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影响听神经瘤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62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于术后7 d及术后6个月对所有患者的面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收集可能与患者术后早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障碍存在相关性的因素,采用Logistic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对相关因素与患者术后短期及长期面神经功能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术后7 d,21例(33.9%)患者面神经功能正常,41例(66.1%)患者出现面神经功能损伤;术后6个月,49例(79.0%)患者面神经功能为正常,13例(21.0%)患者面神经功能损伤。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直径越大、肿瘤与面神经黏连越紧密,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P=0.002、0.002);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P=0.03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程度、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7 d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3、0.014);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肿瘤最大直径为患者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障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0、0.030)。结论肿瘤与面神经的黏连越紧密、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患者术后7 d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患者术前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越长、肿瘤最大直径越大,术后6个月发生面神经功能损伤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听神经瘤 面神经功能损伤 肿瘤黏连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人工面神经(artificial facial nerve,AFN)诱发单侧失神经支配兔的口轮匝肌收缩,探讨AFN诱发闭口时刺激电流的最适参数匹配组合情况。方法按照不同刺激参数组合,在不同时间点于清醒状态下经AFN体内刺激兔患侧口轮匝肌诱发其收缩,记录各组合下阈刺激、峰刺激的电流强度值,进而比较不同组合下刺激消耗的总电荷量。结果比较不同刺激频率、脉宽匹配组合下AFN的阈刺激消耗总电荷量及峰刺激消耗总电荷量,发现不同组间的频率因素、脉宽因素以及频率与脉宽的交互作用因素对总电荷的影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当AFN刺激频率为60 Hz,刺激波宽为100 μs时,在达到有效诱发麻痹口轮匝肌收缩的前提下,输出刺激电流强度相对最低、消耗的总电荷量最低,适合作为满足AFN低功耗要求的优选刺激参数组合方案。

  • 标签: 面神经麻痹 人工面神经 口轮匝肌 电刺激
  • 简介:摘要听神经瘤手术目前已从拯救患者生命提升至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因而术中保护面神经对于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至关重要。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对于保护面神经具有重要价值,不仅可实时精确辨认和定位面神经,还可评估面神经功能的完整性。目前的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主要包括:触发肌电图、自发肌电图及经颅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本文将对听神经瘤术中面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的基本原理、技术进展及其技术陷阱进行综述。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植入人工面神经恢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眼轮匝肌闭眼功能的效果。方法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将人工面神经植入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兔体内,于术后第7、28天,监测患侧眼轮匝肌刺激闭合阈及患侧与健侧眼轮匝肌运动的同步性,并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t检验。结果人工面神经植入术后第7、28天,实验兔患侧眼轮匝肌的闭合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观察期间,刺激健侧眼睑20次诱发健侧闭眼,未发现健侧未动而患侧运动的情况;植入第7天和第28天,患侧与健侧同步运动的同步率在19/20~20/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人工面神经系统具备工作状态稳定、刺激运动效果同步性高的特点,能够较好地恢复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动物的眼轮匝肌的闭眼功能。

  • 标签: 面神经 面神经麻痹 植入式电刺激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瞬目反射与面神经运动传导检测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随机抽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12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90例,均行瞬目反射(BR)、面神经运动传导(FMC)检测,并分析波型检测结果。结果90例患者患侧R1、R2、R2’波未出波率分别为41.11%、30.00%、31.76%,高于健侧(P<0.05);患侧R1、R2、R2’波潜伏期长于健侧(P<0.05);不同部位患侧M波潜伏期长于健侧(P<0.05),M波下降幅度<50%、50%~80%、≥80%的痊愈时间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瞬目反射可作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的客观诊断标准,面神经运动传导可作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预后效果的评估标准。

  • 标签: 瞬目反射 面神经运动传导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
  • 简介:AbstractRhytides and striae are prominent clinical signs of skin aging. Photoaging, characterized by a thinning epidermis and a decrease in collagens, is the main form of skin aging. Delaying the aging process is a concerning issue for dermatologists. Radiofrequency (RF) is a non-ablative technology used for skin rejuvenation, body contouring, and weight reduction. The selective electro-thermolysis stimulates collagen contraction and neocollagenesis. Compared to traditional cosmetic treatment, it has the advantages of fewer side effects and short patient downtime. This review aims to summarize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different RF devices and the limitations during RF treatments. Combinations of RF and other cosmetic technologies are demonstrated. Results have been approving for the various uses of RF, including skin laxity and wrinkles smoothening. However, many studies use subjective ways of evaluation.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optimization of RF treatments for facial rejuvenation.

