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9
372 个结果
  • 简介:摘要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文化的灵魂,离开道德的文化必然是腐败的文化。传统是历史的产物,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而不断发展和变化。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是代代相传、世世发展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精神力量。对于新一代中国人进行中华美德教育,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风俗习惯。它既有强烈的历史遗传性,又有鲜活的现实变异性。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是人类文明中一笔宝贵的财富,它与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全人类的文明,在世界文化的宝库中,中国传统文化有其独特的魅力,有不朽的生命力,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 标签: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道德教育实验研究
  • 简介:在对受访者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应用扎根理论探索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深层次心理归因。认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影响因素有以下"五力":先验图式奠定了承载力,学校和政府机关提供了向心力,民生改善是支撑力,人际互动加强了吸引力,良性媒体传播是助推力。因而也需要从"五力"着手加以干预:关注民族文化的生命力,加强党和政府的核心领导力,培养民族亲和力,激发地方经济的创造力,提升媒体影响力。

  • 标签: 青海藏区 中华民族凝聚力 扎根理论
  • 简介:在长达14年的反抗日本侵略的民族解放战争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华儿女展现了英勇不屈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团结御敌、自强不息、自力更生、不甘屈服的反抗精神和以爱好和平为特征的中华民族精神,不断激励着中华儿女抵御外敌,最终取得抗战的胜利。中华民族精神不仅在抗战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为中华民族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

  • 标签: 抗日战争 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
  • 简介:当今中国,一些国人文化自信丧失、盲目崇洋。这主要因为美国多年来对中国实行文化冷战,许多国人已中毒;加之我国自身导向有偏差,传统文化阵地已失守。欲使国民重拾民族文化自信,须大力弘扬中华国学,唤醒中国人心底的传统文化基因,同时让中华国学和佛教走出国门,闪亮“一带一路”,造福全人类。

  • 标签: 崇洋 文化冷战 国学 文化自信
  • 简介:头次见面用“久仰”。很久不见说“久违”。认人不清用“眼拙”,向人致歉用“失敬”。请人批评说“指教”。求人原谅用“包涵”。请人帮忙说“劳驾”.请给方便说“借光”。麻烦别人说“打扰”。不知适宜用“冒昧”。求人解答用“请问”.请人指点用“赐教”。赞人见解用“高见”。自己意见称“拙见”。看望别人用“拜访”。宾客来到用“光临”。陪伴朋友用“奉陪”,中途先走用“失陪”。等待客人用“恭候”.迎接迟到用“失迎”。离开别人用“再见”.请人不送用“留步”。

  • 标签: 用语 礼仪 中华 “再见”
  • 简介:织色入史笺——中国历史的色象陈鲁南著定价:68.00元在古代中国,最重要的颜色是赤、青、黄、白、黑五色。本书从人文历史的角度阐释这些色彩同中国古代文化(包括政治、历史、文学、民俗、艺术等)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内容上分为五篇。体例上先从色彩词的甲骨文字分析切入,阐释其最初含义;再分门别类讲述由此生发出的典故与知识,阐述色彩在古代文化中的多层涵义。

  • 标签: 最初含义 古代文化 文学课 甲骨文字 龚鹏程 古代中国
  • 简介:2014年12月11日,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江苏省无锡市扬名中心小学开展“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主题活动,通过阅读公祭读本、观看纪录片、网上祭奠等形式,引导队员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对国家公祭的认识。

  • 标签: 振兴中华 国耻 南京大屠杀 主题活动 中心小学 公祭
  • 简介:《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全面、精练、准确地介绍十三经、二十五史中每部书的缘起、编纂始末、刊刻流布、内容特点、学术成就、思想影响、研究状况等各个方面;每篇中都有推荐参考书目,以期指示门径。

  • 标签: 新书推介 中华书局 二十五史 学术成就 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
  • 简介:在华语世界,科学家写散文已臻化境者,非陈之藩莫属。他是最近几十年来最好的散文家之一。本书收录陈之藩的《念胡适》、《爱因斯坦的散步及其他》等41篇经典散文,让读者一窥科学与人文互动的花火。2012年,陈之藩先生病逝于香港。谨以《万古云霄》一书纪念知名科学家、文学家陈之藩先生,用他的经典散文来追寻几代人的共同记忆。

