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随访指根部逆行瓣修复指腹后的感觉恢复情况,为探讨重建指腹的最佳术式提供参考。方法自2015年9月至2019年5月,我们对47例行指根部逆行瓣修复指腹缺损的患者进行感觉随访。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20例,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27例。瓣面积为3.0 cm×2.5 cm~1.5 cm×1.0 cm。感觉随访内容包括单丝触觉、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感觉分级(S0~S4)、两点分辨觉。结果所有患者在术后3、6、9、12个月均获得随访,最长随访至术后30个月,平均(15.3±0.3)个月。术后12个月感觉恢复情况:S1 6例,S2 6例,S3 28例,S3+ 7例。其中31例超过12个月以上的系统随访,感觉分级结果在12个月以后无明显进展。S3+的7例患者两点分辨觉为9~15 mm,瓣的面积为1.5 cm×1.0 cm~1.8 cm×1.3 cm。其中缝合指固有神经背侧支的4例,测得两点分辨觉为11~13 mm,瓣面积为1.5 cm×1.0 cm~1.5 cm×1.5 cm。结论指根部逆行瓣在修复术后30个月内,感觉较难恢复到S4,小面积的瓣感觉恢复更好,缝合指固有神经或指固有神经背侧支对瓣感觉恢复无明显影响。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感觉随访 两点分辨觉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大鱼际逆行瓣重建拇指全指腹后的感觉测定,探讨是否可作为修复拇指指腹缺损的常用术式。方法自2014年7月至2018年2月,我们采用大鱼际逆行瓣重建拇指全指腹缺损患者37例,术后28例获得24个月以上随访,最长随访时间为36个月,平均(25.7±0.5)个月。瓣面积最大为4.0 cm×3.0 cm,最小为3.0 cm×2.0 cm。感觉随访内容包括:单丝触觉、两点分辨觉、感觉分级(S0~S4)。结果单丝触觉中位数:瓣远端4.31 mm,瓣近端3.61 mm。感觉分级:S1 6例,S2 11例,S3 7例,S3+ 4例。4例感觉分级S3+患者的两点分辨觉为20~22 mm,其中2例仅在瓣边缘测得,瓣中央未测得。结论从感觉恢复的角度,大鱼际逆行瓣并不是重建拇指全指腹缺损的最佳选择。

  • 标签: 外科皮瓣 感觉 拇指指腹缺损 两点分辨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瓣及其组合瓣在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一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6月至2021年2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11例外鼻肿瘤切除后存在鼻翼贯通或全层缺损的患者,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51~89岁。依据鼻翼缺损范围,选择瓣、瓣联合鼻唇沟瓣或V-Y推进瓣、瓣联合双叶瓣等进行修复。采用描述性统计学方法分析治疗效果。结果11例患者瓣全部成活,切口Ⅰ期愈合。随访5~59个月,鼻部外观及通气功能良好,肿瘤无复发。结论对于外鼻肿瘤切除后鼻翼缺损的患者,选择适合的瓣或组合瓣进行修复,可以重建较为理想的鼻部外观和功能。

  • 标签: 鼻肿瘤 外科皮瓣 修复外科手术
  • 简介:摘要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耳鼻咽喉科学中逐渐出现三级学科——头颈外科,历经30年的发展,该学科获得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然而,目前还存在制约头颈外科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包括如何合理运用头颈肿瘤的综合治疗,如何推广头颈部修复重建的可及性技术。尤其是后者,仍然是束缚着我国头颈外科学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头颈局部瓣的“”改良设计是基层或地方中心医院一项可及性的实用修复技术,本文将就这一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作深入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皮下蒂瓣(旋转门瓣)修复耳甲腔皮肤缺损创面的效果。方法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东南大学附属徐州医院整形美容科用耳后皮下蒂旋转门瓣治疗耳甲腔皮肤缺损10例,男6例,女4例,年龄2个月至68岁,平均57岁;缺损大小1.0 cm×1.0 cm~2.5 cm×1.5 cm。结果10例患者术后均一期愈合,耳郭形态和功能较好。随访6~24个月,平均10个月,肿物无复发;患者术后满意度100%。结论耳后皮下蒂旋转门瓣修复耳甲腔缺损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易学,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耳郭 耳甲腔缺损 耳部重建 局部皮瓣 皮下蒂岛状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足底内侧瓣联合腹股沟游离瓣修复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20年12月榆林市第二医院烧伤整形手足外科收治的足跟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经急诊清创或扩创后,应用足底内侧瓣修复足跟部创面,腹股沟游离瓣修复足底内侧供区创面,腹股沟供区直接缝合。术后观察瓣血运及存活、瓣供区愈合情况,并对足跟外形与功能恢复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8例患者,男7例,女1例,年龄20~71岁,平均32.2岁。其中5例为足跟外伤,1例足跟鳞细胞癌,1例足跟冻伤,1例足跟溃疡。足跟部创面面积4 cm×3 cm~7 cm×6 cm。手术过程顺利,足跟瓣及腹股沟瓣切取范围较足跟创面扩大0.5~1.0 cm。8例患者术后瓣血运良好,创面均一期愈合。术后随访3~12个月,所有患者足跟弹性佳,外形无臃肿,耐磨、耐压,感觉及行走功能满意;足底内侧供区无凹陷,无瘢痕增生及挛缩,无局部皮肤溃疡;腹股沟供区仅见线性瘢痕。结论足底内侧瓣联合腹股沟游离瓣修复足跟部缺损,足部外观及功能恢复良好,效果满意。

