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3.0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3.0T 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与后循环脑梗死(posterior circulation cerebral infarction,PCCI)的关系。方法前瞻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1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17例PCCI患者,均行3.0T MRI检查,查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改变,存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记录观察责任斑块分布、厚度及强化情况,计算责任血管的重构指数(remodeling index,RI),以此分为正性重构组(RI≥1.05,82例)、负性重构组(RI≤0.95,27例),0.95<RI<1.05为无重构(8例)。正性重构组男50例,女32例,年龄51~72(61.08±4.84)岁;负性重构组男16例,女11例,年龄52~74(62.46±5.02)岁;测量PCCI责任血管管壁,比较两组血管特点、RI、斑块负荷,采用t、χ2检验。结果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背侧壁分布最多(38.46%,45/117),其次为左侧壁(23.08%,27/117),环形最少(5.13%,6/117);斑块厚度以>0.5~1.5 mm为主(70.09%,82/117),0~0.5 mm最少(13.68%,16/117)。两组斑块形态、斑块信号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12、1.201,均P>0.05)。正性重构组斑块明显强化占比(70.73%,58/82)高于负性重构组(37.04%,10/2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23,P=0.008);责任血管管腔最窄层面分析显示,正性重构组血管、斑块、管壁及管腔面积均大于负性重构组(均P<0.05);正性重构组血管RI、斑块负荷均高于负性重构组(t=12.521、6.541,均P<0.05)。结论3.0T MRI应用于PCCI可显示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血管改变,进行病因诊断,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指导意义。

  • 标签: 血管壁 3.0T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后循环脑梗死 重构指数 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锥形滤器对动物下腔静脉管壁损伤与修复,为临床合理、安全的应用滤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5月至2017年4月对19只羊置入锥形滤器,北方小尾寒羊种。滤器取出时使用抽签法随机选择动物取材下腔静脉管壁,留置14 d直接处死和介入回收后处死各1只,留置28、42、56、84 d直接处死1只、介入回收后处死2只和介入回收饲养28 d后处死1只,留置180 d直接处死1只。比较置入前后、取出前下腔静脉直径、倾斜角度和回收力;静脉壁病理切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马松(Masson)染色,判断损伤程度、炎性反应、滤器内皮化和内膜增生程度。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组间等级资料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结果19枚滤器成功放置和取出,成功率100%;置入前直径(20.41±3.27) mm,置入后直径(20.24±2.91) mm,取出前直径(19.63±1.58)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778、-0.282,P>0.05);滤器接触内膜粗糙,无接触内膜光滑,回收饲养28 d后处死,置入28、42 d的动物静脉壁接近正常无明显损伤,置入56、84 d的动物静脉壁有轻微损伤伴滤器接触内膜稍增厚;HE和Masson染色病理分析,内膜炎性细胞浸润程度与滤器留置时间无明显相关性,滤器脚支未穿透静脉壁,静脉壁损伤可恢复。结论锥形滤器应用安全,滤器置入和取出对下腔静脉管壁损伤小且可修复。

  • 标签: 腔静脉滤器 下腔静脉 损伤 修复
  • 简介:摘要缺血性卒中是一种多病因疾病,准确鉴别病因是制定治疗策略及评估转归的重要环节。血管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识别血管病变特征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可为探索缺血性卒中的发病机制、随访监测和转归判断提供信息。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磁共振成像 脑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优化参数后的运动敏感驱动平衡(motion-sensitized driven-equilibrium, MSDE)序列对颅内血管成像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随机选取65名受检者采用优化前、后MSDE序列进行头颅MR扫描,主观评估优化前后整体图像质量和主要颅内动脉节段的管腔管壁成像质量,并客观测量脑白质、脑灰质、脑脊液的信噪比(signal to noise ratio, SNR)和对比噪声比(contrast to noise ratio, CNR),比较优化前后两组图像的差异。结果参数优化后MSDE序列扫描时间由4 min 4 s缩短至2 min 29 s。优化后脑白质、脑灰质和脑脊液的SNR及CNR值均高于优化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体图像质量、右侧椎动脉V4段、基底动脉、右侧颈内动脉C1段、双侧颈内动脉C4段、双侧大脑后动脉P2段的管腔管壁优化后图像质量优于优化前,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数优化后的MSDE序列能明显缩短扫描时间,提升图像质量,清晰显示颅内血管,满足诊断要求。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运动敏感驱动平衡 参数优化 颅内血管壁 黑血成像 图像质量
  • 简介:摘要过去研究认为缺血性脑卒中责任血管为梗死区域对应的狭窄血管,尤其是当颅内血管狭窄>50%可能会引起脑卒中发作。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上无明显狭窄的脑卒中患者在颅内动脉MR管壁成像检查时发现与之对应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此,笔者认为斑块的易损性可能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主要原因。颅内动脉MR管壁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颅内大血管管壁情况。所以笔者对缺血性脑卒中责任血管管壁特征以及如何量化责任血管内易损斑块进行综述。

