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患者临床特点及磁共振成像(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78例FAI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同一患者分别采用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式获得的髋关节图像诊断符合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在FA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78例FAI患者,73例(93.59%)患者存在髋臼唇损伤,5例(6.41%)患者无盂唇损伤;伴随软骨损伤12例,唇旁囊肿10例,股骨头囊肿4例,圆韧带损伤3例,股骨颈疝囊3例;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98.63% vs 69.86%,χ2=16.472,P<0.001)。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在软骨损伤、唇旁囊肿、股骨头囊肿上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χ2=8.147,P=0.001;χ2=114.361,P<0.001;χ2=10.712,P=0.001)。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诊断FAI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692(0.503~0.818),灵敏度为81.10%,特异度为69.03%;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FAI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917(0.826~0.969),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7.64%,均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结论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可全面展示髋臼盂唇形态、解剖结构的病理改变情况,为FAI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髋关节 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斜冠状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FAI)患者临床特点及磁共振成像(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法收集宁波市第六医院收治的78例FAI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对同一患者分别采用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比较两种扫描方式获得的髋关节图像诊断符合率,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在FAI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本研究78例FAI患者,73例(93.59%)患者存在髋臼唇损伤,5例(6.41%)患者无盂唇损伤;伴随软骨损伤12例,唇旁囊肿10例,股骨头囊肿4例,圆韧带损伤3例,股骨颈疝囊3例;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98.63% vs 69.86%,χ2=16.472,P<0.001)。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在软骨损伤、唇旁囊肿、股骨头囊肿上诊断符合率明显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χ2=8.147,P=0.001;χ2=114.361,P<0.001;χ2=10.712,P=0.001)。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诊断FAI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692(0.503~0.818),灵敏度为81.10%,特异度为69.03%;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诊断FAI的ROC曲线下面积(95% CI)为0.917(0.826~0.969),灵敏度为100.00%,特异度为97.64%,均优于MRI髋关节常规正冠状面扫描。结论MRI髋关节单侧斜冠状扫描可全面展示髋臼盂唇形态、解剖结构的病理改变情况,为FAI诊断提供了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值得临床推荐。

  • 标签: 髋关节 撞击综合征 磁共振成像 斜冠状扫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结合髋关节镜手术治疗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方法2015年12月至2018年6月采用PAO结合关节囊切开术治疗DDH患者40例(关节囊切开组),男3例、女37例,年龄(31.08±11.24)岁;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采用PAO结合髋关节镜手术治疗DDH患者21例(髋关节镜组),男2例、女19例,年龄(33.25±11.70)岁。术后6个月和12个月随访,评估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modified Harris hip score,mHHS)、非骨关节髋关节评分(nonarthritic hip score,NAHS)、髋关节结果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ip outcome scor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HOS-ADL)。结果两组术前外侧中心边缘(lateral center edge,LCE)角分别为8.53°±9.09°和9.15°±10.86°,前方中心边缘(anterior center edge,ACE)角分别为13.69°±12.43°和7.18°±15.74°,Tönnis角分别为20.12°±6.24°和22.13°±8.86°,外凸指数分别为38.97%±7.55%和37.64%±10.01%,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髋关节镜组中α角>50°者17例、关节囊切开组31例,两组合并Cam畸形(α角>50°)的发生率分别为81%(17/21)和78%(31/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756)。术后1年两组DDH影像学指标均较术前改善,LCE角分别为34.29°±5.07°和32.76°±9.48°、ACE角分别为32.87°±4.23°和30.26°±5.39°、Tönnis角分别为-1.82°±5.88°和2.16°±7.89°、外凸指数分别为16.81%±4.53%和18.20%±9.1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α角分别为39.27°±6.73°和39.20°±5.1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39,P=0.969)。术后6个月两组mHHS评分、NAHS评分和HOS-ADL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分别为(73.95±10.18)分和(65.90±7.84)分、(79.61±7.65)分和(73.00±11.07)分、(67.55±8.52)分和(76.70±4.87)分,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两组mHHS评分分别为(87.90±4.34)分和(86.50±5.11)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5,P=0.261);髋关节镜组NAHS评分和HOS-ADL评分分别为(88.71±4.49)分和(90.33±2.71)分,高于关节囊切开组的(82.17±5.23)分和(87.12±3.3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066,3.800;P<0.001)。结论PAO结合髋关节镜手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短期临床疗效优于PAO结合关节囊切开手术。