  • 标签: 外科皮瓣 足底内侧皮瓣 腹股沟皮瓣 足跟 软组织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辅助下采用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瓣修复同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3月—2020年1月,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手足外科收治拇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43例,其中男28例、女15例,年龄19~58岁,受伤至手术时间4~10 h,创面缺损面积为1.5 cm×1.0 cm~5.0 cm×3.0 cm。术前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明确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的类型和走行等情况,以此设计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转移修复同指远端皮肤软组织缺损,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缺如者采用以桡掌侧动脉为蒂的大鱼际逆行瓣修复,瓣面积为2.0 cm×1.5 cm~5.5 cm×3.5 cm。供瓣区创面直接拉拢缝合或取同侧上臂内侧中厚移植覆盖。记录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的拇指尺侧指背动脉情况,比较术前探测的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类型、走行、分布范围与术中探查结果,术后观察瓣成活情况。末次随访时,观察瓣供受区外观,依照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价拇指功能,依照感觉功能评定标准评价瓣移植部位感觉功能。结果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显示,2例患者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缺如,另41例患者保留有拇指尺侧指背动脉,其中起始于第1掌背动脉并在第1骨间背侧肌表面走行的1型20例;起始于桡动脉深支或拇主要动脉并在第1骨间背侧肌深面走行的2型16例,包含起始点位于第1掌骨基底区域的2a型10例、起始点位于第1掌骨头区域的2b型6例;起始于第1掌背动脉与拇主要动脉在第1掌指关节区域的交汇处的3型5例。拇指尺侧指背动脉起始处血管外径为(1.12±0.31)mm,伴行静脉起始处血管外径为(0.63±0.21)mm。拇指尺侧指背动脉主要集中在第1掌指关节尺侧和鼻烟窝区域。术中所见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类型、走行、分布范围和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结果一致。术后,43例患者瓣均成活。随访6个月~1年,末次随访时供瓣区仅留有线性瘢痕,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瓣移植处质地及弹性好、无明显色素沉着、外形美观,拇指功能评价中优23例、良17例、可3例,瓣移植部位感觉功能达S4级者16例、S3级者22例、S2级者5例。结论拇指尺侧指背动脉逆行瓣是修复同指远端特别是指间关节以远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术前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探测能明确拇指尺侧指背动脉类型、分布,以便设计个性化的手术方案,术后供受区外观及拇指功能佳。

  • 标签: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拇指 伤口愈合 外科皮瓣 拇指尺侧指背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跗外侧动脉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自2013年7月至2020年12月,浙江中医药大学滨江学院附属江南医院手外科应用跗外侧动脉瓣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伤12例,其中外伤后软组织缺损伴骨或肌腱外露6例,骨折内固定术后软组织坏死内置物外露6例,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0 cm×4.0 cm~9.0 cm×5.0 cm。所有创面一期清创,待坏死组织界限清晰后,二期行跗外侧动脉瓣进行修复,瓣的切取面积为7.0 cm×5.0 cm~10.0 cm×6.0 cm。瓣切取后,将血管蒂分离至足背动脉起始处,通过皮下隧道转移至踝部创面,其中1例因血管蒂不够长,术中在跗外侧动脉发起处以远结扎并切断足背动脉,以足背动脉近端为蒂进行带蒂转移。供区均切取髂腹股沟处全厚片植皮修复。术后常规给予预防感染、抗凝等对症治疗,术后通过门诊、电话、微信或上门等方式随访,了解瓣质地、外观、感觉、供区及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2例瓣及供区植皮全部成活,伤口良好愈合,无溃疡发生。术后随访时间6~108个月,平均17个月,瓣质地优良,外形不臃肿,感觉恢复至S2~S3。结论应用跗外侧动脉瓣修复修复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供区隐蔽,操作简单,安全性高,瓣质地、外观与受区接近,是一种较好的方法。