  • 标签: radiofrequency rejuvenation skin tightening noninvasive aging skin
  • 作者: 黄冰 严敏 林慧丹 杜鑫丹 马柯 夏令杰 赵森明 赵娴 黄浩 姚明 姚鹏 段宝霖 樊碧发 张达颖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嘉兴市第一医院(嘉兴学院附属医院)疼痛科,浙江省嘉兴市 314000,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疼痛科,杭州市 310006,宁波市第一医院疼痛科,宁波市 315010,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疼痛科,杭州市 310006,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疼痛科,上海市 210000,河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郑州市 454002,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石家庄市 050051,树兰(杭州)医院疼痛科,杭州市 310006,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疼痛科,沈阳市 110022,青海省人民医院疼痛科,西宁市 810007,中日友好医院疼痛科,北京 100029,南昌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疼痛科,南昌市 330006
  • 作者: 任玉娥 刘广召 刘小会 樊肖冲 郭玉娜 何明伟 孙海燕 贺永进 蒋宗滨 李君 赵国利 赵森明 周华成 傅志俭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疼痛学杂志》 2022年第02期
  • 机构: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疼痛科,石家庄市 050000,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郑州市 450000,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北京 100053,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疼痛科,北京 100029,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疼痛科,天津市 300192,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南宁市 530007,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疼痛科,北京 100044,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疼痛科,北京 100853,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疼痛科,石家庄市 05005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疼痛科,哈尔滨市 150001,山东省立医院疼痛科,济南市 250021
  • 简介:摘要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方法,对一些疾病的治疗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但这种治疗方法需要规范应用。本共识由国内相关领域疼痛学专家共同编写,对面神经阻滞(注射)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操作方法和疗效评估等内容进行了总结,旨在帮助临床医生规范应用这种治疗方法。

  • 标签: 面神经 神经传导阻滞 面神经注射 专家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面神经运动诱发电位(FNMEP)监测技术在桥脑小脑角区占位切除术中对面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市环湖医院神经外科自2019年1月至12月应用术中FNMEP监测技术行面神经功能监测的83例桥脑小脑角区占位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术后3 d)面神经功能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83例患者中肿瘤全切75例(90.4%)、次全切8例(9.6%)。术中面神经解剖保留率为100%,术后迟发出血死亡1例(1.2%)。术后3 d,面神经House-Brackmann (H-B)分级Ⅰ~Ⅱ级患者62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85.3%(66.8%,93.4%);H-B分级Ⅲ级患者11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45.6%(38.7%,43.8%);H-B分级Ⅳ级患者7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23.1%(16.4%,25.6%);H-B分级Ⅴ~Ⅵ级患者3例,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为6.7%(3.5%,7.7%)。术后/术前FNMEP波幅比与术后早期面神经H-B分级呈负相关关系(rs=-0.895,P=0.000)。结论桥脑小脑角区占位切除术中行FNMEP监测可有效保护面神经功能。

  • 标签: 面神经 运动诱发电位 桥脑小脑角 功能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别探讨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和预后,为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肿瘤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至2020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13例经术后病理证实的面神经膝状神经节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膝状神经节血管瘤7例,神经鞘瘤6例;男8例,女5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3~118个月,平均52个月。所有患者术前均具有颞骨高分辨率CT(HRCT)及动态增强MRI检查,手术具有详细的方案,且术后至少随访1年。结果颞骨HRCT显示,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具有特征性的蜂窝状骨质改变(4/7),6/6的神经鞘瘤和3/7的血管瘤表现为膨胀性骨质改变。在动态增强MRI上,膝状神经节血管瘤(7/7)表现为特征性的“点到面”强化方式,神经鞘瘤(6/6)表现为特征性的“面到面”强化方式。对于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Ⅱ~Ⅳ级的5例血管瘤患者,采用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面神经解剖完整保留,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较术前均有改善(HB分级Ⅰ级2例,Ⅱ级2例,Ⅲ级1例)。2例术前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Ⅴ~Ⅵ级的患者,面神经与肿瘤不可分,采用肿瘤切除后一期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均恢复至HB分级Ⅳ级。6例神经鞘瘤患者手术时面神经功能均大于或等于HB分级Ⅲ级,根据术前听力,肿瘤累及范围、面神经麻痹时程采用颅中窝径路手术3例、迷路径路手术1例、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手术1例、乳突径路手术1例,其中2例患者因术前完全性面神经麻痹3年以上,肿瘤全切后未行面神经功能重建,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无改善,3例在肿瘤全切除后行一期面神经重建,术后1年的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Ⅲ级1例、Ⅳ级2例,1例(术前HB分级Ⅲ级)因肿瘤侵犯迷路段,且听力正常,为不影响听力,行肿瘤部分切除和面神经减压,术后1年面神经功能恢复至HB分级Ⅱ级。结论颞骨HRCT联合动态增强MRI可帮助膝状神经节血管瘤和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为术前临床决策提供参考。根据患者的听力情况、肿瘤累及范围等选择合适的手术径路极其必要。对于膝状神经节血管瘤,早期手术可提高面神经解剖完整率,从而提高术后面神经功能,而耳内镜下经耳道径路具有微创、美观等特点,是值得考虑的方案之一。对于神经鞘瘤,在肿瘤完全切除的同时,因不可避免引起面神经解剖完整性的中断,建议一期行面神经功能重建。