  • 标签: 截骨术 髋脱位,先天性 关节镜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血清骨性标志物、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质醇(Co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按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与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每组60例。内固定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关节置换组行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血清AngⅡ、Cor水平,手术前后血清骨标志物骨钙素(OC)、降钙素(C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分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关节置换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于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8.33%(5/60)比25.00%(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000,P<0.05)。两组术后第1、3天血清AngⅡ、Cor水平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术后第1天:(218.68 ± 42.04)mmol/L比(158.19 ± 34.36)mmol/L、(327.15 ± 39.08)μg/L比(285.42 ± 34.06)μg/L;术后第3天:(169.46 ± 32.73)mmol/L比(138.02 ± 25.97)mmol/L、(294.83 ± 33.95)μg/L比(262.64 ± 30.5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个月血清OC、CT、ALP水平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术后1个月:(17.40 ± 4.25)μg/L比(14.96 ± 3.79)μg/L、(1.34 ± 0.49)ng/L比(1.15 ± 0.43)ng/L、(159.49 ± 19.75)U/L比(137.24 ± 17.28)U/L;术后3个月:(19.18 ± 5.79)μg/L比(16.24 ± 4.36)μg/L、(1.46 ± 0.57)ng/L比(1.24 ± 0.50)ng/L、(180.94 ± 22.42)U/L比(163.72 ± 19.36)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90.00%(54/60)比75.00% (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75,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BI、GQOL-74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FNA内固定比较,应用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促进恢复,减少并发症,减轻对骨性标志物的影响,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质量,但对机体创伤较重,应激反应较强。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髋骨折 髋关节功能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血清骨性标志物、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皮质醇(Cor)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在皖北煤电集团总医院行手术治疗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20例,按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与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关节置换组和内固定组,每组60例。内固定组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关节置换组行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前后血清AngⅡ、Cor水平,手术前后血清骨标志物骨钙素(OC)、降钙素(CT)、碱性磷酸酶(ALP)水平,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Barthel指数(BI)评分、生命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74)评分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结果关节置换组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内固定组,手术时间长于内固定组,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8.33%(5/60)比25.00%(1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000,P<0.05)。两组术后第1、3天血清AngⅡ、Cor水平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术后第1天:(218.68 ± 42.04)mmol/L比(158.19 ± 34.36)mmol/L、(327.15 ± 39.08)μg/L比(285.42 ± 34.06)μg/L;术后第3天:(169.46 ± 32.73)mmol/L比(138.02 ± 25.97)mmol/L、(294.83 ± 33.95)μg/L比(262.64 ± 30.57)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个月血清OC、CT、ALP水平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术后1个月:(17.40 ± 4.25)μg/L比(14.96 ± 3.79)μg/L、(1.34 ± 0.49)ng/L比(1.15 ± 0.43)ng/L、(159.49 ± 19.75)U/L比(137.24 ± 17.28)U/L;术后3个月:(19.18 ± 5.79)μg/L比(16.24 ± 4.36)μg/L、(1.46 ± 0.57)ng/L比(1.24 ± 0.50)ng/L、(180.94 ± 22.42)U/L比(163.72 ± 19.36)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Harris髋关节功能量表评分较术前增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内固定组[90.00%(54/60)比75.00% (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675,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BI、GQOL-74评分均较术前提高,并且关节置换组高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FNA内固定比较,应用生物型股骨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可促进恢复,减少并发症,减轻对骨性标志物的影响,提高患者髋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命质量,但对机体创伤较重,应激反应较强。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髋骨折 髋关节功能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AA )全髋关节置换术(THA )治疗高脱位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 )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 2019年10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例采用DAA入路行THA治疗的DDH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例、女7例,年龄(61.86±8.49)岁,Crowe Ⅲ型7例7髋、Crowe Ⅳ型1例1髋。观察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术后1周测量患者髋臼杯外展角及前倾角;对比观察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髋关节Harris评分以及中心边缘(CE)角的变化。结果手术切口长度为(7.56±0.62)cm,手术时间为(108±17.65) min,术中出血量为(205±47.20) mL,术后下床时间为(3.25±0.88)d,住院时间为(5.50±0.76)d。术后1周髋臼杯外展角和前倾角测量值分别为41.40°±4.03°和17.90°±3.27°,均处于安全范围。术前、术后1周和末次随访时,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值、Harris评分和CE角测量值分别为(3.98±0.47)cm、(43.38±9.65)分、15.86 °± 2.20°,(0.85±0.25)cm、(80.63±4.37)分、37.29°± 2.21°,(0.81±0.20)cm、(80.50±4.75)分、37.17°± 2.07°: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时3组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97.814、40.866、150.145, P值均<0.01),术后1周与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1例术后出现股外侧皮神经损伤症状,未见术中股骨骨折、髋脱位、坐骨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采用DAA入路治疗高脱位型DDH患者,手术安全,可以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髋关节发育不良 直接前方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议-遵守-责任-自治(IARA)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为完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8例,对照组按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规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IARA干预,对比2组干预前后恐动症评分量表(TSK)评分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前15 d和术后1 d、7 d、1个月恐动症TSK评分分别为(52.12 ± 8.32)、(43.77 ± 6.05)、(39.55 ± 6.29)、(33.64 ± 5.92)分,对照组分别为(53.54 ± 7.29)、(52.56 ± 5.82)、(46.25 ± 7.33)、(44.73 ± 6.37)分,观察组随着时间下降更加明显(F组间、F时间值分别为31.041、15.094,均P<0.001);观察组术前15 d和术后7 d、1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为(47.57 ± 5.24)、(57.04 ± 6.74)、(85.58 ± 7.22)分,对照组分别为(48.23 ± 6.38)、(53.51 ± 7.24)、(73.32 ± 7.93)分,观察组随着时间提高更加明显(F组间、F时间值分别为30.008、13.034,均P< 0.001)。结论IARA干预能够减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严重程度,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恐动症 康复锻炼 髋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近期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7月晋中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120例,年龄61~84岁,依照治疗方案分为两组,每组60例。研究组行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回顾性对照分析两组手术指标、术后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两组手术操作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5.00%(3/60),小于对照组的23.33%(14/60),P<0.05。两组术前Harris量表评分比较,P>0.05;术后6个月,研究组Harris量表评分为(90.36±5.4)分,高于对照组的(81.28±6.03)分,P<0.05。结论与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近期疗效显著,有利于促进其髋关节功能尽快恢复和减少术后并发症。