  • 标签: 跗外侧动脉岛状皮瓣 踝关节 软组织缺损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改良的同指顺行血管神经瓣修复拇指末节尺侧缺损的疗效。方法自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我们对拇指末节尺侧皮肤缺损15例患者,采用同指顺行血管神经瓣结合虎口"Z"字成形术修复。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指间关节活动度、拇指外展角度、瓣两点分辨觉,使用密歇根手功能评分量表(Michigan hand outcomes questionnaire,MHQ)全面评估术后患者对患手功能及外观的满意程度。结果术后所有瓣均Ⅰ期存活,随访时间为5.5~7.0个月,平均6.13个月,瓣两点分辨觉术后6个月可恢复至平均4.1 mm,拇指指间关节屈伸活动及外展角度分别为72.1°和92.7°,达到了健侧的82.2%和95.7%。MHQ评分结果显示患者均对患指术后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同指顺行血管神经瓣结合虎口"Z"字成形术是治疗拇指末节尺侧缺损的有效术式。

  • 标签: 拇指 外科皮瓣 指腹 皮肤缺损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胫后动脉中下1/3穿支瓣、隐神经营养血管瓣及胫后动脉-隐神经双套血供瓣在内踝及小腿中下段创面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门诊随访2015年8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治疗的内踝及小腿中下段创面60例,其中采用胫后动脉中下1/3穿支瓣25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瓣15例,胫后动脉-隐神经双套血供瓣20例。对3组瓣的手术方法、瓣成活情况、瓣的外形质地及肿胀度、患者的满意度及美国足踝协会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进行研究。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3.4个月,3组中采用胫后动脉中下1/3穿支蒂瓣共25例,其中1例瓣术后肿胀度欠佳,出现供血不足情况,对症处理后瓣逐渐好转,瓣外形、质地良好;采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瓣修复15例,2例术后瓣远端坏死,二期植皮修复,瓣蒂部略臃肿;采用胫后动脉穿支-隐神经双套血供瓣20例,瓣术后血运良好,2例术后出现瘀紫,拆除蒂部缝线后好转,3例瓣外观臃肿,蒂部膨隆,二期瓣整形。3组在AOFAS平均评分分别为93.8、93.3和92.8分,患者满意度调查优良比例均较高。结论3种瓣均能较好修复内踝及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创面,术中应根据穿支是否存在及穿支的粗细决定是否携带隐神经。如果穿支可靠,使用胫后动脉穿支瓣进行创面修复,在瓣血运及外观上更满意;对于较大面积的创面,携带胫后动脉穿支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的双套血供瓣更安全。