  • 标签: 面神经 膝状神经节 血管瘤 神经鞘瘤 面神经麻痹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腮腺区面神经鞘瘤的临床特点和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河南省肿瘤医院收治的12例腮腺区面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23~72岁。12例患者均以腮腺区肿块为主诉就诊,其中4例患者有局部不适和疼痛感,6例患者在触诊时有不同程度的疼痛感。超声检查8例表现为腮腺区实性肿块,4例表现为混合性肿块。分析总结治疗方式、肿瘤与面神经的关系以及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情况[House-Brackmann(H-B)分级]。结果12例患者均接受了手术治疗:8例行肿瘤及部分或全部腮腺浅叶切除术,1例行肿瘤及全腮腺切除术;3例仅行肿瘤切除,其中1例患者因肿瘤扩展到颅底不能完全切除。9例患者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的主干或主要分支,切除肿瘤后面神经完整;1例肿瘤发生于面神经终末支,术中部分粘连严重小分支被切断;1例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中未发现面神经总干且找不到神经断端,故未行神经移植;1例由于术中无法将面神经的主干与肿瘤分开,神经切断后同时行神经移植术。术前面神经功能H-B Ⅰ级10例,Ⅱ级1例,Ⅴ级1例。术后随访1年复查面神经功能H-B Ⅰ级7例,Ⅱ级2例,Ⅲ级1例,Ⅳ级1例为神经移植患者,Ⅴ级1例为复发二次手术患者术后维持原状。结论腮腺区面神经鞘瘤临床少见,术前不易诊断,治疗以手术为主,术中应注意保护面神经

  • 标签: 腮腺区 面神经 神经鞘瘤 诊断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治疗面神经麻痹的疗效观察及对患者面神经功能及面部残疾指数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于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面神经麻痹患者82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与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结合针灸联合表情肌康复训练。两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治疗疗效和H-B面神经功能变化,治疗前后面部残疾指数(FDI)及瞬目反射R1和R2波潜伏期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68%)高于对照组(75.61%)(χ2=4.479,P<0.05);观察组治疗后H-B面神经功能分级Ⅰ级例数多于对照组(28比20)(χ2=4.216,P<0.05)。观察组治疗后FDIS评分[(29.71±4.23)分]和FDIP评分[(31.23±4.25)分]均高于对照组[(23.18±3.09)分和(24.31±3.56)分](t=7.982、7.992,均P<0.05)。观察组治疗后瞬目反射R1波潜伏期[(12.21±1.17)s]和R2波潜伏期[(32.31±1.52)s]均短于对照组[(15.26±0.93)s和(35.64±2.01)s](t=13.067、8.461,均P<0.05)。结论针灸联合表情肌功能康复对面神经麻痹患者疗效明显,且可改善患者面神经功能,提高患者面部残疾指数。