  • 标签: 骨折 股骨颈 双动全髋关节置换术 半髋关节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会议-遵守-责任-自治(IARA)干预对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为完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13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68例,对照组按全髋关节置换术常规护理路径进行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IARA干预,对比2组干预前后恐动症评分量表(TSK)评分及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观察组术前15 d和术后1 d、7 d、1个月恐动症TSK评分分别为(52.12 ± 8.32)、(43.77 ± 6.05)、(39.55 ± 6.29)、(33.64 ± 5.92)分,对照组分别为(53.54 ± 7.29)、(52.56 ± 5.82)、(46.25 ± 7.33)、(44.73 ± 6.37)分,观察组随着时间下降更加明显(F组间、F时间值分别为31.041、15.094,均P<0.001);观察组术前15 d和术后7 d、1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为(47.57 ± 5.24)、(57.04 ± 6.74)、(85.58 ± 7.22)分,对照组分别为(48.23 ± 6.38)、(53.51 ± 7.24)、(73.32 ± 7.93)分,观察组随着时间提高更加明显(F组间、F时间值分别为30.008、13.034,均P< 0.001)。结论IARA干预能够减轻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严重程度,改善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

  • 标签: 髋关节置换术 恐动症 康复锻炼 髋关节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evelopmental dislocation of the hip, 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影像学表现的概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闭合复位石膏固定治疗的507例(586髋)DDH患儿的病历资料。其中,男50例,女457例;左侧259髋,右侧164髋,双侧163髋。通过X线片评估Tönnis脱位程度分级、股骨头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VN)(Bucholz/Ogden分型)、髋臼指数(acetabular index,AI)和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 angle,CEA)。尝试建立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的参考标准,并按该参考标准将患儿分为恢复组(200髋)和未恢复组(386髋),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侧别、Tönnis分级、骨化核出现、术前和末次随访的AI和CEA、AVN和Severin分级。采用Cox回归分析、t检验、卡方检验、方差分析研究影响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影像学的概率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末次随访时,200髋(34.1%)恢复正常髋关节X线,78髋(13.4%)出现了Ⅱ型及以上AVN。年龄≥24个月患儿恢复率为8.8%(3/34),显著低于<12个月患儿的44.3%(47/106)、12~18个月患儿的35.5%(98/276)和18~24个月患儿的30.6%(52/17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恢复组双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恢复率为27.0%(44/163),明显小于左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39.0%(101/259)和右侧髋关节脱位患儿的33.5%(55/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恢复组术前AI(34.8°±4.2°)显著小于未恢复组(36.0°±4.6°),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ox回归分析显示,术后5.5年前累积恢复概率大致呈线性增长至56%,此后累积恢复概率的增速明显降低(年增长<5%)。复位年龄大于24个月、双侧脱位、术前AI ≥40°和Bucholz/Ogden Ⅱ型以上AVN患儿的累积恢复概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0髋的平均恢复时间为(36.5±14.9)个月,其中93%(186/200)的髋关节在术后5年内恢复。恢复组年龄≥24个月患儿的恢复时间为(55.2±28.0)个月,显著大于<12个月患儿的(32.2±18.0)个月、12~18个月患儿的(36.9±11.9)个月和18~24个月患儿的(38.6±15.1)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önnis Ⅱ级患儿的髋关节恢复时间(32.8±15.7)个月显著小于Tönnis Ⅲ、Ⅳ级患儿的40.2个月和40.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DH闭合复位术后5.5年内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表现的累积概率呈线性增长,此后到达平台期。年龄大于24个月、双侧脱位、术前AI >40°和AVN是影响DDH闭合复位术后髋关节恢复正常X线的风险因素。复位年龄大于24个月、Tönnis Ⅲ/Ⅳ度会显著增加髋关节恢复至正常的时间。

