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袁紫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19
  • 出处:《护理前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湖北 武汉 430000
  • 简介:目的:探究快速康复对外科护理脊柱骨折手术患者所起到的改善作用。方法:随机选取在我院接受脊柱骨折手术治疗的60例患者,并将其分为观察组以及参照组,每组30例患者,给予不同的护理方式,并对比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护理后脊柱功能恢复情况显著优于参照组,同时患者的下床活动时间也逐渐延长,住院时间有了明显的缩短,P值<0.05;此外,观察组患者在护理之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也远远小于参照组,p值<0.05。结论:快速康复对外科护理脊柱骨折手术的患者起到了显著的临床效果。

  • 标签: 快速康复;脊柱护理;微创手术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宋志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3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3期
  • 机构:内蒙古自治区开鲁县医院,内蒙古通辽028400
  •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颅内手术在脑内血肿清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20年1月-2022年1月接诊的100名患者,按照随机抽签的方法将患者分成2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50人选择颅内手术,对照组50人选择常规开颅手术,对比两组治疗效果,以及患者手术的时间和手术出血量。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相对于对照组好,组间有差异性(P<0.05);实验组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实验组术中出血量也短于对照组,组间有差异性(P<0.05)。结论:针对脑内血肿清除的患者使用颅内手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治疗效果。

  • 标签: 颅内微创手术;脑内血肿清除;临床应用
  • 作者: 徐金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6
  • 出处:《世界复合医学》2023年第9期
  • 机构:赣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江西赣州341000
  • 简介:目的:本文主要探究颅咽管瘤患者实施内镜经鼻手术治疗后的并发症护理措施。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21年6月-2023年1月收录的32例颅咽管瘤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入选患者均行内镜经鼻手术治疗,通过资料回顾研究,总结术后常见并发症以及相对应的护理干预策略。结果:32例患者有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鼻漏、3例鼻部并发症、2例中枢高热、5例尿崩症、1例电解质紊乱,并发症发生率为37.50%。结论:颅咽管瘤患者在内镜经鼻手术后的并发症种类具有多样,为了避免并发症影响患者身心健康,促进患者的术后康复,应依据常见的并发症制定对症护理策略。

  • 标签: 颅咽管瘤;内镜经鼻微创手术;并发症护理
  • 简介:摘要感染胰腺坏死(IPN)是急性胰腺炎主要的手术指征。已成为IPN的主流手术方式。IPN手术应针对经充分非手术治疗无效的患者施行,优选经消化道或腹膜后入路行引流手术,并适当清。目前报道的视频辅助的经消化道、经腹及经腹膜后入路手术均能很好地控制IPN。为减少胰瘘等并发症,外科和内镜经胃胰腺坏死组织清除可能是今后IPN治疗的发展方向。

  • 标签: 胰腺炎 外科手术 包裹性坏死 微创手术
  • 简介:摘要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于我国恶性肿瘤前列。自1992年Kitano等完成世界第1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以来,腹腔镜技术得到快速发展。经过30余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胃癌临床诊断与治疗亦取得长足进步。国内外大量临床研究均证实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不亚于传统开腹手术近远期疗效。腹腔镜胃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快、术后疼痛轻、平均住院时间短等特点,逐步取代开腹手术,成为胃癌外科的主流手术方式。随着胃癌手术治疗理念持续更新,新兴技术不断涌现,其中机器人手术系统和吲哚菁绿示踪技术等在胃癌手术中的应用与日俱增,使胃癌外科更加、精准,并提高胃周淋巴结清扫质量,国内胃癌外科技术进一步精进。笔者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以胃癌外科技术为主题,回顾归纳近年来最新进展,旨在系统阐述胃癌外科的现状和未来展望。相信未来,我国的胃癌临床诊断与治疗必将更为规范化、创化、精准化,必将开展更多高质量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和进一步深化胃癌诊断与治疗规范。