  • 标签: 面神经麻痹 针灸疗法 表情肌功能康复 面部残疾指数 医学,传统 康复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整形二科应用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的临床资料。一期行跨面神经移植术,二期行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术。术后随访手术效果,评估患者双侧中下面部对称性变化。应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患者术前、后口角运动程度,通过Adobe Photoshop 2021测量患者术前、后静态和动态双侧口角连线与面中线的夹角(口角动度客观测量),并应用配对t检验进行比较,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26例晚期面瘫患者,男10例,女16例,年龄(24.8±3.5)岁(16~28岁)。分期手术间隔时间为6~12个月。术后随访(34.9±11.7)个月(1~3年),所有游离移植物均成活,没有严重并发症,其中2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患侧面部臃肿行移植肌肉修薄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1年因股薄肌固定止点位置不佳进行了肌肉止点位置调整术,1例患者二期术后2年因口角动度不足行咬肌神经面神经端侧吻合术。所有患者术后面部对称性改善,患侧全部出现口角上提运动。改良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评估口角动度:优秀15例,良好9例,一般2例。口角动度客观测量结果显示,患者术后静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4°±3.3° vs. 82.3°±2.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27,P=0.017);术后动态角度较术前提升(86.9°±2.8° vs. 80.1°±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55,P<0.001)。结论跨面神经-带神经血管股薄肌游离移植分期治疗晚期面瘫效果良好。

  • 标签: 神经移植术 腓肠神经 股薄肌 面瘫 组织移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压氧对前庭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收集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经显微手术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前庭神经瘤伴单侧面神经功能障碍的97例患者病历资料。根据前庭神经瘤临床分期,将患者分为1期前庭神经瘤患者18例,2期前庭神经瘤患者29例,3期前庭神经瘤患者47例,4期前庭神经瘤患者3例(因人数过少未纳入统计分析)。每期患者根据术后是否进行高压氧治疗分为高压氧治疗组和对照组,依据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对2组进行评分比较。结果1期前庭神经瘤患者术后高压氧治疗组面神经评分[(76.18±13.73)分]与对照组[(72.14±11.3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期患者术后高压氧治疗组面神经评分[(74.13±12.59)分]与对照组[(58.77±17.84)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期患者术后高压氧治疗组面神经评分[(67.86±14.51)分]与对照组[(54.37±14.76)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期前庭神经瘤术后行高压氧治疗对面神经功能恢复无影响。2、3期前庭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容易受损,使用高压氧治疗对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作用明显。

  • 标签: 高压氧 前庭神经瘤 显微手术 面神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DTI重建追踪面神经的位置,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曲线下面积(AUC);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定位的一致性。结果17例患者术前行DTI重建均成功追踪面神经,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成功定位面神经的实际位置,其中15例与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位置相符合,2例与DTI不相符合,包括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上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上级,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下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下级。术前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准确率为76.5%,AUC=0.900(P=0.011),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面神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734,P<0.01)。结论术前DTI对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的定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从而减少面神经损伤

  • 标签: 神经瘤,听 面神经 弥散张量成像 电生理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治疗的54例大中型(Koos分级3、4级)听神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乙状窦后路径下肿瘤完全切除术,术后12个月根据House-Brackmann(H-B)分级分为面神经功能优良组(H-B分级Ⅰ~Ⅱ级,38例)以及面神经功能受损组(H-B分级Ⅲ~Ⅵ级,16例)。收集两组患者肿瘤长径、面神经位置等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面神经位置、肿瘤囊性变化情况、肿瘤与面神经粘连程度、肿瘤长径、手术时间、年龄、Koo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肿瘤侧别、性别、同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OR=2.431)、肿瘤囊性变化(OR=5.821)、肿瘤与面神经重度粘连(OR=3.754)、面神经位于肿瘤上方(OR=2.066)是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存在部分面神经功能受损患者,这与肿瘤长径、肿瘤囊性变化、肿瘤与面神经粘连情况以及面神经肿瘤相对位置等具有明显联系,术前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精准评估,以期改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标签: 神经瘤,听 面神经功能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术前弥散张量成像(DTI)在听神经瘤手术面神经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0月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的17例听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DTI重建追踪面神经的位置,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及曲线下面积(AUC);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评价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结果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面神经定位的一致性。结果17例患者术前行DTI重建均成功追踪面神经,术中采用神经电生理监测均成功定位面神经的实际位置,其中15例与术前DTI重建面神经的位置相符合,2例与DTI不相符合,包括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上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上级,1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腹侧前下部,而术前DTI显示面神经位于肿瘤下级。术前DTI定位面神经的灵敏度为83.3%,特异度为80.0%,准确率为76.5%,AUC=0.900(P=0.011),与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定位面神经具有一定的一致性(Kappa=0.734,P<0.01)。结论术前DTI对听神经瘤手术中面神经的定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有助于术中保护面神经,从而减少面神经损伤