  • 标签: 髋关节 闭合复位术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快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理念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8年5月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21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和观察组(给予ERAS理念护理)各107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不同时点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生活质量(GQOLI-74)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缓解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均呈上升趋势,但观察组上升速度明显大于对照组;护理后,观察组患者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物质生活状态、社会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对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给予ERAS理念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与节省住院费用,有助于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改善,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 标签: 快速康复外科理念 全髋关节置换术 髋关节功能 生活质量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髋关节高分辨MRI测量的股骨头前方软骨性头臼覆盖率(A-CAHI)评价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儿治疗后髋关节功能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于山东省医学影像学研究所复诊的61例DDH患儿,共92个患侧髋关节。所有患儿3年前均行保守或手术治疗,分为治疗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组(McKay髋功能评定Ⅰ、Ⅱ级,n=46)和髋关节功能中差组(McKay髋功能评定Ⅲ、Ⅳ级,n=46)。所有患儿均行髋关节斜矢状面高分辨脂肪抑制质子密度加权像(FS-PDWI)和常规序列扫描。于FS-PDWI图像测量A-CAHI,于冠状面T1WI测量侧方软骨性头臼覆盖率(L-CAHI),于骨盆正位片测量骨性头臼覆盖率(AHI)。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不同髋关节临床功能分组间A-CAHI、L-CAHI、AHI的差异,并采用ROC曲线评估A-CAHI、L-CAHI、AHI及A-CAHI联合L-CAHI对髋关节功能的诊断效能,ROC曲线下面积(AUC)的比较采用Z检验。结果髋关节功能中差组A-CAHI、L-CAHI、AHI较优良组减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7.746、-7.735,t=-7.199,P均<0.001)。A-CAHI、L-CAHI、AHI、A-CAHI联合L-CAHI评价髋关节功能的AUC分别为0.969、0.968、0.861、0.994。A-CAHI联合L-CAHI的AUC高于A-CAHI、L-CAHI、AHI单独诊断AU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1.975、2.006、3.553,P=0.048、0.045、<0.001),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95.7%、97.8%。结论应用MRI高分辨成像测量的患侧髋关节A-CAHI可有效评价DDH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联合L-CAHI能够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软骨性头臼覆盖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动全髋关节假体在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初次髋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晋城市人民医院成功接受初次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资料,年龄60~75岁。将髋关节置换术中行双动全髋关节假体手术的30例患者纳入观察组,将行骨水泥型人工半髋关节假体手术的30例患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并发症、术后1~6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后部分负重时间、完全负重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对照组(t=5.235、2.609、7.890、3.649,P=0.001、0.012、0.001、0.001)。术前,两组关节功能力、日常生活能评分比较,P>0.05。术后1~6个月,两组关节功能力、日常生活能评分较术前升高(F=285.155 、265.243,P<0.05),且观察组分值高于对照组(F=123.120、150.121,P<0.05)。两组并发症如术后感染、骨水泥反应综合征、下肢深静脉血栓、假体内脱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χ2=0.741、2.069、0.351、1.017,P>0.05)。结论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行初次双动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术可缩短手术时间,术后可尽早下床活动,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较快,日常生活能力提高,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

