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体外膜肺氧合(ECMO)是严重心肺衰竭患者重要的生命支持技术。需ECMO支持的危重症患儿,易出现负氮平衡与医源性营养摄入不足,发生获得性营养不良风险增高。建议对重症患儿入院48 h内即进行营养筛查并评估营养风险。目前较为公认的ECMO患儿的营养方式是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补充性肠外营养。可根据急性胃肠功能障碍标准分级制定肠内营养管理方案。ECMO支持可导致无机磷和血浆硒等微量元素水平降低;但新生儿ECMO支持后离子钙水平可能升高,需密切监测并及时补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移动医疗APP营养管理干预策略对早产儿出院后营养状况及体格发育的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深圳沙井医院新生儿病房收治的60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30)与对照组(n=30)。对2组早产儿,分别采用基于移动医疗APP、常规电话随访策略进行出院后营养管理干预,并随访6个月。采用成组t检验、χ2检验,对2组早产儿生长发育指标、《小儿智能发育检查表》评分、生化指标、疾病发生率进行统计学比较。2组早产儿性别构成比、出生胎龄、出生体重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经过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80108),与纳入研究早产儿监护人均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干预后研究组早产儿身高、头围、体重分别为(66.7±6.4) cm、(7.7±2.2) kg、(42.0±3.4) cm,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60.3±5.3) cm、(7.0±1.5) kg、(39.2±2.5) cm,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187、P<0.001,t=2.291、P=0.029,t=3.575、P<0.001)。②干预后,研究组早产儿《智能量表》与《运动量表》评分分别为(91.1±10.4)分、(48.6±5.2)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2±8.2)分、(42.3±4.1)分,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287、5.235,P<0.001)。③干预后,研究组早产儿血清前白蛋白(PA)、视黄醇结合蛋白(RBP)水平分别为(136.1±8.5) mg/L、(140.7±16.9) mg/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20.3±7.0) mg/L、(126.6±14.3) mg/L,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808、3.498,P<0.001)。④研究组早产儿疾病发生率为10.0%(3/3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6.7%(11/30),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83、P=0.016)。结论对早产儿采取基于移动医疗APP营养管理干预策略,可显著提高早产儿出院后营养状况,促进其生长发育,减少早产儿疾病发生,进而提高其生存质量。

  • 标签: 营养状况 移动医疗APP 营养管理 儿童营养科学 儿童发育 生长和发育 婴儿,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507例肝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进行评估,≥ 3分为有营养风险,并统计营养支持情况。结果507例患者中有营养风险82例(16.2%)。男性和女性有营养风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3%(58/379)比18.8%(24/128),χ2 = 0.838,P = 0.405];原发性肝癌患者和继发性肝癌患者有营养风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63/350)比12.1%(19/157),χ2 = 2.781,P = 0.117];≥60岁患者有营养风险率明显高于<60岁患者[25.9%(62/239)比7.5%(20/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819,P<0.01)。有营养风险患者年龄、营养不良发生率和术前营养支持率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患者[(65.3 ± 12.7)岁比(55.9 ± 8.9)岁、13.4%(11/82)比0和24.4%(20/82)比2.6% (1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营养风险患者和无营养风险患者性别构成、肿瘤来源、术后营养支持率及手术前后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1例营养支持患者中,肠外营养(PN)1例,肠内营养(EN)30例;术后453例营养支持患者中,PN 297例,EN 27例,PN + EN 129例。结论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应注意营养支持。NRS 2002是进行营养评估的有效工具,适用于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筛查,可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肝肿瘤 营养状况 营养支持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对肝移植儿童围手术期营养风险评估及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要点进行概述,以期为儿童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合理临床决策提供参考。