  • 标签: 胃肿瘤 微创外科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 机器人胃癌根治术 吲哚菁绿示踪淋巴结清扫术 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
  • 作者: 杜红娇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湖南航天医院,湖南长沙 410221
  • 简介:目的:分析果酸换肤联合粉刺挤压技术治疗闭合痤疮的效果。方法:以门诊就诊的76例患者为例,时间为2022年8月-2022年12月,按1:1原则随机分组,对照组为粉刺挤压术治疗,观察组联合果酸换肤治疗,比较不同治疗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痤疮Pillsbury分级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经联合治疗的效果确切,有效改善患者病情,且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 标签: 果酸换肤;粉刺挤压术;闭合性痤疮;疗效
  • 简介:目的:观察使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从2019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120例的胫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研究,将患者分为两组。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使用常规钢板内固定治疗患者胫骨骨折,研究组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在进行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研究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对比对照组有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胫骨骨折患者采用经皮钢板内固定治疗能够有效地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缩短患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加速骨折愈合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皮微创钢板固定治疗;胫骨骨折;临床效果观察
  • 简介:摘要外科在外科领域的应用已经历逾30年高速发展,技术及器械在能量平台、成像设备等领域的持续发展不断促进腹腔镜手术向更精准、更安全进步,而腹腔镜学科本身的发展也不断反哺技术和器械创新。近年,技术及器械的创新发展与当前科技前沿更加紧密结合,在机器人化、无屏化、智能化、电动化、虚拟化等新理念方面取得创新成果。新时代的外科医师需时刻紧盯科技前沿,时刻思考外科与科技的结合,将先进科技应用于解决当下外科痛点,为外科的下一步发展注入新活力。

  • 标签: 微创外科 腹腔镜检查 人工智能 机器人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点阵二氧化碳激光联合瘢痕松解治疗痤疮后萎缩瘢痕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观察研究方法。2021年1—6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诊60例符合入选标准的3、4级痤疮后萎缩瘢痕患者。根据采用的治疗方法,将点阵二氧化碳激光联合瘢痕松解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联合治疗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26±4)岁],将单纯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的30例患者纳入单纯激光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25±6)岁],每2个月治疗1次,共3次。首次治疗前及末次治疗后2个月,对瘢痕进行痤疮瘢痕临床评分量表(ECCA)评分;末次治疗后2个月,根据ECCA评分行疗效评价并计算治疗总有效率。记录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数据行独立样本t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结果首次治疗前,2组患者ECCA评分相近(P>0.05);末次治疗后2个月,联合治疗组患者ECCA评分明显低于单纯激光组(Z=-2.89,P<0.05)。联合治疗组、单纯激光组患者末次治疗后2个月ECCA评分均较首次治疗前明显降低(Z值分别为-4.81、-4.79,P<0.05)。末次治疗后2个月,单纯激光组患者瘢痕达到痊愈者2例、显效者13例、有效者7例、无效者8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瘢痕达到痊愈者4例、显效者22例、有效者3例、无效者1例;联合治疗组患者瘢痕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29/30),明显高于单纯激光组的73.33%(22/30),P<0.05。治疗过程中,联合治疗组中有3例患者出现疼痛、1例患者出现红肿、1例患者出现色素沉着,单纯激光组中有1例患者出现疼痛、2例患者出现色素沉着;2组患者创面均未发生感染。结论与单纯点阵二氧化碳激光治疗相比,点阵二氧化碳激光联合瘢痕松解治疗痤疮后萎缩瘢痕,可获得更高的治疗总有效率,且操作简单,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瘢痕 激光疗法 寻常痤疮 瘢痕松解
  • 简介:目的:研究皮锁钉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从我院选取在2019年1月到2023年2月治疗的300例四肢骨折患者,将这3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每组各1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的钢板固定方式治疗,研究组则采取皮锁钉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比较两组治疗后的效果,以及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并发症情况。结果:所有四肢骨折患者的临床数据;研究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5.33%)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术后并发症(13.33%),说明研究组术后降低了并发症率。表明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研究皮锁钉钢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更加显著,加快患者后期的恢复,提高患者术后的效果,经过研究表明,此治疗方式可以在之后的临床治疗上使用。

  • 标签: 微创皮锁钉钢板;四肢骨折;临床应用效果
  • 作者: 温强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2
  • 出处:《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3年第9期
  • 机构:萍乡市湘东区人民医院,江西萍乡337000
  • 简介:目的:观察有-无机械通气序列贯对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运用价值。方法:选择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接诊的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中纳入70例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均给予抗感染、平喘、化痰、舒张气道等对症治疗,并予以有机械通气。通气模式为SIMV,临床判断为肺部感染控制窗(PIC)时,将患者随机分成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到达到PIC窗撤机标准后,选用无正压力机械通气(NPPV),并维持经鼻塞导管高流量氧疗,随后渐渐缩短无机械通气时长,最终转为无机械通气。对照组实施传统的IPPV呼吸支持。现阶段常用脱机模式是压力支持模式。结果:干预组患者的住院天数、总通气时间、再次置管样本数、VAP样本数及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2组差别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机械通气序列贯对慢性阻塞肺疾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的应用效果显著,可以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VAP发病率、再置管率及住院费用,缓解患者的经济负担,且可行高,值得临床进一步的研究。

