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河北省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骨科收治的108例髌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关节镜组68例,对照组40例。关节镜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临床疗效、随访Lysholm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关节镜组的切口长度[(3.5±0.8) cm]短于对照组[(13.7±2.2) cm],术中出血量[(47.4±12.5) ml]明显少于对照组[(86.9±14.7) ml],住院时间[(11.8±2.6) d]和骨折愈合时间[(11.5±2.4)周]明显少于对照组[(15.8±3.0) d、(15.7±2.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63、14.85、7.29、8.25,P均<0.05)。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随时间的推移显著升高(F组内=87.53,P<0.05)。关节镜组Lysholm评分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F交互=7.64,P<0.05)。关节镜组Lysholm评分整体水平高于对照组(F组间=11.42,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随时间的推移显著下降(F组内=76.47,P<0.05)。关节镜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F交互=9.96,P<0.05)。关节镜组VAS评分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组间=10.38,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安全性,损伤较小,术后疼痛轻。

  • 标签: 髌骨 骨折 关节镜 微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聚合型髌骨环抱器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9年8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呈贡区医院(呈贡区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9例髌骨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环抱器组(n=20)与张力带组(n=19),男25例,女14例,年龄(41±22)岁,年龄范围为19~63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12周膝关节活动范围、临床愈合时间、与健侧对比屈曲功能缺失情况。结果环抱器组患者术后4、8、12周膝关节屈曲角度(90.0°±13.2°、110.0°±8.3°、120.0°±9.0°)活动范围优于张力带组(74.0°±10.5°、89.0°±10.5°、105.0°±10.5°);临床愈合时间[(11.0±3.3)周]短于张力带组[(12.0±4.5)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患者术后24周患侧膝关节对比健侧伸直活动正常,环抱器组屈曲活动缺失(5.0°±3.3°)优于张力带组(12.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聚合型髌骨环抱器治疗髌骨骨折,患者髌骨周围软组织刺激症状较少,内固定更为稳定,膝关节早期功能康复效果较好,临床愈合时间相对缩短,治疗效果好。

  • 标签: 髌骨 骨折 聚合型髌骨环抱器 张力带 膝关节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克氏针与髌骨爪固定联合用于髌骨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开封市中心医院2017年3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147例,全部患者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固定物将全部147例患者分为3组:A组(51例)行克氏针内固定;B组(50例)行髌骨爪内固定;C组(46例)行克氏针联合髌骨爪内固定。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3组手术相关指标及随访结束时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分别于术后1、2、4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手术部位疼痛情况;分别于术后1、2、4、12周,检测并比较各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随访期间观察并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结束时,C组膝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组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术后各时点VAS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与A、B组比较,C组术后各时点的膝关节屈曲活动度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3组随访期间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克氏针联合髌骨爪固定治疗髌骨骨折,在不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手术失血量、增加并发症风险、增加手术部位疼痛感的情况下,较克氏针或髌骨爪单用更利于患者膝关节功能及关节屈曲度的恢复,安全可靠。

  • 标签: 髌骨骨折 克氏针 髌骨爪 固定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髌骨套状骨折的临床特点,提高骨科医师对儿童髌骨套状骨折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小儿矫形外科收治并获随访的18例儿童髌骨套状骨折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8例,年龄8.0~14.0岁,平均11.4岁。右侧10例,左侧7例,双侧1例。其中摔伤10例,跳高3例,高处坠落2例,车祸2例,1例跳绳所致,均为闭合性损伤,伤后就诊时间为4 h~7 d,平均为3.5 d。18例中有12例由外院转入。所有患儿明确诊断后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固定或经骨隧道髌骨下极髌腱缝合+髌骨环周钢丝捆扎固定术治疗。术后按照Bostman髌骨疗效临床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估。结果18例患儿入院后均明确诊断并及时行手术治疗,术后18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28个月,平均14个月。定期复诊,患儿均Ⅰ期愈合,术后6~10个月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取出克氏针及钢丝。参照Bostman髌骨疗效临床评分标准,术后临床效果评估优秀15例,良好3例,无漏诊、误诊病例。结论髌骨套状撕脱骨折是儿童特有骨折类型,由于撕脱远端骨折块多为软骨,X线片上不易被发现,故临床上易漏诊、误诊。提高临床医师对该型骨折的认识,是早期正确诊断、治疗的关键。