  • 标签: 骨折 髋关节 双动全髋关节假体 初次髋关节置换
  • 简介:摘要直接前路是理想的髋关节微创手术入路,特征是通过神经肌肉间隙显露髋关节。与其他入路相比,直接前路髋关节置换术具有术后疼痛轻、功能恢复快和患者满意度高等优势。然而,直接前路髋关节置换存在明显的学习曲线和较高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将患者体位由经典的仰卧位转换为侧卧位,旨在秉承直接前路的优点且克服仰卧位直接前路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侧显露困难的难题。侧卧位时髋关节后伸、外旋和内收程度较仰卧位明显增加,可以更加安全有效地完成股骨髓腔扩髓和股骨假体的精确植入。侧卧位直接前路髋关节置换术中髋臼视角与熟知的后方入路一样,术者无需改变髋臼侧操作习惯。熟悉直接前路解剖和理解技术难点是直接前路髋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的关键。

  • 标签:
  • 简介:摘要脑性瘫痪是一组持续存在的姿势异常及功能障碍症候群,而髋关节脱位是其常见的伴随症状。本文就脑瘫患儿继发髋关节脱位流行病学特征、髋关节发育监测方案、治疗手段等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 标签: 脑性瘫痪 髋关节脱位 防治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本地区人群髋关节发育不良发生的部分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分析法。收集2017年5月至2017年10月来自郑州市骨科医院对河南某地区所普查的466例髋关节发育异常儿童。将髋关节发育异常(包含发育不良、半脱位、脱位及坏死者)儿童视为病例组,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按照1∶1的匹配方法抽取健康儿童,视为对照组。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录入分析对髋关节发育不良儿童的年龄分布、性别等资料进行统计描述;分别采用χ2检验及Mann-Whitney U检验,对病例组与对照组组间危险因素进行对比分析;以DDH结局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作用有统计学意义的8个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统计分析。结果全县共筛查DDH儿童466例,患病率约为11‰。DDH的发生与胎儿宫内位(χ2=10.244,P<0.01)、出生绑腿习惯(χ2=21.274,P<0.01)、DDH家族史(U=3 839.500,Z=-21.321,P<0.01)等8个因素有关,未发现DDH与生产方式、出生后常用抱姿、孕期母亲是否生病服药、父母有无不良嗜好、孕前孕期父母是否从事有关放射及化学类工作等10项因素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儿宫内位、包被绑腿习惯、父母出生地(在本县)及DDH家族遗传史4个研究因素与DDH患病存在关联(P值均<0.05)。结论有多种因素及DDH家族遗传史与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的发病相关,了解这些因素对于儿童髋关节发育不良的预防具有积极意义。