  • 标签: 磁共振管壁成像 卒中 责任血管 易损斑块 磁共振血管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术前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HRMR-VWI)在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连续收治的15例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采用HRMR-VWI评估基底动脉狭窄处粥样斑块的位置、易损性及其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15例患者中,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13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通过临床随访明确随访期间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基底动脉有无再狭窄。结果15例患者术前的HRMR-VWI检查结果提示,动脉粥样斑块位于基底动脉背侧9例,腹侧2例,左侧壁7例,右侧壁6例。4例患者存在易损斑块表现。2例患者的动脉斑块毗邻左侧小脑前下动脉,5例位于基底动脉下段及双侧椎动脉汇合处。术中无一例发生基底动脉穿孔和下游血管栓塞。术后30 d内,1例患者发生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患者均无出血性卒中和死亡事件。15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范围为5.0~9.0个月),无卒中及死亡事件,末次随访时mRS的中位数为1分(范围为0~1分)。8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随访,其中1例患者发生基底动脉再狭窄(狭窄率为50%),其余7例行影像学复查未发现靶血管存在≥50%的再狭窄。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HRMR-VWI可用于评估动脉狭窄处的斑块位置、易损性及其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有助于增加其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性 基底动脉 血管内手术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术前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HRMR-VWI)在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神经介入科连续收治的15例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狭窄率≥70%)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所有患者均采用HRMR-VWI评估基底动脉狭窄处粥样斑块的位置、易损性及其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15例患者中,2例接受单纯球囊扩张术,13例行球囊扩张+支架成形术。评估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病死率,通过临床随访明确随访期间的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不良事件的发生率,通过影像学随访评估基底动脉有无再狭窄。结果15例患者术前的HRMR-VWI检查结果提示,动脉粥样斑块位于基底动脉背侧9例,腹侧2例,左侧壁7例,右侧壁6例。4例患者存在易损斑块表现。2例患者的动脉斑块毗邻左侧小脑前下动脉,5例位于基底动脉下段及双侧椎动脉汇合处。术中无一例发生基底动脉穿孔和下游血管栓塞。术后30 d内,1例患者发生1次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5例患者均无出血性卒中和死亡事件。15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7.5个月(范围为5.0~9.0个月),无卒中及死亡事件,末次随访时mRS的中位数为1分(范围为0~1分)。8例患者术后6个月行影像学随访,其中1例患者发生基底动脉再狭窄(狭窄率为50%),其余7例行影像学复查未发现靶血管存在≥50%的再狭窄。结论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症状性基底动脉重度狭窄,HRMR-VWI可用于评估动脉狭窄处的斑块位置、易损性及其与重要分支血管的关系,有助于增加其血管内治疗的安全性。

  • 标签: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性 基底动脉 血管内手术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在显微外科手术中微血管夹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对微血管夹的研发及相关性血管损伤的研究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从微血管夹引起的相关血管损伤的角度出发,从损伤评估方法、血管夹特性和血管损伤关系、血管损伤后修复以及微血管夹研究进展等四个方面进行总结,并根据目前研究现状而进行展望。