  • 标签: 小腿 胫后动脉穿支皮瓣 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 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颏下动脉瓣在下咽、颈段食管缺损修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描述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21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应用颏下动脉瓣修复下咽肿瘤术后缺损的6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为男性,年龄54~76岁;国际抗癌联盟(UICC)临床分期:T2N1M0 1例、T2N2M0 1例、T3N1M0 3例、T4N1M0 1例;瓣大小3.5 cm×5 cm~5.0 cm×8 cm;累及食道入口修复2例。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瓣存活情况、喉功能恢复情况,采用吞咽功能评估量表(GUSS)评估吞咽功能和GRABS嗓音量表评估发音质量,观察肿瘤局部复发转移情况。结果6例患者手术切取瓣顺利,术后获随访2~36个月。患者瓣全部存活,切口一期愈合,无咽漏,吞咽功能均恢复良好(GUSS评为0级1例、1级3例、2级2例)。5例不同程度恢复发音功能(GRBAS评分0分2例、1分2例、2分1例) ,1例全喉切除患者丧失发音功能。3例术后1~6个月拔除气管套管,1例全喉切除、2例放疗后喉部水肿患者至末次随访尚未拔除气管套管。1例术后6个月发现肺部转移,余5例随访期间未见肿瘤复发。结论颏下动脉瓣血供稳定可靠,操作简单,创伤小,是下咽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选择。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外科皮瓣 头颈部缺损 颏下动脉岛状皮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颏下瓣(SAIF)和游离股前外侧瓣(ALTF)在舌癌根治术后舌缺损修复中的临床效果及优、缺点。方法2016年1月-2018年12月,共收治舌癌根治后舌缺损修复40例,男28例,女12例,平均年龄51岁。18例用SAIF进行舌修复重建,22例用ALTF修复重建。术后均门诊随访,对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对二种修复方式术后吞咽功能、语言功能及舌体柔软度以及手术时间、出血量等进行对比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18例SAIF和22例ALTF术后全部成活,其中1例ALTF术后出现静脉血管危象,清除吻合部位血栓后再次手术瓣成活。术后随访12~48个月,二组患者术后舌功能恢复情况为语言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SAIF和ALTF组分别为13例、15例,P=0.206),但是吞咽功能障碍SAIF组明显高于ALTF组(SAIF和ALTF组分别为15例、7例,P=0.014),而且SAIF组手术平均时间(3.5 h)明显低于ALTF组(6.8 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AIF和ALTF均是舌癌术后缺损修复重建的理想方法:SAIF手术操作简单,制取时间短;ALTF可提供足够的组织量,术后可隐匿瘢痕,减少供区并发症,有利于吞咽及语言功能的恢复。

  • 标签: 舌癌 颏下岛状皮瓣 股前外侧皮瓣 修复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层人工真皮(Lando®)联合顺行瓣修复Allen Ⅱ型指端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我们应用双层人工真皮联合顺行瓣修复Allen Ⅱ型指端缺损创面15例16指,彻底清创后,人工真皮用以修复甲床缺损,其余创面行指动脉顺行瓣修复,术后2~3周去除人工真皮支架硅胶层。术后随访创面愈合情况、患指外观、感觉恢复情况、指关节活动度。结果术后所有瓣均完全存活,术后1个月瓣愈合质地良好,无骨外露,甲床缺损处见粉红色肉芽组织。术后随访时间为5~10个月,平均6.3个月,患指指端饱满有弹性,感觉恢复良好,指关节活动度接近正常。指甲生长良好,外观满意,无嵌甲、感觉过敏等并发症。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患手功能:优12例12指,良3例4指。结论应用双层人工真皮联合顺行瓣修复Allen Ⅱ型指端缺损创面临床疗效确切,操作简单易行,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外科皮瓣 指损伤 人工真皮 Allen Ⅱ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3月至2021年5月,对22例指体软组织缺损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瓣移植修复。其中拇指9例,示指5例,中、环指各3例,小指2例;修复指端8例,指腹7例,指背及甲床7例。软组织缺损范围0.8 cm×0.5 cm~1.5 cm×0.8 cm,瓣切取面积1.0 cm×0.7 cm~1.8 cm×1.0 cm。供区6例直接拉拢缝合,其余予以中厚片覆盖,加压包扎。术后通过门诊、电话或微信随访其临床疗效。结果术后1例因缝合过紧致瓣肿胀、青紫,给予间断拆线后解除;2例瓣术后出现张力性水疱,1周后消退;1例瓣远端坏死,经换药后愈合。其余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及供区植皮均I期愈合。随访6~18个月,平均10个月。末次随访:瓣外形、质地均良好,恢复保护性感觉,患指屈、伸功能也恢复正常,TPD为7~11 mm。除未能重建指体的特殊结构,如指甲、指腹螺纹及精细的感觉外,重建了指体原有的基本外形及功能。依中华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结果优11例,良9例,中2例,优良率91%;供区无功能影响。结论采用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瓣移植修复指体软组织缺损伤,操作简单、成功率高、疗效满意,而且不损伤指体主干血管,值得推广。