  • 标签: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无创机械通气序列贯;呼吸衰竭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手术室护理配合在创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来河南省人民医院接受创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98例患者,按组间基础资料具有匹配的原则分两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手术室护理)和观察组(实施针对手术室护理配合)各49例。比较两组手术结局与预后。结果术前1 d,两组收缩压(SBP)、心率(HR)、Harris髋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观察组SBP、H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术中输液总量、输血总量、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Harris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创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提供有针对手术室护理配合能取得较好的干预效果,改善手术结局,提高预后质量。

  • 标签: 手术室护理配合 生物型假体 微创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给药(LISA)技术与传统的气管插管-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PS)-拔管(INSURE)技术治疗早产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的临床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方法回顾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妇女儿童医院新生儿科2019年3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187例NRDS早产儿(胎龄24~31+6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住院期间及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的随访资料,使用LISA注入PS的纳入LISA组,使用INSURE注入PS的纳入INSURE组,其中LISA组144例,INSURE组43例。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组间混杂因素进行矫正,获得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2组各39例)。采用t检验、χ2检验等统计分析方法比较2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及体格发育、听力和视力发育、神经系统发育、呼吸系统疾病等预后情况。结果1.与INSURE组相比,LISA组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12例(33.3%)比23例(63.9%)]和视网膜病变(ROP)[13例(36.1%)比26例(72.2%)]发生率较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727,P=0.009;χ2=9.455,P=0.002)。轻度BPD [8例(22.2%)比16例(44.4%)]和Ⅰ~Ⅱ期ROP[11例(30.6%)比22例(61.1%)]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00,P=0.046;χ2=6.769,P=0.009),而中重度BPD和≥Ⅲ期RO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两组患儿住院期间PS重复使用、72 h内机械通气率、气胸/肺出血、Ⅲ~Ⅳ度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脑白质软化、Ⅱ~Ⅲ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败血症、异常振幅整合脑电图、矫正胎龄36周病死率、总吸氧时长、住院时长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出院后矫正年龄1岁内随访:宫外体质量、身长和头围发育、视力发育、听力发育、矫正胎龄40周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矫正月龄6个月及矫正年龄1岁时Bayley婴幼儿发育量表评分、肺炎、呼吸道疾病再住院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胎龄24~31+6周且出生体重<1 500 g早产NRDS患儿进行治疗,采用LISA技术PS给药能够降低轻度BPD和Ⅰ~Ⅱ期ROP发生率,无增加其他并发症风险,2种技术远期预后效果相当。

  • 标签: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肺表面活性物质 微创外科技术 气管插管 预后
  • 简介:摘要乳腺导管内癌是一种常见的乳腺原位癌,因肿瘤未突破基底膜,手术切除通常有效,少部分复发,极少部分以浸润癌复发。本文报道1例乳头型乳腺导管内癌,乳腺改良根治术和内分泌治疗4年后出现同侧胸壁浸润乳头状癌复发,再次行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后随访3年无异常。本文回顾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探讨可能的治疗方案。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陡峭轴透明角膜切口对手术散光(SIA)的长期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3月1日所有在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眼科医院进行白内障手术符合纳排标准的患者56例(63眼,右眼32只,左眼31只)。所有患者均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手术由同一医师完成,采用IOL-Master 700测量并记录术前及术后于2021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随访患者的角膜曲率、角膜散光陡峭轴及平坦轴的屈光力和轴向,运用矢量分析法计算SIA。比较不同眼别、不同陡峭轴方向角膜切口(顺规散光组对应上方切口组、逆规散光组对应颞侧切口组、斜轴散光组对应斜轴切口组)、不同时间段(白内障术后36~48个月组、24~36个月组、12~24个月组)及使用不同计算方法的SIA(矢量分析法与质心法)。采用单因素方差齐检验与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数据分析。结果:63眼中,不同眼别比较SIA,右眼为(0.45±0.19)D,左眼为(0.48±0.34)D,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43,P=0.045);不同陡峭轴方向切口比较SIA,顺规散光组对应上方切口组、逆规散光组对应颞侧切口组、斜轴散光组对应斜轴切口组分别为(0.44±0.36)D、(0.47±0.23)D、(0.50±0.20)D,三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2,P=0.800);术后3个时间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8,P=0.756);使用矢量分析法计算与质心法计算SI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8,P=0.800)。结论:通过矢量分析法计算SIA,右眼手术切口的SIA明显小于左眼切口,但在所有患者中不同陡峭轴方向切口、不同时间段、不同计算方法后的SIA均无明显变化。