  • 标签: 微血管夹 血管损伤 夹持性损伤 止血 显微外科器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成像(HR-VWI)特点及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12月聊城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前瞻性研究,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25~75(53.27±6.22)岁。根据患者症状、病史、实验室检查及常规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且经HR-VWI检查后再次行CISS分型,对比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分析血管成像特点,并根据患者斑块与缺血区责任动脉的关系分为责任斑块组(20例)与非责任斑块组(16例)。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行χ2检验,分析两组的HR-VWI特征。结果初步CISS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0例(33.33%),心源性卒中型(CS)6例(10.00%),穿支动脉病变型(PAD)17例(28.33%),其他病因型(OE)1例(1.67%),病因不确定型(UE)16例(26.67%)。60例患者HR-VWI检查后60.00%(36/60)分型一致,40.00%(24/60)分型不一致。HR-VWI检查后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所占的比例升高了35.00%,穿支动脉病变型所占的比例下降23.33%,不明原因型所占的比例降低了13.33%,HR-VWI检查前后CISS分型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33,P<0.05)。60例患者经HR-VWI检查颅内血管,30.00%(18例,25支)患者颅内血管未见明显异常,10.00%(6例,11支)患者发现管壁增厚,60.00%(36例,96支)患者颅内血管上发现粥样硬化斑块存在。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50%、斑块位置位于大脑中动脉、斑块明显强化者比例为40.00%(8/20)、55.00%(11/20)、50.00%(10/20),均高于非责任斑块组[6.25%(1/16)、25.00%(4/16)、6.25%(1/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5.400、8.730、8.048,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壁面积为(14.33±2.87)mm2,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11.76±1.14)mm2;管腔面积为(2.96±0.40)mm2,低于非责任斑块组的(5.44±1.29)mm2;狭窄率为(70.44±3.96)%,高于非责任斑块组的(39.15±2.0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368、8.147、28.654,均P<0.05),责任斑块组管腔狭窄以<50%位置,斑块位置多见大脑中动脉与基底动脉,斑块强化成明显强化,管壁面积较大,管腔面积较小,狭窄率较高。结论HR-VWI可识别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病变,评估动脉硬化血管状态,为指导临床治疗决策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依据。

  • 标签: 缺血性卒中 高分辨磁共振 血管壁成像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被逐步应用于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评估,给临床工作者评估颅内动脉瘤的稳定性提供了更全面的信息。文章对近年来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技术用于评估颅内动脉瘤破裂风险的指标进行了总结。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磁共振成像 危险因素 危险性评估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颈动脉蹼(carotid web,CaW)的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vessel wal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VW MRI)的信号及形态特点。材料与方法选取经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诊断的10例颈动脉蹼的患者,从多序列多方位分析颈动脉蹼磁共振的信号及形态特点。结果颈动脉蹼的磁共振信号特点为T1WI表现为均匀等信号,T2WI表现为稍高信号,抑脂序列信号不减低,增强后明显强化。10例颈动脉蹼患者中出现等信号管壁增厚10例(100%),突向管腔10例(100%),管腔内分隔9例(90%),双腔征8例(80%),瓣膜征6例(60%),对比剂瘀滞3例(30%)。结论颈动脉蹼与既往无明显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缺血性卒中事件具有很高的相关性。VW MRI在颈动脉蹼的影像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和特征的影像表现,有利于为颈动脉蹼的未来研究提供参考。

  • 标签: 颈动脉蹼 高分辨率 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 简介:摘要颅内血管MRI成像技术发展迅速,能够实现对多种颅内动脉管壁病变的高分辨率成像,不仅明显提升了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能力,还有助于脑血管病的预防、危险分层及制定治疗方案,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病变的诊疗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应用前景。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颅内血管壁
  • 简介:摘要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其中斑块易损性和斑块位置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判断及治疗方式的选择息息相关。目前,磁共振高分辨力血管成像依赖于多种可以同时抑制脑脊液及血液信号的黑血技术,实现了对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精细显示,成为脑血管病高危人群脑卒中筛查的有效手段。血管成像不仅可以观察管腔,也可观察血管内斑块的成分,并对斑块进行全面地分析,准确量化斑块内的各种成分,观察斑块与穿支血管入口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病因分型、药物疗效评价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了充分的影像依据。本文就高分辨力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对斑块特征的评估价值、卒中病因分型和临床治疗疗效评价方面进行综述,并着重提出了他汀类药物的最佳使用剂量及时长可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 标签: 脑卒中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病因分型 临床治疗 斑块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发展的主要病因,早期识别不稳定斑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至关重要。高分辨率磁共振血管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vascular wall imaging,HR-VWI)不仅可以直观评估管腔狭窄及血管重构状况,还可以定性或定量评估斑块成分及斑块负荷等,判断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识别与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复发关系密切的斑块高危特征。进而指导临床积极干预,防止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及复发。本文将从HR-VWI识别高危斑块及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病因识别、预防发生、预测复发方面进行论述。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缺血性卒中 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摘要精神压力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性已被证实,临床工作中发现相当比例的心血管重症患者发病时有情绪诱因。研究证实,精神压力引发心脏交感过度兴奋带来灾难性事件,其可能机制与肾上腺素以及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失衡有关,神经肽Y以及5-羟色胺等神经递质也已被证实与精神压力诱发心肌损伤密切相关,关于心脏对精神压力的高反应性的认识同时也推动着临床诊疗策略的改变。本文旨在探讨精神压力与心血管疾病之间发生的机制,以期为临床相关诊治提供新思路。