  • 标签: 髌骨套状撕脱骨折 漏诊 误诊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采用髌骨针治疗老年人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收治的老年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12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各62例。对照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钢丝固定术,观察组采用髌骨针联合钢丝内固定术。观察并比较两组手术情况、临床疗效、并发症及膝关节功能。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55.5±12.5)min]明显短于对照组[(62.4±13.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18,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切口长度[(6.5±1.8)cm比(6.8±1.6)cm]、出血量[(33.5±8.3)mL比(35.4±9.6)m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显效(51例比41例)、有效(10例比17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07,P<0.05);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评分为(159.5±12.4)分,对照组膝关节评分为(135.1±14.0)分,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273,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4.84%比16.1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11,P<0.05)。结论采用髌骨针治疗老年人髌骨粉碎性骨折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膝关节功能,且并发症少。

  • 标签: 骨折,粉碎性 髌骨 髌骨针 关节功能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两种空心拉力螺钉内固定法治疗近节指骨骨折的疗效。方法自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我科共诊治46例近节指骨骨折患者,其中20例采用纵行空心拉力螺钉法(A组)治疗,26例采用斜行空心拉力螺钉法(B组)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随访时间、指间关节活动度、掌指关节活动度、术后并发症情况及功能评定结果。结果术后A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8~24个月,平均20.8个月;B组患者随访时间为19~24个月,平均20.3个月,两组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指间关节活动度分别为(76.5±6.6)°和(82.2±2.4)°,A组小于B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B两组掌指关节活动度分别为(73.5±11.7)°和(73.4±11.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骨折均顺利愈合,未出现内固定断裂、伤口不愈合、骨不连及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标准,A组优良率为80.0%,B组为84.6%,B组高于A组。结论与纵行空心拉力螺钉法相比,斜行空心拉力螺钉治疗近节指骨骨折的疗效更佳。

  • 标签: 指骨 疗效比较研究 横形骨折 拉力螺钉
  • 简介:摘要目的对髌骨骨折术后患肢应用自粘型弹力绑带包扎,观察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情况、膝关节腔积液发生率及程度、膝关节伸屈功能、疼痛程度。方法髌骨骨折患者123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采用自粘型弹力绷带包扎,57例)与对照组(采用普通绷带包扎,66例),并于术后第2、7、14、35天分阶段对患者的恢复情况(下肢深静脉血栓、膝关节腔积液、膝关节活动度、疼痛标准)进行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关节腔积液发生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观察组患者膝关节功能AKS评分高于对照组,V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术后早期(2 d及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髌骨骨折病人术后患肢应用弹力绷带包扎的方法在临床应用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发展与应用前景广阔。

