过生物信息学手段结合分子生物学验证,预测并证实ENO1在胃癌进程中的作用。应用R 3.6.0统计软件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患者生存时间分析采用Kaplan-Meier分析,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ENO1在胃癌中表达高于正常组织(8.85±0.42比7.94±0.95,P<0.05),且其表达水平与肿瘤分级呈正相关。机制方面,ENO1与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形成正反馈环路,两者共同促进胃癌恶性进展。此外,胃癌组织中ENO1高表达患者预后不佳(HR=1.64,P<0.05)。结论ENO1可能是与胃癌发生发展相关的新分子标志物。

  • 标签: 胃癌 生物信息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二丙基一硫(Diallyl sulfide,DAS)对苯诱导大鼠细胞遗传毒性损伤的保护效果。方法于2018年9月,选取SPF级大鼠60只,适应性喂养5 d后,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DAS组、苯模型组、苯+DAS低剂量组、苯+DAS中剂量组、苯+DAS高剂量组,每组10只。苯+DAS低中高各剂量组和DAS组分别以40、80、160、160 mg/kg DAS剂量灌胃染毒,对照组和苯模型组给予等体积玉米油。2 h后,苯模型组和苯+DAS各剂量组给予苯(1.3 g/kg)-玉米油混合液(体积分数50%),对照组和DAS组给予等体积玉米油。1次/d,连续4周。收集样品,用于后续指标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苯模型组大鼠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降低65.06%、淋巴细胞比例降低、微核率(‰)增加(P=0.003、0.000、0.000),BMCs中γH2AX平均荧光强度和相对荧光强度分别增加32.69%、32.64%(P=0.001、0.008),PBLs中γH2AX平均荧光强度和相对荧光强度分别增加397.70%、396.26%(P=0.000、0.003);与苯模型组比较,苯+DAS低中高各剂量组大鼠WBC计数均增加(P=0.000、0.003、0.006),微核率(‰)分别降低(P=0.000、0.000、0.000);与苯模型组比较,苯+DAS高剂量组BMCs中γH2AX平均荧光强度和相对荧光强度降低明显(P=0.000、0.000),苯+DAS高剂量组PBLs中γH2AX平均荧光强度和相对荧光强度降低明显(P=0.000、0.000)。结论DAS能有效拮抗苯诱导的大鼠细胞遗传毒性损伤。

  • 标签: 二烯丙基一硫 流式细胞术 骨髓细胞 外周血淋巴细胞 DNA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本院神经外科发生的一起耐碳青霉鲍曼不动杆菌引起的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原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方法,5例耐碳青霉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为病例组,流行期间科室收治的其他47例患者为对照组,分析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5例肺部感染患者痰培养均为耐碳青霉鲍曼不动杆菌。患者平均年龄61.2岁,4例患者临床治愈或好转。病例组和对照组危险因素分析提示昏迷、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机械排痰可能是发生CRAB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工的手分离出耐碳青霉鲍曼不动杆菌,药敏结果与患者一致。结论此次神经外科疑似医院感染暴发与护工手卫生落实不到位引起的交叉感染、CRAB感染患者暴露多种危险因素有关。

  • 标签: 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 医院感染暴发 肺部感染
  • 简介:摘要报告4例腹膜透析合并胸腹瘘病例。腹膜腔CT造影检查确诊胸腹瘘的存在,行胸腔灌注榄香治疗。治疗后胸腔超声复查示胸腔积液明显减少或消失,胸闷、呼吸困难症状缓解。院外随访期间4例患者均未停止腹膜透析。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随访期间无复发。提示榄香胸腔灌注治疗腹膜透析合并胸腹瘘安全有效。

  • 标签: 腹膜透析 并发症 治疗结果 胸腹瘘 榄香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矽肺患者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醇化酶(NSE)浓度的变化及相应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20年1月,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烟台市烟台山医院确诊的矽肺患者455例,另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肺癌患者120例作为健康组和肺癌组。以化学免疫荧光法检测受试者血清中NSE水平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矽肺组血清NSE水平为[(22.88±7.86)ng/ml],高于健康组[(17.96±4.4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壹期、贰期、叁期组血清NSE水平均高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同期别矽肺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矽肺组血清NSE水平低于小细胞肺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小细胞肺癌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SE对矽肺的诊断曲线下面积为0.718(P<0.01),当血清NSE的诊断阈值为17.49 ng/ml时,其诊断的敏感度为78%,特异度为57%。结论矽肺患者血清NSE水平明显增高,可作为矽肺诊断及鉴别诊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 标签: 矽肺 血清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小细胞肺癌
  • 简介:摘要氧化石墨是一种新型二维碳纳米材料,可对职业暴露人群构成潜在的健康风险。本文从氧化应激、物理损伤和酶活性紊乱等分子机制综述了氧化石墨及其衍生物的细胞毒性研究进展,讨论当前细胞毒性减轻机制的研究热点,以期为我国石墨材料职业健康风险防控和生物安全性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 标签: 细胞毒性 石墨烯 氧化石墨烯 纳米材料 职业卫生
  • 简介:摘要目的制备酰胺功能化石墨纳米带(GONRs-AM)并研究其对铀的吸附性能。方法对所制得的GONRs-AM进行扫描电镜(SEM)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并通过批处理吸附实验考察了溶液pH、吸附剂用量、吸附时间、铀初始浓度、温度和离子强度等因素对GONRs-AM吸附铀的影响。结果GONRs-AM对铀的最大吸附容量为294.5 mg/g,该吸附过程是受pH影响的,自发的放热过程,并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模型。结论GONRs-AM对铀的吸附性能较好,可用于放射性废水中吸附分离铀。

  • 标签: 氧化石墨烯纳米带 酰胺 吸附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高灵敏且简便的检测方法,实现对病毒核酸的快速检测。方法建立了一种基于石墨场效应晶体管的新型核酸检测方法。通过在石墨传感界面锚定化学小分子,然后修饰上DNA四面体探针,实现了对病毒核酸的检测。通过测试传感器件的转移特性曲线,可将探针与目标物杂交结合的生物信号转化为器件的电学信号,并通过晶体管器件的信号放大作用,实现了对目标分子的高灵敏检测。结果靶向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 2019-nCoV)RNA的ORF1ab序列的DNA四面体探针与目标RNA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进行杂交结合。测试了唾液中不同浓度条件的2019-nCoV的核酸模拟样本,观察到随着目标核酸的浓度增加,晶体管传感器件的狄拉克点产生规律性的向左偏移。在100 μl的待测液,传感器件的最低检测浓度可达0.05拷贝/μl,且响应时间低至5 min。结论本研究开发了一种基于石墨场效应晶体管检测方法,极大地提高了对病毒核酸的检测灵敏度并缩短了检测时间。

  • 标签: 病毒 核酸 石墨烯场效应晶体管 灵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