  • 标签: 髋关节发育不良 危险因素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GrafⅡa(-)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早期干预的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在扬州市妇幼保健院行髋关节超声筛查中发现的42至47日龄GrafⅡa(-)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儿的临床资料,共58例60髋。按早期干预方法的不同,将患儿分为观察组(n=31例32髋)和干预组(n=27例28髋),观察组予以指导蛙式抱、髋关节外展活动等家庭干预措施,干预组行Pavlik吊带治疗。根据3月龄时髋关节超声检查结果,对比分析两组髋关节α角、α角增加值、β角、β角减少值及发育转归差异。结果3月龄时干预组髋关节α角为(63.14±2.86)°,观察组髋关节α角为(61.75±3.30)°,干预组较观察组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髋关节β角为(59.25±4.72)°,观察组髋关节β角为(59.73±5.4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髋关节α角增加值为(10.79±2.75)°,观察组髋关节α角增加值为(8.44±3.43)°,干预组较观察组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髋关节β角减少值为(5.61±6.98)°,观察组髋关节β角减少值为(5.69±8.6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月龄时干预组25髋发育为成熟髋关节,3髋未成熟;观察组27髋发育为成熟髋关节,5髋未成熟,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22髋显著好转,剩余6髋好转;观察组15髋显著好转,14髋好转,3髋无改善;两组均无恶化,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Pavlik吊带作为GrafⅡa(-)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早期干预方法有效。

  • 标签: 髋关节 干预研究 支具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髋关节前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对比研究。方法将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因股骨颈骨折在本院住院的患者80例纳入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法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股骨头置换,观察组采用前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和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置换后髋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00.6±12.6)min,高于对照组(70.51±2.4)min,出血量为(124.5±34.5)ml,低于对照组(246.8±91.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年治疗有效率为97.5%(39/40),高于对照组85.0%(3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髋关节前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头置换均可取得一定的疗效,而在短期内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但是长期效果还是髋关节置换术好,在实践中可灵活应用。

  • 标签: 股骨颈骨折 全髋关节置换术 骨头置换术
  •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Graf Ⅰ型婴儿髋关节头耻距正常参考值。方法连续性收集2019年6月至2020年5月于北京积水潭医院行髋关节超声检查的双侧髋关节Graf Ⅰ型婴儿共1 084例(2 168髋),髋关节超声检查包括Graf法髋关节超声检查及屈髋内收横断面股骨头与耻骨骨化中心间的距离测量,计算头耻距95%医学参考值范围,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月龄及双侧髋关节头耻距差异。结果Graf Ⅰ型髋关节头耻距为(0.27±0.06)cm,其95%参考值范围为0.15~0.38 cm,其中男性与女性头耻距分别为(0.27±0.06)cm、(0.27±0.07)cm,95%参考值范围分别为0.15~0.39 cm、0.13~0.41 cm。男性与女性头耻距间及各月龄头耻距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同一患儿左侧与右侧髋关节头耻距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74±0.064)cm对(0.265±0.064)cm,P<0.05]。结论Graf Ⅰ型髋关节头耻距95%参考值范围为0.15~0.38 cm。

  • 标签: 超声检查 婴儿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 头耻距 髋关节稳定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髋关节囊周围神经(PENG)阻滞联合股外侧皮神经(LFCN)阻滞和髂筋膜间隙阻滞(FICB)用于老年患者全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效果。方法择期全麻下行单侧直接前方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58例,年龄65~85岁,性别不限,BMI 18~30 kg/m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29):PENG阻滞+LFCN阻滞组(PL组)和FICB组(F组)。PL组超声引导下在髋关节囊周围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3.3 mg混合液20 ml,在LFCN周围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1.7 mg混合液10 ml,F组超声引导下在髂筋膜间隙注射0.375%盐酸罗哌卡因和地塞米松5 mg混合液30 ml。术后采用羟考酮行PCIA,VAS评分≥4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1 m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后首次步行时间和距离及住院时间;记录术后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率和股四头肌肌无力、恶心、呕吐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与F组比较,PL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降低,术后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减少,股四头肌肌无力发生率降低,首次步行时间和住院时间缩短,首次步行距离延长(P<0.05)、补救镇痛率和恶心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FICB而言,PENG阻滞联合LFCN阻滞用于老年患者全麻下全髋关节置换术可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有利于抑制术后痛敏反应,促进术后早期恢复。

  • 标签: 神经传导阻滞 关节囊 股神经 筋膜 关节成形术,置换,髋 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