  • 标签: 自粘型弹力绷带 髌骨骨折 下肢深静脉血栓 膝关节腔积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髌骨骨折切开复位钉线张力带内固定与早期功能锻炼的评估。方法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佛山市暨南大学附属顺德医院骨科髌骨骨折的69例患者资料,纳入患者为入院后3~148 h行髌骨骨折切开复位钉线张力带内固定并早期功能锻炼,患者以年龄中位数51岁分组。采用秩和检验,Spearmen相关,二分类Logistic回归,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分析比较术前等候手术时间、合并伤、白细胞计数(WBC)、D-二聚体(DD)水平、术后X光照片、体温等客观评价指标变化与早期功能锻炼的关系。结果以年龄中位数51岁分组,年龄>51岁组的患者等候手术的时间长于年龄≤ 51岁组患者(Z=2.928,P<0.05)。年龄与术前WBC计数、术后第1、2、3天18点时的体温呈负相关(r=-0.380、-0.300、-0.275、-0.310,均为P<0.05)。年龄与术前DD、术前WBC计数与合并伤、术后第1、2天14点时体温呈正相关(r=0.377、0.244、0.288、0.337,均为P<0.05)。合并伤和第1天18点时的高体温是住院天数增加的危险因素[比值比(OR)=6.531,95%可信区间(CI)(1.672,25.506),P=0.007]和[OR=22.752,95%CI(1.207,428.853),P=0.037],而术前DD是住院时间的保护因素[OR=0.238,95%CI(0.072~0.785),P=0.018]。年龄≤51岁患者体温高于年龄>51岁(F=6.321,P<0.05)。结论髌骨骨折切开复位钉线张力带内固定术后实施早期功能锻炼,可充分利用患者现成的客观资料作为评估指标。

  • 标签: 髌骨 骨折固定术,内 评价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报道锁定钢板多维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1月至2020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26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男17例,女9例;年龄31~90岁,平均62.6岁。经膝关节前正中纵切口显露并复位髌骨骨折,用环扎钢丝初步固定,将经过修剪和塑的3.5 mm锁定钢板贴在髌骨表面上,分别从髌骨下极向上极、从前向后和从外侧向内侧置入锁定螺钉,实施多维固定。随访时评估Böstman评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放射学影像和骨折愈合情况、膝关节主动活动度和并发症等。结果26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56个月(平均28个月);术后1~3个月(平均1.6个月)脱拐行走。末次随访时Böstman评分为17~30分(平均27.5分),优12例,良13例,差1例,优良率为96.2%(25/26);膝关节疼痛VAS评分0~5分,平均1.2分;膝关节主动屈曲100°~150°,平均125°;未出现钢板和螺钉松动、移位或断裂。11例患者发生环扎钢丝断裂,但没有症状;4例患者主诉内置物刺激,4例患者骨折愈合后取出所有内置物。结论锁定钢板多维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技术可行,疗效满意。

  • 标签: 髌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介绍V-Y推进复合组织瓣修复甲母痣切除术后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我们共收治甲母痣患者13例。手指10例(拇指4例,其他手指6例),足趾3例(趾2例,第三趾1例),病灶切除后甲床组织缺损宽度为3~8 mm。术中均于残余甲床较少的一侧设计V-Y复合组织瓣修复缺损创面。结果本组13例推移的组织瓣均存活良好,无坏死。术后随访时间为6~30个月,平均11.2个月,甲板生长良好,有2例甲板上出现纵行的线性凹痕。患者均对外观满意。推移的复合组织瓣感觉恢复良好。术后病理结果显示,本组中9例为复合痣,4例为交界痣。所有病例最后一次随访,均未见复发。结论应用V-Y推进复合组织瓣修复甲母痣切除术后创面改善了患者术后手指的外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外科皮瓣 治疗结果 甲母痣 V-Y推进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手部钢板固定系统(HPS)与经典锚钉缝线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北部战区总医院骨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56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资料。根据内固定方式不同分为两组:A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61.7±11.3)岁;采用HPS固定治疗。B组26例,男16例,女10例;年龄为(60.0±10.5)岁;采用锚钉缝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功能及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59.4±10.8)min]显著短于B组患者[(66.5±12.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1.2±1.8)、(12.1±2.4)周,术后1年疼痛VAS评分分别为(0.85±0.12)、(0.91±0.14)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1年屈膝角度(124.5°±14.6°)及膝关节Bostman功能评分[(29.3±3.5)分]显著优于B组患者[(113.2°±11.1°)、(26.2±2.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A组无一例患者发生并发症,B组2例患者发生内固定失效。结论与经典锚钉缝线固定比较,HPS固定治疗髌骨下极骨块的固定更牢固,手术时间更短,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