  • 标签: 岛状皮瓣 指掌侧固有动脉背侧支 修复 指损伤 显微外科技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利用旋转联合推进形式的臀上下穿支动脉瓣修复臀部褥疮的临床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8年4月,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烧伤外科收治臀部褥疮患者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35~79岁。所有病例均进行一次清创负压治疗,控制局部感后,根据拟修复创面与臀上、下穿支动脉穿出部位及局部软组织情况,选择相应穿支动脉为蒂,形成瓣,以旋转及推进联合的方式转移修复创面。结果37例伤口经一次清创负压引流后局部感染均控制,二期瓣修复术后33例伤口均一期愈合,其中4例术后出现伤口脂肪液化局部伤口裂开,经2期清创换药后愈合,术后局部外观良好,无明显隆起畸形。所有病例均随访,最长随访时间2年,电话随访患者,局部均无褥疮复发。结论旋转联合推进形式的臀上、下穿支动脉瓣是修复臀部褥疮一种良好方法。

  • 标签: 修复外科手术 穿支皮瓣 褥疮 旋转联合推进 岛状皮瓣
  • 简介:摘要拱顶石穿支瓣具有设计简单、术时较短、血供可靠等特点,适用于缺损较大且不适合植皮修复的创面,现已广泛用于全身大多数部位,并在临床运用中不断改良。该文综述了拱顶石穿支瓣的特点、手术方法、经典术式、改良术式、最新临床应用进展以及该瓣的局限性。

  • 标签: 外科皮瓣 拱顶石穿支岛状皮瓣 创面修复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一期横裁包皮瓣管状尿道成形术治疗儿童近端型尿道下裂的手术治疗效果,总结分析术后并发症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2月至2022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泌尿外科初次行一期横裁包皮瓣管状尿道成形术式治疗的近端型尿道下裂患儿290例的临床资料,患儿中位年龄19个月(11~16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54个月(2~126个月)。总结其临床特点,将患儿年龄、尿道外口位置、手术修复方式、阴茎头直径、成形尿道长度、二次覆盖方式、术前是否应用雄激素治疗作为潜在的影响因素,与术后是否出现并发症经单因素分析后做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作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标准。结果纳入研究的290例患儿中,64.83%(188/290)的患儿无尿道成形术相关的并发症;35.17%(102/290)的患儿术后出现尿道成形术相关的并发症,其中18.96%(55/290)的患儿出现尿道瘘,11.38%(33/290)的患儿出现尿道狭窄,4.83%(14/290)的患儿出现尿道憩室。统计学分析提示患儿初次手术年龄、尿道外口位置、阴茎头直径、手术修复方法、术前是否使用雄激素治疗与术后并发症无相关性(P>0.05);新成形尿道额外覆盖、阴茎腹曲程度与术后并发症相关(P<0.05)。结论一期横裁包皮瓣管状尿道成形术治疗儿童近端型尿道下裂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仍然很高,其中最常见的是尿道瘘。新成形尿道额外覆盖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包皮脱套横断尿道板后阴茎腹曲角度大会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 标签: 尿道下裂 尿道狭窄 尿道瘘 尿道憩室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期管形包皮瓣在小儿重度尿道下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在本院收治的146例重度尿道下裂患儿,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3例。观察组行分期管形包皮瓣术式治疗,对照组行分期尿道板重建卷管术式治疗,均行2年随访。对比两组围手术期相关临床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9.04%(65/73)]显著高于对照组[75.34%(5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54±15.74)min vs.(71.62±15.70)min,P>0.05];观察组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分别为[(13.35±5.24)mL、(1.65±0.77)d、(11.54±3.44)d],显著少于对照组[(16.18±7.30)mL、(2.81±1.01)d、(15.58±5.09)d,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5.48%(4/73)]显著低于对照组[17.81%(13/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期管形包皮瓣术式用于重度尿道下裂患儿的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患儿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发生率低,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尿道下裂 外科皮瓣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第一掌骨颈尺侧穿支瓣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8月至2018年9月,我们采用保留桡神经浅支的第一掌骨颈尺侧穿支逆行修复22例拇指软组织缺损,瓣切取面积为6.2 cm×3.7 cm~2.8 cm×2.2 cm。结果22例瓣术后全部存活,随访时间为4~18个月,功能及外观效果满意,两点分辨觉为4~11 mm,平均7 mm,根据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优18例,良4例。结论第一掌骨颈尺侧穿支瓣转移操作相对简便、安全,是修复拇指软组织缺损并重建掌侧及指端感觉较为理想的方法。

  • 标签: 指损伤 外科皮瓣 穿支动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