  • 标签: 白内障 术源性散光 陡峭轴 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
  • 作者: 曹丽君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6-05
  • 出处:《系统医学》2023年第16期
  • 机构:赤峰市宁城县中医蒙医医院,内蒙古 赤峰024200
  • 简介:目的:手术治疗患者中,探究手术室细节护理具体内容、应用价值及在安全方面评价。方法:随机抽样法指导下,将筛选研究患者分组,即:对照组、实验组,调查发现,以上患者均开展手术治疗,病例数总计68,其入院时间开始于2020年12月,结束于2023年1月;该阶段内,将常规护理为对照组提供,手术室细节护理为实验组提供,各组收纳样本数为34,对比2组护理疗效。结果:并发症发生率予以对比,实验组VS对照组,数值有更低表现,P<0.05;满意度方面,对实验组进行分析,评分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居更高水平,P<0.05。结论:手术治疗过程中,在有效预防并发症,降低发生率,促进患者满意度提升方面,相比常规护理,手术室细节护理更具优势,可推行、使用。

  • 标签: 手术治疗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满意度;手术室细节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摄片的必要和内固定松动的风险因素。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骨科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502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资料。男307例,女195例;年龄为(60.0±27.2)个月;骨折Gartland分型:Ⅱ型224例,Ⅲ型278例。随访中有52例发生松动(设为内固定松动组),余未发生内固定松动的460例设为内固定未松动组。测量并比较患者在术中与术后围手术期的肘关节X线片上克氏针间夹角(夹角1、夹角2)、克氏针有效固定比值(比值1、比值2、比值3)、干骺端骨干角α、肱骨远端前倾角β。收集其他可能影响内固定松动的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内固定术后出现内固定松动的危险因素。结果术中、术后围手术期X线片示,克氏针间夹角1、夹角2(26.58°±14.22° vs. 26.75°±10.70°,41.85°±8.67° vs. 41.31°±7.79°)、克氏针有效固定比值1、比值2、比值3(0.904±0.182 vs. 0.887±0.206,0.897±0.119 vs. 0.895±0.142,0.890±0.035 vs. 0.889±0.076)、干骺端骨干角α(86.25°±2.74° vs. 85.52°±1.86°)、肱骨远端前倾角β(31.04°±0.97° vs. 29.54°±0.45°),以上项目术中与术后围手术期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骨折部位(P=0.032)、骨折分型(P=0.041)和术后感染(P=0.004)是造成内固定松动的危险因素。结论肱骨髁上骨折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在围手术期间固定牢靠,无骨折移位的风险,术后可考虑不再摄X线片。随访中内固定松动的风险与骨折部位、骨折分型和术后感染呈正相关。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X线透视检查 围手术期医护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ACOR评分〔包括心率(H)、酸中毒(A)、意识(C)、氧合(O)和呼吸频率(R)〕对无正压通气治疗慢性阻塞肺疾病(COPD)合并肺脑病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前瞻研究方法,选择2017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1日河南省人民医院收治的COPD合并肺脑病且初始进行无正压通气治疗的患者。患者在无正压通气的同时,接受规范的内科治疗。将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判定为无创通气治疗失败;其中早期失败为治疗48 h内需要气管插管,48 h及以后需要气管插管则定义为晚期失败。记录患者无创通气不同时间点HACOR评分,以及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总住院时间和临床结局等。比较无创通气治疗成功与失败两组患者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评价HACOR评分对无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肺脑病失败的预测效能。结果共评估630例患者,最终51例纳入分析,其中男性42例(占82.35%),女性9例(占17.65%);中位年龄为70.0(62.0,78.0)岁。51例患者中有36例(70.59%)初始无正压通气治疗成功且好转出院;15例(29.41%)初始无正压通气治疗失败,切换为有创通气,其中10例(19.61%)为早期失败,5例(9.80%)为晚期失败。无创通气治疗失败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较成功组显著延长〔ICU住院时间(d):13.0(10.0,16.0)比5.0(3.0,8.0),总住院时间(d):23.0(12.0,28.0)比12.0(9.0,15.0),均P<0.01〕。无创通气治疗失败组患者无创通气治疗1~2 h的HACOR评分明显高于成功组〔分:10.47(6.00,16.00)比6.00(3.25,8.00),P<0.05〕;但两组无创通气治疗前及无创通气治疗3~6 h HACOR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无创通气治疗1~2 h HACOR评分预测无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肺脑病失败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6,95%可信区间(95%CI)为0.504~0.868;当最佳截断值为10.50分时,敏感度为60.03%,特异度为86.10%,阳性预测值为91.23%,阴性预测值为47.21%。结论无正压通气治疗COPD合并肺脑病,可使70.59%的患者避免气管插管;HACOR评分有助于临床预测COPD合并肺脑病患者无正压通气治疗失败。

  • 标签: 无创正压通气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Ⅱ型呼吸衰竭 肺性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