  • 标签: 新书推介 中华书局 科学与人文 散文家 爱因斯坦 科学家
  • 简介:一九六O年代,美国人瑞察·欧贝瑞为电视剧《飞宝》(Flipper)驯养海豚,亲身参与建立一个价值数十亿的海豚表演观光产业。直到一只海豚在他怀里自杀身亡,欧贝瑞开始反思并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从驯养海豚到释放海豚。

  • 标签: 新书推介 中华书局 观光产业 海豚 电视剧 美国人
  • 简介:民族主义是基于民族情感的追求与理想,民族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并存的世界社会主义思潮。两者在起源、概念、特征上存在不同。两者之间的差异,试从民族主义中寻找解决民族分裂思想、极端民族主义和片面民族主义等问题的方案,从民族社会主义思想中探寻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经验和教训,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积极意义。

  • 标签: 民族主义 民族社会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你是绚丽多彩的星星,我是十全九美的苹果,他是小米,那是黑莓,这儿是华为,远处是中兴……智能手机席卷中国,一时间人手一机已成必然,闲暇之余掏出手机已成了理所当然。它走入了我们的生活,与我们“完美接轨”,并且天衣无缝得让我们几乎察觉不到因它带来的变化。

  • 标签: 民族 智能手机 闲暇 生活
  • 简介:<正>贵州民族大学创建于1951年5月17日,隶属贵州省人民政府,是新中国创建最早的民族院校之一。是贵州省重点建设高校,是贵州省人民政府和国家民委共建高校,是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等次高校。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发展趋势良好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75人,其中专任教学科研人员809人,专任教学科研人员中具有正高职称人员150人(其中二级教授9人),副高职称459人。具有博士学位人员156人,硕士学位人员595人。教学科研人员中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1人、贵州省人大常委1人、贵州省

  • 标签: 贵州民族 教学科研人员 副高职称 教学工作 人大常委 民族院校
  • 简介:民族适应性是过去民族高等教育的主要发展特色。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族高等教育必须超越单纯适应的发展特色,承担起全面引领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发展的历史使命。民族学院必须把自己建设成为现代民族大学,打造成为多元一体文化主体的生成基地,促进民族发展的动力站和轴心机构,成为民族政策和民族教育政策的实验室和策源地。

  • 标签: 民族适应性 引领发展 现代民族大学
  • 简介:1.能够感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和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2.在认清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了解我国的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一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由我国的科技、教育国情等角度得出:我国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由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资源、环境形势得出:我国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 标签: 国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华 科教兴国战略 中国共产党
  • 简介:《摇篮曲》是印第安著名作家西尔科的重要作品。文章借助于后殖民视角分析了白人殖民者带给主人公阿亚一家人土地沦丧,生活窘困,语言驯服等一系列民族创伤。在其夫弥留之际,阿亚重温民族记忆,回归民族自然传统,重获生活自信,走上民族觉醒之路。因此在后殖民语境下,印第安本民族唯有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传统才能实现印第安民族意识的苏醒。

  • 标签: 《摇篮曲》 民族创伤 民族觉醒
  • 简介:少数民族道德教育是我国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少数民族间的这种文化差异形成了道德教育背景及德育对象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德育必须根据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有针对性地展开,才能增强德育的实效性。

  • 标签: 少数民族 道德教育 文化
  • 简介:西藏民族大学前身是1958年9月15日成立的"西藏公学"。1965年4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4月28日。经国家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学校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民族高校之一,具有浓郁的西藏地方民族特色,也积淀了深厚的办学实力。现有民族学、中国语言文学、基础医学和中国史4个硕士一级学科,29个硕士二级学科,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48个本科专业,1个第二学位专业,涵盖11个学科门类。其中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 标签: 西藏民族 硕士专业学位 国家级专业 中国语言文学 学科门类 授权点