  • 标签: 肝移植 儿童 营养支持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和营养支持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507例肝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 2002)进行评估,≥ 3分为有营养风险,并统计营养支持情况。结果507例患者中有营养风险82例(16.2%)。男性和女性有营养风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5.3%(58/379)比18.8%(24/128),χ2 = 0.838,P = 0.405];原发性肝癌患者和继发性肝癌患者有营养风险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8.0%(63/350)比12.1%(19/157),χ2 = 2.781,P = 0.117];≥60岁患者有营养风险率明显高于<60岁患者[25.9%(62/239)比7.5%(20/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31.819,P<0.01)。有营养风险患者年龄、营养不良发生率和术前营养支持率明显高于无营养风险患者[(65.3 ± 12.7)岁比(55.9 ± 8.9)岁、13.4%(11/82)比0和24.4%(20/82)比2.6% (11/4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营养风险患者和无营养风险患者性别构成、肿瘤来源、术后营养支持率及手术前后白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31例营养支持患者中,肠外营养(PN)1例,肠内营养(EN)30例;术后453例营养支持患者中,PN 297例,EN 27例,PN + EN 129例。结论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应注意营养支持。NRS 2002是进行营养评估的有效工具,适用于肝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风险筛查,可为临床营养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肝肿瘤 营养状况 营养支持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检索、评价和总结口腔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相关证据。方法计算机检索BMJ最佳临床实践、英国国家医疗保健优化研究所指南库、国际指南协作网、苏格兰学院间指南网、加拿大安大略注册护士协会、美国肠内肠外营养学会、欧洲临床营养和代谢学会、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梅斯医学网、医脉通、Cochrane Library、JBI澳大利亚循证卫生保健中心、PubMed、Embas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NKI、万方数据库的临床实践指南、专家共识、推荐实践、最佳实践、证据总结、系统评价,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4月30日。应用标准的方法学质量评价工具和证据分级系统,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证据提取、证据汇总及证据分级。结果共纳入10篇文献,其中指南5篇,系统评价1篇,专家共识4篇。总结出28条口腔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包括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评估、营养支持的原则、营养支持方式的选择、营养支持的措施、出院指导5个方面。结论本研究总结了有关口腔癌患者围手术期营养管理的最佳证据,但其推荐意见散在分布,缺乏针对口腔癌患者的具体饮食指导,部分推荐意见尚有争议。因此,建议临床医护人员在参考本研究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科室的条件和患者的需求,经过多学科的协作构建个性化的营养管理方案,促进证据的转化和有效应用。

  • 标签: 口腔肿瘤 围手术期 营养支持 循证护理
  • 简介:摘要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和研究,特别是近年来循证医学和精准医学的迅速发展,临床营养的理念获得不断更新、完善。目前,临床营养专家对营养不良的内涵、营养支持治疗的作用、肠外与肠内营养的选择、营养支持治疗的实施和管理等热点问题有了新认识。笔者认为:新观点、新理念将带来更多的实践、研究及技术进步,驱动临床营养朝着规范、精准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事业。

  • 标签: 营养不良 肠内营养 肠外营养 营养筛查 营养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肝胆外科中年及老年住院患者的营养风险状况,营养支持应用情况,为制定规范合理的营养支持计划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河南省人民医院2019年4月至5月肝胆外科收治的259例中老年患者,采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NRS)2002对其进行调查,统计营养不良、营养支持情况,并测定入院时血清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采用描述性分析、χ2检验和t检验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对象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57.9%和38.6%。男性营养风险发生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57.2%(87/152)和40.8%(62/152),女性营养风险发生率和营养不良发生率分别为58.8%(63/107)和35.5%(38/107)。有营养风险组患者的体重指数(BMI)、ALB和PA均低于无营养风险组[BMI:(23.06±3.02) kg/m2比(24.12±3.45) kg/m2,t=2.626,P<0.05;ALB:(34.92±6.76) g/L比(40.46±6.76) g/L,t=7.118,P<0.01;PA:(127.20±23.95) g/L比(163.17±24.88) g/L,t=11.739,P<0.01]。有营养风险(150例)和无营养风险(109例)的中老年住院患者中,营养支持率分别为42.0%和11.9%。结论肝胆外科中老年住院患者营养风险和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营养支持率较低,应引起重视,以有效纠正患者的营养不良,改善临床结局。

  • 标签: 肝胆外科 营养不良 营养支持
  • 简介:摘要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近年研究发现,早期多学科综合治疗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膳食营养干预和营养支持疗法已成为DMD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该疾病的不同阶段,体重管理营养状况评价、肠内营养等先后成为患者疾病评估和干预的核心手段之一。该综述系统概括了近年对DMD疾病的临床表现、自然演变进程、患儿营养筛查-评定-干预-监测在DMD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肌营养不良症 运动功能 肥胖 激素 营养不良 营养干预
  • 简介:摘要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是一种相对常见的致死性X连锁隐性遗传病。近年研究发现,早期多学科综合治疗能够明显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提高生活质量,而膳食营养干预和营养支持疗法已成为DMD综合治疗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在该疾病的不同阶段,体重管理营养状况评价、肠内营养等先后成为患者疾病评估和干预的核心手段之一。该综述系统概括了近年对DMD疾病的临床表现、自然演变进程、患儿营养筛查-评定-干预-监测在DMD综合治疗中的作用。