  • 标签: 髌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骨钉 张力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型钢板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50例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AO分型34-A1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17~77岁[(51.4±11.5)岁]。23例采用微型钢板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A组),27例采用钢缆环扎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治疗(B组)。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膝关节活动度和Bostman评分。观察两组并发症(感染、内固定失败及激惹等)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18个月[(14.1±2.1)个月]。骨折均获骨性愈合,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9±1.8)周,B组为(10.3±1.4)周(P>0.05);末次随访时A组膝关节活动度为(129.2±9.7)°,优于B组的(122.3±11.0)°(P<0.05)。末次随访时A组膝关节Bostman评分为(27.6±1.8)分,B组为(26.8±1.9)分(P>0.05)。A组术后未出现相关并发症,B组2例在骨折愈合后随访出现克氏针退钉张力带脱落,无明显不适,未予以特殊处理。结论对于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微型钢板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较钢缆环扎联合钢丝张力带固定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膝关节活动度更好,且无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膝关节 髌骨 骨折固定术,内 钢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颈椎突孔区创伤中CT血管成像(CTA)对椎动脉(VA)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因颈椎外伤行椎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运用容积再现(VR)、图像融合、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及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观察VA有无损伤及其程度、突孔区骨折与VA损伤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中,突孔狭窄阳性组35例,狭窄阴性组21例,狭窄阳性组VA损伤19例,狭窄阴性组VA损伤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阳性组中突孔不同狭窄程度组VA损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损伤分布为:V1段3例,V2段16例,V3段5例;管腔狭窄程度为: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3例。结论椎动脉CTA可以清晰显示VA的解剖走行、损伤程度、范围及其与颈椎突孔区骨折断端的毗邻关系,为脊柱外科医师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 标签: 颈椎 横突孔区骨折 椎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颈椎突孔区创伤中CT血管成像(CTA)对椎动脉(VA)损伤的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玉溪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6例因颈椎外伤行椎动脉CTA检查的临床及影像资料,运用容积再现(VR)、图像融合、曲面重建(CPR)、多平面重建(MPR)及血管分析等后处理技术,观察VA有无损伤及其程度、突孔区骨折与VA损伤的关系。结果56例患者中,突孔狭窄阳性组35例,狭窄阴性组21例,狭窄阳性组VA损伤19例,狭窄阴性组VA损伤5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阳性组中突孔不同狭窄程度组VA损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A损伤分布为:V1段3例,V2段16例,V3段5例;管腔狭窄程度为:轻度狭窄9例,中度狭窄7例,重度狭窄5例,闭塞3例。结论椎动脉CTA可以清晰显示VA的解剖走行、损伤程度、范围及其与颈椎突孔区骨折断端的毗邻关系,为脊柱外科医师病情评估、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客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 标签: 颈椎 横突孔区骨折 椎动脉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打印镜像模型和分割模型在髌骨骨折术前规划中的应用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2种3D打印模型进行术前规划的46例髌骨骨折资料。男26例,女20例;年龄19~79岁,平均51.5岁。骨折均为AO分型C型。根据实体模型设计要求,将具备双侧下肢DICOM数据的患者归为镜像模型组(24例),仅有单侧下肢CT扫描DICOM数据的患者归为分割模型组(22例)。镜像模型组患者需行双侧膝关节及超过15 cm的胫骨近端CT扫描,分割模型组仅需要患侧膝关节CT扫描,分别提取原始DICOM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镜像模型组患者采用"三层面长短轴对照"方法进行对称性判断后,形成骨折原始模型和镜像模型并分别打印,术中参考镜像模型绘制的骨折线寻找形态一致骨折块,予以拼合与固定。分割模型组骨折块分割成独立实体,转化为STL文件后,分别打印,并将骨块按顺序拼合与固定。术后均摄X线片并记录两组患者的模拟手术时间、术后1个月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术后1、6个月Böstman评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3.6个月)随访。对于呈粉碎性、存在压缩和嵌插的骨折患者,仅适宜采用镜像模型进行术前规划;对于无嵌插、无压缩、无粉碎性的骨折,两种模型都适宜;而存在双侧同部位骨折、小儿麻痹症、一侧肢体缺如的、曾有过陈旧性骨折的患者,适宜采用分割模型进行术前规划。镜像模型组患者采用"三层面长短轴对照"进行双侧对照,两侧的3个层面共6组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割模型组和镜像模型组患者术前模拟手术时间分别平均为11.2、9.2 min,术后1个月VAS评分均<3分;术后1、6个月Böstman评分均>20分。结论健侧髌骨镜像模型可以作为患侧的骨折复原模型进行使用,但严重退变者需预先验证对称性。3D打印镜像模型和分割模型均适用髌骨骨折术前规划,且具有互补性,两组患者治疗后均可获得良好的关节功能。