  • 标签: 神经瘤,听 面神经 弥散张量成像 电生理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8年2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治疗的54例大中型(Koos分级3、4级)听神经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均采用乙状窦后路径下肿瘤完全切除术,术后12个月根据House-Brackmann(H-B)分级分为面神经功能优良组(H-B分级Ⅰ~Ⅱ级,38例)以及面神经功能受损组(H-B分级Ⅲ~Ⅵ级,16例)。收集两组患者肿瘤长径、面神经位置等临床资料,经单因素分析以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两组面神经位置、肿瘤囊性变化情况、肿瘤与面神经粘连程度、肿瘤长径、手术时间、年龄、Koos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肿瘤侧别、性别、同侧脑干听觉诱发电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长径(OR=2.431)、肿瘤囊性变化(OR=5.821)、肿瘤与面神经重度粘连(OR=3.754)、面神经位于肿瘤上方(OR=2.066)是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面神经功能受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大中型听神经瘤术后存在部分面神经功能受损患者,这与肿瘤长径、肿瘤囊性变化、肿瘤与面神经粘连情况以及面神经肿瘤相对位置等具有明显联系,术前应针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精准评估,以期改善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 标签: 神经瘤,听 面神经功能 影响因素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侵犯内听道的岩骨背侧脑膜瘤(PPFMs)患者面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45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侵犯内听道的PPFMs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标准评估面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初步探讨影响面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45例患者肿瘤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Ⅰ级5例、Ⅱ级26例、Ⅲ级13例、Ⅳ级1例;术后1周时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级11例、Ⅱ级19例、Ⅲ级11例、Ⅳ级4例。与H-B分级Ⅰ+Ⅱ级组比较,H-B分级≥Ⅲ级组的肿瘤最大直径较大[分别为(38.6±11.7)mm、(31.3±9.6)mm],肿瘤为内听道前型[分别为53.3%(8/15)、16.7%(5/30)]、肿瘤完全侵犯内听道[分别为60.0%(9/15)、26.7% (8/30)]、面听神经位于肿瘤背侧[分别为53.3%(8/15)、13.3% (4/30)]及肿瘤为Simpson Ⅲ~Ⅳ级切除[分别为60.0%(9/15)、16.7% (5/30)]者所占的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性别、术中是否开放内听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明显恢复者17例,轻度好转者11例,无变化者6例。结论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侵犯内听道的PPFMs后面神经功能的损伤可能与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侵犯内听道程度、面听神经走行及肿瘤切除程度有关。

  • 标签: 脑膜瘤 面神经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危险因素 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探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侵犯内听道的岩骨背侧脑膜瘤(PPFMs)患者面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纳入45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12月至2019年12月采用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侵犯内听道的PPFMs患者。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采用House-Brackmann(H-B)分级标准评估面神经功能损伤情况,初步探讨影响面神经功能损伤的相关因素。结果45例患者肿瘤切除程度Simpson分级Ⅰ级5例、Ⅱ级26例、Ⅲ级13例、Ⅳ级1例;术后1周时面神经功能H-B分级Ⅰ级11例、Ⅱ级19例、Ⅲ级11例、Ⅳ级4例。与H-B分级Ⅰ+Ⅱ级组比较,H-B分级≥Ⅲ级组的肿瘤最大直径较大[分别为(38.6±11.7)mm、(31.3±9.6)mm],肿瘤为内听道前型[分别为53.3%(8/15)、16.7%(5/30)]、肿瘤完全侵犯内听道[分别为60.0%(9/15)、26.7% (8/30)]、面听神经位于肿瘤背侧[分别为53.3%(8/15)、13.3% (4/30)]及肿瘤为Simpson Ⅲ~Ⅳ级切除[分别为60.0%(9/15)、16.7% (5/30)]者所占的比例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年龄、性别、术中是否开放内听道,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个月,面神经功能明显恢复者17例,轻度好转者11例,无变化者6例。结论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切除侵犯内听道的PPFMs后面神经功能的损伤可能与肿瘤大小、生长方式、侵犯内听道程度、面听神经走行及肿瘤切除程度有关。

  • 标签: 脑膜瘤 面神经损伤 显微外科手术 危险因素 枕下经乙状窦后入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