  • 标签: 肌营养不良症 运动功能 肥胖 激素 营养不良 营养干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评估联合集束化营养干预方案对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18年7月至2019年7月选取胃癌根治手术患者10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54例。对照组围术期行肠外营养支持+饮食指导,观察组术前应用预后营养指数(PNI)对患者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营养不良患者实施集束化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预后情况及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术后转铁蛋白(TRF)、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营养不良发生率、术后切口感染率、吻合口瘘、伤口感染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导管留置时间、恢复正常饮食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生活质量问卷(QLQ-C3.0)总评分及各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胃癌患者术前应用预后营养指数评估营养状况,并根据评价结果对营养状况不佳的患者实施集束化营养干预方案能有效改善患者术后营养状况,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术后康复,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 标签: 预后营养指数评估 集束化营养干预方案 胃癌 术后营养状况
  • 简介:摘要Jose Ordovas及其同事认为,根据个体特征和行为进行个体化营养干预具有前景,但在实施之前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结肠癌患者营养指标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结肠癌患者68例,遵循随机原则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研究组患者术后予以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对照组患者术后予以肠外营养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及预后。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7 d的前白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7 d的免疫功能指标(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7 d的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7 d的乳果糖/甘露醇(L/M)、血浆二胺氧化酶(DAO)及D-乳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进食时间、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干预可改善结肠癌患者术后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减轻炎症状态,可维持肠黏膜通透性,保护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结肠癌 早期肠内营养干预 营养状况 免疫功能 炎症因子 肠通透性 胃肠功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营养不良患者的营养状况,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浙江新安国际医院2016年8月至2019年6月收治的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3个月以上的老年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特点、膳食状况和伴发疾病等一般资料,采用透析客观营养评价法(OSND)对参与研究的患者进行营养状况评估。根据患者评估情况将其分为营养不良组和营养正常组,对比两组患者的血生化指标和营养膳食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法分析营养不良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根据OSND评价结果,150例患者中,营养正常者72例(48.00%),营养不良者78例(52.00%),其中轻度营养不良者27例(18.00%),中度营养不良者35例(23.33%),重度营养不良患者16例(10.67%)。根据患者营养评估结果,72例营养正常患者纳入营养正常组,78例营养不良患者纳入营养不良组。营养不良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血清尿素(Urea)水平[(19.84±3.06)kg/m2、(33.48±5.61)g/L、(85.39±19.06)g/L、(32.69±6.80)mmol/L]均显著低于营养正常组患者[(22.61±3.79)kg/m2、(38.25±4.78)g/L、(99.53±17.8)g/L、(36.14±5.02)m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42、5.582、4.681、-3.511,均P<0.05);而营养不良组患者血清肌酐(Scr)、血甲状旁腺激素(PTH)水平[(1 094.81±219.03)μmol/L、(421.93±210.09)pg/mL]均显著高于营养正常组患者[(871.04±157.63)μmol/L、(318.84±207.52)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254、3.020,均P<0.05)。在单因素分析结果中,营养不良组患者高龄、透析时长、伴发糖尿病、营养知识知晓度、蛋白能量摄入情况与营养正常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608、5.883、9.423、17.910、26.362,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透析时长、营养知识知晓度低、蛋白能量摄入不足是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χ2=10.796、7.818、8.154、5.044,均P<0.05)。结论老年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易发生营养不良,且年龄、透析时长、营养知识知晓度低、蛋白能量摄入不足均是患者发生营养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在临床护理当中应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干预。

  • 标签: 肾透析 营养不良 老年人 营养评价 影响因素分析 体重 年龄因素 血清白蛋白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对老年肠内营养支持治疗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接受肠内营养治疗的老年患者60例,按照护理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常规护理,研究组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常规护理联合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干预。比较两组患者营养状况、胃肠功能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护理后10 d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接受肠内治疗的老年患者临床治疗期间应用常规护理联合聚焦解决护理模式干预,能够有效改善营养状况及胃肠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标签: 聚焦解决护理模式 老年人 肠内营养支持 营养状况
  • 简介:摘要减重代谢手术(MBS)为重度肥胖症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为实现并保持MBS术后良好的减重效果,预防术后短期与长期并发症,术后进行饮食与营养管理十分必要。本文对肥胖症患者MBS术后饮食与营养管理的重要性、管理现状、干预现状以及饮食管理的工具进行梳理总结,提出我国目前饮食与营养管理待解决的问题,为今后开展MBS术后的饮食与营养管理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综述 肥胖症 减重代谢手术 饮食管理 营养管理
  • 简介:摘要近十年来,慢重症(CCI)已成为全球重症监护病房(ICU)幸存者的常见疾病。随着ICU诊疗技术的进步与集束化治疗的实施,重症患者的早期病死率显著降低,使其幸存于致命性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OF)。但越来越多的幸存者遗留有持续的器官功能不全,难以撤离器官支持而滞留于ICU,成为CCI患者。这些患者经历持续的免疫失调反应,出现持续炎症、免疫抑制、分解代谢综合征。因此,营养不良是CCI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营养支持是CCI治疗手段中至关重要的一环。营养支持策略主要在于提供足量的热量与蛋白质,辅以合适的促合成制剂促进合成代谢,使用免疫调节剂改善免疫抑制与炎症反应,补充微量营养素加强代谢支持。现从CCI患者的营养评估、热量评估、蛋白评估和其他营养制剂补充方面(如β受体阻滞剂、睾酮和甲基双氢睾酮、免疫营养、维生素)进行综述,从而为CCI的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营养支持 慢重症 免疫营养 营养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