  • 标签: 髌骨 骨折固定术,内 成像 三维 3D打印 镜像模型 分割模型 术前规划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虚拟复位和3D打印导板设计在辅助髌骨粉碎性骨折复位与内固定手术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4月江西省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12例闭合性粉碎性髌骨骨折患者资料。男8例,女4例;平均年龄为35.4岁(22~51岁);根据AO/OTA分类,12例患者均为34-C3(3个以上碎片)型。将术前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内打印出全髌骨和上、下部半髌骨及其复位导板,术中先分别在上、下部半髌骨复位导板的辅助下将碎骨块拼合,并以细克氏针临时固定;再在全髌骨复位导板的辅助下完成髌骨的精准复位与以髌骨环扎加张力带钢丝所作的终极固定。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伤口愈合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疼痛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膝关节活动范围、膝关节功能Böstman评分。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90 min(75~120 min),术中透视次数平均为4.5次(3~8次)。所有患者术后获平均为19周(16~22周)的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4周(11~17周);末次随访时X线片均示髌骨形态及内固定位置良好,VAS评分平均为0.3分(0~1分);膝关节均可充分伸直,膝关节活动范围平均为130°(100°~138°);膝关节Böstman评分平均为28.8分(21~30分),其中优9例,良3例。结论3D打印复位导板能够明显提升髌骨粉碎性骨折的手术复位效率与质量,提高固定强度,为膝关节早期、大幅度活动锻炼创造条件。

  • 标签: 髌骨 粉碎性骨折 复位术 3D打印 导板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翻转髌骨或者滑移髌骨对术后低位髌骨发生率的影响。方法纳入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新会中医院2017年4月至2019年9月实施的50例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纳入标准为Kellgren-Lawrence分级为Ⅲ-Ⅳ级的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术前排除低位髌骨。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术中滑移髌骨(n=25),对照组采用术中翻转髌骨(n=25);并进行12个月的随访,分别比较2组的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术前术后Insall-Salvati(IS)指数、改良Insall-Salvati(MIS)指数、Blackbume-Peel(BP)指数、Caton-Deschamps(CD)指数及术后低位髌骨发病率。应用卡方检验和t检验比较评分和指数的差异。结果术前两组HSS膝关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P >0.05),术后第6、12个月,观察组的HSS功能评分优于对照组(t=2.64、2.80,均为P <0.05)。术前两组IS指数、MIS指数、CD指数及BP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84、0.87、1.40、0.57,均为P >0.05);术后观察组IS指数、MIS指数高于对照组(t=3.004、3.29,均为P <0.05)。术后两组的CD指数、BP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06、-0.29,均为P >0.05)。观察组术后低位髌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15,P <0.05)。结论TKA术中滑移髌骨比翻转髌骨术后发生低位髌骨的风险更低,但尚需前瞻性对照研究进一步验证。