  • 标签: 心血管疾病 精神压力
  •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了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peritubular capillary,PTC)、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renal peritubular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RPECs)与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的相关研究结果,从PTC血流量减少、RPECs损伤以及PTC稀疏等方面分析PTC与AKI发病的可能关系。相关的研究结果显示,PTC在AKI的发生发展与转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PTC的损伤甚至可能是某些AKI的始动因素。研究RPECs损伤及其保护机制可能为预防AKI发生、延缓AKI向慢性肾脏病(CKD)转化提供潜在的、新的治疗思路。

  • 标签: 急性肾损伤 毛细血管 肾小管 发病机制 肾小管周围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β+,pdgfr-β+)血管细胞在锂-匹鲁卡品诱导的癫痫持续状态后2 h、24 h、3 d、7 d、14 d和21 d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清洁级雄性SD大鼠135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5)和模型组(n=120),模型组分为SE后2 h、24 h、3 d、7 d、14 d和21d,采用伊文思蓝(Evans blue,EB)法和干湿重法评估癫痫持续状态后各组大鼠海马组织中BBB通透性;电镜观察发作后不同时期周细胞及BBB的超微结构改变,Western Blot法检测发作后不同时期海马组织中周细胞标记蛋白pdgfr-β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 )的表达量。结果(1)癫痫持续状态后BBB通透性增大(P<0.05),其中发作后24h通透性最大(P<0.01),发作3 d及以后逐渐恢复正常;(2)透射电镜结果表明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后脑微血管周细胞及其连接基膜超微结构均发生改变;(3)Western Blot结果提示癫痫持续状态发作后24 h pdgfr-β和α-SMA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3 d及以后逐渐趋于平稳。结论脑微血管中pdgfr-β+微血管细胞可能与癫痫持续状态后BBB的开放有关,并且可能参与癫痫持续状态转归为难治性癫痫。

  • 标签: 癫痫持续状态 周细胞 血脑屏障 SD大鼠 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造影(TOF-MRA)、静音磁共振血管造影(SilenZ-MRA)和高分辨率血管成像(HR-VWI)在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无创性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21年2月至2022年2月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已接受颅内动脉瘤栓塞术的术后患者39例,其中男性8例、女性31例;年龄29~86(54.50±11.80)岁。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分别比较TOF-MRA、SilenZ-MRA、HR-VWI的图像质量评分和支架段管腔狭窄率评估结果。以DSA为参考标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别分析TOF-MRA、SilenZ-MRA和HR-VWI 3种MRI血管成像技术对动脉瘤术后栓塞状态的诊断价值。结果TOF-MRA、SilenZ-MRA和HR-VWI图像质量评分分别为2(1,3)、4(3,4)、4(4,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0.78,P<0.05),两两比较结果如下:TOF-MRA 比SilenZ-MRA,P<0.017;TOF-MRA比HR-VWI,P<0.017;SilenZ-MRA 比HR-VWI,P>0.017。采用TOF-MRA、SilenZ-MRA、HR-VWI和DSA测量每个病例支架段管腔狭窄率,结果支架段管腔狭窄率分别为45.00%(29.60%,61.05%)、17.60%(10.80%,26.80%)、13.35%(8.90%,15.95%)和7.95%(4.80%,1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67.96,P<0.05)。TOF-MRA、SilenZ-MRA、HR-VWI分别和DSA进行比较,结果如下:TOF-MRA比DSA,P<0.017;SilenZ-MRA比DSA,P<0.017;HR-VWI比DSA,P>0.017。DSA复查动脉瘤术后栓塞状态发现,有12个(27.91%,12/43)动脉瘤栓塞不完全,31个(72.09%,31/43)动脉瘤栓塞完全。TOF-MRA、SilenZ-MRA和HR-VWI评估动脉瘤术后是否完全栓塞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1.00和0.94,TOF-MRA与HR-VWI(Z=2.53,P<0.05)及TOF-MRA与SilenZ-MRA(Z=3.32,P<0.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HR-VWI可以清晰显示载瘤动脉支架段管腔,评价支架段动脉管壁情况及管腔通畅与否。SilenZ-MRA评估动脉瘤术后栓塞状态明显优于TOF-MRA,且在瘤颈显示上略优于HR-VWI。联合应用HR-VWI和SilenZ-MRA对颅内动脉瘤栓塞术后无创性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术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