  • 标签: 关节成形术,置换,膝 髌骨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力学实验来探讨3种内固定方式在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力学稳定性。方法取成年防腐膝关节标本6对,共12个膝关节,由武汉大学解剖教研室提供,每对抽签先分为A、B组,每组6例,A组采用袢钢板结合聚髌爪固定;B组先行克氏针张力带固定,力学测试完毕后去除克氏针张力带,再行5号爱惜帮荷包缝合固定(C组),加载负荷分别记录每组骨折端分离1 mm及2 mm的最大张力,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A组与B组在100次被动屈伸膝锻炼中均未出现骨折移位及内固定失效;C组在被动屈膝中均出现骨折块的分离和旋转。骨折端分离1 mm及2 mm的最大张力分别为A组(254.35±9.14) N和(274.23±15.06) N,B组(178.78±9.2) N和(193.7±12.32) N,C组(94.37±5.51) N和(102.37±7.51) N。A组骨折端分离1 mm及2 mm的最大张力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030、9.260,P<0.05);A组骨折端分离1 mm及2 mm的最大张力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520、22.830,P<0.05)。结论3种治疗髌骨下极粉碎性骨折的术式中,袢钢板结合聚髌爪固定组有明显的生物力学优势。

  • 标签: 髌骨 生物力学 聚髌爪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闭合性髌骨骨折髌前筋膜内积气的预测指标及对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张家港医院骨科收治的148例闭合性髌骨骨折患者资料。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膝关节三维CT检查且接受髌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根据患者髌前筋膜内有无积气分为2组:积气组18例,男12例,女6例;年龄(58.3±14.5)岁;无积气组130例,男57例,女73例;年龄(60.5±14.6)岁。从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受伤机制、AO/OTA分型、糖尿病、原发性高血压、术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细胞百分比、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降钙素原、白蛋白中筛选出积气的危险因素,对危险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ROC)曲线明确最佳筛选点;并分析积气对内固定术后早期感染的影响。结果术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是髌前筋膜内积气的危险因素(P<0.05),术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预测髌前筋膜内积气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0(95%CI: 0.554~0.847),最佳临界值为78.45%,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0.556和0.831(P=0.006)。积气组术后早期感染发生率高于无积气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积气组抗生素使用时间、换药次数显著高于无积气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性髌骨骨折患者术前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8.45%可作为预测髌前筋膜内积气有效的非影像学指标,髌前筋膜内积气可能更容易发生术后早期感染。

  • 标签: 筋膜 髌骨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伤口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与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合理的术式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6年5月至2018年10月河北省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骨科和唐山中心医院骨科收治的髌骨骨折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克氏针组44例和空心螺钉组38例。克氏针组采用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手术,空心螺钉组采用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以及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空心螺钉组患者手术时间显著长于克氏针组[(68.25±10.81) min与(59.72±12.32) min,t=3.31,P<0.05],骨折愈合时间显著短于克氏针组[(3.12±0.40)月与(3.68±0.45)月,t=5.91,P<0.05]。两组患者Böstman评分随时间的推移而显著升高(F组内=74.69,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Böstman评分升高幅度显著高于克氏针组(F交互=4.87,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Böstman评分整体水平显著高于克氏针组(F组间=7.52,P<0.05)。两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随时间推移而显著下降(F组内=86.24,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应用VA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克氏针组(F交互=6.62,P<0.05)。空心螺钉组患者VAS评分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克氏针组(F组间=7.74,P<0.05)。克氏针组术后并发症为20.5%(9/44),空心螺钉组为5.3%(2/38),空心螺钉组低于克氏针组(χ2=4.05,P<0.05)。克氏针组、空心螺钉组优良率分别为86.4%(38/44)、94.7%(36/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P>0.05)。结论两种术式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相当,而空心螺钉张力带内固定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有利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 标签: 髌骨骨折 空心螺钉 克氏针 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